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嗎?這種說法從何而來?

HaibinJin


說過,但這是魯迅在特定背景下表達的觀點,我們不應該斷章取義的看問題。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出處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病逝於1936年。在他生命隨後兩年,表現出了其對於自己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擔憂之情,其中就包括對漢字的態度上。

1934年8月,他在《漢字和拉丁化》一文中寫道:

“不錯,漢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但我們的祖先,比漢字還要古,所以我們更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為漢字而犧牲我們,還是為我們而犧牲漢字呢?這是隻要還沒有喪心病狂的人,都能夠馬上回答的。”

同年12月,他在《關於新文字》一文中進而表示:

“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這大概就是問題中所謂“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出處了,結合兩篇文章的內容,我們不難想象一位擔憂國家和民族命運的學者身影,他並不是討厭或者嫉恨漢字,而是迫切的想要尋找民族進步,獨立自強的道路。

矯枉過正的五四運動

其實在新文化運動後,大部分文人都對傳統文化持一票否決的態度,進而產生對中華文化的過度否定,救亡圖存的本心是好的,但不分糟粕和精華的自我否定就是可悲的。

沒有哪一個民族可以拋棄自身文化而達到民族崛起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基因,有著無法取代的意義和價值。與其全盤否定,更應該思考自身問題,去偽存真獲得新生。寄希望於將國外經驗體系全套模仿,以圖達到救國圖強的目的,是對成功的虛幻妄念。

新文化運動起到了啟蒙國人心智的作用,雖然在很多地方都有些矯枉過正了。但魯迅等一批新文化領袖們的初心是值得尊敬的,如果魯迅先生泉下有知,看到漢字後來通過簡化和拼音,全民識字率的提高和文化的普及,他也會很欣慰吧。


一個民族的基因是文化,這裡既包含語言也包括文字,這是無法替代的。


瓦爾登的船伕


在魯迅的眼裡,方塊字就是愚弄民眾的東西。如果不除去漢字,中國會很危險。這就說明魯迅真的特別痛恨漢字,可是為什麼呢?魯迅是大文豪,為什麼對漢字如此痛恨呢?畢竟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對於中國乃至周邊國家都有很大的影響。其實,魯迅對漢字的痛恨,與他所處的時代有很大關係。

曾經有一位中科院的院士說到,漢字是象形文字,不僅僅只是一個符號,更是一種藝術,一種科學,一種文化。經過科學研究證明,漢字以及漢語,能夠同時開發人類的左右腦,作用很大。這樣的看法與魯迅完全不一樣,看看魯迅為什麼特別痛恨漢字。

首先,魯迅覺得大眾太辛苦,為了一日三餐都那麼辛苦,哪有機會學習漢字。的確,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很多勞苦大眾都沒有機會學習,成為了文盲。其實,仔細理解一下,不是漢字不好,而是勞苦大眾根本沒有機會學習漢字。這是社會原因,不能歸咎到漢字本身。可是在魯迅眼裡,漢字就是罪魁禍首。

其次,當時科技很落後。為什麼科技會落後,就是因為教育太落後。為什麼教育會落後,是因為漢字太難學。近代中國,有一批知識分子要求對漢字改革,不要再使用方塊字,直接用字母就好。到了五四時期,這種呼聲越來越高。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魯迅覺得如果漢字不被廢除,中國就會滅忙。

最後,漢字的筆畫結構太多,寫起來特別困難。即使是特別有學識的人也認為漢字難寫,老外更不用說。想學好漢字,就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去學習。可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得幹活生存,哪有時間去學習漢字?魯迅認為,就因為漢字特別難寫難學,才導致很多人與文化離得很遠,這樣下去怎麼可能會聰明起來,民族即將會變得危及。

儘管魯迅在文學上擁有令人敬佩的成就,可是對於漢字的看法太過片面。老百姓學不起漢字,不是漢字難學,而是當時的條件不允許。如果就因為這樣而將漢字看作是罪魁禍首,是不是太偏激。不過,想想當時呼籲廢除漢字的呼聲越來越高,也就理解了魯迅為什麼發出這樣的感嘆!


大俠暴走歷史


1936年10月,魯迅臨逝世前,在答《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時候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他認為:“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

那麼,“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八個字到底代表魯迅的什麼意思呢?

據說,他在自己的《關於新文字》一文中,曾這樣表示過:“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我們知道,漢字是最優美的文字,它博大精深,包涵著深厚的文化基礎,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因為即使是三歲學童,也會對我國五千年的文化和文明充滿敬意和自豪的;而魯迅先生竟然說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豈不是言詞過激?

那麼,一代文豪魯迅先生,為什麼說“方塊字真是愚民的利器”呢?難道只是一時妄言嗎?

其實,放在當時的那個時代的背景之下,“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可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比如:

一、魯迅先生說的”漢字掌握起來太難“,此言不差!因為當年我們學習漢字的時候,還沒有”拼音“,對一個陌生的漢字,你根本不知道何從學起。

二、在民國初年的時候,教書先生,對學生們教漢字的時候,很是困難。因為,當時能接受“漢語教育“,對廣大的普通老百姓來說,在那個“讀書無用”的年代,確實不易。據說,當時4萬萬國人,也只有極少的一部分人,能掌握漢字,於是這便造成了文化普率的極低。

三、雖然“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話是魯迅說的,但是有這種意識的人並非魯迅自己,當時各大文化門派的大人物都有個意識,並且大家也都有個共同的時代背景:近代中國正處於水與火的交融中,多年戰亂,外強入侵——讓這些人都有種強烈的家國危機感。所以,他們當時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口號,也是一種愛國的意識。

四、魯迅身為一代文學鴻儒,深知學習漢字文化的艱難,於是成名之後,他便提倡簡單易懂的“白話文”,也便是漢字改革。

所以, 我們應用一種客觀加理解的方式來看待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思想背景,他說了我們本身比文字更珍貴,實際上也是,漢字筆畫太多,學起來太難。可見,他的本質是要圖強自立,凡事要講究進步發展,而不是死守古典。

或許,魯迅這話是誇張了,甚至是言詞過激。但是,魯迅曾在國外留過學,思想見識自然也比較先進,所以他對較為傳統的思想或事物,可能本心裡就有著一種排斥,或對於當時國家的落後面貌,有著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意氣——

所以,一個問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之下,往往有著不同的含義與作用。那麼,對於過去的事情,我們不該拿到今天來比較,更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理解或批評!


超能博士


魯迅還真說過這句話,只不過如果單挑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8個字,有點斷章取義,原文是——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我是自身受漢字苦痛很深的一個人,因此我堅決主張,以新文字來替代這種障礙大眾進步的漢字。譬如說一個小孩子要寫一個生薑的[薑]字或一個[鸞]字到方格子裡面去,能夠不偏不歪,不寫出格子外面去,也得要化一年功夫,你想漢字麻煩不麻煩?

原文是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有些地方似乎有點違和,不過大體意思還是能理解。

其實魯迅先生的意思就是摒棄“繁體字、八股文”,推行平民化實用的“簡體字、白話文”。

但是這段話中魯迅認為,古人傳下來的“把字工工整整的寫進方塊中”是一種壓榨,四四方方的方塊彷彿是一座紙上的監獄一般,禁錮了人們自由的靈魂。

僅僅學這個“方塊字”就需要一年甚至更久的功夫,魯迅覺得沒有必要,引申來看,甚至覺得橫平豎直也算對文化的一種禁錮,不如“無規矩裸奔”,隨意寫出來,大家能看得懂,就足矣。

開始說僅8個字,有點斷章取義,看完前後文,似乎仍然覺得魯迅先生的這個思想“矯枉太過正”,真的有點不可苟同

如果非要在這份觀點前強加一個理解的話,那麼只能說那是一個崇尚自由、衝破舊思想到某種極端境界的時代,似乎一切違揹人類本身意志的習俗抑或是文化,都是糟粕,應該摒除,學習西方的自由主義。

有過留學經歷,似乎將中國近代的落後刻意的附加到任何中國傳統文化和封建習俗上,因此有這種言論是可以理解的吧(強行理解)。

從這個觀點引申來看,似乎使用筷子也是一種束縛呢,小孩子學習使用筷子都要學好久,不如一開始直接下手抓,天生就會,不需學習,把這功夫用來學習其他豈不是妙哉。

記得世紀初做過一份投票調查,大意是“誰是最偉大的作家”,魯迅是當之無愧的第一,這一點深表贊同,畢竟在那個年代,太需要魯迅精神了,個人對魯迅先生也非常敬服。

但時代與時代的思想是不同的,用現在的思想去衡量那個時代文人的思想,也難免有緣木求魚的感覺。


小屏窺人生


的確如此!!!魯迅沒錯

先別噴看完再決定


國外幾個字母包括了所有,無論是程序,字詞組成,表示的數字進制,書寫,學習速度,都比漢子簡單千萬倍,因為他們只要幾個符號字母組合和編寫,

漢字:你說什麼? 你過來,一本新華字典丟給你,加上文言文詩詞歌賦,來來來,你給我學一下,你給我編個進製出來。

為了學習中國古代文學,文言文和那些詩詞,浪費了中國多少人的時間,可是那些最後又有多大用,我們交流的時候也不用,一個意思為什麼要用多個字表示,有什麼意義,簡單的東西弄複雜,只是增加理解難度。

也因為漢字,讓我們學習其他文學都難以理解,本來簡簡單單的東西,一定要用漢字來描述,把概念和意思變複雜,都看不懂聽不懂又怎麼好學,又怎麼好理解,增加了我們學習知識的難度和速度,還會消磨我們的耐心。

為什麼這樣呢?

因為漢字是古人發明的,他們不研究科學,不研究世界上的事物,只知道研究文學,然後覺得把文字變得很難理解是一種榮耀,顯得自己很有文學,很深奧,所以他們把文字變難了,創造出了很多多餘而且繁雜的文學文字,這些文學文字只是這群古人吃飽了沒事幹發明出來的,雖然他們也是我們的祖祖輩輩,但是他們就很聰明嗎,想出來的文字就沒有錯嗎,畢竟他們只是古人,落後幾千年,從不考慮繁雜文字文學帶來的負面,甚至今天都沒人管沒人想,因為我們就生活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面,已經習以為常,這是我們的語言,有幾個人會去懷疑它們的對錯呢。



也是因為漢子附帶我們的中國文化,我們學習漢字就要學習很多很多古代的東西,但是現在世界上誰跟你比過去,別人核武器對著你,難道你跟別人之乎者也去嗎,別人就不打你了,你就發展了嗎?

因為漢字,從古至今,中國人浪費了多少時間在上面,限制了人的思想,交流,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表達難度,就是在浪費時間,我覺得漢字是中國最大的錯誤,看看國外的,為什麼他們思維那麼開放能想到很多東西,就是因為沒有繁雜的文學和歷史去束縛,沒有花過多的時間浪費在上面,才會更快的發展起來。

看看我們周圍的,有多少是國人發明的,古人只知道在文學上文雅,幾千年來幹嘛去了,看看我們的用品,有哪幾個是國人先發明的,電、電燈、電話、汽車、手機、電腦,玻璃、塑料、電腦、芯片、通訊、飛機、大炮、化學物理、武器生物、科技全是國外先搞出來,他們才多少年的歷史,為什麼他們能創造出來,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太多類似中國文化的東西去限制思維,不浪費時間在上面,才會有人去思考,有時間去發明發現、去創造,再看看我們中國,人比他們多,歷史更是悠久,可現在我們如果沒有他們發現發明的那些,我們是什麼樣的。

中國就是被漢字耽誤的國家,不接受任何反駁。

如果中文簡單一點,我們會是怎麼樣的。

所以~魯迅說的對!!!!


MOOR設計師


狗屁不通。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如果這是魯迅所言,那他也不是人。漢字,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字,特別是象形字,我們祖先是世界最優秀的,給我們留下的也最最優秀的遺產!毋容置疑,更不多說,如果漢字亡滅,中國那就真不復存!


人生如夢7478920054677


很明顯魯迅就是胡說八道,文章中還處處說些替魯迅開脫,解釋的話,魯迅就牛逼了嘛,胡說八道一樣要被譴責,沒什麼好解釋的,這句話如果是其它普通人說的,恐怕早都被炮轟而死了吧!!!就憑這句話我就鄙視魯迅這個人!!!!


1841828


魯迅說:你們非要我背這個鍋麼?我去睡會兒。你們自個兒吵鬧去!

遍覽《魯迅全集》,不曾見魯迅有此雷人話語。正如有人編造魯罵郭沫若一樣:遠看是條狗,近看是郭沫若。

魯迅是1936年死的,時年55歲,比郭沫若大11歲。也就是說,郭沫若當時是44歲,當時郭沫若人在蘇聯,尚未結束10年逃亡生活。

郭沫若流亡海外時,是35歲,時間是1927年。按《郭沫若年表》,郭沫若1918年入學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最早1922年才能回國。回國之後,出了詩歌散文集《星空》,1924年翻譯了屠格涅夫的《新時代》和《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1925年出了《文學論集》,編演話劇《聶耳》,結識瞿秋白。1926年任廣州大學文學院院長,7月參加北伐,任政治部主任。12月在廣州任黃埔軍校政治科教官,結識毛澤東、周恩來。1927年3月31日,公開發表《請看今日之蔣介石》,揭露蔣介石背叛革命的陰謀。蔣介石當即開除郭沫若的國民黨黨籍,並下令通緝捉拿。12天之後,蔣介石發動4.12政變,殺共產黨。郭沫若潛逃,於8月1日,參加南昌起義。起義失敗之後,本由共黨安排撤住蘇聯,但是因病錯過了上船。於是隻身逃往日本千葉縣,時年35歲,開始了10年流亡生涯。因日本有大量從中國流失去的甲骨文,於是潛心研究甲骨文。後轉往蘇聯,1937年,西安事變後,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郭沫若歸國,在武漢任三廳主任,編演話劇《屈原》等愛國戲劇,宣傳抗戰,反內戰,反分裂,反投降。

魯迅自稱“卄年居上海,每日見中華“。郭沫若此前並無在上海滯留的時間。所以,魯迅與郭沫若從未見面,還“近看遠看“,看得著麼?也無任何學術和書信往來。魯迅為什麼罵郭沫若呢?連傻子都看得出來,魯迅罵郭沫若的話,是歹徒編造的謊言。魯迅背了鍋。讓魯迅罵,既有令人信服的奇效,還可貶低魯迅的人格。

反正魯迅已經作古,編再多的謊言,魯迅也無法抗辯。不把郭沫若、魯迅搞臭,它們是不會安心的。

魯迅要滅漢字?試想,魯迅滅了漢字,他用什麼字來寫文章呢?

這種謊言也有人信?腦子是不是涮火鍋了?即使是涮了,也該用屁股想一想嘛!


華中小隱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出自魯迅先生“與[救亡情報]訪員談話”中,被收入《魯迅論語文改革》一書。原文開篇便是這八個字,魯迅先生繼續解釋說“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他還表示自己也是飽受漢字之苦的“受害者”,比如讓學生把“薑(即姜)”、“鸞(即鸞)”不偏不倚地寫進方格里,至少要花一年的功夫來訓練,這不是瞎折騰嗎?

在新文化運動中,魯迅不止一次地提及漢字的弊病,比如他在《漢字和拉丁化》中寫道:“不錯,漢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但我們的祖先,比漢字還要古,所以我們更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為漢字而犧牲我們,還是為我們而犧牲漢字呢?這是隻要還沒有喪心病狂的人,都能夠馬上回答的。”在《關於新文字》中寫道:“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在那個激進的年代,激進的魯迅先生為了救亡圖存,提高全中國人的文化水平,他認為最簡便的方法莫過於在全國去除繁瑣的方塊字,使用表音且結構簡單的拉丁文。廢除漢字只是他提出的眾多解救中國的方案之一,而這個方案,在今天看起來是不可理喻的,因為事實已經向我們證明,漢字生生不息,而且每個中國人都以方塊字為驕傲。

與魯迅提出廢除漢字的同時,方塊字的簡化工作也已經展開,新中國成立之後推廣的簡化字已經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認可,同時也證明了方塊字不但不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結核”,反而是醫治文盲“結核”的良藥。

中國文字歷經數千年演變,成為我們所熟知的樣子,任何試圖開歷史倒車的人都是徒勞的。


國史通論


以前讀魯迅的書後總是感覺心情不好在,現在仔細想來是有原因的。他的作品裡面沒有正面的中國人形象,他所描述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反面的,都是麻木、愚昧、懦弱。。。等等之徒。隱約的讓人感覺作為一箇中國人是恥辱的低等的絕望的感覺。有一種感覺他對於日本好像比對自己的國家更喜愛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