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飛鴿牌”幹部要幹“永久牌”事業

「声音」“飞鸽牌”干部要干“永久牌”事业

「声音」“飞鸽牌”干部要干“永久牌”事业

“‘飛鴿牌子’的幹部,要幹‘永久牌子’的事情”,是電視劇《右玉和她的縣委書記們》中的一句臺詞,更是右玉曆屆縣委書記們不變的信念。

正是憑著這份信念和決心,山西省右玉縣歷屆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團結帶領全縣幹部群眾堅持不懈植樹造林、堅韌不拔改善生態,將原本風沙成患、山川貧瘠的不毛之地,變成了樹木成蔭、山清水秀的“塞上綠洲”,凝練出“執政為民、尊重科學、百折不撓、艱苦奮鬥”的右玉精神。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其實,不只是在軍營,在黨的事業的“大營盤”上,哪個幹部不是“流水的兵”呢?

如果認為自己反正是“飛鴿牌”,早晚都得“飛”走,工作得過且過,幹了今天不想明天,那就註定一事無成。

只有抱定“只幹‘永久牌’事業”的執著信念,時刻保持“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幹好今天,想著明天,做好該做的事、盡好該盡的責,才能幹出一番事業,留下有口皆碑的美名。

古代有不少“飛鴿牌”官員,在他們長則數十載,短則幾年、幾個月甚至幾天的任職時間裡,勇於擔當,幹出了“永久牌”事業。

如,蘇東坡在杭州為官時,頂住壓力辦利民之事,疏浚西湖、建成“蘇堤”,為世人所熟知。鮮為人知的是,他在山東登州(今蓬萊市)只當了短短5天的知府太守公,也有了不起的政績。

據《登州府志》記載,蘇東坡於元豐八年(1085年)十月十五日到登州任職,二十日又奉旨回京任禮部郎中,實際在登州只做了5天的地方官,卻為百姓辦了兩件實事,即向朝廷連遞《登州召還議水軍狀》和《乞罷登萊榷鹽狀》兩道奏摺,獲准後對當地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和邊防鞏固,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我們共產黨人更加懂得“任職有期限,事業無止境”的道理。因此,許多領導幹部無不珍惜黨和人民的信任,珍惜為人民服務的機會,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事業之中,在人們心中留下一座座不朽豐碑。

這豐碑,就是焦裕祿運用科學方法治理“三害”栽下的泡桐樹,就是谷文昌帶領群眾治理風沙種下的防護林,就是黃大發愚公移山般修建的“大發渠”,就是鍾揚嘔心瀝血建起的植物種子基因庫……

他們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宗旨,以短暫的職務任期甚至短暫的生命,忘我奮鬥、無私奉獻,築起了事業的豐碑,也築起了共產黨員的人格豐碑。

精力有限而事業無限,如何處理好這對矛盾,見格局,亦見境界。

有的人自知任職有期限、時光匆匆過,只瞅著鼻子底下那點事,希望付出立馬有回報,熱衷於“短平快”,企盼及早“變現”,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弄出一堆“爛尾樓”。

這種人看似做了事、留了名,但都是虛名、罵名。若深究其緣由,這根子還是出在一個“私”字,“人只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而當一個人超越了私念慾望,則心清,則神旺,則生命之全力可聚於一事。

遙想當年,焦裕祿、谷文昌等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播撒綠色,可曾想到為自己建造一座“豐碑”?正是這種無私利的胸懷、無雜念的追求,才越發能成就事業、成就人生。

政貴有恆,接力為要。要幹出一番“永久牌”事業,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滴水穿石的堅持、聚沙成塔的積累,更需要久久為功的接力。

我們要發揚這種接力賽精神,既要瞄準全程,又要跑好自己這一程,在偉大征程中留下自己堅實的腳印。

「声音」“飞鸽牌”干部要干“永久牌”事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