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出门旅行,我成了“万人唾骂”的不孝子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不过,随着国内家庭结构的逐渐变化,年味儿已经越来越淡。许多人已经不再看春晚,不再守岁,整个春节假期,更多时间花费在走亲访友的路上。若是没有结婚的剩男剩女,还不免成为家人集体“围攻”的对象。

春节出门旅行,我成了“万人唾骂”的不孝子

于是乎,年轻人们干脆选择在春节期间去旅行,给辛苦一年的自己好好放个假。那么在这个本该家庭团圆的时间选择旅游算不算不孝呢?要知道以前,许多人在大年初一连出门都不被允许。距离春节仅有两个月时间,我们到底该怎么处理春节的超长假期。

南方人想看冰雕,这辈子也别想

翻开2019年的假期安排表,3天的元旦小长假有2天是从2018周末调来的,劳动节小长假只剩1天。如果算上各种调休和被抵扣的周末,2019年,上班族真正的带薪假期只有10天。

春节出门旅行,我成了“万人唾骂”的不孝子

小长假出不了远门,连出省都别想。例如我的同学A,他自小生长在春城昆明,所以特别想去见识见识哈尔滨的冰雕,但是这么多年来,一次也没去成。

据A介绍,他查询了各种航班,昆明直飞哈尔滨的飞机需要4个半小时,这趟航班在下午4点起飞,到哈尔滨已经是晚上8点,进城又是1个小时。每天最早起飞的航班是上午6点,不过需要经停,花费整整6个小时。

回程航班更离谱,哈尔滨飞昆明没有晚上的航班,最晚是下午5点起飞,次日0点抵达,这是经停的。如果想坐直飞,只有上午9点到10点这个时段。

春节出门旅行,我成了“万人唾骂”的不孝子

也就是说,以3天小长假的时间来算,仅除去大交通的时间,A能勉强凑个“乞丐版”的2天1夜行程,别说去雪乡、亚布力滑雪场,即便看过冰雕之后打卡市内景点,这趟行程也足以把人弄得疲惫非常。

春节出门旅行,我成了“万人唾骂”的不孝子

更糟糕的是,冰雕可是季节性景观,不是想看就能看的,哈尔滨每年的冰雕节,都是在2018年1月初到2019年2月底这段时间举行。悲观的说,某些南方人恐怕这辈子别想看上一眼冰雕。上班族心里苦,但他们说不出。

春节出门旅行,我成了“万人唾骂”的不孝子

春节旅行,越来越流行

除去春节的长假,那么对绝大多数没有带薪年假的上班族来说,国庆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出远门机会。可是所有人都挤在国庆,不但食宿行价格全面疯长,旅游体验也变得十分糟糕。以前仅是国内游如此,现在连部分东南亚国家,也加入了国庆“添堵军团”。

春节出门旅行,我成了“万人唾骂”的不孝子

十几年前的中国家庭,多是三世同堂的大家族,父辈兄弟姊妹多。大人们炒菜做饭,小孩们相互打闹。穿新衣,放炮竹,看春晚,过年的时候自然年味儿十足。不过随着爷爷一辈人的逐渐离世,许多家庭都分离成为独立的个体。

春节出门旅行,我成了“万人唾骂”的不孝子

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年味越来越淡,7天的假期也往往花费在陪父母走亲访友的路上。年轻小夫妻们除了要纠结去谁家过年外,还要将上一年的工作情况,下一年的“造人”计划都给亲友逐一汇报,悲催的单身男女,多半又要被逼婚。于是许多人干脆选择春节出去旅行,而且越来越流行。

春节出门旅行,我成了“万人唾骂”的不孝子

春节出行,除了各大旅游城市都会举行相应的庆典活动外,路费也有很大优惠。尤其大年初一这天,不少OTA平台上都会挥泪甩出“白菜价”机票。

而更重要的是,即便没有选择出国,只要看准目的地营业时间,就能完美错峰。当地人开始近郊游的时间多半是大年初二、初三以后,那时你已经开开心心返程了,要知道对于上班族来说,能享受一次错峰游,可觉绝不容易。

春节出门旅行,我成了“万人唾骂”的不孝子

春节不回家,争当不孝子

春节期间全家出门,近几年来已十分流行,尤其是冷怕了的北方人,非常喜欢前往三亚或是东南亚的小岛。除夕晚上定一桌好餐,同样也是个热闹团圆的春节。

春节出门旅行,我成了“万人唾骂”的不孝子

不过,若是父母健在,父母的父母也还健在。还是准备在春节期间独自去旅行,算不算不孝?毕竟,和长辈出门在目的地的选择上,确实有很大局限。

春节出门旅行,我成了“万人唾骂”的不孝子

不少上班族,本来就与父母居住在不同城市。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确实应该回家过年。在国内,有许多年轻人因为交通问题,无法在3天小长假回家。也就是说,他们在一年之中与父母、爷爷奶奶的团聚,也许只有2次。

如果他们的爷爷奶奶已是耄耋之年,那余下的团聚时间还有多少?对这种情况,哪怕是年味已淡,可面对远方的父母和他们年迈的父母,仍然选择去旅行,绝对是遭人嫌弃的不孝子。

春节出门旅行,我成了“万人唾骂”的不孝子

可本来就与父母、家族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甚至就住在一起的年轻人,即便春节独自出行也并不是十分过分的事情。中国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数量虽多,可回到老家工作生活的人更多。

在春节,尤其是生育之后一直照顾小孩的女性。真的应该趁着所有人都回家过年,孩子有人照顾,好好出发偷个懒,去过一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图片来自网络,请作者与本号联系,以奉稿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