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和珅在朝堂上的真正對手是誰?為什麼?

蕭曉四姑娘


在歷史上,紀曉嵐一直是一個文人的形象,政治上和和珅並沒有多大的交集和衝突;劉墉在做地方官的時候手段狠厲,但是到了京城為官,劉墉就變得十分圓滑,對康熙只是附和,對和珅既不巴結也不得罪。阿桂在朝中地位特殊,戰功無數,是當時的首席軍機大臣,乾隆十分欣賞他。有阿桂壓在和珅頭上,和珅當然不爽,只不過阿桂常年在外,對和珅產生不了巨大的影響,所以也算不上是和珅真正的對手。


在歷史上真的敢直面槓上和珅的,是王傑。

王傑出生在陝西的一戶貧苦家庭,根據史料記載,王傑四歲就能讀書寫字,幸而拜入當時的大儒孫景烈的門下。多年寒窗苦讀,王傑被選為貢生,任職藍田教諭。可惜他還沒有走馬上任,他的父親就去世了。王傑回到了陝西老家,為父守孝三年,在官府擔任記錄員。後來他輾轉來到兩江總督尹繼善府上做幕僚,五年之間,他也算看透了官場的爾虞我詐。

王傑一直在給尹繼善代筆書寫奏摺,後來王傑中了探花,乾隆一眼就認出了他的字,將他破格提為狀元。王傑做了京官之後和劉墉完全不同,他絲毫不掩飾自己的鋒芒,是一個如假包換的大清官,後來他被乾隆封為左都御史,成為真正為朝廷鋤奸除貪的都察院一把手。

王傑剛剛入仕的時候,和珅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電視劇之中的劉墉和紀曉嵐各種設計智鬥和珅,而王傑不屑於這套,他懟和珅向來都是光明正大,往往嗆得和珅包括還想包庇和珅的乾隆啞口無言。

王傑不僅僅是鐵齒銅牙,他也有自己的本事,並不像電視劇之中的紀曉嵐那樣的書生。當年廓爾喀戰役制定行軍戰略之時,王傑只是稍作修改,就將前線戰事漂亮破局,促成了此戰大捷。

在和珅看來,王傑窮得叮噹響,根本沒有什麼把柄可以抓。他派人去找他子孫的把柄,可是他們也是老實忠厚的文人,和珅無法,只好想著辦法和王傑套關係。王傑寫得一手好字,也有一雙好看的手。和珅一天遇到王傑,將他的手拉過來狀似十分親熱,對他說:你的手是多麼柔軟啊。而王傑只是對他冷冷道:“我的手雖然好,但是我從來不伸手(同百官)要錢。”

在紀曉嵐和劉羅鍋兩部電視劇之中,都有主角送和珅最後一程的片段。其實歷史上真正送和珅的是王傑,他是唯一一個敢審和珅案的官員,據說當時和珅看到審判他的是王傑已經知道自己逃不過了,只得將罪行全部招供出來。


木劍溫不勝


和珅,滿洲正紅旗。生於公元1750年。乾隆中後期第一寵臣和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九門提督。實際掌控北京軍權。領班軍機大臣。一等公爵,乾隆的兒女親家。尤其在乾隆晚年。是朝中舉足輕重的宰輔之臣。嘉慶四年,也就是公元1799年被賜死。時年45歲。

應該說,無論是紀曉嵐,還是劉庸,都不是和珅的真正對手,他們既不敢,是因為級別。二是沒有根本的厲害衝突。三是他們二人也不願意得罪炙手可熱的和珅,最多也是迴避而已。電視劇和相聲不過是戲說而已。

而真正是和珅勁敵和對手就三個,一個是嘉慶的老師漢臣王傑和朱桂。一個就是滿臣阿桂。阿桂,生於1717年,滿族正藍旗。可以說,阿桂可為滿族第一名臣,能文能武。既能撫民,又能治軍。一等公,首席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阿桂是乾隆朝出將入相的少數重臣之一。二人出身不同,阿桂比和珅大30多歲,阿桂屬於典型的官二代,但阿桂文武兼資。智勇兼備。完全憑著真本事,軍功一步步走到內閣首輔。從威望和職位上來說,阿桂要高於和珅。但由於阿桂一生征戰沙場,領兵在外,很少居於朝堂,當時天下誰都知道和珅貪得無厭,唯獨乾隆不知道(也許假裝)而和珅誰都不怕,唯獨懼怕阿桂。這種懼怕是天生的,阿桂對和珅的貪得無厭是深惡痛絕,每次見到和珅就斥責一番。而和珅對此閉口不言,而阿桂面對乾隆對寵信的和珅,也是無可奈何,作為一個軍方老臣,阿桂也不願意過多幹涉朝政。引發朝局不穩,文武不和。再就是自己征戰在外,軍需糧餉完全是和珅調度,而且和珅從來也沒有少過自己一兩銀子,萬一自己領兵在外,和珅做點啥,自己也就完了。阿桂無法遏制和珅的貪汙這是制度使然。與阿桂無關。

再說和珅,面對阿桂,能躲就躲,躲不了就閉口不言。頗有些以柔克剛的感覺,讓阿桂無計可施。而和珅之所以懼怕阿桂在於。一是從資歷來看,阿桂比和珅出道早。二是官職上阿桂始終是首席軍機大臣,三是阿桂軍功卓著。實實在在的功勞。四是在甘肅是時候和珅和阿桂交了一次手。吃個暗虧。而阿桂之所以不解決和珅,是因為當時阿桂年事已高,為了自己的晚年和兒孫的安全,阿桂也只有放棄,頗有無可奈何無能為力的意思,阿桂晚年和同僚說,我壽高80.位極人臣富貴已極。此生無恨。唯獨看不到嘉慶親政。阿桂活的很明白,知道嘉慶一旦親政,一定會處死和珅,但自己恐怕看不到那天了,實在是恨事。阿桂嘉慶二年去世,嘉慶四年和珅被賜死,可見阿桂的遠見。

朱桂,嘉慶皇帝的老師,生於朱珪1731年。字石君。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太傅。和珅對朱桂也很是畏懼,多次阻撓這個嘉慶的智囊回京,在嘉慶元年(1796年),乾隆也準備召朱珪回京,升任大學士。和珅知道感到朱珪回京以後,第一個要對付的就是自己,這對自己威脅太大大,通過乾隆阻撓了朱桂的入京。但乾隆前腳剛死,後腳朱桂就進京了。應該說,朱桂策劃參與了和珅的敗亡。可以說,當年若無朱珪恩師耳提面命,讓嘉慶隱忍。他這個 “嗣皇帝 ”能否扶正,都是值得懷疑。朱桂死後諡號文正,是滿清八個諡號文正的漢臣之一。


王傑,生於1725年、乾隆朝狀元出身。在乾隆五十二年入閣拜相——任軍機大臣。乾隆晚年。和珅與王傑分別擔任滿漢首輔大臣。自然是和珅權力大。和珅利用高宗的信任,把持朝政,貪贓枉王傑則是幹敢於和和珅硬頂的。並沒屈服於和珅。有一次,和珅拉著王傑的手說:“究竟是狀元宰相,手這麼柔軟!”王傑非常反感,立即抽回手說:“這雙手雖好只會辦點正經事,又不會弄錢,有什麼好處呢?”和珅的臉紅一陣白一陣,沒趣地走了。由於乾隆沒有死,誰也不敢對和珅怎樣。但乾隆剛死,嘉慶立即抓了和珅,由王傑主審。僅僅過了10天之後,王傑主審和珅得出的20條大罪,下旨抄家。王傑審理後,依法判決和珅斬刑。後改賜死。嘉慶8年王傑病故。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當然不是《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紀曉嵐,實際上當時有資格和能力與和珅對決的一共有四位,阿桂、劉墉、王傑、董誥,不過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阿桂和劉墉也算不上,和珅真正的對手是王傑和董誥兩人。

阿桂

阿桂和劉墉雖然與和珅不對付,但阿桂由於年齡和資歷的原因,不願意與和珅有所交集,和珅對其也有些敬而遠之。

阿桂全名章佳·阿桂,是大學士阿克敦之子,滿洲正藍旗人,後因新疆戰功被抬入正白旗。其長期戍守西北邊疆,先後參加了大小金川之役、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等多次戰役,歷任內大臣、漢軍鑲藍旗都統、軍機大臣、滿洲正紅旗都統、伊犁將軍、四川總督等。

滿桂實際上要比和珅大33歲,而且其長期在外領兵,與和珅並無交集。直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返京之後這才與和珅有了交集,此時的和珅一黨已經完全把持了朝政,阿桂雖然是首席軍機大臣,地位在和珅之上,也對和珅的專權亂政很是痛恨,但由於已經年過古稀,實在有些力不從心,對於和珅也只是“乃除召見議政外,毫不與通交接”。

所以,嚴格來講,阿桂並不算是和珅的直接政治對手,不過其屬下的王傑和董誥兩人卻是和珅的直接對手。

劉墉

劉墉在成為京官之後,面對和珅的權勢滔天,也只能“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與和珅沒有爆發什麼劇烈衝突。

劉墉是大學士劉統勳的長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後,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

劉墉在資歷上雖然也有能力與和珅一戰,但與阿桂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一是劉墉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之前,一直在外地為官,與和珅沒有什麼交集。二是劉墉只比阿桂小2歲,比和珅足足大了31歲。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劉墉升任直隸總督、吏部尚書,兼理國子監事務,從這一時期開始,劉墉才真正到京城辦公,與和珅的交集變多,但面對權勢滔天的和珅,劉墉實際上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更多的是“虛與委蛇”。而且在此後數年

不斷犯錯,官聲漸不及從前,並多次受到皇帝責備。

其實從劉墉的仕途來看,劉墉在調入京城前後,官聲兩極分化極為嚴重。直到嘉慶四年(1799年)三月,劉墉奉旨辦理和珅一案,這才再次展現出不畏權勢的一面,擬定和珅罪行20條。可見,劉墉雖然不願與和珅一黨為伍,但由於當時朝廷局勢,以及其長期在外為官,京中根基較淺等原因,他也沒什麼好辦法。

王傑

王傑青年時期曾在江蘇巡撫陳宏謀門下當幕僚,深受器重,後在科舉中高中狀元,成為了陝西在清朝開國以來的第一位狀元。

步入仕途之後,王傑最初在南書房當值,後經多次升遷,官至內閣學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刑部侍郎後又轉調史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第二年又出任東閣大學士,總理禮部。

王傑在朝四十餘年,忠清勁直,敢於直言,不結黨營私,不趨炎附勢,是當時和珅的頭號政敵,經常與和珅在朝中爭得面紅耳赤。

有一次,和珅拿出一幅水墨畫,請王傑一起觀賞。王傑為諷刺和珅貪得無厭,便用雙關語說:“貪圖財利的風氣,居然到了這個地步!”和珅聽罷,無言以對,只好悻悻離開。

還有一次,和珅為了討好他,在議政後拉著他的手,開玩笑地說:“狀元宰相手果然好。”王傑說:“這手只會做狀元宰相,不會要錢,有甚麼好處?”

王傑不僅在朝中與和珅據理力爭,更是多次直接嘲弄、批駁乃至彈劾和珅,而和珅也在無時無處的伺機報復於王傑,奈何王傑為官清廉,和珅實在找不到什麼把柄。

董誥

董誥是工部尚書董邦達長子,與其父有“大、小董”之稱,乾隆二十九年(1764)中舉,隔年會試,名列一甲第三,得中探花,乾隆皇帝將其改為二甲第一,作金殿傳臚,形降實升。

進入仕途後,董誥從庶吉士、編修、工部侍郎等職一直做到了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即宰相),更是在軍機處先後任職四十年。

與王傑的形勢作風不同,王傑更多是與和珅“正面剛”,而董誥則是盡力週轉。當時和珅在朝中勢力極大,經常利用權力排除異己,而董誥在軍機處任職期間,遇到這種事情多次週轉糾正,避免了和珅在朝中的一家獨大。

嘉慶繼位之後,贊其“卒能殲除巨憝,朝綱不墜”。


王傑與董誥兩位軍機大臣,一明一暗,這才是和珅真正的政治對手。


香茗史館


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面,大貪官和珅經常遭到大學生紀曉嵐的捉弄。兩人在朝堂之上你來我往的鬥嘴真的是大快人心,對於和珅的貪汙的行為,紀曉嵐也是深惡痛絕為此多次尋找機會在乾隆面前參他一本,也正是如此在和珅看來紀曉嵐無疑是自己最大的對手。

那麼現實當中,兩人關係是不是如同電視劇裡那樣針尖對麥芒呢?事實上,在真實的歷史當中,紀曉嵐根本沒被和珅看在眼裡。一方面是紀曉嵐從始至終都沒有得到乾隆的重用,大部分時間裡紀曉嵐都是在修書,對於朝堂之事自然是無暇關注。

另一方面紀曉嵐人品也不像電視劇裡面那樣崇高,真實的紀曉嵐是一個貪吃好色之徒。據《嘯亭雜錄》載:“(公)今年已八十,猶好色不衰,日食肉數十斤,終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這樣一個貪吃好色之人,又如何能夠入得了和珅的法眼呢?

真實的歷史當中,和珅真正的對手只有一個。那就是王傑,這個王傑可不是那個著名的香港歌手王傑,而是嘉慶皇帝的老師大學士王傑。說到王傑,就不得不提他另一個身份,整個清朝276年唯一的陝西籍狀元。

據《清史稿》載:“王傑……初從武功孫景烈遊,講濂、洛、關、閩之學……學益進,自謂生平行己居官得力於此。”由此可知王傑從學於大學士孫景烈,在孫景烈的影響之下,樹立了正直的人生觀、價值取向,特別是入仕做官後的官風。在整個大清朝官場都充斥著貪汙腐敗、汙濁不堪的情況下,還能潔身自好、做到不貪財,不好色,也不讓自家人沾光,堪稱官場的一股“清流”。

正因如此,王傑對於和珅的貪汙腐敗深惡痛絕,為此多次在朝堂之上與和珅爭得面紅耳赤。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發生的啼笑皆非的故事,恰恰是王傑與和珅明爭暗鬥的真實寫照。關於王傑跟和珅針尖對麥芒的故事,最出名的當屬“共賞水墨畫”一事。有一次,和珅為了炫耀自己得到一幅珍貴的水墨畫,故意拿給王傑欣賞。王傑也不甘示弱,決議諷刺和珅貪得無厭,便用雙關語說:“貪圖財利的風氣,居然到了這個地步”。和珅聽罷,無言以對,只好悻悻離開。

還有一次和珅為了緩和兩人矛盾,巴結討好王傑,便拉著王傑的手,說了一句:“狀元宰相手果然好”。王傑回答說:“這手只會做狀元宰相,不會要錢,有甚麼好處”,搞得和珅滿是尷尬。

等到了乾隆駕崩、嘉慶親政之後,便下令稽查和珅的貪汙腐敗之罪。王傑再一次成為了和珅的對手,參與了和珅一案的審理。最終在王傑、劉墉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一代鉅貪終於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古今事




阿桂倒是不尿和珅,身為首席軍機大臣,一直壓著和珅一頭,他也從不掩飾對和珅的討厭鄙夷之情,據說他從不與和珅同日值班,入朝時總是與和珅保持一定的距離。但阿桂也算不上和珅真正的對手,充其量也就過過嘴癮,噁心一下和珅而已。一來阿桂年事已高,大和珅33歲,半截入土的人了,心有餘而力不足。二來阿桂常年在外,在京城的日子屈指可數,所以與和珅的交集並不多。

劉墉從內心看和珅也肯定不爽,但這個人是個老油條,面對權傾一世的和珅,他只會“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再者劉墉成為京官後,屢屢犯錯,多次受到乾隆責備,他本人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劉墉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裝孫子還來不及,哪有閒工夫與和中堂扯皮?

董誥入職軍機處四十多年,也算和珅的潛在對手之一,但他從未與和珅有過正面衝突,頂多在外圍做做樣子。比如和珅經常排除異己,董誥也是模稜兩可的從中斡旋,幫和珅的敵人說說好話,猶如隔靴搔癢,從不放大招。我看和珅也未必將他當回事,雙方長久以來一直相安無事。



嘉慶的老師朱珪對和珅恨的牙癢癢,也只有乾瞪眼的份,對和珅毫無一點辦法,誰叫人家的後臺是乾隆呢?還有朱珪的級別也不夠,本來沾了學生嘉慶的光,立馬要加官進爵了,誰知和珅跑到乾隆那裡參了一本,官不但沒升,反而降了一級。一個小小的地方官,和大人根本沒有放在眼裡,反而會欣賞“他看不慣我,又幹不掉我的樣子”。

最後說說王傑,此人流弊的一米,大清歷史上咋們陝西地面上的第一個狀元,既是東閣大學士,又是軍機大臣,為官清正廉明,經常怒懟和珅。他也是當時朝堂上唯一一個敢與和珅正面過招的大臣,二人總是爭得面紅耳赤,不歡而散。




有一次,和珅拿出一幅水墨畫,請王傑一起觀賞。王傑為諷刺和珅貪得無厭,便用雙關語說:“貪圖財利的風氣,居然到了這個地步!”和珅聽罷,無言以對,只好悻悻離開。

還有一次,和珅為了討好他,在議政後拉著他的手,開玩笑地說:“狀元宰相手果然好。”王傑說:“這手只會做狀元宰相,不會要錢,有甚麼好處?”

後來王傑在扳倒和珅的鬥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和珅一案的主審官。所以說,王傑才是和珅在朝堂上真正的對手,但和珅命中真正的剋星也並非王傑,而是嘉慶皇帝。

心若頑石,帶刀修行;無材補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嶽頑石,碼字不易,請關注我。


西嶽頑石


首先,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和珅對手劉墉和紀曉嵐,首先來說,劉墉與和珅同朝為官,關係還算可以,沒到水火不容的程度,平時往來也比較頻繁,所以劉墉可能與和珅存在過爭議,但他絕對不是和珅的真正對手。

至於,紀曉嵐,真實記載,為官一生大多數時間都在奉旨編書,編寫《四庫全書》,是天下聞名的大學問家,和和珅沒有利益衝突,而且年齡與和珅懸殊,所以也不是和珅整整的對手。

其實和珅正真的對手有三個嘉慶的老師漢臣王傑和朱桂,和乾隆時期重臣阿桂。

首先由史料記載,在乾隆時期,王傑因其為官清正,敢於直言,常與和珅在朝中爭得面紅耳赤。其次,王傑1774年,任刑部侍郎後又轉調史部,擢升右都御史,後1786年出任軍機大臣,1787年出任東閣大學士,總理禮部。嘉慶帝即位,仍為首輔。作為一個清廉的文官看不慣和珅很正常,其次其官職也讓其有能力讓和珅視為對手,其還主持審理和珅一案。

其次就是朱桂,也是不畏懼和珅,而且有能力,其官職也可以和和珅抗爭,而且兩人都為嘉慶的老師,嘉慶在乾隆一死就宣佈和珅其罪行,和其兩位老師也是密不可分的。

最後一個就是阿桂,不僅是讓和珅正式的對手,也是讓和珅懼怕的對手。雖然王傑和朱桂是和珅的對手,但畢竟是漢人,在清朝時期,重滿輕漢時期,不可能真正打擊到作為乾隆寵臣的和珅。但是阿桂就不同,其出身正藍旗,和和珅的正紅同為下五旗,和珅出自鈕祜祿氏,阿桂出自章佳氏,都是滿清八大姓。阿桂和和珅出身半斤八兩不相上下,不同是和珅其父早死,但阿桂其父康熙朝進士,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阿桂其父也算是三朝元老。這樣對比阿桂比和珅就有優勢。

其次和珅官職很多,但是阿桂也歷經多次戰爭,歷任內大臣、漢軍鑲藍旗都統、軍機大臣、滿洲正紅旗都統、伊犁將軍、四川總督,還是首席軍機大臣,其軍人作風,看不慣和珅,重要是身為乾隆的重臣,能力強受乾隆重視,官職爵位也與和珅旗鼓相當。

阿桂在乾隆四十一年被封為一等誠謀英勇公,並進為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和軍機大臣。而和珅在乾隆四十一年和珅為軍機大臣,兼任內務府大臣,嘉慶三年因功晉升公爵,但是因其受乾隆寵任,對乾隆來說阿桂是其常勝將軍,所以二人爭鬥,也只是稍微偏向和珅,但對阿桂也很信任,所以阿桂,從其出身,官職,皇帝的信任上,是和珅真正而且是和珅早期還懼怕的真正對手。


惘然


歷史上和珅在朝堂上真正的對手有很多,但是沒有一個可以在乾隆在世時扳倒他,而和珅在乾隆朝屹立不倒則有三大原因。

和珅雖然在乾隆皇帝在位後期權傾朝野但是也有許多政治對手,比如武將派的阿貴和福康安等人以及文臣派的王傑和劉墉等人,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抗衡甚至敲打和珅。

比如阿貴就借西北平叛修理過和珅,劉墉也處理了和珅的親信國泰,而王傑更是經常找機會打擊和珅,至於被追封為嘉勇郡王的福康安地位更是比和珅高不少,然而儘管和珅對手這麼多卻沒有一個人可以扳倒他。
影視劇裡的和珅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和珅獲得乾隆皇帝的力保誰也奈何不了他。和珅不僅善於幫驕奢淫逸的乾隆皇帝弄錢供其享受,而且善於揣摩喜歡阿諛奉承的乾隆皇帝心思拍其馬屁,導致乾隆皇帝越來越離不開他因此明知道其貪汙卻視而不見。這樣儘管劉墉和王傑等人都蒐集了和珅的不少罪行彈劾他,可是在乾隆皇帝的包庇下他卻始終屹立不倒。


包庇和珅的乾隆

第二點原因就是這些可以抗衡和珅的力量沒有聯合起來對付他。阿貴對家人和福康安本人因為違法行為也受到和珅的整治,加上這些武將派長年在外也沒多少精力和其鬥爭。而文臣派的劉墉等人見其勢力龐大無法扳倒也就裝糊塗明哲保身了,只有王傑和董誥等人繼續跟和珅作鬥爭了。因此這些儘管這些人個人都不怕和珅可是卻無法和整個和珅集團作鬥爭,如果這些勢力聯合起來雖然不能扳倒和珅可以形成強大壓力迫使其夾起尾巴做人還是可以的。



影視劇裡的劉墉

第三點就是有可能真的像許多人猜測的那樣和珅是乾隆皇帝故意留給嘉慶皇帝的錢袋子和立威墊腳石。根據傳說和珅貪汙和經商得來的財富至少有8億兩白銀相當於當時清王朝20年的財政收入,也難怪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這樣的諺語流傳出來。而嘉慶皇帝通過處死和珅也樹立了自己這個新君的威信使得其得以較為順利的推行嘉慶新政,雖然由於他終究是一個平庸的君主不能改變乾隆的弊政而導致新政最終失敗了。


執斧傳播開天名


首先,我選擇的出發點也許有所不同,我放棄了阿桂,劉墉,紀曉嵐,因為年紀差別,畢竟年紀代表了資歷,人脈,閱歷等多方面,這影響了對弈的公平性,至少,和珅出道之時這些人已經名噪一時。至於和珅後期發跡,這些人或是垂垂老矣,或是功成身退,雙方不存在實質上的掣肘。

與和珅年紀相仿,且同樣地位和經歷的人,乾隆朝只有一人,那就是福康安,有能力與和珅較量的也唯有此人。

和珅,1750年生人,鈕祜祿氏,承襲了三等輕車都尉,乾隆三十三年出仕,1799年死。武英殿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

福康安,1754年生人,富察氏,承襲雲騎尉,乾隆三十四年出仕,1796年死,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

二人年紀相仿,經歷相同,又同時深得乾隆帝的喜愛,二人同朝之時上演了無數明爭暗鬥。

福康安的姑姑是富察氏孝賢皇后,乾隆是他的親姑夫。和珅與乾隆是兒女親家。因此兩人又都是皇親國戚。

福康安可以說文武雙全,大小金川,臺灣林爽文,乾隆的九大武功近一半是他所為。

和珅也是能臣幹吏,察辦李侍堯,充盈國庫,等方面也是成績斐然。

二人又都是鉅貪。

福康安因貪汙腐敗,被和珅彈劾,連降三級罰俸十年,換別人早死了,可很快又被和珅推薦,平定臺灣林爽文,因有大功,又馬上重回權力巔峰。

而福康安的弟弟福長安又是和珅手下的戶部侍郎得力干將,後因和珅案受牽連。

可以說,和珅與福康安才是相愛相殺。


豆都竇


作為一位野史上十分走紅的大貪官,清朝鉅貪和珅在真實歷史上,也確是乾隆年間十分拉仇恨的人物,因此才有了各種“鬥和珅”的勁爆野史故事。但要論他在歷史上的“真正對手”?那必須首先強調:千萬別被野史騙了。

因為,那幾位在野史上鬥和珅鬥得十分起勁的人物,放在真實歷史上,幾乎沒什麼戰鬥力。

比如紀曉嵐與劉墉這兩位野史裡的“和珅勁敵”,歷史上卻是相當“老實”,一個對和珅敬而遠之,一個也就是暗地裡發點牢騷。因為那時的和珅,權勢堪稱呼風喚雨,照著清代史料記載,就連和珅每天上班入朝,都是滿朝文武大員,在道路兩旁恭恭敬敬侍立,號稱“繡衣成巷接公衙”。鬥和珅?這二位是既沒能耐,更沒膽!

但即使這樣,此時威風八面的和珅,其實也並不“寂寞”,因為有位野史上非常低調的漢子,卻堪稱他宦海生涯裡的真正對手:軍機大臣王傑。

王傑,陝西韓城人,窮出身的乾隆二十六年進士。這位青年時代受盡寒苦的能臣,為官以清正廉潔著稱,哪怕位極人臣,平日吃穿也簡樸,平日外出遊逛,常被人當成普通老農。四十年官場生涯,歷任刑部禮部等多個“肥差”,家裡最值錢的家產,也不過幾箱子書。平能力卻是卓越,比如乾隆平郭爾喀的大戰,就是他在朝中運籌帷幄,才叫出師不利的清軍成功翻盤,打出這揚威南亞的一戰。貪官昏官扎堆的乾隆年間,他是少有的實幹型人物。

而且清廉實幹的王傑,平日裡最出名的風格,就是暴脾氣。別說是權傾朝野的和珅,就連九五之尊的乾隆皇帝,他也是說懟就懟。他曾做過皇子顒琰(未來的嘉慶皇帝)的老師,一次顒琰犯了錯,被王傑依規矩罰跪,卻恰好被乾隆帝看見。這下乾隆帝大怒,朝著王傑就破口大罵,沒想到王傑絲毫不懼,義正辭嚴一句回懟:“教者堯舜,不教者桀紂”。當場把乾隆罵的張口結舌,竟扔下可憐兮兮罰跪的兒子,乖乖的退出門去。

連乾隆都敢懟,那對貪汙腐敗如家常便飯的和珅,王傑又豈能忍得了?平日在朝堂上,就當著乾隆的面,動輒就為國家大事與和珅對吵,急了眼就開罵。以至於罵得和珅都尷尬不已,有次試著與王傑套近乎拉關係,卻被王傑一句冷冷嘲諷:“傑手雖好,但不會聚斂耳”——你少跟我來這套,我跟你這貪官不是一路人。

如此面對面撕破臉,和珅當然恨的牙癢,但王傑別看剛正,卻絕不呆,平日為官清廉,辦事滴水不漏。和珅拿著放大鏡找他毛病,想盡辦法抓把柄,卻是半點事也抓不到。而且王傑可不止會罵,更會做事,尤其是乾隆晚年的各項國家大事,尤其是東南西北的戰事,都要靠他獻策操持。如此國家急缺人才,和珅就是再眼氣,依然整不動。於是和珅權傾朝野二十年,王傑也怒懟了二十年,天天給和珅添堵。

待到乾隆皇帝駕崩,嘉慶皇帝親政,威風了一輩子的和珅也黯然落馬。但抓和珅容易,審和珅卻是難,滿朝的文武重臣,幾乎當年都給和珅當過跟班,被和珅捏住的短處也不少。結果當嘉慶帝想公審和珅時,各位王公貴族竟互相推諉,誰都不當主審官,卻是王傑站了出來:我來!

結果,牢裡還沒丟威風的和珅,看到主審官是王傑,一身威風頓時喪盡,只是不停喊“祈請王大人饒命”。這位清朝開國後的超級鉅貪,就這樣被王傑一頓嚴厲審判,落得黯然倒臺。、

如果說審判和珅,王傑還是借了皇權的威風,那麼他接下來的所作所為,卻更是碾壓和珅:乾隆駕崩後,留下的是個爛攤,西南的白蓮教動亂,已到越演越烈的時候,大清朝半壁江山眼看不保。危機時刻,又是王傑為學生嘉慶帝挑起擔子,提出了“築堡團守”的新戰略,果然令清軍扭轉頹勢,掌握了戰場主動權。
一場險些要了清王朝命的大亂,被這位負責任的能臣,硬生生扭轉了局面。

也同樣是在辦完這個大事後,王傑辭官回家,臨走前極力疾呼清王朝“懲治汙官,以息民憤”——清朝衰到這地步,就因貪腐成風。再不懲治腐敗,大清朝就徹底沒救。遺憾的是,一生敬重他的嘉慶帝,還有這積重難返的大清朝,到底沒聽懂這聲疾呼。清王朝的腐敗衰弱,在王傑去世後越演越烈,並將在不久以後,迎來落後捱打的厄運。


我們愛歷史


和珅在乾隆後期的朝堂根本沒有對手,就連身為皇儲乃至新皇帝的嘉慶都要對和珅虛以為蛇,搞韜光養晦的策略,試問誰能抗衡和珅呢?

清代的中央機構中,內閣大學士聲望最高,軍機大臣權利最大,御前大臣和內務府總管大臣與皇帝最親近,這四個關鍵職位,和珅都擔任,還兼職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又有誰能和他抗衡?

紀曉嵐?乾隆都說他就是和倡優一樣的弄臣,歷史上的紀曉嵐遠沒有電視劇上風光。

劉墉?在乾隆後期頻頻出錯屢次遭受乾隆訓斥,連大學士都被擼了談何抗爭和珅?只能“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隨波逐流模稜兩可才是劉墉在和珅面前的真實面目。

董誥?董誥自從入職軍機,根本不能與和珅對抗,只能獨善其身,做到不同流合汙,最知名的事就是幫嘉慶帝說話,免得他師徒倆被和珅修理,到底朱珪還是從兩廣總督降到安徽巡撫,“屏不得內召”。除了這次為嘉慶師徒說話,董誥再無對抗和珅的其他記錄。

【董誥】

朱珪?連董誥都不行,連軍機大臣都不是的朱師傅更是洗洗睡吧。朱珪是嘉慶最看重的師傅,也是對嘉慶影響最大的,嘉慶對師傅的感情不比他爹差,他就是因為給師傅寫詩慶祝生日時情不自禁把皇父與師傅聯在一起而被和珅揪住不放,朱珪被和珅打壓的一直在外任職,連京城都回不來,他的弟子身為天子都給他弄不回京城,還談什麼對抗和珅?

【朱珪】

乾隆末年,任職十年以上的大學士只有阿桂、和珅、王傑、嵇璜,同值軍機處時間最長的就是阿桂、和珅、王傑、董誥、福長安。

福長安大家都知道,那是和珅的小卒,鞍前馬後唯命是從,董誥前面分析過了,說說嵇璜。

嵇璜是以河督入相,對於治河還有一套子,對其他朝廷大政就沒有長處了,沒經驗就代表沒權利,嵇璜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的,那他對和珅什麼態度呢?嵇璜是個老好人,對和珅趨炎附勢吧,於心不忍,自己都過不去自己那個坎,去抗爭吧,明顯自己沒有能力,怎麼辦,只好委屈相安,我當你是空氣好了,當然,和珅也當他不存在,就是個擺設。

【嵇璜】

說說阿桂大人,阿桂以軍功為樞府領袖,還兼軍機大臣,而且一直都是首席的,一直壓在和珅頭頂,直到阿桂死了,和珅才坐上領班的位置。雖然阿桂一直是首席,也是乾隆重用的股肱之臣,但是他一直奉命在外辦事,不是治河,就是督師,不是賑災,就是辦案,南來北往,成天出差,真正在京的日子屈指可數,所以,不管他多麼鄙視看不起和珅,但也對他無可奈何。

阿桂大人很是可愛,他一直鄙視和珅,也從不掩飾自己的鄙視,從不與和珅同時值班,入朝時遇到了,必然在距離和珅幾十步的位置,和珅和他講話,阿桂帶理不帶理的應一聲,絕對不移動一步,腦補一下阿桂的形象,是不是很傲嬌啊哈哈!

最後說說王傑,如果非要給和珅拉一個對手的話,王傑勉強算是和珅的對手。王傑是大清開國後陝西第一個狀元,其實王傑是名列第三的探花,但是因為字寫的好啊,乾隆審批的時候就提為第一名了,可見字寫的好還是好處大大的。

王傑是內閣大學士,又是軍機大臣,也深得乾隆信任,他為人正派,非常不齒和珅,當時和珅赫赫揚揚的,“事多擅決”,同僚們都忍著,唯獨王傑,竭力相爭,把和珅討厭的不行,但是又沒奈何王傑,因為乾隆也很信任王傑啊!

王傑處理完政務,總是默然獨坐,從不竄崗閒談,某日,和珅見王傑獨坐,就過去拉著王傑的手戲謔他:多柔美的手啊!面對調戲,王傑面不改色懟回去:王傑的手雖然長的好,但不會去要錢。

就是說和珅本來想調戲王傑,“何柔荑乃爾”,你看你一個大男人的手跟女人一樣柔美,柔荑是形容女性的手,用形容女性的詞來調戲王傑,然而王傑並沒有羞惱,反對懟了和珅,是呀,我的手長的是很好,但絕對不會用這樣的手去撈錢,倒是把和珅懟的面紅耳赤火辣辣。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點個贊吧!

覺得猴格寫的有誤的也請不吝賜教!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