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逐鹿,距地球1000公里的“太空商業戰”已經打響

本報記者 張蓋倫

群雄逐鹿,距地球1000公里的“太空商業戰”已經打響

前段時間,有則新聞刷了屏——國內首枚民營WiFi衛星正式亮相。

這家準備發衛星的公司是上海連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連尚網絡)。據連尚網絡介紹,這一衛星計劃“連尚蜂群星座系統”由該公司衛星團隊自主研發,目標是在2026年為全球提供免費衛星網絡。

據連尚網絡提供的資料,這一“星座系統”由272顆分佈於低軌道的衛星和數據處理應用中心組成。星座分為內外兩層,外層為72顆骨幹星,距離地面1000公里;內層是200顆節點星,距離地面600公里。

叫好者眾,但質疑聲也有。通信專家、飛象網首席執行官項立剛就說,手機和衛星連接,那得需要多大的功率?

那麼,到底用手機連衛星WiFi是否可行呢?

手機不可能直連衛星WiFi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研製的獵鷹9號火箭已成功地帶著兩枚微型衛星升空,它們是SpaceX研發的全球寬帶測試衛星,也是雄心勃勃的“星鏈計劃”的探路衛星。

該公司創始人馬斯克的願望是——讓WiFi無處不在。衛星發射後,他便“皮”了一下,對公眾說:等這兩顆衛星來到美國上方時,你們記得拿手機連一下衛星WiFi。

現在,你在網上還能看到這樣的帖子:“美國那邊有人連上了馬斯克的衛星WiFi,大家試一下。”

實際上,這只是馬斯克開的一個玩笑。南京世域天基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總裁郭正標說,從技術上來講,讓地面的手機等移動通訊設備直接連上所謂的衛星WiFi網絡,是不可能的。“WiFi衛星本身是個偽概念,我也不贊成媒體宣傳時總提WiFi衛星。”郭正標說。

WiFi的有效傳輸距離通常只有幾十米,但是星地距離動輒成百上千公里,信道環境完全不一樣。“WiFi就不是針對這種空間環境設計的,星地間也不可能用WiFi這套協議來通訊。”郭正標介紹,WiFi是適用短距離、相對靜止狀態下的室內高速無線通信,星地長距離通信必然帶來時延,低軌衛星高速運動還會帶來多普勒平移等問題,這些是現有WiFi技術無法解決的。

而且,要想實現通信,就要實現數據的雙向傳輸。就算衛星具有大功率的下行廣播,可是手機的上行功率可沒有那麼大。也就是說,在村口拿著大喇叭廣播讓村民都能聽到,不難;但要每個村民都和村口大喇叭進行一對一對話,那得多大的嗓門。

郭正標表示,在民用通信服務中,但凡無線電頻譜在空間裡使用就必須向國際電信聯盟申報,得到許可才能開展對地通訊服務。WiFi從設計指標上就是在區域內工作,所以國際上會有免授權頻段,必須在2.4GHz和5GHz頻段內工作,否則可能對其他通訊設備形成干擾。

此外,衛星通常使用的頻段和WiFi頻段並不一致,使用的通信標準也完全不同;“語言”不同就無法溝通,在地面終端還需要調制解調器作為“翻譯”。

衛星互聯網是未來趨勢

雖然WiFi衛星的說法不靠譜,但郭正標認為,非地面網絡提供通信服務將是未來的趨勢。

想從空中網絡中“淘金”的企業並不少。在國外,SpaceX最為出名,他們提出了“星鏈”計劃;臉書公司(Facebook)則先是想做無人機互聯網項目,後來又轉向了高空互聯網傳輸系統。

在國內,國家隊也紛紛入局。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啟動了“虹雲工程”,計劃發射156顆小衛星,構建一個星載寬帶全球移動互聯網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要建的是鴻雁星座,這是一個全球低軌衛星星座通信系統。

制定5G標準的3GPP在定義5G業務需求時也明確提出:5G應能支持各種3GPP 和非3GPP接入(包括衛星接入); 5G應支持屬於同一運營商或達成一致的不同運營商的陸地5G接入和衛星接入。

“5G衛星有一整套完整的技術解決方案,背後是整個移動通信產業在推動。”相比而言,郭正標更為看好5G衛星,也認為它更符合實際情況。他希望能基於共同的標準,利用5G空口技術,實現頻率共享共用。

南京世域天基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就正在研究針對基於衛星等非地面網絡設計新的空口接入方案。“我們認為隨著5G網絡軟件定義技術的使用,能實現更加扁平化的控制,可根據空間信道環境自適應衛星接入方案。主流的電信運營商、通信製造廠都會用這套協議標準生產通信設備。”郭正標說,那個時候,“城市裡面信號好,就用地面基站的信號,飛機上、海船上、偏遠地區就直接接入低軌衛星網絡。”

對此,連尚網絡衛星團隊首席科學家安洋也表示,未來的通信模式一定是天地一體化,衛星通信會是地面通信的補充。

距離地球1000公里的商業戰

從連尚網絡的舉動也可以看出,社會資本正在湧入衛星互聯網領域。想在這一領域佔據一席之地,資金、技術和資源,缺一不可。

安洋就表示,整個星座計劃的費用預計在30億元左右,其中包括20多億元的衛星成本和數億元的地面運維繫統、衛星測控和運控站成本。

作為一家有著互聯網基因的公司,連尚網絡選擇了“免費”這一商業模式,也就是免費向用戶提供互聯網服務。安洋說,通常來說,衛星行業的投入產出比為1∶7到1∶14,衛星上網費用在收益中所佔比例本來就不高,更廣闊的天地在大數據處理、分析和產業應用方面。

衛星通信公司雲端領航董事長管航則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一些民營資本選擇讓用戶“免費”上網,也可能是無奈之舉——因為,無論是開展衛星通信業務還是地面因特網服務,都必須獲得工信部頒發的許可證。據他所知,目前同時擁有“天上”和“地上”兩張牌照的公司,不超過5家。“沒有牌照,你就不能開展收費業務。”他認為,大多數企業佈局衛星互聯網後,應該還是會和中國電信這樣擁有牌照的運營商合作開展業務。

對於衛星通信的市場前景,管航相當看好。他認為,光是通信服務收費這一塊,就蘊含著巨大的商機。“如果我們的產品永遠比三大運營商的月平均售價便宜一半,信號覆蓋範圍永遠比他們多80%,你用不用?”管航認為,等到通信總容量達到100Gbps的高通量衛星上天時,這一願景就能實現。

願望都很美好,但衛星組網其實是個高技術活。管航說,很多公司都在計劃發射衛星,有的計劃發射的數量還不少。但一顆衛星能服務多少用戶,取決於衛星的寬帶容量,也取決於公司的衛星組網技術。也就是說,同樣是“放衛星”,最後的服務能力如何,可能千差萬別。

“誰掌握核心技術,誰就能在太空時代佔得市場先機。”管航強調。而連尚網絡輪值總裁王小書直言,整個衛星通信市場非常大。“就現在來講,我們倒認為整個行業的從業者是少了而不是多了。我們歡迎更多的企業一起來做,可以互利共贏,不一定要你死我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