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什麼後悔殺了韓信?

用戶65750998632


劉邦不後悔殺韓信,畢竟韓信當了楚王以後對自己威脅也挺大的。想借天子巡守地方之時扣押韓信,結果韓信賣友求榮殺了朋友,結果給了劉備抓他的藉口。到了京城後連降兩級封淮陰侯。本來都是眼中釘但是他還看不起樊噲。說自己現在已經淪落到與樊噲這樣的人為伍。和教唆鉅鹿郡守造反。加速了他的死亡。最後劉邦征討鉅鹿郡守時,被呂雉以謀反罪殺害。劉邦當然黃鼠狼給雞拜年似得說後悔殺韓信。都是做給其他人看的。





眼枯即見骨


這個問題,我必須先指出兩個錯誤,第一,韓信不是劉邦殺的,而是由呂后與蕭何聯手設計,將韓信殺死於長樂宮的鐘室。第二,劉邦回來之後,看到韓信被誅殺,他的態度,按史記的記載,是喜且憐,並沒有後悔。

那麼劉邦喜的是什麼呢?因為韓信一直是他心中的大患,他是很樂意看到韓信被殺的,也可以說如果韓信此次不死,也很有可能也會被殺死的。

那麼劉邦憐的是什麼呢?韓信畢竟是漢初三傑之一,為大漢王朝立下了很多功勞,劉邦在雲夢澤之後,把韓信抓來之後,並沒有殺掉,而是貶成了淮陰侯,如果韓信能夠低調點的話,那麼有可能不會被殺死的。

如果有後悔,那後悔的是韓信,韓信後悔沒有聽蒯通的話造反。

劉邦問呂后,劉韓信死之前說了什麼話,呂后說韓信說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話,劉邦就派人把蒯通抓了過來,質問蒯通是不是他勸韓信造反的。

蒯通說,是的。劉邦想要將他殺掉,蒯通說,我那個時候是齊王韓信的手下,並不知道陛下您,我那個時候,也只是為我的主公辦事而已,而且那個時候想要奪天下的人也很多呀。劉邦覺得蒯通說得有道理,就將蒯通給釋放了。

我覺得韓信該殺,理由主要有如下幾條。

1.韓信自稱假齊王,劉邦被形勢所迫,在張良和陳平的勸說下,不得不封韓信為齊王。

2.劉邦當時召彭越與韓信過來圍項羽的時候,兩人都沒來,劉邦吃了敗仗,最後是許諾封地給他們才來,可以看出韓信不聽令於劉邦。

3.劉邦軍事才能比不上韓信,漢軍比不上楚軍,一旦韓信造反,那麼朝廷是無力抵抗的,另外事實上,各諸侯國除了長沙王吳芮都反了,劉邦不能把大漢王朝寄希望於韓信的忠誠之上。

4.韓信收留了朝廷重犯鍾離昧,預謀造反,即使被降為淮陰侯之後,與陳豨內外勾結,陳豨最終造反,韓信也陰謀造反,最後事情敗露。


歷史簡單說


劉邦為什麼後悔殺了韓信?

項羽兵敗後,有人向劉邦舉報韓信要謀反,劉邦信以為真。於是風聲傳到韓信耳朵裡面,韓信便想向劉邦解釋,可是韓信害怕劉邦把自己綁起來。然後和自己的好友商量,好友鍾離昧便說“如果你想用我的命換取劉邦的信任,我死後第二個就是你”鍾離昧自殺身亡,韓信拿著鍾離昧的首級去拜見劉邦,卻被劉邦一生令下綁了起來。把韓信貶為淮陰侯。


韓信知道劉邦擔心他的能力,所以常以身體不適,極少去上朝。韓信最多的時間就是和張良整理兵書。

公元前196年,韓信在長樂宮死去,死的時候只有33歲。劉邦還下令誅九族,韓信家眷全部被殺。寒風四起,大雪紛飛,使天下人為韓信的死所動容,一代開國元勳就此被殺。

韓信沒有辜負漢朝,而漢朝卻辜負了韓信,一代名將死的冤枉。

蒯通為韓信某事,韓信死後劉邦審問蒯通,蒯通說“項王讓我告訴韓信,如果繼續跟著您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將軍,如果背叛您就會享盡榮華富貴,此後平分天下”劉邦聽了問韓信是怎麼說,韓信說“漢王待我不薄,讓我坐他的車子,還脫下自己的衣服給我穿,分給我食物,我聽說,做了別人的車子要為被人排憂解難,穿了別人的衣服要為被人擔憂,吃了別人的失誤要為別人辦事”我怎麼能為眼前的榮華富貴而背信棄義呢?

劉邦聽後,很久沒說一句話,眼含淚水,對於誤殺韓信留下終生的遺憾。


一紙如風a


說不上後悔吧。

這裡有兩個點不太準確,第一是,韓信是呂后殺的,不是劉邦殺的。第二,韓信死後,劉邦不是後悔。

首先,韓信被殺時,劉邦正在外面征戰,是呂后讓蕭何將韓信騙來殺掉了。劉邦得知以後,是又高興,又憐憫。高興是,韓信能力超強,但又一直不是很聽話,多次關鍵時刻抗命,忠心有限,一直為劉邦所擔憂。憐憫,則是韓信畢竟能力很強,且也是劉邦多年部下,戰功赫赫,劉邦也一直有點不忍心殺他。所以當年韓信任楚王時,被劉邦抓了,也只是廢了他的王位,改封淮陰侯,軟禁在京城,但沒有殺他。

呂后劇照


或許有人會說,呂后如果沒有劉邦授意,是不可能殺韓信的。這個還真不是。呂后一向心狠手辣,比劉邦狠多了。比如說,彭越,原來是梁王,被舉報謀反,審訊之後,被判定有罪,當斬,報給劉邦的時候,劉邦最終放過了他,免除死罪,將他流放四川。彭越從洛陽(最初京城在洛陽,長安在孝惠帝期間才建造完畢)去往四川時,碰到了從長安來的呂后,就被呂后抓回去,要求劉邦殺了他,最終倒黴的彭越被殺了。韓信也是呂后動手的。另外,呂后在劉邦死後,將戚姬砍手砍腳,割耳朵、挖眼睛,泡在糞坑裡面,真是慘絕人寰,不光如此,劉邦的幾個兒子都被她殺的差不多了。她的心狠手辣可見一斑。

當時燕王盧綰,跟謀反的陳郗有往來,被告發後,逃到匈奴邊境觀望,後來又打算去向劉邦請罪,結果,還沒等到他請罪,劉邦就駕崩了,盧綰趕緊逃往匈奴——怕被呂后誅殺。

所以說,韓信肯定是呂后誅殺的,而且,估計肯定沒有得到劉邦的旨意,但說回來,呂后是劉邦的老婆,這個鍋他是背定了。

韓信劇照


第二個問題是,劉邦在韓信死後,有沒有後悔。

這個肯定是沒有的。劉邦的情緒是又喜又憐,有可憐他,但不是後悔。因為韓信能力超強,又曾經多次抗命,劉邦是無法對他放心的。

劉邦劇照


當初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韓信就派人送信,要求立他為假齊王,把劉邦氣的不輕,還是陳平踩他的腳(不是張良),讓他穩住韓信,他才立即醒悟,改口說要封就封真齊王,封什麼假齊王。而後來,劉邦約韓信、彭越一起進攻項羽,結果他們都不來,劉邦大敗。

劉邦沒辦法,找謀士商量,張良獻計,讓他將沿海大片地區分封給韓信,其他選了一片地方封彭越為梁王,他們才肯過來打項羽。有這些抗命的先例在,劉邦是無法對韓信放心的。

所以,劉邦是一直想除掉韓信的。

但是,劉邦沒殺他,為什麼?不忍心。

這個不是瞎掰,或者美化劉邦。韓信為楚王時,有人告他謀反,劉邦召集眾將,結果眾將說打他是送死,最後採用陳平計謀,才抓了韓信。抓了韓信以後,按說劉邦該立刻殺了他,但劉邦沒有,而是將他封為淮陰侯,軟禁在京城,這樣一直持續了很多年。其實劉邦是不想殺他的,因為他內心多少有點不忍心。這從彭越身上也能看出來。

彭越也是被告謀反,各方審訊都說他該殺,劉邦還是決定將他流放,也是因為不忍心。包括劉邦最恨的雍齒,張良問他時,他也說,最恨雍齒,但因為他功勞大,不忍心殺他。

彭越畫像


當初楚懷王派將領出徵時,有討論該派誰去進攻關中,當時各位討論的結果是,項羽太殘暴,動則屠城,劉邦比較仁厚一點,派他去進攻關中,接收秦國的首都會比較好。這也能看出劉邦相對仁厚的特點。

總的來說,呂后比劉邦心狠手辣的多,所以劉邦不忍心乾的事,呂后都幹了,殺韓信,殺彭越。劉邦不忍心幹,但並不代表他認為這是錯的,其實他還是認同的,只是自己下不去手。因此,呂后代勞之後,他也有喜意,所以,最終這個鍋,他還是要背一點,沒法完全甩掉。


楓飛如雪


劉邦沒有殺韓信,殺他的是呂后。但劉邦也確實對韓信不放心,所以呂后殺他,頗為符合他的心境。

但人是很複雜的動物,劉邦想殺韓信卻沒有殺,其中有很深厚的原因。呂雉殺了韓信,確實幫劉邦做出了決斷(因為韓信已死,後悔也來不及)。

咱先說說劉邦為什麼要殺韓信,再講他為什麼又不殺(不殺,不是不忍心殺,更不是不願意殺,而是不能殺)。首先,韓信確實有幾件事做得不太妥當,讓劉邦感覺很不舒服。

頭一樁,便是韓信平定齊國之後,派人向劉邦求封代理齊王——這件事對劉邦刺激很大,因為劉邦此時也只是個王:漢王而已,如果韓信做了齊王,豈非兩人地位相近?而且,劉邦在這個時候正被項羽圍困在滎陽,所謂危在旦夕之際,雖然有張良、陳平的謀劃,他最終還是給了韓信齊王的頭銜,然而,他心裡很不爽。

第二樁,是楚漢相爭之際,楚王項羽曾派人遊說韓信,來一招三分天下,稍後,韓信的手下謀士也勸他獨立。更以(韓信)雖居臣子之位、卻有震主之功的理論來遊說韓信——老實說這些遊說之言不是沒有道理,後世也曾發生類似事件,最著名的岳飛冤死事件表面上是國策之爭,實際上就是因為岳飛功勞太大,已然震主。當然震主不一定就是一個死字,問題在於,已經有人兩次來遊說韓信,這樣的事必然會傳到劉邦耳朵裡。

所以,劉邦隨後就採取了對策,當垓下決戰結束,劉邦單車馳入韓信軍中,收奪了他的兵權,同時把韓信從齊國轉封到陳以東一直到大海這麼一塊看上去蠻大的土地之上。

實際上,劉邦這是下了一招雙手鐧,一方面奪兵權是擔心韓信會謀反,另一方面把韓信的封地從齊轉移到楚,也是擔心他謀反——轉封之後,韓信忙著整理新封地的事務,就沒空胡思亂想了。

但劉邦依舊沒放心,很快他又聽說韓信居然收留了項羽舊部鍾離眛,隨後又有人告發韓信要謀反(顯然這是劉邦自己人乾的勾當),於是陳平便為劉邦設計了雲夢巡遊事件。而在韓信這邊,又有人向韓信建議,殺了鍾離昧去見劉邦,你就沒事了(說話這人也很可能是劉邦或是陳平派去的奸細)。結果韓信便傻乎乎地提著人頭去見劉邦,劉邦這便笑了。

不過,這一事件對韓信的刺激是極大的,原本他以為劉邦能理解他的忠心,但事實證明不能。所以他的內心很苦悶,以至於在被貶的情形之下,還在灌嬰面前擺譜,說什麼:“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更在劉邦面前說自己帶兵越多越好,而劉邦只能統兵十萬。

但實際上對於劉邦而言,韓信並不是毫無價值了。漢高祖六年,他被匈奴騎兵包圍在白登之役,而他與他的將領們毫無應對之策,這裡便體驗出韓信的軍事才能價值來了。

然而,劉邦還是不用韓信帶兵打匈奴,他寧願和親,收買北方邊境的寧靜。這就更加激發了韓信的怨恨,終於在十年之後,陳豨反叛之際,劉邦親自討伐,韓信就託病拒絕隨從。於是就有人告發,說他其實暗地裡企圖襲擊呂雉。最終,蕭何和呂雉的一場設計,要了韓信的命。

實際上,所謂韓信造反事宜,很可能純屬虛構。就如同之前有人說他收留鍾離昧,試圖造反一般。韓信在漢朝建立之後,幾乎不可能有奪取皇權的可能與決心,就如同當年的姜子牙在周朝建立之後不可能奪權一樣。歷史上從來沒有開國大將能起兵造反奪取皇權的事例,五千年中一樁都沒有,由此可見劉邦的擔心純屬多餘。

所以這就是劉邦想殺又不殺韓信的心態,一方面他抹殺不了韓信的功績,另一方面他對韓信半信半疑,最好的辦法,其實就是韓信呆在封地,只管喝酒吃肉跳舞,那是最好的。又或者,韓信向劉邦表示願意帶兵去打匈奴,然後死在草原之上,也比受冤被殺滅子絕孫來得好啊!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劉邦是個聰明人,但不是個能念舊情的人。準確的說,他是一個可以為答目的犧牲任何東西的人。曾經,項羽綁架了他父親劉太公,馬上就要撕票揚言要燉了吃肉,劉邦還笑著說到時候分他一碗。雖說這只是激將法,但這樣的玩笑在當時看來,普通人都是大逆不道了,莫說是未來的皇室。


韓信自從跟著劉邦,就一直盡心竭力,忠心耿耿,但是奈何功高震主,加上劉邦是一個疑心很重的人,所以關係越來越緊張。尤其是韓信平定齊國後,主動請纓要當代理齊王,劉邦一聽,當時就連他自己都只是個王,這韓信野心也太大了,這時就起了戒心。

後來,劉邦找機會收回了韓信的兵權,讓他去了新的封地,想讓他轉移注意力,不要想好事情,事實上劉邦真的多慮了,如果韓信想造反,那麼早就動手了,當年完全可以和項羽、劉邦一起三足鼎立。



就這樣,劉邦和韓信之間的信任越來越少,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最後,劉邦默許,呂后設計殺死了韓信,一代戰神就這樣死於安樂,死於君臣之間的猜疑,實在是君不知臣心,臣不明聖意啊。


歷史密探


劉邦怎麼能後悔呢?韓信被殺,劉邦是大喜過望,大喜過望之後,稍加可憐而已。為什麼會可憐一下韓信呢?一者韓信為他建過大功;二者韓信死時才35歲;三者韓信是個少有的軍事天才。劉邦欣喜之餘,可憐韓信,完全是一種正常的心態,就如同我們常說的那句話,“可惜了這個人了”。

其實,他們誅殺韓信,除了眾所周知的那些理由外,還有個更深層次的原因。韓信年輕,劉邦己老,包括簫何、張良、樊噲等人,也都近遲暮之年了。這些人活著時,韓信不敢妄動,一旦妄動,便可輕易除掉。事實也正是這樣,不是被簫、呂二人,一個小計謀就把韓信的命給賺去了嗎?而劉邦、簫何等人百年之後,又有誰能轄制住韓信呢?韓信憑藉年齡優勢及其軍功和才能,完全有可能(是說有可能)禍亂劉家天下,劉家害怕呀。所以,不如趁早殺之,消除後患。劉邦也正是因此而“且喜”之。

讓劉邦直接誅殺韓信,他還真下不去手。簫、呂殺韓信,正合劉邦心意,彭越不也是被呂后殺死的嗎?劉邦不想留下直接誅殺功臣的罵名,被寫入史書,當然,劉邦是脫不了干係的,誅殺功臣的賬還是算在了他的頭上。歷史的“眼睛”是雪亮的,不會放過歷史人物的一舉一動。


布衣閒人10


朋友們,過年好。

兩千多年以前的的秘密,廣大的朋友們也要給他揭開嗎?佩服!那麼咱們就揭秘一下吧。劉邦非但沒有後悔殺了韓信,然而,他更希望韓信早一點死。這是怎麼回事呢?咱們慢慢的探討一下。

首先,韓信在掛帥以後,有幾次三番的沒有聽從劉邦的調遣。而且,他眼中根本就看不起劉邦。在戰爭中劉邦還得用他打天下,劉邦心中很明白,如果韓信投靠任意一方諸侯,那麼,也沒有自己的好果子吃。

所以,劉邦在戰爭年代沒有去惹禍韓信,並且,為了籠絡韓信,便賜給他五不死之金牌。見天地不死,見日月不死,見金屬不是。便把韓信捧的更不知道姓什麼了!

其次,韓信幫助劉邦打下天下以後,已經失去了以往的光輝,幾乎沒有什麼大的用用處了。留著他只能對大漢江山構成威脅。對自己的後人也不利。

到最後,劉邦和呂后設了一個計,在一棟小屋裡,把門窗封閉,地面鋪上地毯,把韓信灌醉,用竹子劍以妄圖弒君之罪給殺害了…。


可惜,一代神話傳奇般的人物,就這麼不分青紅皂白的被兩個小人給結果了。留給後人無窮的回味…


地丁老師的古代史


這裡有兩個小錯誤,韓信是呂后和蕭何誘殺的,劉邦是事後才知道的;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劉邦得知這事的心情是“且喜且憐之”,並不能說劉邦後悔殺了韓信。

雖然韓信不是劉邦殺的,但劉邦對韓信一直是又愛又恨的,早就有想殺了韓信的心,只是自己又不好意思殺他,呂后和蕭何的做法正合他的心意,所以才沒有責罰他們,甚至連責罵一句都沒有。我們來說說為什麼劉邦想殺韓信,但又不好意思殺他!

劉邦建立漢朝後的一次朝會上,讓群臣分析他能打敗項羽的原因,群臣們的說法都沒有說到劉邦的心坎上。劉邦認為之所以能夠打敗項羽、奪得天下,是因為他有張良、韓信、蕭何三人,可以看出韓信的功勞是非常大的。但對於一直手握重兵的韓信,劉邦顯然是擔心他會造反的,而且發生在韓信身上的幾件事情也確實讓劉邦不太高興。

第一件:當年韓信平定齊國後,上書給劉邦封他為假齊王,以安撫齊國百姓。雖然名義上是假齊王,但也是一個王了,要知道劉邦當時也只是一個漢王,封你韓信為假齊王就意味著地位相近了,你韓信什麼意思啊?

而且劉邦當時正被項羽大軍圍困在滎陽,這不是乘火打劫嗎?雖然後來聽從張良、陳平的建議封韓信為齊王,但估計劉邦心裡早已經把韓信罵了一百八十遍了。

第二件:項羽在齊國失利後,曾經派人遊說韓信背叛劉邦,然後三分天下自立,只是韓信拒絕了。這之後,韓信謀士蒯通也勸他擁兵自立,不然功高震主、將來也不會有好下場的。雖然兩次遊說韓信背叛劉邦都沒有成功,但是這事情難免不會傳到劉邦的耳裡,尤其是第一次項羽的遊說。

第三件:項羽兵敗身亡後,他的大將鍾離昧因為跟韓信關係比較好,就投奔了韓信。不久,劉邦知道鍾離昧在韓信轄區內,因為十分怨恨鍾離昧,於是下令韓信搜捕鍾離昧。而且後來有人告發韓信想要謀反,劉邦採用陳平的計策騙韓信前往陳地會見,韓信在謀反一事上猶豫不定,最終聽從他人意見提著鍾離昧的首級去見劉邦。

雖然劉邦一直提防著韓信,也有很多機會可以殺了韓信,但是因為不確定韓信是不是真的想要謀反,也沒有辦法抹殺掉韓信的功績,最終將韓信貶為淮陰候,帶回京城半軟禁起來。

對於功高震主的韓信來說,最好的出路應該是學張良功成身退,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好好過日子。可能是韓信天生就缺乏政治頭腦,也可能是他太過相信劉邦會善待自己,最終以悲劇收場,被呂后、蕭何設計誘殺身亡!


小凌說史


我一直講一個觀點,劉邦沒有真的想要殺死韓信,韓信的死是因為他確確實實的造反行為。殺掉韓信劉邦確實是後悔的,就算他想韓信死,也至少不想自己活著的時候就把韓信殺死。

有人說韓信是呂后殺的這不對,呂后得到了劉邦的認可她才敢動手殺這麼一個重臣。

你以為是殺雞殺狗啊。

而且在劉邦的傳記裡面,呂后殺了韓信,馬上派人給劉邦送信。這說明了什麼?

至少是在向劉邦邀功。

很多說呂后殺韓信的,大多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那就是劉邦這個時候有非常強的廢太子意願?太子是誰?呂后的兒子。

這麼一個節骨眼上,呂后敢做這麼狂妄的事情?

雖然呂后抓住了韓信造反的把柄,沒有得到劉邦的允許,他敢隨意殺掉,這不是給劉邦藉口,擼了你的皇后嗎?

所以呂后殺韓信,是在劉邦授意下,殺死的。而韓信的死至少是在劉邦還活著的時候死,是他咎由自取的結果。

很多人說劉邦認為韓信太厲害,害怕,這不假,但是因為這個就殺死韓信,也是太小瞧了劉邦。

韓信被廢楚王為淮陰侯,多長時間?什麼時候不能找個藉口殺了韓信。

就憑韓信當淮陰侯的時候,託病不上朝,侮辱大臣。就算是莫須有的罪名殺了他也沒人有異議。

讓韓信穩穩的做了很久的淮陰侯,就說明劉邦沒想著殺他,誰知道他自己想不開,受不了要造反呢?

我對韓信的評價就是,他是一個有上進心的人,但是小富即安,只想做一個王,對於皇帝他是從來沒想過的,但是因為他很厲害,劉邦不放心讓他做王,只好給他一個富人的象徵,淮陰侯,這就是酒杯釋兵權了。可是韓信受不了這個猴兒,覺得這是對自己的侮辱,於是拉著陳造反,自尋死路!

早不反,晚反,這是韓信對自己的自信,同時也表明了劉邦不讓他做王的行為,確實有點傷他的自尊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