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時代終結?

人類石器時代的結束並不是因為石頭匱乏,同樣,石油時代的結束也將遠遠早於地球石油資源用盡的那一刻。

“人類石器時代的結束並不是因為石頭匱乏,同樣,石油時代的結束也將遠遠早於地球石油資源用盡的那一刻。”

早在30多年前,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和礦產資源大臣艾哈邁德·扎基·亞馬尼就說過這句耐人尋味的話。亞馬尼在1962至1986年間出任沙特石油大臣的職務,作為當時唯一的非沙特王室大臣,他能力超群,成為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中領導歐佩克(OPEC)的核心人物。

石油時代終結?

石油時代的結束,在前幾年油價高企時看來,似乎指向的是石油儲量不足將導致的危機。當油價從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跌至37美元之後,一路高升,人們逐漸習慣了八九十美元甚至上百美元的高油價,“石油峰值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市場。按照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哈伯特1953年的理論,石油作為不可再生資源,任何地區的石油產量都會達到最高點;達到峰值後該地區的石油產量將不可避免地開始下降。哈伯特預測1969年是石油產量的頂點,美國本土的傳統原油開採後來於1972年達到峰值,看上去驗證了石油峰值論。隨著中國、印度這樣的新興消費體出現,人們似乎準備著下一場能源危機的到來。

“石油永遠稀缺,人類社會離石油枯竭的時間點越來越近。”在這樣一種供給不足的預期中,產油國依舊成為石油市場的關注點,他們看上去仍然是石油市場的有力主宰者。

但是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和羅傑爾·米勒在《公共問題經濟學》中,講了一個不一樣的故事:在歐美,電被用來照亮我們的房屋和街道之前,人們照明主要是用鯨油。因為它的供給不能永遠與需求增長保持同步,人們擔心“鯨油能源危機”。美國內戰使

鯨油價格上漲了大約6倍。

不過,人們擔心的這一“必將到來”的能源危機卻從來沒出現。這一方面是因為當鯨油的價格變得高昂時,人們的使用量開始變少,並且想各種辦法來儲存鯨油。更為重要的是,當鯨油價格太高,企業家們開發替代品的動力就大幅上升。於是結局變為——煤氣和石油得到了廣泛運用,鯨油卻退出了歷史舞臺。這倒確實印證了亞馬尼的話,一種能源被另一種能源取代,從來不會等到舊有能源用完的那一天。

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的石油價格暴跌,使油價在過去的18個月以來下跌70%,超出多數人的預料。油價從100多美元下跌時,人們談論著油價會不會跌到80美元;80美元被跌破時,人們質疑會不會跌至50美元;接著輿論驚呼石油回到了40美元時代,而到了今年1月,油價一度跌破每桶30美元的水平,回到了2003年的水平。

與以往不同的是,眼下即使油價經歷了一年半的暴跌,產油國的同盟也沒有在事實上達成。回想到2014年下半年,人們對油價的預期比現在樂觀得多。2014年11月27日是歐佩克召開成員國半年例會的日子,這次會議在當時被認為是金融危機以來最重要的一次會議。因為在油價連續下跌5個月之後,市場期待歐佩克對於是否削減目標產量做出明確決議。

儘管在會議前,當今全球最大的兩個石油生產國——沙特和非歐佩克成員俄羅斯進行了磋商,然而擁有豐富低成本石油資源的海灣阿拉伯產油國,最終還是決定舉起價格戰的大旗,維持2012年以來3000萬桶/天的目標產量不變,不惜犧牲短期價格也要維護自身的中長期市場份額。

搶佔市場份額,成為產油國戰略的首要目標。歐佩克成員國的日子不像以前那樣好過了,世界油氣主要供應帶由“中東-蘇聯”一家獨大轉變為“中東-中亞-俄羅斯”與“美洲”兩帶並存。“美洲”供應帶是非常規油氣與海域油氣發展最快的地區,該地區油氣接替規律日漸顯現,接替呈現從陸地油氣到海域油氣,再到非常規油氣,並且最終將落腳到新能源。“美洲”供應帶作為最有新能源前景的地區,給依靠傳統手段開採石油的中東地區帶來了壓力。隨著天然氣、核能與新能源(太陽能、風能、光能、水力、生物燃料)的應用份額不斷上升,截止到2015年,石油在全球初級能源消費結構中所佔的比例已經下降到三分之一。

於是石油在某種程度上扮演起了歷史上鯨油的角色。石油的高價運行與由它帶來的地緣政治的摩擦,促使人們積極開發新的技術和能源。在新技術或替代性的新能源還未成熟之前,產油國多數時候仍可高枕無憂,石油仍舊是一個賣方市場。但是當美國頁岩油氣的開採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新技術的商業化變為現實,頁岩油氣大批量進入市場,再加上新型煤化工、油砂、儲能電池等的發展,等於給油價扣上了一頂頂大帽子。油價如果往上探,一旦超過頁岩油氣的盈虧點,這個新興行業又將快速崛起,攻城略地。油價一旦超過新型煤化工或儲能電池的盈虧點,又將促使這些行業快速發展。

傳統產油國試圖以自己的既得優勢穩住地盤。曾在1988~2013年擔任沙特石油部門顧問的薩班(AI Sabban)表示,油價大跌並非沙特阿拉伯的陰謀,而是油價之前數年停留在歷史最高水準,刺激供應量擴大,卻忽略石油需求正在下降。沙特在油價大跌時選擇不減產,是希望低油價能刺激原油消費增加。“沒有人應該以為全世界會一直需要石油,尤其是自己國家也蘊藏石油。”因此,沙特需要在到達這個地步之前有所準備。

歐佩克計劃限制產量的傳聞偶爾出現。但即使在歐佩克與委內瑞拉、俄羅斯等達成一致,提出將產量凍結在今年1月份的水平,這份凍結令很快隨著某些國家表示不願對油價進一步失去控制而顯得失效。再加上伊朗重回石油市場,又成為油價風波中的一個變量。

頁岩油氣以及一系列蓄勢待發的新能源,使得石油危機論已然破產。正如薩班所說:“沒有人應該以為全世界會一直需要石油。”當石油的可替代性增強時,這場危機正在演變為產油國的危機。

能源將由過去認為的稀缺,變為長期的充裕,這將是影響人類認知的一次變革。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關口,見證石油怎樣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移,見證將影響我們未來的新的能源版圖,正如何開始露出它的面目……

故事已經發生,講述它們,只需要一個好的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