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孩子進行英語啟蒙?

喊wo臭小貓


說實話,我也是眾多信誓旦旦想要給孩子做英語啟蒙的媽媽群中的一個。這個決定在孩子一歲多的時候,就定下了。那時候,對孩子的英語啟蒙,毫無頭緒, 於是,我買了一些書回來看,也聽了一些講座,各種關於英語啟蒙的文章。總之,有用的,沒用的,都看了不少。算是有過幾個月的理論摸索和學習,我想通過別人的經驗的分享找到適合自己家情況和孩子特點的啟蒙方法和路線。

在我的準備工作做了一段時間後,我給自己放了假,等等再說。(現在回想起來,孩子學習這個事,你時刻都得在做準備工作,因為孩子長得太快了。)因為我家孩子的中文表達能力是在2歲4個月的時候, 才有了突破式的進展, 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很快什麼都會說了。我想這就是孩子語言的爆發期吧。在孩子的中文表達還不錯後,我才真正開始孩子的英語啟蒙。在那之前,我就只是隨便地根據孩子的喜好給他放放英文童謠。英文繪本讀得很少, 也沒讀過分級讀物。到目前為止,雖然我們的啟蒙時間不長,但是我很有信心說我們的短期目標--培養孩子對英文的興趣 ,算是達成了。

具體表現:

1)接納英文童謠,並且開始了簡單的跟唱。

2)願意聽原版的繪本和分級讀物。每天晚上都能堅持和媽媽一起聽,玩。

3) 能接納媽媽說簡單的英文,漸漸開始了互動。(在中文變得越來越強勢的情況下,有時候也確實存在孩子不同意我在他面前說很久英語的情況。)

4)在整個英語啟蒙過程中,大都是愉快的親子互動,母慈子孝,很少有雞飛狗跳。

我對孩子在英語啟蒙的期待上,3歲前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為主,希望孩子以後有英語學習的內驅力。我相信孩子如果有著很好的英語學習的興趣和內驅力,並且方法得當,一些具體的聽說讀寫的目標並不難實現。 啟蒙一段時間,我需要對自己和孩子過去的摸索做一個小小的總結和思考,這些也分享給大家。

1. 我的理論掃盲

都說英文啟蒙越早越好,有什麼科學的理論依據做為支撐。以下幾點是我比較認可的,覺得有價值的,也是我自己的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和孩子的表現讓我有比較多感受的。

1)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理論:語言學習分「學得」與「習得」兩種。

學得(Learning):

有意識地學習和研究語言。比如,我們上學時背單詞記語法刷題應試;

習得(Acquisition):潛移默化自然而然的無意識獲取語言。比如,我們從小習得母語的過程,並沒有經過刻意的按部就班的學習。

研究表明,語言的建立是以腦細胞之間的鏈接作為前提條件的,兒童的大腦具有強大的可塑性和彈性,在語言的處理過程中,可供鏈接的細胞數量更多也更為活躍,因而更容易用習得的方式獲取語言技能。

越小習得的母語和二語會存儲在大腦的同一區域,也就是「布洛卡語言區」,這也就決定了兒童最有可能運用和母語一樣的機能,達到接近母語的程度。

我非常認可這一理論, 但是我在踐行的過程中,我還是根據自己的情況和孩子的狀態進行了調整。在我家孩子的中文還沒說得很流利的時候,我並沒有大量跟孩子說英語,首先我確實存在英語口音的問題,我希望孩子更多的聽原汁原味的英語,也會經常忘記去說英語,沒有在家說英語的習慣,突然之間有點轉不過來。另外,我也並不想在孩子需要很多的親密互動和交流的時候,語言成為我們的一大障礙。

要實現這個自然習得的目標,我們需要創造真實的語境,大量的接觸,有交際的需要, 交流互動。這種“處於目標語中”的環境是英語習得的重要條件。從內心來講,我是特別希望去做到的,可是,實踐起來也是有很多問題。如果不能百分之百做到,我想也不要勉強,盡力而為之就好。搞得自己壓力太大,反而陪不好孩子。

2)母語負遷移理論

其實這也是中式英語的來源。按照母語發展規律,孩子2-3歲時會出現中文強勢地位,而母語一旦呈現強勢,就會形成「母語語言習慣」,會在一定程度上干擾影響英語的學習,使得從接觸到接納一門新語言的適應過程更漫長。

而在母語還沒有根深蒂固之前,在自然語境中習得第二語言,母語的負遷移現象很少,輕鬆get英語思維和地道英語的概率要高得多。

這個在我自己的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其實是非常明顯的。很多的英語的表達真的很不地道,大都時候說英語,都是先在腦海裡呈現中文,然後再翻譯。所以,我特別希望孩子聽讀原版的英語,在他比較小的時候建立起比較好的英語的思維。這對與他以後的深入學習都是有很大的幫助。

2 . 我的實踐感受

1)聽力先行,聽什麼?

聽說讀寫的順序,這是獲得語言的最佳路徑。目前,孩子最重要的是聽,而在聽得路上,我其實是走過一些彎路的。在孩子一歲多的時候才開始給孩子聽英文童謠,讓我有點遺憾的並不是這個時間,而是我給孩子聽的資源上。

我們都知道,在教嬰幼兒說話的時候,我們需要用清晰,簡潔的短句和孩子交流,並且在生活中需要用實物和語言聯繫起來,以幫助孩子建立起最基本的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而在英語的聽上,現在我覺得英語的習得也是一樣的道理。就是給孩子聽的東西, 要遵循”可理解性輸入“的原則。試想,我們天天聽德語,能學會說德語麼。我想對於孩子也是一樣, 如果我們給他們聽得東西超過了孩子理解能力,我想這和噪音一樣達不到任何的效果。所以我現在對市面上所說的“磨耳朵”是持保留意見的。

我最早給孩子買了一套鵝媽媽童謠,很厚的一本書和一張CD,我聽了一些, 有些真是太繞了,我自己都跟不上。於是,我又買了一套WE SING ,應該是有20本書, 收到後,嚇了我一跳,太多了,分為好多的主題,圖畫很少,都是普,歌詞和翻譯,總之,這兩套資源真是讓我覺得這個功課做得失敗。其實童謠本身沒問題,只是書的形式不利於幫助孩子去理解童謠的內容。到目前為止,這兩套書都被束之高閣了。

後來我發現有經過整理的童謠圖畫書,其中的童謠大都也是來自於鵝媽媽童謠和WE SING,這些童謠都是經過精心選擇,能讓孩子容易理解和跟唱的,並且配有圖畫幫助孩子理解,有的還出了動畫。 目前我家用得最多的是07版的語感啟蒙。我覺得這套資源的優勢首先是由簡到難, 循序漸進; 另外每一首童謠都分為四個部分,Flash,Move, Action 和Family. 這個對於我這個舞渣媽媽來說真的省去了很多麻煩。不用再絞盡腦汁想辦法怎麼和孩子隨著童謠的旋律起舞了。

除了童謠,有聲繪本也是特別好的選擇。 現在的原版繪本真的做得特別好,有朗讀,有唱讀版,對於零基礎的孩子,唱讀版的原版繪本其實更受歡迎。配有非常生動有趣的故事圖畫,又能讓孩子理解音頻的內容。這樣的輸入更加有意義和有效。

目前我們聽了比較多的卡爾爺爺,蘇斯博士,Julia,Andury Wood 的作品,廖彩杏書單系列,牛津閱讀樹第一階和 I can read 預備級。

對於動畫片,雖然有不少聲音覺得這也是很好的聽的資源,可是,我目前並沒有在我家孩子的身上看到其優勢。(可能也和我的引導和孩子的英文能力還處在輸入的階段有關)從我家孩子的表現上看,他看中文就比較容易學到一些新的表達, 可是,他也看了一些英文的動畫片,吸收起來,感覺特別慢,甚至,我在想,估計是零吸收。因為,我家孩現在能我說出來的英語都是我跟他說的或者童謠,繪本里的。所以,我想,如果沒和孩子一起看動畫片,沒有看完後的梳理和運用,我覺得,通過隨便看看動畫片來幫助孩子提高聽說的能力,有點不太現實。

除了上面提到的童謠,有聲繪本和分級讀物是比較好的聽力素材外,其實最重要的,最有效其實還是親子對話。對於這點,我也是有點擔心自己的口音和語言是否地道的問題的。我的解決方案是儘量使用繪本和分級讀物中的語言,將其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這樣也不斷加深了孩子的印象。比如在孩子玩滑梯的時候,我就會跟孩子說牛津閱讀樹的場景英語:Get on , go on the slide , up you go. 喊孩子吃飯的時候用Where is spot 等繪本里的表達:Good boy, eat up your dinner. Below on it , it is too hot for you. 穿衣服的時候,就給他念上一遍 Julia的 Hippe has a hat.

在親子英語的表達過程中,其實能難倒我們的不是表達是否地道和準確,而是表達的多樣和豐富性。比如每次坐車都要系安全帶,有多少種表達呢: buckle up,fasten your seatbelt 這兩個是我常用的,Strap yourself in , put on your strap 卻是非常地道的表達,我以前都沒見過。所以,我們和母語國家的人溝通,人家換個馬甲就不認識了。真實的語言環境其實是很複雜的, 孩子表達的豐富度,才真是任重道遠。

2)孩子最愛的英語啟蒙法-TPR

隨著童謠唱一唱,舞一舞,跳一跳,是我家孩子最喜歡的方式。在我的親測過程中, 這種方式是我家孩子每天晚上能持續得最久的,比讀英文繪本要長很多時間。孩子更願意跟隨童謠一起唱, 而繪本,只願意聽。 這個在英語的教學中,也就是TPR。

它的全稱是:全身反應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這是美國加州聖約瑟大學心理學教授詹姆士•阿歇爾(James Asher)於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這種方法倡導把語言和行為聯繫在一起,通過身體動作教外語。全身反應法他主要是根據大腦兩半球的不同的功能,右腦主要是形象思維,左腦主要是邏輯思維,強調要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思維的發展。因此它強調要在真正的情景裡面來進行教學。

根據學語言本身的規律,從小孩學語言的角度來看,首先是要學習聽的能力,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逐步發展成說的能力,再發展成讀和寫的能力。Total physical response主要在聽說方面的運用。

TPR在使用的過程中,因其生動而形象,它能很好地抓住我家孩子的注意力, 提高並且保持孩子的興趣。這個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往大一點說, TPR協調左腦和右腦,能促進孩子的平衡發展, 通過聽覺來吸收信息,是由左腦來完成的,而將這些信息用肢體動作表達出來是通過右腦來完成的。

我體驗過一些在線的和線下的課程,對於低齡幼兒,他們的教學方法也是TPR。其課程基本上是定位在孩子的認知需求上。 上文中有提到過我們用的童謠是《語感啟蒙》,我覺得這一套是符合TPR思路的,特別容易在家踐行的童謠,每一首都有簡單易學的動作,我和孩子就是這樣跟著視頻學的。在一遍又一遍的練習中,孩子感受到了無窮的樂趣,也能習得很多的表達。

孩子的英語啟蒙之路很漫長,需要媽媽很多的耐心和毅力,可是,我覺得當我們將這一件事情當作自己的愛好去體驗的時候, 一切都變得很簡單,美好。


昊媽筆記


英文繪本啊,這個是最好的材料呢,你可以去噹噹搜索“一條很餓很餓的毛毛蟲”,那一系列都很好呢~

還有就是英文動畫片和一些歌曲~

我這裡有一些英文繪本,不過是電子版的,如果有需要可以這裡留言給我你的郵箱,或者私信我,“senwen6”,備註悟空問答,我分享給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