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是什麼時候開始傳入廣西的?對此你怎麼看?

我不是炎黃子孫華夏族


這麼弱智的問題,又是哪個自以為是的大廣東人提出來的,或是一些唯恐天下不亂的人想挑畔地域來引發爭議,故意扮作聰明問一些自以為是的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下,什麼是粵語。

很多人會以為粵語=廣東話=白話。這其實是在大錯特錯,事實上根本不存在粵語這一東西。這個概念其實是香港發聲在國際上帶來的誤導。香港雖然因為歷史原因劃分出去,但實際上它的根腳還是在廣東在粵,而其文化語言氛圍無一不是白話地區,而長時間的隔絕來往,也讓港人對內陸的瞭解,甚至是廣東母地也瞭解不深才會認為白話就是等同於廣東話等同於粵語,而其長達幾十年的自由港地位,使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在國際上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在這段時期內,因人為的隔絕因素,香港並未受到普通話的影響,一直是以白話作為基底發展其文娛文化。於是也就將他們的誤會在影視中反映出來,誤導了世人。

有人會說白話的英文不是Cantonese嗎?國際上都承認粵語是廣東話了怎麼還不對嗎?Cantonese的意思真是粵語嗎?知道廣州的原本的英方單詞是什麼嗎?Canton,所以Cantonese的實際意思就是廣州話,而不是廣東話,一直以來國際上都是指以廣州話為代表的白話類方言,就是現在有的人正名為廣府話,兩廣民間本身俗稱為白話的這一大類方言而不是某些人認為的粵語或是廣東話。而現在硬將這個單詞的意譯扭曲為廣東話的,正是這些不知道其義的不知什麼人。意不意外,驚不驚喜。而至於為什麼廣州的英文會發出“廣東”的音來,那是因為當時初接觸語言不通,而引起的另一個誤會,這是另一個歷史因由,這裡不作討論,反正大家知道Canton從來都是指廣州而從沒有指過廣東就對了。反正現在都譯為廣州Guangzhou 廣東GuangDong.

我們再來看看為什麼廣東話不等於粵語,我們來看下廣東語方分佈圖


圖上從網上下的,三大廣東民系的分析文章已經足夠多,在這裡就不水了,大家有興趣自行百度。但有一點我是不贊同的,深圳珠海及香港澳門這個地區本來就是以白話為主的地區,客家或是潮汕只是零星有分佈,所以港澳應歸入白話地區,而深珠更是鄧爺爺畫了一個圈後,以遠超當地原有人口數十倍上的北方來客湧入,使當地講普通成為了主流,完全沒有一點嶺南氣象了。

由上可以看出足足一半的廣東地區都不講白話,所以白話何德何能能代表廣東話能冠以粵語的稱謂。這只不過是由於廣東省城廣州市位於白話地帶,誤導了大眾人民以為全廣東都講白話。

所以從頭到尾,自古以來都從未存過一種叫粵語的方言。

可能又會有人出來講,粵是通粵,舊時叫廣東為粵西、廣西為粵西,兩廣叫兩粵,所以叫粵語也沒有錯的。這個必須得承認歷史上兩廣也曾叫兩粵,問題在於叫百越時,就沒有一種統一的百越語,叫嶺南時也沒統一的嶺南話,你們翻史書能翻出嶺南話的一絲半點算我輸,同樣叫兩粵時也沒有統一的兩粵話。而白話也不是能在兩廣完全通行,從上圖就可以看出廣東就有一半不通白話,而廣西亦然(下面會慢慢講為什麼),即使合起再加上海南,也依然是有一半還多一點的地方不講白話,到底是憑什麼將白話叫作兩廣話?再將粵這個字去取代兩廣詞?更何粵語這個詞還是從粵專指廣東以後冒出來,別的還用我說嗎?根本就從來不存在過什麼粵語,請還本正源叫它白話或是廣州話。

現在我們再看看這個白話在歷史上到底是一個什麼來歷。大家都知道嶺南在遠古時代是百越之地,講的各種各樣不同的百越語,百越不是一個族,百是一個虛擬詞,只是形容很多,就是說那時的嶺南是很多不同的各種非漢的族群聚居的地方,語言的多樣性,自然是不用言表,五嶺上的地理的隔絕,水域的不通,交流自然少,自然與中原漢語是完全不能通行,不單與中原漢語不能直接溝通,在方言之間也是需要人轉譯才能交流。直到現在廣西還是一個語言富礦,連廣西人自己也說不好有多少種方言,有時一個鎮區還能分出幾種方言,不同方言之間不能直接交流,大家會用白話或是桂柳話或是客家話,當然現在還可以用普通話進行交流,所以一個廣西人會兩種以上方言是常態。當幾十萬秦軍沿著靈渠挺進嶺南,強硬地將當時漢家官方語言,也即是雅言,作為當地嶺南地區的官方語言推行使用。正所謂拳頭硬就是道理,如果你不懂官方語言,那就無法知道當權者想要,而推行教化,習的是漢字,可能大家不知道有很多少數民族是沒有自己的文字的,所以雅言就從嶺南擴散開來,在很大區域內承擔起當時當地通用語的角色任務,使不同族群之間的直接交流成為可能,所以當地民眾也接受度很高,直到現在廣西區內的白話仍然是承擔著這樣的一個角色。這就是白話最原始的真正根由,所以那些自以為是汙篾白話是什麼外國語越南語不是漢語的人可以閉嘴不要再出來秀自己的無知了。當然同樣桂柳話,也承擔著相同的角色任務,所不同的只是所佔地域不一致。

但白話就是秦時雅言嗎?回答當然不是,否則就不叫白話,就不是隻是單單只是說存古音古元素古詞用法最多的一種方言之一而是直接叫雅言了,白話是以當時的雅言為基礎,經過了長時間演變而形成的一種漢語方言,包括在唐末時大批中原漢人南下,造成二次語言的溶合。再發展,現在只是存古音最多的一種漢族方言,甚至很多發音與宋代韻書《廣韻》完全一致,而一些用法用詞,也與古書完全相符,但與元后韻書的發音就差異很大。這種現象在北方的漢語方言中比較少見。所以再說岳飛是河南人用河南語寫詩的人,所以河南話讀滿江紅比普通話押韻的。說句別不服氣話,河南老鄉們,我敢斷言,岳飛當時說的河南話,你們聽不懂。

之所出題人之所以有這個問題,不過是因為廣西有很大一片區域也是講白話的。但其實這片區域也不純粹是講白話的,裡而還夾雜著很多講平話或是客家話還有一些其他方言的地區,白話只是大方面的流通語。

也不多說了,上圖,圖片是網上找的,大家將就看,首先看看各類語言的分佈區。

再看看各種漢語方言的分佈圖

嗯,事實上這個圖還是有些不對,因為交流的原因,那些平話和客家話以及其他方言及壯語方言地區都會同時被桂柳話或是白話地區所覆蓋,基本上廣西可以粗暴地看作為白話與桂柳話(或是叫西南官話)平分天下,這兩種話是作為區內通用語使用,會白話多數都不會桂柳話,而同樣桂柳話的也多數不會白話,但其它語種的地區甚至是講壯話的都會至少這兩種話的其中一種。所以一個廣西人會幾種方方真是非常非常正常常見。

我們上一個更粗暴的圖

這裡的壯語區是一半講桂柳話(即是圖上的官話,圖都是網上找的,我懶得改,大家見諒,事實上官話是以前很老舊的說法,連當地人都不承認的,都是叫桂柳話,因為說這種話的地區主要是桂林柳州為代表),另一半是講白話和客家話,不存在完全壯語單行的區域。因為白話或是桂柳話在廣西區內是作為一種通用語存在大類方言。就連壯語也因為其本身多樣性,不同小區域間的壯族人,也必須依賴這兩種通用語來進行交流,未必是人人會,但普及率相當高,不客氣地講比普通話還要高很多。這兩種話其實在整個區內很多地方都已經是等同於母語一樣的存在。

但正如有些人怎樣學普通話,也學不好一樣,這兩種話再怎麼等於母語,終歸還是漢語,於是問題就來了,雖然受環境影響壯人大多數自小都會這兩種話之一,但依然有不少人講不準帶壯語口音,這就是俗稱的講話“夾壯”。象網上那個藍瘦香菇的老梗讓人以為廣西人講普通話就這樣,至少是南寧人講普通話就這樣。其實你到了南寧市實地去看,幾乎找不到這樣說話的,反而在武鳴和賓陽那一帶遇到這種口音的人機率高很多,那裡的壯族人比較多,且這個區域大類方言是講白話。這就是典型的夾壯帶白話口音的不標準普通話口音。當然講桂柳話的壯人也一樣會有夾壯的人,然而這是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口音,這裡就不拿出來討論了。

下面我們再來說一下廣西的這幾大類方言。

白話就不說了,上面已經說得夠多了。

客家話也不用多說了,網上解說的也說得很多了。

這裡說一下平話,這種不知別的省份有沒有的漢語方言。這是一種與白話完全不同的漢語方言,在廣西也佔了挺大的一個流通區域,據說專家們考證過平話的語音面貌和北宋官話有接近之處,有人認為其主要基礎是北宋邕州平亂後駐紮邕州的山東籍士兵所帶來的方言。作為沒什麼考證能力的人,我選擇相信專家的意見。和廣西區內別的方言一樣,平話地區靠近白話地區,好似南寧一帶的,會同時以白話為通用語,而近桂柳一帶的會同時以桂柳為通用語。

再著重說一下桂柳話,即舊時稱的官話,這是一種與現代普通話偏差非常小的漢語方言,與雲南貴州湖南話相似度很高,得益於此,這整個地區的人普通話的標準度非常高。而同時也存在北方人學說白話的同一毛病,舌頭總是好象沒辦法捋直了說話。與現代普通話相似度高,也說明了是受最近年代影響的最近的變化,不同白話的唐宋音,平話的宋音,桂柳話附合相似的是明清官話,是廣西方言裡的最後來形成者,受的是最後也是最近現代的一波影響。

既然漢族在古時都不是兩廣原生民族,那麼作為當時非本地原生原種的官方語言的漢語,按照語言的傳播規律,是必從交流頻繁處或是行政政治中心為中心往四邊輻射影響,後一波影響會覆蓋到前一波影響上,的這樣一個規律。

我們來看下廣西地理,東不用說肯定連廣東省,由五嶺延伸出來的連綿小土包型丘陵山脈,南部平原到海,西連雲貴高原,多高山,那邊的很大片區域的交通直到今天還是十分不方便,北部當然被著名五嶺山脈斷隔,唯有桂林的灕江與湖南的湘水溝通,為中原與嶺南打開唯一的坦捷快途。這一點直到解放前到沒變改過,所以蘇東坡在寫下天涯海角幾字之前還是得老老實實從桂林到梧州到廣州這樣一路順水過來,而北伐大軍,也必須要從廣州到梧州到桂林這樣逆水行上去。

而歷史書也記了秦時首先立的就是桂林郡,證明秦軍也是首先由桂林進入嶺南,其路線也應當不例外沿西江下,即當時官方推行官方語言,也應是首先以大軍行進駐防路線,其次以當時的桂林、象郡(大致在兩廣西南部包含南寧、地圖北部灣那一大圈和越南一部分,不得不說,那都是平原地帶)和南海(大致沿著廣州為中心的地界)三地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影響。

我們再來看看上圖,很明顯,從南往北,依次是白話(客家話)被平話疊壓,而平話又被壓在桂柳話下。如果廣西是一個瓶子,語言是往裡倒的沙子,那麼桂林顯然是那個瓶口,很明顯看出是先往裡倒的是白話,才到平話,最後才到桂柳話。也符合地理上由北往南擴散影響,後一波往上一波的路徑覆蓋疊壓的這一規律。

如果桂柳地區是被與外交流引起變化演變為更接近明清官話的方言,是被後一波影響覆蓋掉前一波影響地區從這次白話的傳播討論中刪除的話,那麼下一個中心點是什麼?從地圖上看很明顯,是梧州,分明就是以梧州為中心沿著整個西江流域逆行直到山區邊沿擴散開的一個輻射狀。

下面再將兩廣地圖合併起來看

如果將當時秦時代應當講官話的桂林加入來,會看得更明顯,非常顯然梧州正處在中心點,往四邊輻射。廣州只不過是處在靠邊沿的位置。而廣州往東那邊顯然一部分很顯然是隨時時代技術進步,有先民自漢後是沿海路遷移過來,所以可以明顯看到沿海區域在新一波的影響覆蓋後已經演變屬於閩南語系與白話已不再相干;同理另一部分是沿東部五嶺不算太險峻的地方(廣西西北山太多太高森林也太多,危險性大多了)翻山遷移過來,遷移的人群數過大,而影響這部分區域的方言,演變成為了客家話,不再是屬於白話區域,一個客字已經說明了先來後到,這裡已超出該題討論範圍,這裡就不再多說。

相信這是一個令很多大廣州人和大廣東人非常不滿非常不高興的事實。事實上廣府是什麼?指的是廣信府,起名於漢武帝,初定嶺南,而嶺南一定,毫無二致的定了廣信府為蒼梧郡治,並總領嶺南九郡,意思即是廣信即為嶺南的政治行政中心,其後其地位一直持續了一千多年,直至北宋兩廣分家。而這個題主所鼓吹南越國,從立國到完全滅國存世時間總共不足93年,而南越國立國之時第一時間就分封其親弟為蒼梧王,在現梧州市萬秀區河東地域建蒼梧王城,鎮守西江,卡住中原要道,但是其後正是蒼梧王打開關城迎漢軍入嶺南。換句話來講漢軍同樣要從桂林經梧州進入當時的嶺南。

所以根本不存在什麼廣東傳廣西,廣西傳廣東,白話正是以現在的梧州市當時的廣信城(當然廣東封開當時也屬廣信地界的屬地)為中心歷經一千多年擴展輻射,發展出來的。

這一點即使是最大廣東的廣東本地專家也不得不承認,唯一的區別只在他們會說廣信在現今廣西梧州市和廣東封開縣一帶,然後就大談封開縣,如何如何為在當時為廣信為嶺南中心,閉口不談梧州,這樣的春秋筆法。

截一段封開縣人民政府網的原話“秦漢時期,封川屬廣信縣地,開建屬封陽縣地。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廢梁信郡,改梁信縣為封川縣。此後於唐、宋、明間,曾先後州(封州)或易郡(臨封郡),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兩縣均以縣建制隸屬肇慶府。清朝廢除兩縣建制,民國時期,恢復兩縣建制,期間均隸屬肇慶府。1949年11月6日開建縣解放,1950年1月1日成立封川縣人民政府。1952年3月,封川、開建兩縣合署辦公,1957年後幾經分合。1961年4月,封川、開建兩縣合併置封開縣建制至今,隸屬肇慶。”,換句話講,無論前文如何鼓吹,從裡明顯看出,秦漢時,封川連一個縣都算不上是,只是廣信縣旁邊一塊沒有行政建制的白地也即是郊區一樣屬性的地方,還大吹什麼法螺,妄談自稱為嶺南中心,直到隋才有的梁信縣,梁信縣才改的封川縣,漢武帝時離隋朝足足差了近千年啊,老廣們。而封開縣是開縣和封川縣於1961年合併而來,至今屬肇慶。

試問下總共封川才多大佔封開縣多少比例。要知道只有封川地界才在漢時屬於廣信縣地界哦,這個法螺,我也真不知道這些廣東專家是怎麼吹得下口的。

就憑酈道元《水經注》記載:“灕水又南至廣信縣入鬱水。”這一句話就釘死廣信縣就在現今梧州,因為桂江水就在市中心穿城而過且匯流入西江的三江水口就在正正市中心,梧州八景之一的鴛鴦江,江面上鴛江橋是河西河東溝通的主幹道。封川江口也是三水交匯,但是他匯的是什麼,是賀江,賀江是獨立發水於賀州的一條小江,而灕江是溝通湘水唯一一條嶺南水系與中原水系溝連的水道,意義一樣嗎。

其實這些閉著眼睛的專家,只要有一個人到實地看一下,都會完全不會有什麼疑問,梧州市市區離廣東封開縣縣城江口鎮(原來的封川縣縣城)有多遠。騎樓城是梧州出了名的市中心老建築群,也是舊城區中心地域所在,梧州二千多年都在原地沒有挪動過一點,當然這是地理環境因素使然。當年的南越蒼梧王城遺址也在騎樓城到北山腳一帶,背靠白雲山與北山。選取作為出發點到封川江口鎮,看看百度地圖是怎樣說

怎麼樣,是想不到的近吧,等同於這個封開縣城是直接貼著梧州市市區,中間沒有過渡,而無論梧州還是封開,其實現在都處於經濟比較滯後的地方,不存在經濟飛速發展聯結在一起的後天可能性(東莞就與廣州連在一起沒有分界,是因為經濟飛速發展,城市擴張)。而事實上我從知事那天,就一直是這樣了沒有變過,也知道有人退休沒事幹,經常性騎自行車去江口買菜,所以很久以前我就知道兩小時單車可以騎車從市區到江口,而我也曾騎車從大致騎樓城的位置到河西市政府去買彩票一個半鍾。不知大家從各自市中心出發騎自行車二個鐘能去到哪個範圍?

再看看下圖,看看封開縣與廣東各鎮縣包括現在所屬的最近的一個市肇慶市的距離,再對比與梧州的距離。

這明擺著的事實,還要我說嗎?

大家覺得漢武帝是錢多得沒地花了,在這麼近的距離,現成的蒼梧王城不使用,另點選一個啥都沒的地方作縣城?而且眼神還不特不好使。

灕江下來第一個匯水口就是梧州市,灕江對當時中原皇朝的重要性還用說嗎?看看這張珠江水系全圖,整個蜘蛛網一樣,遍佈嶺南,而中心點就在梧州市,只要當時皇帝不瞎不傻,當時第一時間定這個蜘蛛網中心為嶺南中心都是必然。不比現在,開飛機開高鐵,多的是路走。


好了,言歸正傳,白話或者說廣府話是沿著兩廣交界地域以古廣信城往兩邊擴散傳播的,不存在東傳西,西傳東的問題。而經地域擴散發展後,雖大體相同,但又各自演變,也產生了多種方音,所以廣西的白話與廣東的白話,甚至是廣東省內本身不同地的白話之間都有多種方音的差別,口音之多,難以統計。反而是兩廣中間地帶口音高度相似,似為一地。以廣州話為標準,其實是國家定的,在以前大家都說廣州話,台山話,南寧話,梧州話、平南話、欽州這樣講的。沒人說標準不標準的問題,反正大家都能交流。

因為國家定以廣州音為白話的標準音,所以相應也出了很多字典,所以大家不妨百度或是去新華書店看下。凡是九幾年以前出版的,無論是人民出版社,廣東出版社什麼出版社,出的全部都是白話字典或是廣州話字典或是廣州白話字典,無一例外。

所謂粵語,都是近年鬧的講法,從來不存在過。

補充一點:在看了評論後,發現有不少廣西的朋友不平地說該是廣西傳廣東才對,因為梧州現在是在廣西。所以我覺得有必要補充一些內容。

白話的前身秦漢官話在秦漢時代並非嶺南的原生語種,是空降到當時嶺南的一種成熟的語言體系,不是當其廣信府的人自創發明的一種語言,必然要有足夠的日常使用人群作為基底,才能存留下來發展成日後一種當地的使用覆蓋面很廣的大勢方言。光靠官方的文教推動傳播,很顯然是遠遠不夠,不足以造成今天這樣的一個分佈局面,且不說當時的越人是否肯學的問題,就連漢族本身縱觀歷史有科舉以後成為世界上文化普通率最高的國家,但歷史上的識字率,也從未超過10%的這一點來看,就連漢人本身也存在著很高的文盲率。而且當時還沒有九年義務教育,更阻擋了一大部分人的識字機會。你看我們現在九年義務教育推行了多少年,英語又附帶教育了多少年,還有那麼多的中國人普通話說得非常不標準,還有80%以上的中國人的英語爛得一比,不就是因為這並非是日常使用語的原因罷了。

我們再來看看,史書是怎樣說的。

《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三十四年,適治獄吏不直者,築長城及南越地。”此處陸梁地指嶺南,取陸地強梁的意思。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又使尉佗逾五嶺攻百越。尉佗知中國勞極,止王不來,使人上書,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為士卒衣補。秦皇帝可其萬五千人。“這一段是謀時勸淮南王造反時提及的,可見為當時廣為知聞的一種說法,未必全部正確,但空穴來風未必無因,至少批量送女子到嶺南婚配應當是確有其事。

從上可以看到秦時留在嶺南生息的漢人,遠不止那幾十萬秦軍,數量有多少,無明確記載,但一直有不斷地將漢人大量地填充到嶺南地。

《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於是天子曰“東粵狹多阻,閩粵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之間。東粵地遂虛。不要奇怪,當時粵通越字,南方多數非漢地都是稱為粵地,其實百越之地,不是單指嶺南此處東粵就是指嶺南地。

而漢則反其道行,將嶺南的一批量數目不少的越人,遷移到江淮之地。

這樣大約在一百年間,就將嶺南地的人口構成比例來了個大改變,至少在縣鎮當中,就當佔了大勢,當時的嶺南的漢人有當少我們不知道,但是看三國志零星提及的嶺南記載來看,嶺南尤其蒼梧郡一帶,漢末時已與當時漢地任何一郡都沒有大差別。就連劉備也差點去投奔蒼梧太守吳巨了。

正這些不管是情願還是被環境或是大勢所迫來到嶺南的漢人先民,正是他們帶來的日常使用的中原漢語,成為白話的前身。這是一個空降到嶺南地成熟的語言體系,而他們的遷移路徑,在最初前期也不是緩慢的長期過程,而是一下子到位,不是說在廣信呆了數十上百年才跑到橫縣還是清遠縣去,當時應當是一步安置到位,分配你到清遠就清遠,橫縣就橫縣,當然如果運氣好,能留在廣信最好,就是這麼一種情況。所以我說不存在廣東人傳廣西人,也不存在廣西人傳廣東人的問題,而是隨著這些最先的中原來客-漢人群的聚居點遷移擴散而傳播。

就如現在人人都愛往北上廣跑一樣,當時的漢人最大聚居點自然就是最中心的行政政治中心,自然影響輻射射擴散力最大,甚至對各郡治治所也存在輻射影響,然後以嶺南各郡郡治為次一級的中心,再到各縣縣城為更次一級的中心,依次遞減。這些中心幾乎可以視作是在同時動轉,一次到位(只要建了縣制,自然就存在),幾乎可以忽視各縣即是各中心存在先後次序(當然不能完全忽視,越是後建的縣,當時的漢人佔比自然是越少)。

所以從大局來說白話是以廣信為最起始中心在兩廣中間往兩邊輻射擴散傳播。但更具體的更應該是一個星系圖狀或網狀的輻射傳播路徑。廣信為當時的最中心最大輻射點原點,當時九郡各郡治為次級中心,再到各縣縣城。影響力傳播力強度也是依次遞減這樣的一種狀態。

但是真正的發源還是在於中原,廣信不過是一個傳播中心,不是語言的產生地。

所以,不得不說,在地圖中看到原蒼梧郡所在地區域(廣信、猛陵、謝沫、高要、端溪、臨賀、馮乘、富川、封陽和荔浦等十縣。即轄境大致相當於今廣西都龐嶺、大瑤山以東,廣東肇慶、羅定以西,湖南江永、江華以南,廣西藤縣、廣東信宜以北),現今是一種幾乎純漢人聚居地狀態,99%都是漢人,即使有零星很少的少數民族村落存在,除了身份證上文字的區別,你還真找不出別的區別。

另外,也必須為封川或肇慶講句公道話,就單純以廣東而言,封川或肇慶為境內其發源地點,也不算是錯。封開也好,肇慶也好,而且都在廣東省,一個是原屬廣信地界,一個是蒼梧郡比較靠中心的位置,也總算是沾點邊。


用戶101550121599


據考證,嶺南官話之所以稱為白(北)話,有三層意思。第一,楚人來自嶺北,帶來的中原雅言更北。第二,嶺南梧州雖處於三條河流之便,但地理位置仍偏於嶺北。第三,從粵北珠璣巷遷往珠三角地區的歷朝漢人也認為嶺南曾經有百越族,自已來自北方,白話也誤叫“百話”。但從漢代以來,古藉所稱的百越已改稱“揚越”“南越”。百越人也改稱俚人。

現在網絡上有很多噴子胡亂編造歷史,刻意民族民糸攻擊。這是不可取的。


嚴家慶


以前都是廣東的所以大部分廣西人人會說粵語是他們跟著學而且咬字不清晰




輝輝廣東


唉!

白話源於兩廣中間的廣信府,也可以叫廣府話。廣東、廣西省名的由來就是廣信東和廣信西。廣信府是蒼梧古國的治所在地,位於今天的廣西梧州,不是廣州。

廣府指的是廣信府(廣西梧州),兩廣的人一般稱廣府話為‘白話’。兩廣外的人也許是受到港片的影響,總是稱之為‘粵語’。其實廣東除了白話之外,客家話、潮汕話也很普遍。廣西除了白話之外,西南官話、壯話有很普遍。

廣州話、香港話都是白話的分支,就像桂柳話是西南官話的分支一樣。你不能問:兒子是什麼時候生出老子的?


夏天的蟲4


這個問題也有意思,天天說粵語,粵語就是廣東人的話嗎?廣東人的話更定多了,因為粵指廣東,廣東指粵嗎。廣東話就有客家話,潮汕話,湛江雷話,中山石岐話,軍話,豬三角市白話等。

那作為廣東的客家語言人,更定先講廣東客家話的。廣東客家話在很久以前從廣東的梅州市,韶關市,河源市,廣州市的客家語言大本營遷到廣西的客家語言地的,都是當時的生活所必過去的。現在的廣西客家語言人也十分多,大約有一千多萬當地客家語言人。分佈在廣西的各市縣,在博白的客家語言人比較多,有幾百萬人,在南寧市也多,叫涯話人,在桂平也有,反正非常分散。但在廣西講粵語客家話的人非常熱愛家香,從來不受它人的忽悠,所以能講一口優美的粵語客家話。是個廣西本地相當有特色的粵語客家文化。只要在廣西都可以用粵語客家話來做語言的榜樣人之一。客家語言粵人是個比較優秀的一個漢族語言之一。是個天下無第二可比的粵語客家話人才。這也德到了中國廣大群眾的認可。所以很多百姓也像粵語客家語言人學習,從來不忘祖宗語言的一個好市民,好子民,也是一箇中國百姓人的一個好兒女,好父母,好榜樣之稱。


皇帝保佑吳氏


白話起源於廣西梧州。也可以叫廣府話…………(詳情細節簡略)。。

兩廣外的人也許是受到港片電影文化侵蝕影響,總是稱之為‘粵語’。廣州話、香港話都是白話的分支。

由於香港(曾經是屬於英聯邦52個國家地區之一)特殊環境條件位置,香港經濟發達同時通過電影文化輸出,將粵語帶入了地球村全球化。讓全世界有20多個國家地區都具有龐大人口基數流行說粵語的,粵語被聯合國定為世界上排列為國際一種世界流通語言。

粵語起源於廣西悟州,還是依靠香港經濟文化崛起影響力(包括通過粵語歌聲電影的文化向地球村的每個角落輸出香港粵語文化),發揚光大將中國粵語推廣到全球化了。被地球村共同認可在國際一種世界通行的語言。

白話粵語被聯合國成認已經定位在全世界上屬於第六種國際通行語言。你可以接受或者不認同白話粵語在全世界海外的流行性存在和具備有世界性的影響力。但的確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以上資料可以去查詢詳細的資料)


股海人生260


提問者你完全搞錯,本身這種問題及所講之前提內容就很白痴,提粵語,首先要清除廣東廣西的概念,返回到“廣”字的源頭--廣信!是“廣”字在前,北宋後才以廣信為中心分為廣東、廣西的,連此正常邏輯都顛倒!

自漢武帝滅南越正式將嶺南劃入漢朝版圖後,在今封開與梧州一帶設立嶺南首府,頒旨“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廣信名由此而起,“粵”亦表示區別於“越”。

賀江接入珠江主幹(西江)之地,一直就為海外入內地與東西南北流通之樞紐,亦系漢朝握此要地為首府的原由,其時之發達,由在冊人口可見,僅在編人口就高達九萬幾戶,且南北與海外入內地的流動人口頻繁,而番禺地域面積乃廣信之六倍而人口亦不過九萬幾戶,密度相差非常大,以至漢代經學大家陳欽、陳元、三國著名學著士燮,佛學漢化第一人牟子、嶺南第一狀元莫宣卿、南漢國劉隱等等,皆同出廣信,可見一斑。自陳元興學,建立雅言教學體系,今日之古漢語粵語,就是此時在廣信開始逐漸成固定形態,是為廣府話,以廣信首府為中心,人流沿西江東、西分佈,東達番禺(港口)、西達今之南寧範圍以及西南徐聞合浦(港口),這個區域範圍內來來回回的,就係今日之粵語(白話)版圖,亦即括東西兩個港口,當中以西江一水運行的這個地理範圍,就是起初秦皇侵戰嶺南及漢武帝緊握封開要塞(瀟賀古道“洛中脊”)設廣信之目的所在!

三國時,孫權將括今之兩廣及越南中北部的交州分為交、廣二州,越南中北部仍為交州,今之廣西中東與今廣東大部區域為廣州,清代經學家江藩“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所以,目前的粵語形態確切來講系廣信話,或叫廣府話,其初型於古廣信。

北宋滅南漢國後,出於統治意圖,以廣信府為中心,將古廣州再一分為二,拆分這個地區,廣信以東為廣南東路、西為廣南西路,後來簡稱廣東、廣西,不過如此而已!

古廣信作為中心樞紐的影響力長達一千幾年,到唐宋梅關開通後始東移,港口運作從徐聞合浦傾向以番禺港口為多,所以,北宋時,沿西江東移接替廣信之繁榮者,系高要地之端州,其時升格為肇慶府,即為一大寫照。此後,廣南東路更為活躍而多受關注,廣南西路相對開始冷落,但不等於沒落,至明代兩廣總督府依然設在梧州--然後肇慶--再後番禺(今廣州市)的東移三點一線式。

直到民國,“粵”都是指今兩廣,粵西本指廣西,粵東本指廣東,一直是一個民系,並非而今之粵西變成指廣東西部(實際是粵中部),粵東變成指潮汕地區(實際是閩南,同屬古海越民系,與“粵”“廣”無關的),而反而將廣西(真粵西)剔開,是不合事實之情理的極大錯誤,是破壞民系之舉措,以至今日無知青年如此這般。


天60380944


這個問題是否發生有誤導成份?

白話,起源於廣西梧州啊。也可以叫廣府話。。

兩廣外的人也許是受到港片電影文化影響,總是稱之為‘粵語’。

廣州話、香港話都是白話的分支。由於香港特殊環境條件位置,香港經濟發達同時通過電影文化輸出,將粵語帶入了地球村全球化。全球有20多個國家地區都是有說粵語的,粵語被聯合國定為世界上排列為國際一種語言。

粵語起源於悟州,還是依靠香港影響力(包括通過粵語歌聲電影的文化向地球村的每個角落輸出香港粵語文化),發揚光大將中國粵語推廣到全世界的。被世界認同的一種國際語言。


先知先做


這是那路神仙說出來的鬼話,說出來人不像人人鬼不像鬼的,活脫脫是一個吊死鬼嚇死人!但不知者不要見怪,現在從復一遍,你所說的粵語就是白話,白話不是廣東傳廣西,而是廣西傳至廣東。如果誰要喺再說白話是廣東傳廣西的,我就喺要丟你老呣!


竹韻清風1


我只想說古時候廣東廣西同屬一地,何來粵語是由廣東傳入廣西?自古以來兩廣都有自己的語言,廣東所謂的粵語(白話)有廣東自己口音,而廣西的白話也有自己口音,而且兩廣有些地方的口音幾近相似,也有相差很大的口音,雖說粵語以廣州及港澳口音視為標準,但廣西的白話是自己的口音方言,又豈能一概而論,沒有粵語何時傳入廣西一說

總之廣西白話有廣西自己的口音,廣東粵語有廣東人口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