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老人更喜歡不在身邊的子女,而對每日端茶送水,洗衣做飯的子女冷淡挑剔?

暗香屋


我家三個兄妹,姐姐哥哥和我。在退休之前基本上一個月回去一兩次,二十幾年來基本都是姐姐在照顧二位老人,憑良心講,平時姐姐付出的最多,但是父母親抱怨的也是最多,老人經常掛在嘴邊說的就是她態度不好,反而對我這個沒經常回家的女兒很喜歡。為這事我經常為我姐姐打抱不平,說我父母親身在福中不知福,女兒照顧了你們20幾年,暫且不說功勞,最起碼也有苦勞吧,長期生活在一起難免有產生一些摩擦,自己的親生女兒難道還能虐待你們嗎?按我姐的說法是我父母親只能聽進我的勸說。今年我爸93歲,我媽88歲,我去年也退休了,現在每天煮點可口的飯菜給父母親送回去,多陪陪父母,別留下遺憾


老是忘記密碼3


回答這個問題我相當有發言權,這個問題就是我的親身經歷。我弟兄三人,我是女兒,上面有哥,下面有弟,父親在我家生活了五年,與十年前在我家去世了。父親去世後剩下了母親。這些年,除了過年去弟弟家十天半月外,其餘與我一直生活在一起,至今己有17年了,母親現在90歲了,平時體弱多病,這些年,所有吃穿用度,包括看病住院費用,平時吃藥,吃零食等等都是我一人在精心照顧,我是盡心盡力,但母親就是體會不到我對她的關心,偏偏對我有意見,過年去弟弟家幾天就和弟弟、弟媳說我各種不是,平時只要是見親戚就悄悄說我啥都不好,還是兒子媳婦好,我真的是無語了,自己也曾傷心的哭過。類似這樣的事經常發生在我們周圍,我想,這大概就是人們經常說的遠香近臭這個道理吧,我的體會是老人的思想和各種觀念、生活習慣大都與我們不同,日常生活在一起,難免發生一些瑣碎小事,老人心事又重,本來是一些關心的話,她可能就認為是在指責。而不在身邊的子女想見面也見不著,偶爾見一面新鮮還不夠呢,怎會埋怨哪?

也或是老一輩重男輕女這思想的原因,認為兒子是自己人,女兒是外人,女兒做的再好也不如兒子。老人一輩子形成的觀念我們改變不了,這些事如果想通了也就不再計較了。想想我們也會有老的一天,父母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所以,我認為,不管老人怎麼想,怎麼做的不對,善養老人是天經地義的,我們善待老人,等我們老了,子女也會善待我們。做子女的做我們該做的,一是自己盡了孝心,二是也給自己的兒女做個榜樣,等老人有一天真的不在了,自己也不至於有遺憾。人們常說頭上三尺有神靈,我們只要做到問心無愧,我想老天也不會虧待我們的,我們做的這一切就當是為自己也為下一代積福吧。


慧質蘭心


確實有很多老人更喜歡不在身邊的子女,對在外的子女念念不忘,而對每日端茶送水,洗衣做飯的子女冷淡挑剔,身邊的子女幹出力不討好。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分析如下:




首先:對兒女的惦記使然。在外的子女雖然有的給父母郵錢寄物表達了孝心,父母收到的卻是放大後的孝心,常年見不到勢必牽掛,牽掛身體如何,牽掛工作怎麼樣,惦記家庭是否幸福,沒有了日常生活中親密接觸,滿腦子都是在外子女的優點。

其次:與身邊子女磨合不夠好。老人到了一定的年齡,身邊離不開兒女的照顧。由於兩代人之間存在生活觀念、飲食習慣、消費觀念的差異,勢必會有各種小分歧,磨合的過程就是一個挑剔的過程,身邊子女一不留心的一句話就能引發老人的不滿而向其他子女告狀,造成誤解,影響團結。

其三:多注重老人的飲食習慣。老人年齡大了,牙口也不行,胃口也不行,這就要求身邊子女在飲食上儘量軟一些,稀一些,偏清淡些,多做一些老人喜歡的食物,老人心情自然就好。

其四:多陪老人聊一聊天。

抽空多陪陪老人,許多老人喜歡絮絮叨叨、反反覆覆的說起之前的事情,兒女要很有耐心的傾聽,不要打斷,更不要惡語相加,傷了老人的心。

其五:要尊重一下老人的閒不住。有的老人年輕的時候習慣管事,年齡大了還是閒不住,可能兒女就不讓做著不讓做那,惹得老人不高興,雙方都退讓一步,要知道順從老人也是一種孝心。

其實,老人再挑剔身邊的子女,也是“刀子嘴豆腐心”,對身邊兒女也是相當依賴,兒女們也不要過多挑理,我們真的應該像父母撫養我們長大那樣孝順年邁的老人,陪著他們安度幸福的晚年。


我是“隨心生活就好”,歡迎大家關注,共同探討人生,分享生活美好瞬間。


隨心生活就好


近了臭,遠了香,喜歡犯賤的不單是年輕人,老人也一樣,我這輩子對我外婆從來沒有一點好感,什麼時候看見她都煩,一輩子沒做一件讓人高興的事,吃著二舅給她端的飯菜,嘴裡永遠都是我那個對她不管不問的大舅好,沒別的原因,原因大舅是大隊會計,有錢,兒女都上大學,有本事經常拿這些事把我二舅的幾個孩子說的連狗都不如,二舅心善 ,又膽小,所以從來不敢和她頂嘴,二舅媽和她吵她就去和大舅大舅媽告狀,大舅不問原油直接就把我二舅罵一頓,這樣讓我外婆更得意,更肆無忌憚,要是放在這個年代,二舅也是註定要打光棍兒了。

到我家也是一樣,見什麼噴什麼,沒一樣她看得順眼的,特別是我姐弟四人,哪一個也沒我大舅家的孩子好,我爸媽懶得和她計較,原因住不了幾天,我二姐的性格和二舅有點像,膽小,受委屈,心裡有氣只會憋著一個人生悶氣,我就不管那麼多,我從小就喜歡打架,一個村的小夥伴都讓我收拾的服服帖帖的,怎麼可能看她欺負我爸媽姐姐,有一次在飯桌上又叨叨大舅家的女兒生意做多大,又說我不爭氣,沒本事,還喜歡惹事,97年,我才15歲,還上學呢?我當場就炸毛了,把飯碗直接砸在桌子上,指著她問,姥姥你還能再不要臉一點嗎,我姐弟你這麼看不起,你來我家幹什麼,我大舅,大舅的孩子那麼有本事,你為什麼去二舅家住,直接去大舅家得了,一大把年紀,懶得說你,你還沒完了你,我爸當時把我按地上打的嗷嗷叫,就那樣,我嘴裡也沒放過她,把她說的沒臉沒皮,當天就回家了,從那以後再也沒來過我家,直到她死後第三年我才去二舅家。


小胖牛他爸


對於這樣的老人我深有體會,我老公雙胞胎,他是弟弟,2016年九月我公公死了,我便主動把婆婆接過來一起住,第一年相安無事,2017年11月我生了二胎,我大出血引起急性腎衰竭下病危,孩子生下來不哭也送兒童醫院了,我婆婆一眼沒去醫院看我,反而在家裡跟月嫂說我和我孃家人的種種不好,剛出月子我婆婆就挑唆我老公跟我吵架,有腎病的人最怕生氣,但她一點也不理解。前段時間她在家跟大舅打電話又說我不好,說我對她好都是表面裝的,說我天天嘛也不幹,說孩子天天都是她帶,說她大兒子多好多好……話說我老公哥哥,自從我把老人接過來,大哥十天半個月過來一次,待一會就走,老人有病什麼的連人都看不到,大嫂一年到頭不怎麼來看老太婆,現在老太婆偏偏說大哥大嫂好。我就生氣了,你給大舅打電話說我不好,那就把大舅、大哥都喊過來把話說清楚,我嫁過來十年,偽裝了十年,真的不想偽裝了,我不好你跟好的去,現在說好了,等明年五一她搬去大哥家住。我婆婆太作了,公公沒死時是植物人,我天天五年半起床給公公做飯,植物人得吃流食,我天天拿料理機給做,給我公公按摩,婆婆不舒服就給我打電話讓我帶她去醫院,我做了這麼多就是換不來她的心,天天外面說我不好,這次老天都看不下去了,打電話說我壞話讓我從頭聽到尾。說是搬大哥那去住,其實就是住大哥的房子,大哥大嫂根本不跟她一起住,現在跟我住,我天天做好飯給端到跟前,床單被罩每星期給換一次,孩子我天天自己帶,她還各種的挑事,現在我老公也看明白他媽的為人了,也站我這邊了。好好的一手排,讓我婆婆打的稀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她管不住自己的嘴,對我有意見,我做再多都沒用,所以等她搬走了,我們一家四口就能過清靜的日子了。


莫家妞妞


深有體會,伺候老人太累了,身體累心也累。我家兄妹三個,哥哥、弟弟家都在外地,爸爸媽媽平常都是我照顧,爸爸去世後,伺候我媽媽,罪就來了。看到電視上說什麼好,就讓我買什麼,三七粉,參片一年到頭吃,還要吃鹿茸,老說這裡那裡不舒服,上醫院檢查又檢查不出毛病,每年從頭到腳檢查多少次,一年要住院起碼4次,每次10多天,都是我一邊上班,一邊跑往醫院,去年折騰的我也高血壓了。就這樣,還這樣那樣的不滿意,寒心啊。哥哥,弟弟們過年才回來一次,她就覺得他們好,孝順!都不想看到她了,太作太沒有良心了。農村人,一分老保沒有,保養城裡人也趕不上。不問我們有多累,有沒有錢。


我是我57610260


這是一個現實而普遍的問題,在身邊照顧父母的子女覺得很委屈,自己犧牲了外出奮鬥的機會,每天端茶倒水伺候著,還不能讓老人滿意,處處捱罵;老人也很委屈,生兒育女多少年,最後照顧的還不能讓人滿意。

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期望值的問題。

在身邊的子女,老人期望值就比較高,為什麼?因為老人的任何事,生活起居等等各種小事情都期望你能做到,能照顧周全;而對那個遠在外地的孩子,卻只希望他能夠常回家看看而已。

另外,很可怕的一點就是,兩代人的生活習慣是完全不同的,作為長輩,對身邊的子女控制慾又特別強,這個可以做,那個不可以做,全都得按著他的意思來。兩代人生活在一起,總會有矛盾發生,他會把很小的矛盾無限放大,直到掩蓋住你所做的一切,他會假想若是外地那個在身邊,肯定比你做的好。他生病了,外地的打個電話就行了,身邊的晚到一份鍾他都會覺得你不孝。

在一個鍋裡,勺子和鏟子都經常打架,還別說兩代人生活在一起呢?以前常聽說少見面、多親近,我以為這兩句話是矛盾的,可直到自己置身其中,才發現真的是這樣,如果好久不見面,偶爾見了,確實很親切,家長裡短樣樣好,如果天天在一起,就很容易有矛盾,你根本不知道哪裡惹到他了。

所以,這是一件很無奈的事情,在身邊的多出力,應該的,父母怎麼想都是無所謂的,畢竟養兒防老,可要是外地那個也覺得你做著一切理所應當,回來後還要指責你哪裡做的不好了,那就實在不應該了。


不動聲色的小哥


這個問題我其實也深有感觸,我家情況和題主的描述很相似:先生家也是兄弟二人。先生是小兒子,在距老家500公里的省城工作,哥嫂在老家工作,和公婆生活在一起。


哥嫂都很孝順,平時照顧得也很好。先生平時也只是通電話聯繫,逢十一、春節,放假較多的時候回家,最多也就在家呆一週。


每次回家,公婆都歡天喜地,每頓飯都不重樣地做,知道先生愛吃餃子,一天恨不得吃三頓餃子,還都不一個餡。走時總也捨不得,總希望到上班前那一天再走。而對哥嫂,明顯態度就潦草些。


我覺得,有這種很明顯的對比,其實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內疚,有補償心理。


在父母眼裡,兒女再大也是自己的孩子,也希望能為他做些什麼來表示自己的疼愛。先生從大學開始就不在父母身邊,找工作、找對象都要靠自己。回家也從來報喜不報憂,工作生活上的煩心事都不對父母說。


但父母知道孩子不可能處處順心如意,他們心疼他,但卻不能為他做些實際的事情。包括我們有了孩子以後,一直都是自己帶大。


孩子小時候經常生病,我們雙職工也都需要上班,確實很累。過年回家時,婆婆曾經說:你們離得那麼遠,我們什麼也幫不上你們。想想,真是┈┈


哥嫂與公婆住在一起,這些年工作生活上事事都會與公婆商量,互相幫襯著。孩子也是公婆一手帶大的。


在父母心裡,孩子都是一樣的疼。但是離的遠的疼不到,只能在每年有限的團聚的日子裡把疼愛化成實際行動。由此,顯得就對住在一起的子女冷淡了。

第二、遠香近臭。


人們經常說:相見好,同住難。說的就是這麼一個道理,住在一起,總會有一些生活習慣不一樣,有些喜好不一致。會讓人心裡不舒服,不那麼痛快,然後會有一些小別扭,小衝突。


比如婆婆去聽了健康講座,回來做菜就沒有什麼鹽。哥嫂吃不了那麼淡的,說幾回還這樣就不怎麼開心了,有時就會出去吃飯,公婆也就不開心了。供暖太足,哥嫂喜歡開窗,公婆怕風吹著花,而且老人也不怕熱,所以窗戶總要關著。類似的事情太多了。


而我們過節回家遇見這樣的事時,就會完全順著公婆,因為一年就10多天在一起,吃啥都行,就順著父母吃唄,想吃回自己家吃去。熱就少穿點。可是哥嫂不能像我們這樣做。


因為在一起的時間少,大家都把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所以基本零衝突。從這個角度看,父母確實會覺得遠點兒的孩子更可愛些。


父母其實對孩子的疼愛都是一樣的,只是不同時刻表現出來的不一樣。平時還是覺得身邊的孩子好,團聚時會覺得遠方的孩子更好一些。這也是人之常情,希望大家平常心看待。


有書知道


1, 很多人說, 老人到了一定年紀,思維變得像小孩,可能是因為,他們老了,糊塗了,在一定程度上照顧不了自己, 同時腦筋遲鈍,看不清事實, 辨不清事情真相, 加上有點脾氣, 所以會變成像小孩一樣, 無厘頭,耍小孩子脾氣...

2, 老人和子女生活居住在一起, 就算是你每天洗衣做飯,餵飯給他吃, 可是時間長了, 哪裡有舌頭不碰牙齒的? 所以, 有時候你不當心, 或者不高興等等,就惹到了老人家....

3, 你惹了老人家, 可是遠在天邊的子女沒有惹到他, 加上他小孩脾氣, 自然而然就覺得那個遙遠的子女好了嘛,

4, 其實如果老人家思維還正常的話,那麼就會想, 就會知道是身邊的子女在照顧他,是身邊的子女給他更多關心和照顧, 他應該更加覺得身邊子女好才是...

5, 至於既然老人更喜歡遙遠的子女, 是不是讓他們照顧老人家? 這個得老人的子女一起商量啦...

反正吧,本人覺得, 反正是自己父母, 他們老了, 糊塗了, 我們只要有這份愛心孝心,他們怎麼埋怨,怎麼不滿意, 怎麼不喜歡都無所謂, 我們儘量做好些吧, 只要盡力了,盡孝了, 就可以啦...

本人自認為分析問題透徹,有網友要解疙瘩的,可私信我,為人民服務... 圖片來自網絡...


用戶52713245090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我爺爺。爺爺有兩個兒三個女,他挨著我家住,大爹家在河對面,大概兩分鐘路程。

小時候,我爸爸是小兒子,和爺爺奶奶沒分家,而大爹是結了婚就分開的。

只要有空,爺爺就去幫大爹放牛,奶奶去幫著養蠶。吃飯時就回來了,吃了飯又過去幫忙。

後來我爸媽氣不過就要求分家,分家後他們要自己種自己的地,才稍微沒空去幫忙。

但是,只要一農忙,老倆口就主動去大爹地裡幫忙,不吃不喝。卻從來不得幫我們。你一叫他們幫下忙,他們就會生氣,我都這麼大年紀了,還一天喊我操勞!

後來,他們不幹活了,把他們土地分給兩家,大爹先選好的、近的地,還多分。我們撿他們選剩的邊緣地。

因為和爺爺奶奶住的近,只要吃點好的,或得到什麼好東西,我家都要給他們送。可是轉眼他們就把那些東西提給大爹了。

後來修房子,連同爺爺的房子一起拆了重修,就去跟大爹商量,讓爺爺在他家住幾個月,等房子修了回來再回來住。大爹堅決不同意。爺爺只能住在鄰居家。

後來,爺爺依然對大爹們很好。過年大爹會喊他一聲去團年,如果他不去,他就一年到頭在他家吃飯的機會都沒有,可是爺爺也就算了。



有的時候,你不得不承認,人的心天生就是偏的。你對他再好,別人對他再冷淡,都沒有半點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