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如何從印度盜走45萬億美元

英國如何從印度盜走45萬億美元

有一個故事在英國普遍流傳,即印度的殖民化—儘管可能是可怕的—沒有為英國本身帶來任何重大經濟利益。如果有的話,那也是印度政府為英國來帶來的一筆費用。因此,帝國在那裡維持了那麼久—故事就是這樣—是英國仁慈的表現。

經濟學家烏特薩·帕特奈克的新研究—剛剛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對這一敘述造成了沉重打擊。根據近兩個世紀的稅收和貿易詳細數據,帕特尼克計算出,在1765年至1938年期間,英國從印度掠取了近45萬億美元。

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從視角來看,45萬億美元是英國目前國內生產總值的17倍。

這是怎麼發生的?

貿易體系。在殖民時期之前,英國從印度生產商那裡購買了紡織品和大米等商品,並以正常方式支付了這些商品—主要是用白銀—與其他任何國家一樣。但在東印度公司掌握控制並建立對印度貿易的壟斷之後不久,1765年出現了一些變化。

這是它的工作原理。東印度公司開始在印度徵稅,然後巧妙地利用這些收入的一部分(約三分之一)來資助購買供英國使用的印度商品。換句話說,英國貿易商不再使用自己的口袋來支付印度商品,而是從農民和織工那裡免費“購買”。

這是一場大規模的騙局。然而,大多數印度人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收稅的代理商與出現購買商品的代理商不同。如果它是同一個人,他們肯定會聞到一些。

一些贓物在英國被消費掉了,其餘的則在其他地方再出口。轉口貿易體制使英國能夠為來自歐洲的進口產品提供資金,包括鐵,焦油和木材等戰略性材料,這對英國的工業化至關重要。實際上,工業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印度的這種系統性盜竊。

除此之外,英國人還能夠將贓物賣給其他國家,以遠超過他們“購買”它們的價值,不僅是貨物原始價值的百分之百,還有加價。

在英國拉吉於1847年接任後,殖民者為稅收和購買系統增添了特殊的新變化。隨著東印度公司的壟斷局面破裂,印度生產商被允許直接向其他國家出口產品。但英國確保這些商品最終在倫敦完成付款。

這是怎麼回事?基本上,任何想要從印度購買商品的人都會使用特別議會法案—這是一種僅由英國皇家發行的獨特紙幣。獲得這些紙幣的唯一方法是用黃金或白銀從倫敦購買。所以交易者會用黃金換取紙幣,然後用這些紙幣支付印度生產商的費用。當印第安人在當地殖民地辦公室兌現紙幣時,者會從稅收中以盧比“支付”——這是剛從他們那裡收來的錢。所以,再一次,他們實際上根本沒有得到報酬;他們被騙了。

與此同時,倫敦最終得到的所有黃金和白銀,這些本應該被直接交付給印度人,以換取其出口商品。

這種腐敗的制度意味著即使在印度與世界其他地區實現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貿易順差—在20世紀初持續三十年的盈餘—也仍舊顯示出國民賬戶的赤字,因為印度的實際出口收入由英國撥出。

有人指出,這種虛構的“赤字”是印度對英國負有責任的證據。但恰恰相反。

英國截獲了大量原本屬於印度生產者的收入。印度是奠定金蛋的鵝。與此同時,“赤字”意味著印度別無選擇,只能向英國借款以資助其進口。因此,整個印度人口被迫對其殖民統治者揹負起完全不必要的債務,進一步鞏固了英國的控制權。

英國利用這一欺詐系統的意外收穫推動帝國的暴力引擎 —資助18世紀40年代的中國入侵和1857年印度叛亂鎮壓。這是王國直接從印度納稅人那裡奪取費用再用於其身的戰爭。正如帕特奈克所指出的那樣,“所有英國在印度境外征服的戰爭的成本都是全部或主要來自印度的收入。”

而且這還不是全部。英國利用這種來自印度的貢獻來資助其在歐洲和歐洲定居地區的資本主義擴張,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因此,從殖民地中提取利益,不僅促進了英國的工業化,而且也促進了西方世界大部分地區的工業化。

帕特奈克確定了從1765年到1938年殖民地印度的四個不同的經濟時期,計算每個經濟時期的提取,然後計算從每個時期中間到當下的適度利率(約5%,低於市場利率)。加起來,她發現總掠奪量達到44.6萬億美元。她說,這個數字是保守的,並不包括英國在拉吉期間對印度施加的債務。

這些都令人泛淚。但實際掠奪的總量無法算出。如果印度能夠將自己的稅收和外匯收入用於發展 —正如日本所做的那樣—那麼歷史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印度很可能成為一個經濟強國,可以避開幾個世紀的貧困和苦難。

所有這一切都是對英國某些強大聲音所倡導的玫瑰色敘事的清醒解藥。保守派歷史學家Niall Ferguson聲稱英國統治幫助“發展”了印度。在擔任總理期間,大衛卡梅倫斷言,英國的統治是對印度的淨幫助。

這種敘述在大眾的想象中得到了相當大的吸引力:根據2014年的YouGov民意調查,50%的英國人認為殖民主義對殖民地有利。

然而,在英國統治印度的整個200年曆史中,人均收入幾乎沒有增加。事實上,在19世紀下半葉—英國干預的鼎盛時期 —印度的收入減少了一半。從1870年到1920年,印度人的平均預期壽命下降了五分之一。數百萬人死於政策導致的饑荒。

英國沒有為印度帶了發展。恰恰相反—正如帕特奈克的工作所表明的那樣—是印度為英國帶來了發展。

今天英國需要什麼?道歉?絕對的。賠償?也許——儘管英國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支付怕特奈克所確定的金額。與此同時,我們可以從簡單的故事開始。

我們需要認識到,英國保留對印度的控制並非出於仁慈,而是為了掠奪,英國的工業崛起並沒有從蒸汽機和強大的機構那裡出現,而是依賴於暴力對其他土地和其他民族的盜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