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明朝末年的崇禎皇帝,如果讓你做這個皇帝,你怎麼才能讓明朝繼續下去?

那河那江那海


如何在明末崇禎朝力挽狂瀾於亂世,中興大明開創新時代呢 ? 作為皇帝,首先要摸清國內外狀況才能對症下藥。處理並解決好問題。

崇禎時最突出的重大問題如下:

I,氣候處於小冰河時期,陝甘寧邊區,北方中原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區域重大旱災。特別是陝西的農田漸至顆粒無收,農民己無法靠田地生存。南方是浙江福建廣東江蘇常洪澇災害。

2,蒙古韃靼常破九邊防區打草谷,殺人放火無惡不作。遼東的建州熟女真為主幹的滿清八旗造反集團,組織蒙韃及漢奸入邊關燒殺擄掠人口與財富。環繞北京的幽燕,山東山西河北河南遭受重創,人口死亡有二百萬上,掠走人口為奴達三佰萬上,其中含大量工匠。所有牛羊糧食,金銀銅鐵古玩字畫,工具車輛等財富全被擄走一空。主因是,明軍欠薪喪膽無戰鬥意志,不敢野戰,放任強盜在眼皮下姦淫燒殺,掠走人口財富,不敢截止而致。

3,以陝西甘肅寧夏區域為首的造反頭目如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不事生產專事搶劫。到達一處搶空一切,裹協民眾造反,良民變反民,局勢糜爛一片,無秩序與生產。

4,官吏互鬥,黨爭嚴重,只為私利不為國,貪汙腐化,投敵賣國漢奸多。

5,皇室王族數量多,佔去大部良田,不納稅反而要政府負擔福利薪水。士大夫秀才舉人以上功名者佔有廣闊農田卻不納稅還享政府薪水。整個國家商稅基本無,海關與貿易無。國家收入逐朝漸少。僅靠壓榨平民,遇急還加徵餉。

作為皇帝上臺後,首先是整編人員,再突擊獲取一筆巨量財富。

掌握強力執行機構,親自抓好隊伍。

改造魏忠賢的東廠,內宮有二萬餘太監與宮女,從中選出一套強有力班組與執行人員。整改政策是奪財用人,罪人發配勞改。

改組駱養性的錦衣衛,組成強有力的執行機構

整頓邊關防務,花錢修復邊牆破爛,人員到位

突擊賣國賊晉商八大家族,沒收一切財產。相關犯罪官吏全查處。罪犯充作勞力為主。

設立福建泉州海關,助進貿易,收海關稅。

確定全國增設商稅,打擊豪門不納稅行為。

軍事改革,用好將軍元帥。

調整官吏,孫承宗駐遼總督,招兵買馬,以穩為主調,增加軍力。孫傳庭為陝甘寧總督,組織邊軍,對民眾招兵及移民。洪承疇為河南山東總督招兵與移民。盧象升為京營,河北,山西總督招兵與移民。關注重點城市駐防如河北遵化,張家口。調四川總督秦良玉帶白桿兵主力入京和京師合併整改,嚴格操訓。

對皮島毛文龍總兵,實施給養支持,島上貧困戶給予移民。

對朱氏王族的共產主義改造,獲取其財富。

對河南王族,取的殺民霸田罪證後,予以抄家沒收田土,人口作勞力。西安王族同樣處理,取財取糧取田土。還有南昌王等王族統統如此處理。取消王室福利待遇,享受平民權力與自由,給勞作土地或適當安排為教師,掌櫃,帳房等。

崇禎二年有滿清韃子頭汗太急領導的入關燒殺搶擄事件。在一年的準備下,年終,關寧鐵騎主力秘密入京,加整訓的白桿兵主力,加九邊招集的骨幹,組成打擊黑勢力汗太急軍事領導斑子。孫傳庭為首,盧象升為輔,洪承疇監理為領導成員。堅壁清野,疏散民眾至大城或山區避災。不怕犧牲,靈活作戰,利用主場優勢嚴重消弱汗太急的滿韃勢力。

建立全國環衛教育體系。每個城市要防瘧疾防傳染病搞清潔,成立醫院與學校。增加就業。

用沒收的田地和改造水利後在全國興建三百座皇家莊園,以充分利用免費的勞改成員,並初步移民臺灣。

農業生產的科技主要以徐閣老為領導,大力興修水利,推廣外來物種土豆,玉米和紅薯的全面種植。孫元化主持火槍火炮彈藥的研發。槍械的改進。大力引進西洋科技,槍炮彈藥燧發槍迷你彈,玻璃工藝望遠鏡顯微鏡鐘錶等。

培養一支二萬人的火器部隊。

在全國發起對造反人員的全面圍剿,人員分兩種處理,一是良好者成兵,二是發配臺灣,菲律賓,新西蘭,澳州,東南亞婆羅州,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

大力發展遠洋艦隊,重現鄭和下西洋規模。

大陸攻略政策

在火器部隊成熟後全面圍剿多爾袞(汗太急已死,其子年幼,順治)為首的滿清國,拿下東北,蒙古及新疆區域後,馬不停蹄,一直推進到伏爾加河告一段落,堅決徹底的把強盜餓鬼趕出亞洲,趕出西伯利亞,趕出(貝爾加湖)北海大湖。

獲取陽光下的土地。

未來就是全球殖民時代來臨。有南美,有北美,有非洲等需要探索征服和移民。


友誼橋5


崇禎繼位後面臨的形勢是:1、遼東關寧軍即將兵變鬧軍餉2、陝西流寇開始造反,處於作亂的初期。3、雖然崇禎已經繼位,魏忠賢還有威脅崇禎地位的能力,崇禎政權不穩,財政瀕臨破產、一窮二白,崇禎有3件事是必須馬上做的:1、必須先查抄魏忠賢極其餘黨,所得銀兩作為前三年的國家財政經費,查抄閹黨肯定會得民心的,順便發一筆小財,渡過前期財政危機,包裡有錢心中不慌。2、派袁崇煥到遼東穩定局勢,(袁崇煥不能節制毛文龍)發放軍餉穩住軍隊、並擋住皇太極。3、陝西派洪承疇暫時抑制住流寇。為訓練新軍爭取一年時間。做完這三件最急的事以後,改革才能在牢固掌握政權的情況下逐步施行,不能盲目太快推進,那樣沒基礎的改革會死得很慘,只能逐步推行革新,經過一年多時間盧象升、李邦華訓練出來的京營新軍,成為配備長槍陣及新式火槍火炮的新軍,在崇禎二年,皇太極由喜峰口、遵化攻入,崇禎、盧象升帶領新軍在京師保衛戰中,付出巨大犧牲後成功打退皇太極,新軍空前團結,士氣空前高漲,成為護衛皇帝和政權的一把利劍,皇帝積累巨大威望以後,才能逐步實行大的改革,否則皇帝、軍隊沒有勝利和威望,任何改革都不會獲得支持。有了強大的軍隊保護,改革讓老百姓得到實惠,得到了百姓大多數人的支持,東林黨、貪官、商人等既得利益者對改革的反對,在軍隊的鎮壓下都灰飛煙滅,所以我作崇禎肯定是循序漸進式的,並且不會脫離當時時代實際情況,研製的武器也不會造出脫離時代的飛機大炮,只是查詢資料在當時歷史條件已經有的武器,進行改進,比如提高製造火槍火炮質量,改良火藥配方,火藥用藥包定裝、提高爆炸效果 ,射擊方式改為三段擊,引進日本及西班牙、澳門葡萄牙火槍火炮技術,西班牙結合戚家軍的長槍陣配合質量精良的火槍對抗八旗騎兵,造出便於攜帶野戰的小型火炮。軍隊的軍事改革打敗強大的八旗騎兵至關重要,這些在當時時代是完成能夠實現的。有些人光說要怎樣怎樣,沒有詳細的實施措施步驟和保障措施、監督措施,只是空喊口號,都是鏡中花、水中月,不可能實現,以下是具體的實施措施:

1、第一步牢固掌控政權及京畿重地:派忠勇可靠之人,統領錦衣衛、東廠、守宮、守城禁軍、京營,整治禁衛軍,確保皇室安全,穩定京都安全。為以後改良軍隊,實行改革打下基礎,沒有牢固掌握政權什麼都幹不了。

2、第二步遼東方向擋住皇太極,召袁崇煥主事遼東薊遼總督袁崇煥,袁崇煥穩定遼東軍心,暫時擋住八旗軍,這是崇禎剛即位必須處理的事情。給崇禎幾年準備時間改革,雖然很多人說袁崇煥這樣那樣,但是努爾哈赤畢竟是袁在寧遠保衛戰中受傷而死;整修邊關炮臺,從願意從戎的文人之中,撿選之後統一集訓,廢除太監監軍制度,發邊軍欠餉,提高軍人士氣,從發軍餉開始,發到每個人手上,核實現有兵員數量,淘汰老弱,在遼東煉出一隻精銳軍隊,嚴查剋扣貪汙軍餉、吃空餉。


3、袁崇煥無權節制毛文龍,自然呀不能殺毛,毛文龍之皮島由軍機處直接管理供應。毛文龍在後金後方的牽制作用也必須發揮。

4、從遼東開始,撤回太監,從年青文臣中,全國派出13路監軍,不干涉軍隊打仗指揮,只監督軍餉、軍功、軍紀。給全國各路駐軍發放軍餉,但是必須據實發放到每一個人手裡(分頭、同時、多路發放),通過這一手段,核實全國軍隊實際人數,既發放拖欠軍餉,鼓舞了軍隊士氣,又核實了全國軍隊只有50萬,比報上來的100萬少50萬,緩解了軍費困難,不讓官員有冒領剋扣軍餉的機會,同時為下一步裁汰18歲以下及40歲以上,老弱人員打下基礎。以前謊報瞞報可以部計較,如果在此次發放中有拉人充數謊報等行為,全部漲一起算。

3、釋放孫承宗,平反冤案官員,恢復部分官職。

4、第三步:改組內閣,組建新的領導班子:孫承宗(兵部)、徐光啟、盧象升、李邦華、孫傳庭、洪承疇、範景文、倪元璐、史可法、劉鴻訓,韓爌、成基命、袁可立等人。有的朋友說似乎用的東林黨,其實這些人我都是查過史料的,上述這些人,在歷史上,都是比較清正廉潔的,而且清兵入關後,都大多誓死抵抗清軍,力戰而死,人品和忠義都沒問題,何況大局由崇禎把握,不會用東林那套誤國政策。主要剛開始的現實是,天下官員貪腐80%,崇禎也是無人可用,新型後備人才需要開科舉發掘,需要時間。

A、內閣班子:孫承宗(兵部)、徐光啟、洪承疇、範景文、倪元璐、劉鴻訓,韓爌、成基命、袁可立

B、軍機處(單獨處理軍事):孫承宗、盧象升、李邦華、孫傳庭、洪承疇、史可法、提高決策效率和時間。

C、重用武將:滿桂、趙率教、曹文昭、曹變膠、何可剛、祖大壽、吳三桂、陳奇瑜、黃得功、孫元化、孫應元、周遇吉、馬世龍、賀人龍、何可剛、朱燮元平雲貴動亂、傅宗龍、秦良玉(平川內動亂)。

5、清點內府還有一千七百萬兩銀子,魏忠賢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傾朝野,禍國映民,貪汙的金銀難以計數,所以查抄魏忠賢極其餘黨必須查抄追究,魏忠賢一千萬兩銀子、清洗魏忠賢餘黨共得4千萬兩。(銀尚存三千餘萬兩,金一百五十萬兩《甲申紀事》),初步解決頭幾年的財政經費。畢竟崇禎之所以亡國就是因為財政破產。魏黨空出來的位子可以通過清廉大臣推薦的人才,結合錦衣衛的私下調查推薦人員的人品,大膽任用,在使用中糾正,正比魚肉百姓的魏黨好,一個貪腐的官員破壞力太多了,傷害的是周圍一大片,寧願用新人,也不用已經壞掉的。

6、第四步,陝西方向撲滅或減緩高應祥、李自成的農民起義,派洪承疇去山陝剿、撫平亂(陝西問題洪承疇、楊鶴掛兵部尚書銜,總督陝西軍政大權,對匪全力鎮壓,方略以剿為主,剿撫並用,撤換甘陝官員,剿的同時派廉潔官員任縣令,對未造反的饑民從優賑濟,免除稅收。北方大面積種植水稻,或者是推廣種植土豆、玉米、紅薯、地瓜之類的作物,解決溫飽)。這一步也是很重要的,歷史上的崇禎不是把清軍打敗,而是被李自成從內部打垮。驛站驛卒不能裁撤,只能改革。

7、整頓京機營,盧象升編練新野戰軍7萬,下一步針對八旗軍,北京城李邦華整頓禁衛軍7萬保衛京城,孫傳庭編練7萬秦軍赴陝剿匪鍛鍊新軍、用長槍陣配置改良高質量火槍,火炮,對抗八旗軍,起用孫承宗為兵部尚書總管軍事,盧象升為兵部侍郎、李邦華各練一軍,令其整肅京營,撥付銀兩令其招募新軍,提高待遇,淘汰老弱,改良武器及戰法,用軍校生作為軍隊各級指揮人員:教材主要是圍繞保家衛國、士兵榮譽感、對皇帝的忠誠、以及士兵的個人家庭保障等等方面來寫的,既有精神方面的蠱惑也有物質方面的激勵。嚴查剋扣貪汙軍餉,吃空餉提高軍人待遇,獲軍人支持。

8、第五步、建立情報組織,改組東廠錦衣衛為A、對外偵查皇太級情報B、對內調查官員貪腐C、各方向、各省匪患情報,成立督查部隊,督查京城治安。

9、第六步:發展科技研究,任用徐光啟、畢懋康,西洋人才,研究當時時代能造的小型野戰炮、燧發火槍,只要有一技之長,徐光啟推薦的人才都得到了重用,研發槍、炮、手雷、土豆、紅薯、新式戰船、熱氣球。在北京西南面,撥出專項資金,建立煤礦、焦化廠、鍊鐵廠、鍊鋼廠、火藥廠、硝石廠、造炮廠、水泥廠、磚瓦廠、砂石廠、石灰石廠等,解決流明就業及生計問題。

10、大明皇宮裁減內勤人員,宮內共3萬人,宮女太監2.5萬,精減至2千人,嬪妃減至50人、以往嬪妃留宮60人,減少皇宮每月的花費用度,北京周邊有很多的皇莊,土地廣闊,宮女太監可以部分下放到皇莊之中,讓他們租田種地當佃戶,部分開設皇家餐館、旅店、醫院、紡織店、衣帽店,解決就業,皇莊土地分給流民居住。皇宮裡的宮女,想回家的可發給安家費,不想回家的可以登記嫁給與軍隊立功人員。

1、皇帝近身護衛3000人,紫禁城皇宮各門守衛1.5萬人。北京城京軍3.5萬人守衛。重新統一整編、訓練。

10、第七步:全國開發海禁,增加海洋貿易及海關收入,派人招安鄭芝龍,拿出誠意,部分開放8個港口,設立海關,收關稅,前5年平均每年可得3千萬,與鄭芝龍五五分成,鄭之龍打擊海盜及護衛商船及保衛海疆。機會成熟建立海軍,取代鄭芝龍。

11、從內庫之中拿出銀子來用於賑災,減免賦稅皇宮每月的花費。

12、第八步:培養軍政人才,為下一步打擊貪腐,更換官員做準備,全國科考招收各種人才,全國3.6萬考生裡面,各種行政學院一個年級選5千,軍事高級指揮人才一個年級選2000人,其餘再辦各種專業技術人才學校,每年吸納1.5萬人進入學習。(進入各類學校,軍、政、經、農、醫科、教育各類人才培訓3年)。科考:自然科學和實用技術要佔更大的比例,進一步縮小傳統學科的比例,把傳統的學術知識諸如四書五經等控制在百分之四十左右,武選。建立全國政、農、軍、科總學校,為改革培養人才。拔尖人才2年畢業,優秀人員3年畢業,一般人員4年畢業。

全國執政人才培訓準備:為下一步培養出的新人才,任用到全國各省、各城當主事做準備。以後政府人員,只能從畢業生裡面選撥。先在京城把國家各部委(15個部委)的臺子搭起來,國家中樞要多幾個部門,多國家情報部、海事部。

各省各城基本配置一個省省級主管部門最少要15人,一個省有10個地區,一個地區、城或縣的主管也是15人,一個省要派200人,全國25個省,最少要派5000人,還不包括其他下級人員逐步配置:省長、工業管理部、財政部、農業部、人事就業統計部、商業部、司法部、警察治安部、教育部、建築部、稅務部、醫療部、交通建設運輸部、銀行金融、民政救濟部、貪腐監察。(由各部自己在學校招收所需專業技術人才)

13、皇宮古玩字畫,凡是值錢的東西都登記造冊,江南拍賣,得銀5千萬兩。

14、宣佈撤銷內閣大學士制度,收回內閣的票擬職權,大刀闊斧的改組內閣,將權力重新分配給六部,六部尚書直接對我負責,設督察院,一查貪汙、二查冤案。

15、從中央部門先開刀,裁汰冗庸官員。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沒有一上來就貿然整頓財政,而是先行改革吏治,提出“考成法”。考成法的施行,大大提高了官僚機構的行政效率。對於那些“以言亂政”者堅決予以清除,而對持不同政見者,則把他們安排到非要害部門,或令其退休。同時注意錄用人才,從第一批科舉人員中(蔣德璟)選人頂替部分官員。

16、改革農業,全國丈量土地,豪強佔地不能超過200畝,將土地分給農民,打擊豪強佔地,減免農業稅,減輕農民負擔獲農民支持,屯田墾荒、緩和階級矛盾新立軍功者,土地最多200畝,賞賜爵位和金銀。

17、努力扶持商業,加強商稅徵收。開放海禁,鼓勵出海貿易,設海關,收官稅獲商人支持,每年得關稅和商稅共8000萬兩。

新軍初練成,赴陝剿匪鍛鍊大勝。山海關以西的防線比較薄弱,加以鞏固薊鎮防區的大安口和龍井關從薊遼總理劉策所轄的隘口——喜峰口入長城攻陷遵化,將抵北京城下。新的農政人員優先派山陝赴任。

第一年3個月時大事件:皇太極繞過山海關進攻北京,崇禎贏得北京保衛戰,新軍初勝,經受考驗。崇禎的改革必須在牢固掌握政權,京師新軍整訓完畢,且在崇禎二年,京師保衛戰成功打退皇太極之後,皇帝積累巨大威望以後,才能逐步實行改革,否則皇帝、軍隊沒有成功和威望,任何改革都不會獲得支持。

1攜勝利之餘威,進行全國軍隊改革,重組地方部隊,強調軍隊不擾民,提高全國軍隊戰鬥力,以便對清用兵,牢牢掌控全國軍隊同時建立新的募兵制度及,軍隊官員3年定期輪換制度,軍校學員培訓分配。

2實行軍政分離,逐步將新培養縣政農商新幹部派駐各省縣鄉,改善民生,鞏固全國政權。

3全國辦運輸、開郵局、辦報紙,建忠烈祠及貳臣館。

4全國性削藩,懲治不法藩王,進一步打擊官員貪汙、冤案。查抄大批銀兩充實國庫,得6千萬兩,用學校人才逐步取代守舊官員,推進全國改革。

5將鹽、鐵、酒、紡織業收歸國有,增加財政收入。每年得錢6千萬兩,推行馬政,養馬建立騎兵。

6煤炭和黃金開採,緩解晉陝亂局,更重要的是黃金的開採,國庫有了充盈的黃金。流賊饑民組織起來挖礦、修路、開工廠,興修水利解決人民生計。

7財力提高後建立強大軍隊,打敗後金國,剿滅各路叛匪。

8建立國家商號及銀行,發行銀元及銀票,使國家金融流通順暢,利於商業發展。官員工資,及政府支出都用銀元,銀票。打擊假冒。

9建設強大海軍,發展海洋貿易及漁業,打擊日本,俄羅斯、越南、英格蘭、葡萄牙、荷蘭等國。


與龍共舞178


以當時明朝的實力沒有辦法同時應付皇太極的入侵及農民起義軍!但以他當時的王牌部隊“關寧鐵騎”對付任何一方都綽綽有餘!曾經打得皇太極丟盔棄甲、滿地找牙!和農民起義軍交手,2000人敢追著幾萬起義軍打,把李自成打成光桿司令躲進深山老林不敢出來。

方法只有兩個:

一個是先穩住一方,收拾另一方。崇貞想到了,派人已經和皇太極談好了,但被人洩密讓文官集團知道被集體抵制,沒辦法把鍋甩給了出主意的人,並把他殺了以平息文官集團的怨氣。但凡他能果斷堅決點,議和給自己贏得兩年緩和時間,足夠騰出手來收拾起義軍,然後反過來幹掉皇太極!

另一個是晚幾年殺袁崇煥,主動出擊先把皇太極給打殘了,不能完全收拾,就趕他走,讓他有多遠滾多遠,或給錢給物培養其他的少數民族軍隊對付皇太極,限制皇太極沒有精力騷擾大明。然後調動邊防主力部隊徹底消滅起義軍!

這樣大明王朝至少能多挨幾十年!歷史也會改變!





出差不願住單間


崇禎年間威脅到明朝統治因素很多,但我們知道一個問題都沒有的朝代是沒有的。真正威脅到明朝存亡的只有兩個,塞外的滿清和內部的農民起義。要延續明朝必須解決。

當時,有解決的方法嗎?有。當時的崇禎也發現了,那就是缺錢!塞外的滿清當時還叫後金,雖然對明朝有威脅守肯定沒問題,但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養兵必須有錢。農民起義為什麼會出現,就是要養兵籌集錢糧增加賦稅,加上天災普通百姓沒活路所導致的,要給百姓以活路還是錢。

當時,明朝有錢嗎?有,自己斷了。明朝東南地區商業發達,天啟年間防備後金的錢糧就是從這來的,但崇禎上臺後在對魏忠賢的政治家清算過程中被出身江南的東林黨以“不與民爭利”為藉口廢止了,結果戍邊的錢糧都落在了普通百姓身上。

所以回到問題本身,要讓明朝繼續下去必須從東林黨人手中將商稅收上來,解決邊患和內部的起義。這不是長久之計,但對解決崇禎時存亡問題延續明朝無疑是一劑強心針。這其中鬥智鬥勇過程,我不能自己瞎編,也要看對手怎麼出招,通過歷史記載而提出的具體解決方法無疑是馬後炮。但稅收不上來,兵馬錢糧沒有,一切都是空談。


管窺歷史小知識


崇禎皇帝接手的大明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根子在於明朝萬曆後期開始的稅收政策實在坑爹,凡是舉人以上的人都擁有大批土地免稅的資格,所以國家才會一直處在財政危機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沒錢,老百姓沒錢,只有官員有錢,皇帝用錢就只能衝著更窮的老百姓去要,結果一要錢老百姓就造反。不要錢或要不上來錢,遼東戰局就惡化。這就是個死局。要是能夠使用有效的方法從官員手裡收上稅,加上適當放棄地盤,以空間換時間,重用那些名將比如袁崇煥孫傳庭洪承疇(在我看來袁的能力不足以扭轉乾坤,但應該不會是漢奸。過火的事幹過,不過控制得住還是值得一用。洪承疇更不用說,這傢伙如果不是被擒,不會投降。既然是以穿越的背景討論,就當我能控制住這兩個人看吧),有多堅持幾年的希望。

要是能夠取得足夠的成績,加上培養一批優秀的而且肯全新全意為國的官員,把舊的既得利益者連根拔起,換上新的班子,實行早期的官員免稅待遇,或許能有轉機。不過從真實歷史來看,北京這個幾乎就是最前線的首都實在太危險,適當的南遷絕對是必要的,但要是真的簽到南京,那就徹底進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地盤了,改革的成功可能性會更低。從既得利益者手裡拿好處絕對是萬難的,就算太平盛世,也是失敗比成功更多。如果南遷加上改革,基本上就是作死了。


pegasus1


首先要抱定必死的決心。

其次要想方設法的和文官集團達成一種暫時和解的狀態。同意他們一些過分的要求,暫時滿足他們一下。然後讓他們上奏摺表達自己對於政治的見解,發現其中真的有見地的內容。整理起來,找幾個飽學之士進行調查研究。

對於無論如何都改變不了的事情,千萬不要去觸碰。對於一些無傷大體的非分要求給予特殊的滿足。

給一些忠誠的將領以百分之百的信任,把他們當作心腹,慢慢的使他們的力量壯大到一定程度,當然是可控的。

重視教育,不管有沒有用,將來用的著用不著,都要培養一批思想上忠於自己理念的人。

發動一些小規模的,可以保證必然勝利的局部戰爭。趁機提拔一些忠於自己的得力將領,淘汰一些老的。用這些武將漸漸的制約文官集團。

慢慢的形成一種文武的平衡。

對民族矛盾嚴重的地方,給予特殊的物質關照,並用軍事力量來保證這種物質輸送的公平合理。緩和民族矛盾,防止將領養寇自重。

定期召集飽學之士和經驗豐富的老臣,召開御前會議。對各地報上來的密摺以及各地的有識之士提出的意見進行彙總研究總結。以輕重緩急之分來逐步實行。實行不了也沒關係。總有可以實行的。

對於當朝大臣之中,有老百姓過於痛恨的舉國性的全國公敵進行斬首示眾。

最後逐步研究出一種制度性的改革,不要激烈,不要操之過急,而要把權力稍微的分散一些。讓各個階層都能利益均沾。永遠不要激化現有的矛盾,那隻會1傳十十傳百。

好吧,這些都當做是夢話吧。其實也不管什麼卵用。


歷史小趣叟


首先要搞清楚明朝覆亡的原因。

俗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明朝的問題,總結為一個字:“分”。

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

一、民族分。

前期表現為蒙古與明朝的矛盾,土木堡之變,連皇帝都被俘了;後期滿洲興起,表現為滿洲與明朝的矛盾。民族分從外部嚴重損耗明朝的國力。

二、官民分。

明朝朱家諸王、各級官員地主、軍隊侵佔兼併了多數土地,農民不僅受到各種壓榨剝削,當朝庭財政困難時首先就是讓農民承擔,各種雜稅、餉銀都要逼農民攤繳。所以逼得農民造反和起義,在內部嚴重耗損明朝實力。

三、君臣分。

前期嘉靖萬曆天啟皇帝幾十年不理朝政,大臣之間、大臣宦官之間黨爭不休,朝政空轉,國家幾十年陷入無政府狀態。後期崇禎上臺,空有大志,眼高手低,薄情寡恩,剛愎濫殺。特別是虐殺袁崇煥,栽殺陳新甲,再無人敢為崇禎所用。崇禎上臺反而加速大明滅亡,有皇帝還不如無皇帝,真可謂“一君無能天下亡"。

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其中對明朝危害最大的就是君臣分。如果君開明,臣賢能,君臣上下一心,民族分官民分是可以解決的,如東漢光武中興,如東晉(南朝)南宋仍保半壁江山。

民族分可以通過懷柔,和親,通商等經濟文化交流,達到共生共榮,最終以文化融合民族融合解決民族分的問題。

官民分更好解決,對朱家諸侯王削藩去特權。對官員整頓吏治,招賢納士。對農民給予土地,獎勵耕織,發展生產。

如此由分到合,君臣合,官民合,民族合,天下合一,再創盛世!

PS:別叫醒我,讓我再做一會兒皇帝夢。


滴水載舟


不得不說,天啟留給他弟弟崇禎的,是一個風雨飄搖 滿屋都是漏洞的江山。西有李自成 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來勢洶洶,北有滿清八旗鐵騎的頻頻進犯,南方農商士的賦稅徭役不堪重負;但是,我個人認為,明朝覆亡的主要原因還是—黨爭。

黨爭歷朝歷代皆有,不能片面的理解黨爭就是毒藥。朝臣部下兩派或幾派鬥爭,難道皇帝看不到嗎?不想看到嗎?

當然能,以優秀皇帝或卓越頭領的眼光,怎麼會看不到。梟雄有能力控制住局面,好好鬥吧,越是鬥爭的不亦樂乎,越是坐收漁翁之利。

但是,明末黨爭,東林黨一黨獨大,大臣們斗的厲害,崇禎皇帝不能制衡或者無力控制。崇禎空有中興之心卻少有政治頭腦,先將魏忠賢除掉,再無人可以制衡東林黨,亂政開始,換了17位首輔也於事無補,最終明朝在嚴重的黨爭中亡國。

站在馬後炮的角度,如果換成我們大家當皇帝,大家都會避免無數人總結崇禎皇帝的種種失誤,這個無需多寫。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控制局面,利用矛盾,解決種種問題,這對皇帝的政治智慧 權謀水平 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這點上,也無需多言,咱們多看看晚清慈禧太后的統治即可。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王小小八戒


明朝末年,從天啟到崇禎,朝臣對遼事及民亂問題的分析和計策有很多,許多方略水平是很高的,正常情況下足以應變。為什麼會失敗?我感覺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對小冰河時期的氣候變化帶來的危害(特別是其廣泛性、長期性、嚴重性)認識不足,應對失誤。這當然不能苛求古人,畢竟他們無法做出準確預測,人類也沒有應對小冰河期的經驗。這就造成當時的應對仍是常規的救災措施和剿撫之策,沒有下決心施行更徹底更長效的政策,以至於救了又救,撫了又反,剿了又起。如果下決心採取如有計劃的移民、殖民及災民轉軍兵等長效措施,北方諸省就不會成為戰亂之地、破敗之地。

第二,對黨爭的本質和危害認識不足,策略失誤。黨爭的本質是權利之爭。黨爭既然已經存在,就不是短時間內能夠簡單地解決的事,只能因勢利導,調控平衡。

第三,對救亡強國的思想準備和軍事準備不足,應變失措。都到了亡國亡華夏的時候了,還要守祖制?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引導輿論,統一思想,就如王安石所言“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改革變法是必然的選擇。安排部署稅制改革、宗藩改革、土地改革、軍隊改革、科技改革等。

所以,如果回到明朝末年當上崇禎皇帝,登基之後:

首先,穩定朝局,緩和黨爭。任命洪承疇為陝西三邊總督,施行“全力清剿”、“以剿堅撫,先剿後撫”方針,全力圍剿流寇,相機安排移民,以災民允邊軍(山海關到宣大及東江鎮一線)。遼東先不要有什麼大動作,起用孫承宗大臣當督師,以堅城大炮穩守就行。不殺魏忠賢,囚客氏,緩和黨爭。起用袁崇煥到兵部任職。

第二,下《強國求是詔》,引導朝野對國家形勢和救亡強國進行解放思想大討論,為政治和軍事改革做到思想和輿論準備。

第三,確定救亡強國戰略後,推行稅制改革、宗藩改革、土地改革、軍隊改革、科技改革。在福建、廣東及松江等開放港口,招撫鄭一官等,建立海軍,移民臺灣,發展對外貿易。支持皇族、官紳、商人參與對東南亞的殖民,或佔地盤,建糧食基地。有了實力和基礎,以強軍推滅滿清。


花開時節當讀史


第一:賜和建州;

第二:改革稅收,收商稅、改革地方財政等;

第三:以謀反等理由抄沒皇族,收其財產充軍;

第四:開海禁,與西洋、南洋通商;

第五:不殺袁崇煥,不亂殺大臣;

第六:招安農民軍,不服招安者全力剿殺;

第七:滅除禍國殃民的閹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