孩子總是不聽話,跟大人對著幹是怎麼回事?

孩子總是不聽話,跟大人對著幹是怎麼回事?

有心理學家曾在一所小學裡做過這樣的實驗,他讓學生們寫出最不喜歡家長的哪種行為,結果80%的孩子都寫到了“嘮叨”這個詞。當心理學家問那些寫了“嘮叨”這個詞的孩子原因時,他們爭先恐後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我媽媽最愛對我說的一句話就是‘一定要好好學習呀’。而且她一天能說上好幾遍,早上我去上學的時候說,下午我回家時說,晚飯時還要說,我煩死了!”

“我媽媽每天都是那幾句話:天冷了,要多穿衣服;要下雨了,別忘拿傘;在學校裡出了汗別脫衣服,小心感冒……每天聽得我耳朵裡都要長繭子了!”

……

孩子總是不聽話,跟大人對著幹是怎麼回事?

看到這裡,媽媽們可能會覺得很委屈,自己所做、所說的一切都是為孩子好,他們不領情也就算了,為什麼還說她討厭呢?其實,孩子產生這種討厭心理是正常的,而且有心理學依據,叫“超限效應”——一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家長在短時間內不斷地重複某種行為,說白了就是囉嗦,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心理,從而使孩子產生“超限效應”。

孩子總是不聽話,跟大人對著幹是怎麼回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當“超限”的父母,當孩子把玩具散落滿屋子又不整理時,就會囉嗦。

媽媽:我和你說了幾次了,還這樣亂擺亂放?耳朵長哪裡了?

孩子:哦,我知道了。

媽媽:你就喜歡這樣丟得亂七八糟,為什麼就是學不會?

孩子:我在整理了~

此刻,媽媽依舊不依不撓。

媽媽:再不長記性,下次玩具直接丟垃圾桶!

孩子:不能丟,我不是已經在整理了嗎?

當孩子理好了玩具,媽媽還是沒有結束埋怨。

媽媽:非要催了才會動,你就是懶!

無形之中,還把孩子貼了標籤。

孩子:不整理說我,整理好了還說我,哼,還不如不整理~

孩子總是不聽話,跟大人對著幹是怎麼回事?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喜歡像這位媽媽那也反覆嘮叨,並且還喜歡“翻舊賬”,可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他們一旦受到批評,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心理平衡,受到重複批評時,很容易使孩子從犯錯誤時的內疚心理,轉變成反感心理,甚至是“我偏要撒謊氣你”的逆反心理。

孩子總是不聽話,跟大人對著幹是怎麼回事?

幾乎沒有人喜歡和絮絮叨叨的人在一起生活、工作,因為這樣的人只會讓別人感到厭煩。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1、說話挑重點,不說無關緊要的話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重點和非重點的部分,儘量挑重點的說,那些無關痛癢的話最好不要出口,否則就給人一種喋喋不休的感覺。如果遇到別人有不理解的,我們可以再詳細說一遍。

2、儘量不要重複

同樣的一件事情,最好只說一遍,反覆說就是犯了上面案例中的媽媽一樣,只會讓人覺得你很煩人。

3、多做少說

要想擺脫“喋喋不休”的困擾,最好的辦法就是學會“閉嘴”。在人際交往中,對方看重的並不是你怎麼說,而是你怎麼做。因此,我們不妨少說一些,多做一些。特別是別說大話。

4、不要在同一件事情上反覆炫耀

在我們身邊,有些人喜歡炫耀自己的某個優勢或者長處,剛開始別人可能會被他/她所吸引,但是聽多了,人家慢慢地就會討厭他/她,離他/她遠遠的。

孩子總是不聽話,跟大人對著幹是怎麼回事?

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一定不要超過限度,對此,家長要堅持“孩子犯一次錯,家長只批評一次”的原則。如果孩子在短時間內又犯了同樣的錯誤,也不要用同樣的方式批評孩子,而應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方式,這樣才不會讓孩子覺得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就隨之降低。

孩子總是不聽話,跟大人對著幹是怎麼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