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殺了岳飛後,金國為何沒有趁機消滅南宋呢?

大帥252990946


岳飛被殺,影響很大,上至朝廷官員,下至黎民百姓,對宋朝的“高管”們心生各種怨恨,趙構和秦檜的行為真地做到了“親者痛仇者快”。這個仇者,自然是金國了。

對於金國來說,沒有比對手自斬大將更高興的事了,即使如此,金國也沒有乘機南下去“消滅南宋”,這是為什麼?難道是金國人笨嗎?當然不是。

岳飛雖死,但能戰的將軍還有好幾位,這種情況金國要考慮的

岳飛非常出色,但絕對不是“一枝獨秀”,因為還有韓世忠、劉錡、李顯忠等“中興”名將。

韓世忠,大家可能都知道,其人虎背熊腰,有勇有謀。出生在貧寒之家,但軍事指揮能力天賦異稟。在和西夏的對戰中,在和金國的對戰中,都立下過汗馬功勞。岳飛死時,韓世忠絕對是南宋的脊樑,雖然已經五十二歲了,但不容小覷。

劉錡,年齡與岳飛比較接近,先是建功立業在西夏,公元1140年,在順昌之戰中大破金軍,後來在“柘皋之戰”中再次大破金軍。岳飛死時,劉錡正是年富力強之時,金人絕不敢輕視。

李顯忠,比岳飛小几歲,此人膽子大,武藝高。曾經數次率軍抵禦金軍入侵,岳飛去世時,李顯忠才33歲,而且對金有著血海深仇。不僅如此,李顯忠深知金國內部情況,因為延安失守時,曾被迫降金,後來找出機會南下,全家老幼被金所殺。在和金對戰中,李顯忠不惜力,敢拼命。

魏勝,弓箭手出身,岳飛死時,已經小有名氣,膽略過人,梟雄善戰,是個很有實力的年輕小將。

基於南宋還有一戰之力,所以,雖然岳飛死了,但金國不敢大舉南下。

金國實力差點意思,連年征戰,積累還不夠

金國滅了大遼,又滅了北宋,連年征戰,實力受損。

古代也好,現代也罷,打仗就是打錢。南宋國防和軍隊實力一般,但錢還是不少,特別是南方更是富庶繁華之所在,如果金國一時半會拿不下南宋,那麼勢必會被拖入戰爭的泥潭。

一旦開始打持久戰,戰線拉得很長的金國,就不佔優勢了,一方面要對抗南宋,一方面也要防範蒙古草原各部落,雖然此時的蒙古草原並沒統一,但如果發現有好的機會,誰能保證,大點的蒙古部落不會偷襲自己的大本營呢?

事實上,後來的金國還是沒穩住,繼續攻擊南宋,但南宋沒攻下來,自己真被統一後的蒙古抄了後路,直接給滅了。

金國此時的領導者和軍隊,滅了北宋後,開始追求安逸。岳飛死前,金國和南宋簽訂了和平協議

金國剛開始建國時,非常猛,靠一個萬人團隊,就能叱詫風雲,當時流傳一句話“女真不滿萬,滿萬無人敵。”

就是靠勇猛無敵的團隊,金國打敗了大遼,成為了一方霸主。當了霸主後,繼續南下攻打北宋,金人再次證明了他們的勇猛,北宋被打趴下不說,還俘虜了兩位皇帝,眾多王公貴族。

隨著在大都市的生活,被宋朝文化影響,金人開始注重享受了,從上至下,漢化的很厲害。

俗話說得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這樣的狀況下,金國軍隊的作戰能力也開始逐漸下降。

而此時的金國皇帝是金熙宗,這個皇帝不喜歡戰爭,喜歡漢人文化,喜歡和平,喜歡任用主和派人員。

在岳飛死前,金熙宗和南宋趙構於1141年11月簽訂了“紹興和議”,協議規定,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宋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南宋屬於金國的附屬國,南宋皇帝有金國冊封,金國重大事宜,以及領導人過生日等,南宋需要派使臣慶賀。

大家想想,金國這任皇帝不好戰,而且已經和南宋簽訂了和平協議,南宋已經稱臣了,還能再去戰嗎?短期之內,是不能了。

十多年後,金熙宗不在了,金國撕毀了協議,戰事重啟。

岳飛死後,金國沒有乘機攻打南宋,有三方面的原因:南宋還有眾多名將,還有一戰之力;連年戰爭,金國實力還是不夠,怕被拖入泥潭;皇帝不喜戰,軍人不願戰,簽訂了和平協議。


藍風破曉


岳飛死於公元1142年,史書上謂之千古奇冤。歷來都以為趙構是在自毀長城,後人更是對直接下手的秦檜唾罵不遺餘力。

可以說,南宋失去岳飛,比丟去一州一郡更為深痛。

那麼,金國為何不趁著岳飛被殺後,消滅南宋呢?

首先,南宋雖深痛失之岳飛,也還有“中興四大名將”之三在世。在面對金國的攻勢上,卻還是有著還有之力的。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岳飛死的時候,金國並沒有馬上就能滅掉南宋的實力。且不說早前在岳飛等人的聯手攻勢之下節節失利的慘重損失,金人本就沒有那個底蘊來一個蛇吞象。完顏阿骨打起兵反抗遼之壓迫的時候才多少兵?手上最是直系的精銳,最多時不過是一兩萬。而南宋疆域較之北宋雖然更少,但在經濟上卻是更有了建樹,所轄之地堪稱人多勢眾。

此時的南宋並不比金國弱,蒙古滅金僅用23年,而滅南宋卻用了整整56年!南宋是全世界抵禦蒙古鐵騎時間最長的國家!


這不是歷史


宋高宗趙構是南宋開國皇帝,岳飛是他手下的一員大將,還有其他很多文臣武將。

南宋紹興十一年(1142年),岳飛被趙構下詔賜死,此後南宋還延續了100多年,悅史君來分析此中要害。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宋徽宗、宋欽宗等人被金兵帶往北方,趙構即位建立南宋,此時岳飛只是無名小卒,上書求戰就被直接開除。

由於金兵多次南下,宋軍無法抵抗,趙構一路顛沛流離,有段時間甚至躲在海上不敢上岸,一面積極防禦一面派人主持議和,直到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才在杭州安定下來。

這段時間岳飛主要跟隨宗澤、杜充等人作戰,後來又打擊楊麼等反叛力量,但並沒有主動勤王之舉。

當時,主持抗金的主要將領有張浚、韓世忠、岳飛等人,金兵雖然多次進攻,但沒能對南宋取得大優勢,夾在中間的劉豫偽齊政權不成氣候。

但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發生了宋軍部分將領投降偽齊的淮西軍變,讓趙構對岳飛等人也產生不信任,加快安排秦檜等人議和。

此時,金朝方面也有意跟南宋議和,還把偽齊取消,提出歸還北宋部分領土,並送回韋太后和宋徽宗遺體等條件,趙構君臣自然是積極接洽。

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金兵再次南下,但宋軍的抵抗也很激烈,趙構在得勝的情況下要求班師,加快議和步伐。

一年後,趙構解除了岳飛、韓世忠等人的軍權,秦檜等人還設法殺害了岳飛,紹興和議成功,南宋總算穩定下來。

岳飛是抗金一員大將,但還有很多將領在抗金第一線,金兵和南宋實力相當,自然是滅不了南宋的,悅史君再來看看後面,元朝打遍歐亞大陸,金朝都滅亡了,但南宋還是堅持了幾十年,說明實力還是很強的。

趙構之所以要解除岳飛等人的兵權,堅決主張議和,說到底是因為南宋剛剛建立,如果要跟金朝作戰,就得加重老百姓的稅負,自然是民變四起,將領擁兵自重,南宋怕是要早早玩沒了。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1141年11月金朝使臣蕭毅來到江南冊封趙構為宋國皇帝,帶來了和議文本,從趙構向金熙宗稱臣到兩國邊界劃分和歲貢銀兩做了詳細規定,其中包括南宋不得隨意更換宰相,還有一個不成文的重要口信,那就是必須置岳飛於死地。這個條件雖然不成文,可是所有紹興和議內容達成的前提條件。


金國簽訂紹興和議的動機是什麼,是金朝已經沒有能力鯨吞整個南宋,金朝的軍事實力已經大不如以前,按金兀朮自己的說法,“我自起兵以來,從沒有陷入今天這樣的窘境”。

作為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金朝的崛起和對南方的覬覦只是停留在搶掠的層面上,靖康年初的南侵能夠掃蕩河北各州縣,迅速推進到汴京已經大大出乎意料,他們根本沒有做好滅亡宋朝的心理準備。宋朝割了地,賠了鉅款送了人質就引軍北還。靖康元年末又捲土重來,結果靖康之恥徽欽北俘,即便是如此,金朝顯然還是沒有打算長久留在中原統制自己打下的江山。


中原畢竟地域廣大,人口眾多,地利人和同白山黑水截然不同,金朝的行政架構還沒有從原始氏族社會向封建王朝蛻化完全,所以他們只能選擇偽楚,偽齊等傀儡政權來替代金朝管理佔領區。

軍事上自1130年過後,隨著南宋中興四將的崛起,和金兵長期對壘也總結出不少應對金兵的戰法。在四川和尚原,大散關,金軍損兵折將,在河南順昌,郾城,臨穎宋軍大捷,金兀朮柺子馬,鐵浮屠精銳皆失,岳飛發出了“等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的沖天豪言。


十二道金牌功虧一簣,十年武功廢於一旦,宋高宗出於自己的政治需要和金朝苟合,原本已經色厲內荏的金朝樂得紹興和議的達成,不僅在領土歲幣上撿了便宜,而且還去除了他們認為有最大威脅的將領岳飛。

從此雙方形成戰略相持平衡狀態,北方政權逐漸漢化,雙方能征慣戰的宿將老的老,退的退,南北哪一方撕毀協議出擊都不會撈到便宜,1161年完顏亮的南征在安徽採石大敗,南方“隆興北伐”也折戟沉沙。


在雙方僵持之下,軍事戰鬥力持續下降,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也逃避不了中原王朝其興也忽其衰也忽的規律。到了金哀宗時期,金朝面對如狼似虎的蒙古鐵騎節節敗退,失去北方大片土地,想堤外損失堤內補,征伐南宋搶點地盤最後都只能鎩羽而歸。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公元1142年岳飛遇害時,距離宋金開戰過去整整15年,兩國軍隊的戰鬥力對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金國那些曾經吞遼破宋的開國名將,早已死得乾乾淨淨,曾經的百戰精兵,也早已戰損衰老,不復當年之勇,只剩下個一個屢敗屢戰的完顏宗弼(金兀朮),四處奔波救火,被南宋眾多“中興名將”各種殘虐。

金國太師、梁王:完顏宗弼(兀朮)【壯年】

即使沒了岳飛,其餘的南宋名將,韓世忠、吳玠、吳璘、劉錡……這位兀朮老兄如果想撕毀合約,南下攻宋,同樣一個都打不過。


公元1127年,金軍攻克開封,滅亡北宋後,那批金國開國時戰術能力卓絕的熊虎之將,在連續破大國、克名城的短暫輝煌後,一個接一個地在無休止的酗酒和縱慾下,暴卒而死。

魏王完顏宗望,1127年死,鄭王完顏斡魯,1128年死,魯王完顏闍母,1129年死,遼王完顏斜也,1130年死,詵王完顏婁室,1130年死,潞王完顏宗輔,1135年死,秦王完顏宗翰,1137年死……

連同他們麾下的女真虎賁之軍,在中原花花世界也早都酥軟了骨頭,再不復曾經的血勇膽氣。

金軍人員構成也因此了發生巨大變化,隨著不斷戰損和日益擴充,女真人只剩下少數,被其裹挾南下的契丹人、渤海人、韃靼人同樣不多,反而簽發的漢人壯丁、收編的漢人盜匪,逐漸為金軍主力。因此,金軍戰鬥力直線下滑,再不復此前縱橫北中國所向無敵的威風。

而南宋的新一代優秀將領如岳飛、韓世忠、吳玠、吳璘、劉錡等諸人,都在對金戰爭中完全成長起來,令金軍連連受挫,遭遇此前不可想象的慘敗。


黃天蕩之戰:韓世忠水師八千人,將完顏宗弼水陸十萬大軍,困扼整整48日,雖敗猶榮。

和尚原之戰:吳玠、吳璘兄弟精選三千弓弩手,步兵數千人,大破完顏宗弼十餘萬大軍,俘虜金軍將官三百人,甲士八百人,殺傷敵軍不計其數。

順昌之戰:劉錡統帥“八字軍”一萬八千人,大破完顏宗弼十餘萬大軍,包括後來的天順帝(海陵王)完顏亮和金世宗完顏雍在內,打垮金軍精銳“鐵浮屠”,斬首金軍五千,傷敵一萬,殺敵戰馬三千匹。

郾城之戰:岳飛以騎兵八千,步兵七千人,大敗完顏宗弼十餘萬大軍(其中騎兵一萬五千),以騎破騎,打垮金軍精銳“鐵浮屠”和“柺子馬”,搶奪戰馬二百餘匹,並在之後連續數戰,累積殲滅金軍萬人。

小商河血戰:楊再興以三百遊騎,死戰完顏宗弼十二萬大軍,殺其將官百人,士卒二千餘人。

潁昌之戰:岳飛以三萬宋軍,大破完顏宗弼十三萬大軍(其中騎兵三萬),斬殺金軍五千餘人,俘敵二千餘人,獲戰馬三千匹。

柘皋之戰:宋將劉錡(兩萬人)、楊沂中(三萬人)、王德(八萬人),合計十三萬人馬,大破完顏宗弼十餘萬大軍,並以長斧隊萬餘人,打垮金軍精銳“柺子馬”。

……

金國真正的開國宿將,不是見了閻王,便是再無早年剛勇,只想留在上京會寧府老家,安享從中原掠奪來的珍寶財帛、紅顏佳麗。

因此只剩下完顏宗弼這麼個敗仗大王、帶著“龍虎大王”完顏合達、“啼哭郎君”完顏撒離喝、“金牌郎君”完顏昂這幾個哼哈之將,常攜十餘萬兵,東奔西走,來回救火,屢敗屢戰。甚至連許多偽齊的漢奸將領、收編的土豪盜匪,如酈瓊、趙榮、孔彥舟之流,也搖身一變,成為統帶上萬、數萬兵馬的金國大將。

也正因金國早已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完顏宗弼雖然屢戰屢敗,被戲稱為"大宋名將製造機",以一己之力,成就了岳飛、韓世忠、吳玠、吳璘、劉錡等諸人的功業,卻非但沒有被罷職丟權,依然是金國不得不倚仗的護國柱石。

金國太師、梁王:完顏宗弼(兀朮)【青年】

而南宋眾將中,岳飛毫無疑問是最出類拔萃的一人。只因為這些將領擅長防禦戰者多,擅長進攻戰者唯有岳飛;擅長以步兵弩兵克騎者多,擅長以騎兵克騎兵者唯有岳飛;擅長戰術指揮者多,具有佈局天下的戰略眼光的也唯有岳飛。

——所以,金軍會由衷恐懼稱岳飛為“嶽爺爺”,會感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公元1140年,當順昌之戰、郾城之戰、潁昌之戰等戰役連場大勝後,宋軍已經對完顏宗弼率領的金軍主力,連續造成毀滅性打擊,汴京故都克復,河北河東義軍峰起,周邊的西夏、高麗等國,以及草原上的韃靼部落,全都在觀望風色,對金國虎視眈眈。

因此,金國朝廷才會打算盡棄燕山以南的中原地區,席捲珍寶,逃回老家。(【虜震懼喪魄,燕之珍器重寶,悉徙以北,意欲捐燕以南棄之】)

可惜如此大好局面,卻因南宋皇帝趙構的“恐金症”早已病入膏肓,十二道金牌強令各路宋軍退兵,更令岳飛仰天悲嘆:【十年之功,廢於一旦! 所得諸郡,一朝全休! 社稷江山,難以中興! 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完顏宗弼僥倖渡過危機,回軍掃滅後方的漢人義軍,接著馬不停蹄地發動新一輪南下攻勢,正為以戰迫和,打的就是針對趙構畏金如虎、一心苟安心態的心理戰。

完顏宗弼通過內應秦檜傳話,勒逼趙構殺害岳飛,【必殺飛,始言和!】(要想實現宋金和議,就必須先殺岳飛!),

趙構從早年出使金營起,就患上了根深蒂固的“恐金症”,即使是他的親生母親和幾個年幼女兒,以及無數血親姊妹,在被金軍俘虜後都淪為軍妓,在金人胯下飽受屈辱。她們的悲慘境遇也同樣激不起此人半點血性。

因此,趙構在完顏宗弼的恐嚇下,在奸臣秦檜的慫恿下,竟甘願自毀長城,殺害岳飛,更籤訂身為華夏天子卻向蠻夷稱臣的《紹興和議》,表示從此“既蒙恩造,許備籓方,世世子孫,謹守臣節”,從此每向“大金上國”上書必言【臣構言】!

宋高宗:趙構

趙構:【臣構言,今來畫疆,合以淮水中流為界,西有唐、鄧州割屬上國。自鄧州西四十里並南四十里為界,屬鄧州。其四十里外並西南盡屬光化軍,為弊邑沿邊州城。既蒙恩造,許備籓方,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每年皇帝生辰並正旦,遣使稱賀不絕。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兩、匹,自壬戌年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納。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墜命亡氏,踣其國家。臣今既進誓表,伏望上國蚤降誓詔,庶使弊邑永有憑焉。】

達成和議前的最後一場大戰即柘皋之戰,在南宋充其量只算二流將領的楊沂中和王德,居然還擊敗了完顏宗弼十餘萬大軍,大破了他的王牌部隊“柺子馬”,足以證明金國根本沒有任何撕毀和約、南下滅宋的能力。

這也愈加說明了昏君趙構的怯懦無恥:此時南宋王朝明明處於實力最佔優勢的時期,他卻定要殺害岳飛、清洗朝堂主戰派,屈膝求和、對金國稱臣納貢,實為國家之恥,萬民之辱,徒然留下千古罵名,遺臭萬年!

金國靠著虛張聲勢和恐嚇,度過了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次統治危機,正要抓緊這寶貴的喘息之機,從容消化雙方此前長期拉鋸戰的河南、關中、山東、淮北等地區,同時將自己尚且十分原始的政權結構加以優化革新,自然也不會立刻南下。


當敵人勵精圖治、枕戈待旦時,趙構和秦檜這對昏君奸臣卻一邊狼狽為奸,一邊彼此爭權奪利,一邊迫害忠良,敗壞軍制、荒廢武備,令宋軍戰力急劇下降,朝中良將或老、或廢、或病、或死。

經過二十年休戰,等到金國將秦嶺淮河以北地區充分消化後,便悍然撕毀和約,由其皇帝完顏亮親率六十萬大軍、兵分四路大舉南征了。

金國天德皇帝:完顏亮

完顏亮【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的豪言,更是對自毀柱石、屈膝軟骨的趙構的最好嘲諷,以至於趙構聽得金軍南侵,竟多次在朝堂上公然大哭。或許在他看來「為什麼付出了這麼多代價,為什麼犧牲了全部的顏面和尊嚴,竟然還是求不得和平!」

趙構絕望之餘,甚至一度下令解散南宋政府,集體逃奔海上。前線宋軍主帥劉錡早被閒置多年,重病纏身,難以指揮,只能嘔血憂憤,更不復當年順昌大戰時的意氣風發。

幸有岳飛舊部李寶將軍,唐島海戰率三千水勇以寡擊眾,桐油引火焚盡敵船,聚殲金軍七萬水師,創造了古代世界海戰史上的奇蹟戰績。

幸有一介書生虞允文奮身疾呼鼓舞士氣,采石之戰統兩萬宋軍,力阻金軍四十萬大軍過江。

南宋名臣:虞允文

金軍銳氣已挫,重臣完顏雍又在後方反叛,自立為帝。因此,完顏亮被刺殺于軍中,金國大軍遂緩緩北撤。南宋這場從殺害岳飛、割地稱臣就埋下禍根的亡國危局,才被僥倖化解。

偉人曾雲:【

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退讓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確是至理名言。

大丈夫做人的道理,像趙構這種從生理上到心理上都如同太監的人,是怎麼也不會明白的。


狐狸晨曦


在杭州城裡有兩處最著名的岳飛遺蹟,一是風波亭,另有一處便是天下四大岳飛廟之一的杭州岳飛廟了。

1142年岳飛遇害,岳飛死後的宋朝又繼續存在了139年,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封建王朝之一,從立國到滅亡,共有320年,僅次於漢朝的426年,長於唐朝的290年,明朝的277年和清朝的296年。

雖然北宋被金人滅了,但宋朝在社會經濟、文化及社會生活個方面都發展到頂峰。南宋整體的實力並不是想象的那麼弱。南宋沒有被金人滅掉的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1. 南宋並不想戰爭,宋高宗不太願意與金國打仗,只想安穩地做皇帝;

  2. 宋高宗若與金人決戰,最後滅的不一定是誰呢?那時候,二帝回來了,對他的皇位有威脅;

  3. 金人在北方陸地戰爭確實強悍,但是在南方水路縱橫,山高林密的地區,優勢得不到發揮,反而宋朝軍隊作戰實力很強;

  4. 金國的金兀朮死了以後,金國沒有什麼傑出的軍事人才可以滅掉南宋;

  5. 金國滅了南宋後,內部開始腐敗,內部爭鬥不斷,也讓南宋有一定的休養生息時間。

    歡迎討論


挑著燈看歷史


縱然岳飛死了,金國也沒有實力能吃的掉南宋政權,金兵根本突破不了南宋的軍事防線,宋金南北對峙的格局已然成型,只能劃江而治、各守疆界。



南宋完成力量整合,宋金戰場態勢趨於穩定

靖康之變雖然北宋滅亡,但大部分的國土沒有遭到多少破壞,軍事和經濟的基礎尚在。在沒有完成軍事力量整合之前,趙構的流亡政府的確十分狼狽,被金兀朮率領的快速反應部隊“搜山檢海捉趙構”。趙構不僅一度被趕到了海上,而且還被嚇得失去了生育能力!!!但事態剛一趨於緩和,南宋綜合國力強盛的優勢一面馬上開始顯現,以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為首的“中興四將”開始在各個戰場抗衡金兵,韓世忠在黃天蕩圍堵c金兀朮,岳飛在郾城大破金軍鐵浮屠、柺子馬,都在表明宋軍已經具備與金兵叫板的實力。岳飛的被殺,只是南宋的主戰派被打壓,對於整體軍事實力損失很小。等到宋金議和,四川——襄樊——江淮整體防線穩固,雙方劃江而治的格局基本成型。


金國軍事力量分散,兵員素質降低,實力不足以吞併南宋

金國最核心的軍事力量,是跟隨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的幾千騎兵,後來吸收了渤海國的兵力,人數還是很少,滿打滿算也才一萬來人。隨著滅遼和宋金戰爭的打響,尤其是在佔據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後,數量有限的金兵在四川、襄陽、江淮三個主戰場上疲於奔命,兵力不足的現實問題日益凸顯。為了充實軍隊駐防各個佔領區,金國不得不從契丹、北方漢人中強徵、招募兵員,軍隊的戰鬥力早已不像完顏阿骨打、金兀朮時候的那樣強大。完顏亮主政金國時,親率60萬大軍攻打南宋,但在一介書生虞允文的阻擊下,絲毫不能南下半步,可見金國中後期的“多民族混合雜牌部隊”戰鬥力已經嚴重下滑,早已沒有了“女真不滿萬,滿萬則無敵”的氣勢。


金國地緣政治惡劣,南宋、蒙古南北兩線作戰最終拖垮政權

金國佔據中原以來,地緣政治並不樂觀,南方有老對手南宋隔江對峙,西面有老牌軍事強國西夏割據一方,北面更是有蒙古草原各部落時不時的南下擄掠。衛紹王完顏永濟在位期間,已經完成蒙古各部落統一大業的鐵木真,大舉南下侵襲金朝國土,野狐嶺一戰一舉消滅金國的40萬生力軍,戰火從邊境一直燒到中都城下,嚇得金宣宗不得不將國都南遷汴梁。在這危急關頭,金國本應該與南宋修好,穩定南方戰線全力應對北方蒙古騎兵,可偏偏金國決策層卻想出了一個“從蒙古那裡失去的,到南宋那裡補回來”的兩線作戰戰略,逼得本來還猶豫不決是聯蒙抗金還是聯金拒蒙的南宋,結結實實地站到了蒙古一邊。金國的滅亡至此只剩下時間問題了。


竹山清溪澗


岳飛在前線頻頻告捷之時,被趙構以“十二道金牌”催回,後來被投降派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舉國同殤,而秦檜此舉更是讓天下老百姓憤恨不已。

但是,岳飛死後金國並沒有趁機滅了大宋,原因何在?

第一,大宋還有很多優秀的將領!

雖然岳飛死了以後,金國少了很大的一個阻礙,同時大宋少了一個對金國的主力戰將,也不能不說是大宋的一個損失。但是相比而言,大宋的人才儲備還是很有深度,還有很多優秀的將領,能夠抵抗金國的入侵。

像南宋“中興四將”除了岳飛還有韓世忠,劉光世,張俊,以及劉琪,孟宏等等,特別是老將韓世忠更是老當益壯,奔走在抗金的一線,這些優秀的將領也傳承了岳飛的精神,精忠報國,抵擋了金國的南下威脅!

在岳飛死去不到20年,完顏亮大舉南侵,被虞允文直接打退,最後發生兵變,完顏亮也在兵變中被殺。


第二,金國和南宋簽訂了和平協議!

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南宋和金國簽訂的《紹興和議》,這個“投降條約”的簽訂也是建立岳飛在前線多次告捷的基礎上,但協議是在岳飛被害以後,秦檜一力堅持下才得以生效!

協議規定:宋金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大宋割讓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白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

這樣導致金國和大宋南北對峙,結束長達十餘年的戰爭狀態,宋金兩國維持了將近20年的和平。但這也讓大宋更加偏安一隅,委曲求全,逐步磨滅了收復北方的雄心壯志。


第三,雙方戰爭金國主力也損失慘重!

公元1140年,金國撕毀合約,金兀朮分兵四路大舉進犯,與岳飛在郾城遭遇,爆發“郾城之戰”,岳飛大敗金兀朮。

此戰異常兇險煎熬,金兀朮發動發動精銳騎兵一萬五千多騎,後續十多萬陸續開來。雙方鏖戰。此戰岳家軍猛將楊再興勇猛異常,遍體鱗傷仍戰鬥不止。

《宋史.楊再興傳》記載: “飛敗金人於郾城,兀朮怒,合龍虎大王、蓋天大王及韓常兵逼之。飛遣子云當敵,鏖戰數十合,敵不支。再興以單騎入其軍,擒兀朮不獲,手殺數百人而還。”

而後,金兀朮使出絕招,催動“柺子馬”和掛“重鎧全裝”的“鐵浮圖”軍投入戰鬥,隨後,岳飛命令士兵只砍馬腿,大破“鐵浮圖”,殺的金兵屍橫片野,讓金兀朮的精銳騎兵部隊元氣大傷,長久都難以恢復元氣,這給金國沉重打擊,讓金國多年都沒有緩過神。



第四,金國還沒有滅亡宋國的國力!

其實岳飛沒死之前,南宋比金國稍弱,但在岳飛被害以後,軍事實力雙方差不多,畢竟岳飛大挫了金國的元氣,而經濟實力就完全一邊倒,大宋強太多,不缺錢。

所以在後來的“採石磯一戰”,虞允文大破完顏亮,讓金軍再也沒有南侵的實力了。

大宋失去了岳飛,更多的是失去了“恢復河山”的志氣,再也沒有北伐的想法和行動,而失去岳飛,大宋還有偏安一隅的實力,所以,金國並沒有大肆進犯!


忠肝義膽嶽老三


說真的若是可以的話,金國早就把南宋給吞併了。

要知道岳飛被殺的時候,兩國之間已經交戰了十五年了,金國的實力也已經大不如從前了,這時候金國能征善戰的元老級的將領,幾乎死亡殆盡了。

就連碩果僅存的名將金兀朮,也是在南宋連連的吃敗仗,尤其是劉琦破了金兀朮的鐵浮屠,柺子馬特種部隊後,金國已經沒有任何絕招可使了。

這一時期,可以說兩國的軍事實力大致是相當的,誰也吃不下誰,對於兩國來說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和談,這個仗先不打了。

所謂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獵狗烹,宋高宗趙構為什麼敢殺掉岳飛呢?

還不是因為兩國已經簽訂了友好協議,武將已經無用武之地了。

不光是岳飛如此,中興四將中的韓世忠、張俊也都被解除了兵權。

這時候國家沒有戰事了,即使宋高宗把岳飛殺掉,對國家也沒有大的損失了。

雖說岳飛死了,南宋軍民一致感到憤憤不平,但是,活著的人也好不了那裡去,比如說韓世忠,在西湖邊上買了一塊的,從此謝絕門口,在這裡苟延殘喘的活了下來。

金國的情況比南宋也好不了那裡去,他們也開始內鬥了。

新登基的皇帝和開國功臣之間矛盾重重,光處理家務事就夠他們費精力的。

其實這一期間宋高宗發動戰爭應該是個不錯的機會,但是,宋高宗真的被打怕了,他不願意在多生戰事,好不容易來的和平,他當然選擇接受了。

這就是在岳飛死後,為何金國沒有消滅南宋的原因。


史學達人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

我們傳統觀念裡有許多不合邏輯的固有觀念,比如岳飛很能打,完全可以收復失地,滅掉金國,比如秦檜是漢奸等等。



我們重點講秦檜,以此來論證這個觀點。

一千多年來,我們給秦檜的定性就是漢奸,那麼他到底是不是漢奸呢?要我說,無論從哪一點來看,他都不是漢奸。

漢奸,在現代漢語中的定義:泛指背叛中華民族,投靠侵略者,充當其走狗,出賣中國的國家和民族利益的敗類,也即通敵或叛國的中國人。

按照這個定義,我們來分析:

一,秦檜有沒有投靠侵略者,肯定是沒有。有人說他被金國俘虜過,俘虜後答應了金國的要求,從此就做了金國的走狗,回來就一味的和談。對於這個看法,我只能呵呵,沒有任何直接或間接的證據表明秦檜投靠了金國,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表明秦檜所做的事是受到金國的指使。



二,先拋開當時和談對還是不對,是不是對國家有利。假定和談就是損害了國家的利益,那麼我們也要搞清楚,當時的國家是趙家的,趙家就是國家,而和談是趙家的本意,也自然就是國家的本意,秦檜所做的是趙家也就是國家的本意,怎麼能說秦檜出賣了國家的利益。

三,當時主戰就是正確的?確實,岳飛將軍的確是不世出的名將,訓練出了大名鼎鼎的岳家軍,並且建立了赫赫戰功,當年郾城大捷時確實舉國歡騰,然後秦檜和趙構用十二道金牌將岳飛召回,這就是賣國行為。很多人都認為趙構和秦檜這麼做是怕破壞和談,怕岳飛一旦真的順利北上,迎回二聖,自己地位不保,這其實根本就不是關鍵。

關鍵是當時宋金已經達成初步和議,因為雙方都認識到目前的國勢下,誰都不可能再有更進一步的可能,如果岳飛繼續北上,很有可能刺激金國舉全國之力再次大舉南下,和談成泡影不說,現有的政權也有覆滅的危險。要知道,當年宋連軟弱腐敗的遼的殘兵敗將都打不過,而當時女真力量不大的情況下滅遼滅宋,如今金國已經統有北方,力量龐大,南宋怎麼可能沒有忌憚。



其次,今人很難理解宋朝皇帝對武將擁兵的忌憚程度。宋朝之前的五代皇帝被擁兵大將走馬燈般的造反的噩夢始終縈繞著宋朝皇帝,而岳家軍本質上是岳飛的私人武裝,不受國家節制,岳飛在皇帝面前確實比較驕橫,岳家軍正在一步步坐大,岳飛正在成為最能打的私人武裝的最高軍事將領,趙構不久前又被武將苗傅、劉正彥造了一次反……這些因素加起來,你要是皇帝,你想不想弄死岳飛?

四,秦檜真的不是漢奸。漢奸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誌,就是出賣國家利益來獲得敵國給予自身的好處。秦檜在南宋已經貴為宰相,他還有為金國賣命的理由嗎?金國就算給予秦檜最高的獎賞,也只能是讓他當宰相,難不成還能讓他當皇帝?宰相也不可能讓他當啊,就算讓他當金國的宰相,那麼金國宰相和南宋宰相孰優孰劣,不也是一目瞭然的嗎?



結合以上來看,我們得出兩個結論:一,站在現代國家的角度,秦檜確實是奸臣,漢奸,但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秦檜不僅不是漢奸,更不是奸臣,而是忠於皇帝的能臣,賢臣。二,宋金當時的國力情況來看,和談是最好也是唯一的出路,是雙方最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