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南方稻區將推進“秈改粳”工程 讓糧農增產增收

地處江南“魚米之鄉”,上海人在千百年前吃的是什麼米?“肯定不是現在的粳米!”上海市農科院專家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前後,上海在我國南方稻區最早實現由秈稻改種粳稻的轉變,迄今已100%種植粳稻。也就是說,最近30年,上海人才開始改吃粳米,在糧食上率先從溫飽轉向對口感的追求。如今,這一趨勢蔓延至整個南方稻區。前不久,上海市農科院作物所所長、上海市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曹黎明收到來自江西、浙江、安徽等地一個個水稻生產基地的喜訊:他們試種的上海雜交粳稻新品種收割下來,產量基本達到550公斤—600公斤,比當地秈稻平均產量高出10%到20%。

我國南方稻區將推進“秈改粳”工程 讓糧農增產增收

稻米供給關鍵是粳稻

既好吃又高產的粳稻正在逐步取代秈稻。根據國家農業農村部的部署,目前,我國南方稻區正以“糧食提質增效、糧農增產增收”為目標,大力推進“秈改粳”工程,今年全國就壓縮了1000萬畝秈稻種植面積。

上海雜交粳稻品種及其配套技術體系將為全國“秈改粳”工程提供重要支撐。進入21世紀,上海市農科院專家培育的優質雜交粳稻“花優14”品種,更是以優勢強、產量高、品質好、抗性強等綜合優勢得到大面積應用,使上海雜交粳稻種植面積在全部粳稻中佔比達40%左右。同期,我國粳稻區域雜交粳稻種植比例只有5%左右。

通過“基地+訂單”解決銷售問題

目前,上海專家已初步完成雜交粳稻品種的篩選,其中有兩三個品種特別適合在南方稻區進行推廣,比如“申優26”和“申優415”,在米質、成熟期、產量、抗病等方面,比之前培育的“花優14”更有優勢。首先,是米質更好,它們的各項指標都能達到一級米標準。其次,在成熟期方面,這兩個品種提前了一週左右,可以讓農民在冬季茬口安排更從容,與冬季養地的綠肥種植合理銜接。此外,在產量上,新品種受環境氣候影響更小,比“花優14”更高產更穩產。

同時,上海在雜交粳稻上積累的現代農機農藝配套栽培技術,也可以跟著品種輸出到浙江、江西、安徽等地。目前,上海雜交粳稻種植的機械化水平已超過90%,接下來將把機插秧、機直播等技術和成功經驗推廣到南方稻區。

“在輸出品種和技術的同時,我們還與光明米業展開緊密合作,希望通過‘基地+訂單’等方式解決粳稻銷售問題,打通整個產業鏈,以加快‘秈改粳’的進程。”曹黎明坦言,目前,上海技術團隊正在上海周邊的幾個省市進行梯度研究,未來隨著進一步往南推進,還要重點解決雜交粳稻的耐高溫問題,研究如何讓上海雜交粳稻在高溫下依然能夠很好地灌漿結實,並且保持優良的米質。(據《解放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