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有多少“懂事”孩子,是對家庭對社會“規則”的妥協

◆◆關注家學寶,每天收穫專業家庭教育知識◆◆

《狗十三》:有多少“懂事”孩子,是對家庭對社會“規則”的妥協


家學寶主筆團 | 劉彥廷


當聽到:“等你長大了,你就知道我是為誰好。”這句話時,你會是什麼感受?你又會想起什麼?

是麻木?壓抑?理解?還是憤怒?

前兩天,一部被稱之為歷經五年塵封的神秘青春電影《狗十三》上映了,“太過真實,引起不適”是大部分人給予的一個評價。

在上週末,我抱著無所謂的心態和朋友看完了這部電影。

沒想到,最後我不爭氣的“哭成了狗”。

這部定義為“青春片”的國產電影,單純真切地講述了在中國大部分孩子的成長曆程,那些在親情溫情底下,存在的主要矛盾體。

在鏡頭的素顏直面下,我作為一個成年人,在面對著一個戴著牙套,枯瘦的,單薄的,憤怒的,會吶喊的小女孩時,竟顯得有些許畏懼,因為它像極了某些人的青春。

密封了五年才上映,把這樣的故事放在當下,依舊不覺過時,原因很簡單:

在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大背景下,這樣的劇情依舊每天都在上演。


01 那個不被尊重的孩子

故事,是從爸爸逼迫女兒李玩更換興趣小組開始的。

父親不知道女兒喜歡什麼,甚至不知道女兒的老師姓什麼,也未考慮過試圖和女兒進行溝通,只是蠻橫地推開她,更改她的選擇。

在女兒生氣後,討好式的給女兒遞去一把現金。

看到這兒,我忍不住“噗哧”一聲笑了出來,隨之我腦海中立馬彈出一個大大的問號:

難道孩子就這麼沒有尊嚴嗎?

現實生活中像女主李玩一樣,被父親當作自己的附庸,不被尊重的例子可還真不少。當遇到抉擇分歧時,擅自替孩子做主,孩子不樂意了,先給錢安撫,不行就動手,打完之後再哄

你看,多麼的簡單粗暴呀。

別笑,有些家庭還真就這麼一回事。

在我念中學時,有個關係很好的朋友經常給我抱怨,他很愛運動,但是他的父母強迫著讓他學他不喜歡的美術,從體育生強行轉到藝術生。我問原因,他說他的父母都是做學問的,覺得幹體育的就是“武夫”。

而從小,他始終過著一種“壓迫式”生活,父母必須知道自己的社交密碼,否則就不允許玩手機;出去玩必須告知去哪裡、和誰玩、對方具體是一個怎樣的人,否則就在家老實待著。

《狗十三》:有多少“懂事”孩子,是對家庭對社會“規則”的妥協


他唯一讓他父母放心的就是,他向來很好的成績。

在去年的同學聚會上,本滿懷期待的舉杯敘舊,遺憾的是他並沒有出現。私下裡得知,他的工作一直沒有安定下來,父母安排讓他去教書,他去了,結果和學生髮生了衝突,把人打了,停職了。

在電影中,一隻蝙蝠飛進教室後,英語老師打死了它。在一隻狗咬了弟弟時,繼母大吼,結果父親把送給已經和李玩產生感情的“愛因斯坦”交到了狗肉店裡。

有些人,無法學會去尊重生命的價值,狗的,蝙蝠的,甚至是人的。

如果自身意識不到自己作為獨立生命的意義時,就更不會尊重其他的生命。

《狗十三》:有多少“懂事”孩子,是對家庭對社會“規則”的妥協


有多少父母忽略了:

我們的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他們有著自我的價值,他們真正在意的是被尊重,而不是討好時遞過來的玩具和鈔票。

02 那個被“傳統”忽視的孩子

李玩的爺爺為她繼母的兒子取名時,直言:“男娃娃的名字要好好取,不能像玩玩那樣。”

如此看來,李玩的名字就像是一個玩笑,屬於隨手而之的行為。

弟弟隨後被爺爺取名為昭昭,《楚辭》中,“昭昭”意為光明。說明在父輩們的眼中,這個弟弟才是全家人的希望。

在今年十月,茂名一父親趁妻子不注意時 將剛出生的女兒拋下了山崖,愚蠢殘忍之舉 皆因重男輕女。

這個封建思想的詬病在我國少部分地區和家庭還有遺留,但反觀當下社會,性別平等的完全實現只是時間問題。

但是,在有傳統封建認知家庭長大的女孩,過得真的不幸福。

有一次,爸爸列出了李玩的不對,也表達了自己對她的愛,她覺得自己確實做得有些太過了。於是投入了大量精力去學習,通過努力,英語成績考到了全年級的第一名。

爸爸履行諾言,帶李玩去看她喜歡的電影。一路上父女倆的氣氛十分融洽,李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溫暖。那一刻,就連我也感覺到了親情的溫度,替她開心。

可到了影院的時候才發現,上映的時間已經錯過了。

隨後,父親帶她來到了一個大飯店,一進門發現親戚朋友們全都等在這裡,原來今天是弟弟的生日。

親戚們都對弟弟和後媽噓寒問暖,而拼了命考到第一的她,卻像一個路人。

《狗十三》:有多少“懂事”孩子,是對家庭對社會“規則”的妥協


原來,這就是一個精心設計好了的圈套。其實,在爸爸心裡,更在乎的還是弟弟。

電影在進行到這會兒時,我身旁的女生捂著嘴低聲嗚咽。

03 那個只分對錯的孩子

爺爺不小心把李玩的狗狗弄丟了。李玩的繼母出了個主意,買了一條相似的狗來替代。


《狗十三》:有多少“懂事”孩子,是對家庭對社會“規則”的妥協

李玩並不承認,心情糟糕出來喝酒,被父親發現後遭到了暴打,在父親的逼迫下給爺爺奶奶道了歉,承認了狗就是丟的那條。

對與錯在長輩們的眼裡顯得並不重要。如何維護利益往往才是他們最操心的事。

其實孩子們都明白,說什麼話做哪些事可以避免捱打,但始終不願意。這其實是成年人與孩子們一個價值選擇的問題。

父親曾經因為李玩喝酒狠狠地打了她一頓。到了應酬交際的飯桌上,卻主動要求李玩用紅酒敬各位長輩。

答應陪李玩去看天文館展覽,卻又把她帶到了應酬的酒桌上。直到閉館,也沒有遵守和女兒的約定。


《狗十三》:有多少“懂事”孩子,是對家庭對社會“規則”的妥協


《狗十三》:有多少“懂事”孩子,是對家庭對社會“規則”的妥協


《狗十三》:有多少“懂事”孩子,是對家庭對社會“規則”的妥協

在孩子眼裡,父親不遵守約定就是錯的,但在父親看來,他沒有錯,為了利益其他的事情都可以緩一緩的。

韓寒在《後會無期》中說過:

“小朋友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戳中了多少人的心?

而在孩子們的世界裡,他們需要的不多,僅僅是被尊重、被理解、被愛。

04 那個遭受暴力長大的孩子

“暴力”是這部影片離不開的關鍵詞。

父親打李玩,和很多父母一樣,理由都是:“為了孩子好”。

而“暴力”不僅是肢體上的,還有語言上、神態上等。

在微博上,看到有些網友這樣留言:

網友點點:“
無論我從小多麼努力、多麼爭氣、多麼優秀、我媽從來沒有表揚過我,讓我考試拿前三,我做到了,進了重點中學。結果她誇領居家念職技校的女兒優秀都不肯表揚我一下。很多年,我都在無意識的希望得到她認可,直到我已經一點都不在乎她的想法。
網友小L:小時候有一次跟我爸吵架,我爸把我第二天要交的作業試卷一下子都撕了,我小時候屬於那種在學校很乖成績很好的那種,根本沒辦法面對第二天不交作業的這種事。以至於後來,我一聽到那種刷刷撕紙的聲音,就會渾身一震,腦子變得非常煩躁。
網友JESS:我一直很害怕過馬路,因為小時候我有一次考試沒及格,我媽要把我往馬路上推,直到現在我都無法克服。
網友小可愛喵:
小學五年的時候有一次在飯桌上我爸說,我跟他朋友們的孩子比起來就像抹布一樣,十七年過去了,那一幕依然歷歷在目。
網友五毛:我媽其實骨子裡自卑,於是我媽把這種情緒從小就帶給我,導致我現在都25歲了,我從來沒信過任何人對我的讚美,每次下意識的第一反應是:我不配。


每個人可能都或多或少的經歷過暴力,而這種以愛為名的暴力真的就像一隻惡犬,咬了你一口,就緊緊地抓住你不放,牽絆著你的成長,過了多少年都很難忘。

別看孩子小不懂事,一旦當這個陰影種下了,它會隨著時光的蔓延在孩子的身體內逐漸放大。

有人說,小孩子才會仰天大哭,成年人會把哭調成靜音。

是啊,你看小孩子有塊糖就會很開心,但是成年人喝再多酒都不會快樂。

小孩子受到委屈,才會大喊大叫,成年人只會習以為常,微笑著說沒事。

小孩子才會肆無忌憚的發洩情緒,成年人只會精打細算,小心翼翼的緩解。

當故事中的李玩“開心”地吃下那塊狗肉時,那個孩子最終被迫妥協,變成了“懂事”的大人。

《狗十三》:有多少“懂事”孩子,是對家庭對社會“規則”的妥協


她變得沒那麼容易快樂,變得可以慢慢接受失去.....

有多少人放棄了曾經的堅持,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模樣?又有多少人帶著以愛為名的“暴力”陰影成長?

在“懂事”的背後,是孩子對社會“規則”的妥協,是對這個世界的被動和解。

而他的餘生將付出更多,我們父母看不到的代價。我接受它的無奈,但也銘記它的噁心。

臨近片尾父女在車裡聽歌捂眼“和解”一幕,伴隨著《再回首》的音樂響起。有人說,父親捂著女兒的臉,不是不要再回首,是不要往前看。

不需要平行宇宙、愛因斯坦等符號;需要的是酒、牛奶、像鳥籠的床柵欄。

我不希望父輩的再回首,只是換個包裝附著到下一代身上重演。請不要忘記你曾是怎樣的小孩,更不要忘記你曾想成為怎樣的大人。

希望我們都能理解到每代人的難處,多一些溝通,少一些爭吵。

如果說,你沒有看懂《狗十三》,那證明你真的很幸運了。

請不要忘記你曾是怎樣的小孩,更不要忘記你曾想成為怎樣的大人。


家學寶編輯團隊以專業的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理論為支撐,原創圖文、音頻、視頻和測評內容,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養支持。家學寶——您手邊的家庭教育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