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商王朝頻繁遷都,但到了商王盤庚遷殷後,為什麼直到滅亡商王朝卻不再遷都?

文可之


商王朝頻繁遷都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話說商王朝共5次遷都,第一次是因為打敗了夏朝,地方大了要管理,原有的地方已經不太合適做首都,那就遷都吧,後來發現遷都都水患頻繁,當然當權者要顯示國力,就一再遷都,真的很佩服商朝的君王,一句話說遷就遷了,在他們看來遷都跟現在的搬家似得容易,可是受苦的就是無辜百姓了,既然是最高統治者定下來的,那就遵照執行吧,於是就有了第二,第三次,第四次,只到第五次遷都。

到了第五次遷都國君是盤庚,盤庚遷殷後,發揚商湯的政治傳統,使商王朝再度興盛,出現了百姓安寧、諸侯皈依的局面,長期以來威脅著商北部、西部邊界的那些部族,也在商王朝的打擊下退縮、收斂,有的重又向商表示臣服。盤庚開創的中興局面,到了武丁時得到進一步發展。武丁對西方、北方的少數部族發動了一系列的征伐戰爭,消除了北方、西方的威脅,商的勢力範圍大大擴展。武丁以後,商王朝進入了一個持續發展的時期,於是直到商王朝滅亡。


農夫說歷史


商王朝頻繁遷都,歷來史學界都有不同看法,是一個存有爭議的話題,今天我來談談個人看法(與史學研究派系無關)!





第一、商王朝建立以前,商是一個遊牧民族的部落,他們以遊牧為主要生活方式,故而長期以來的生活習慣,導致了他們居無定所,常常搬遷住所的行為習慣。

第二、商湯滅夏,建立商王朝以後,為了能統治更多領地上的百姓,自然需要選擇一個有利於管理其它部落的城市、同時土地、資源都比較富裕、經濟繁榮的城市來作為都城,這是他們遷離原始部落後建立新都城的必然客觀的原因。

第三、商王朝統治前期,遭遇多次洪水、乾旱、蟲災……等自然災害,不懂自然科學,無法有效抵禦自然災害的他們,為了迴避自然災害,躲避自然災害,而選擇多次遷都。

第四、商王朝內部權利爭奪極為激烈,王室貴族之間相互奪權殺伐鬥爭,勝利的一方就希望將都城遷往自己的屬地,自己的權利中心、擁護自己的百姓所在的城市,以此為根據地來穩固和捍衛自己的權利。


浩中一內


歷史上商王朝頻繁前遷都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游常常鬧水災,有一次發大水,把都城都淹了,因此不得不搬家。


遷都的理由

盤庚遷都最主要的目的是躲避天災,除此之外遷都到殷還有三個好處:

第一 殷地的土地肥沃,自然環境和現在的都城比起來都是和監督和發展農業生產。

第二 遷都之後一切都要從頭開始,王室、貴族都會受到限制,這樣階級矛盾就可以得到緩和,自己的統治就可以得到加強。

第三 遷都之後可以避開那些叛亂勢力的攻擊,殷的位置比較安全,不受到干擾,統治就可以穩定。

盤庚是商王朝一位強有力的君主,在完成遷都後,他在那裡整頓政治,發展農業生產,商朝出現了復興的局面,商朝成為了實力強大的奴隸制國家。

定都的原因

商朝以前的國君遷都是因為內亂和天災,盤庚遷殷之後新的國都很少遇到天災,自然環境上風調雨順,政治統治上穩定而很少紛爭,王位傳承有序。階級矛盾弱化,各方都對自己的現狀感到很滿意,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沒有人會去遷都。


況且遷都是需要勇氣和魄力的,需要面對無數的反對意見和解決一系列棘手的問題。盤庚之後的商朝君王確實難以和盤庚的能力相提並論,他們作為守業之人尚且不夠格,就不要說去開拓創新了。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在盤庚之前,商帝國已經遷都四次,遷都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要耗盡大量的人力物力,令民眾苦不堪言。為什麼盤庚還要第五次遷都呢?

我們看看盤庚登基時的歷史背景。

《史記》中寫道:“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在盤庚之前,商王朝歷經“九世之亂”,內部政治混亂,派系鬥爭激烈,也失去諸侯國的支持。擺在盤庚面前的,是先王留下的一個爛攤子。

在原始文獻《盤庚》第一篇說到遷都的理由是:“

重我民,無盡劉。”意思就是說,為了重視民眾的生命,免得遭遇滅頂之災。在第二篇中又說到:“殷降大虐。”就是說商帝國遭遇到巨大的災難。

什麼災難呢?蠻族的威脅。

西部的戎人勢力正在不斷地增強,對商帝國的威脅越來越大。盤庚所面臨的困境:西部蠻族的勢力正迅猛擴張;原本拱衛中央的諸侯不再聽從調遣;國內政局混亂,商帝國已經陷入到空前的危機之中。

此時盤庚的最佳選擇,是把帝國首都遷移到東部,以避開西部蠻族的兵鋒。盤庚的策略是以退為進,先建立起一個穩固而牢靠的大後方,然後重振商帝國的雄風。如《盤庚》第一篇所說:“紹復先王之大業,厎(zhǐ,平定)綏四方。

盤庚遷都的背後,是懷抱著偉大的理想,這個理想就是復興先王的偉大事業,安定四方。所謂安定四方,就是消除帝國內部的紛爭,重新得到諸侯的支持,降伏蠻族部落,這是三位一體的事業。

為了遷都,盤庚一再向民眾宣傳::第一,遷都是為了保護民眾的利益,免受巨大災難的威脅。第二,占卜的結果顯示舊都不適合居住,得遷新都。這裡之所以要強調占卜的結果,是因為商代乃是最為迷信的時代,什麼事都得占卜。第三,援引商代遷都的歷史,說明這是順應天命。第四,只有遷都才能重振先王的偉大的事業,才能安定四方。

在政府執著不懈的耐心勸導之下,多數民眾最後還是服從盤庚的命令,陸續渡過黃河遷往新都殷城。

他還對民眾說過一段話,大意是:

“我的先王為了開拓事業,曾經遷徙到山上,以消除災難,振興國家。如今我的百姓流離失所,沒有一個永久的居住地。你們也許會責備我說,為什麼要擾動萬千民眾來遷都呢?我必須明確地回答你們,這是因為上帝要重振我高祖的事業,恢復我家族的榮光。我抱著篤敬之心,順天承命,要把這個新的都城建成永久的居住地。

從盤庚的講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雄心壯志。遷都對他來說,是重振商帝國雄風的第一步。他曾多次強調,這次遷都乃是一勞永逸,這裡將成為永久的居住地。

在遷都這樣事上,盤庚在首都選址上是非常理想的,對帝國的未來是有長遠規劃的。因此,從盤庚遷都到殷,一直到殷商滅亡,帝國之都再也沒有變更過。這也使得政府有了更大的精力放在治理國家上,解決各種危機與隱患。

根據《史記》的說法,盤庚遷都後,“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以其遵成湯之德也。”繼太戊與祖丁之後,盤庚實現商帝國的第三次中興。商都東遷到殷,確實是商代的一大重要事件。正是因為政治中心穩固下來了,才有了商代後期燦爛的文明。


君山話史


據文獻記載,商代曾五次遷·都.《竹書紀年》記載,商王仲丁「自亳遷於囂」、河甲「自囂遷於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於奄」、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

第一次遷都就是因為打敗了夏朝,當然要選一個能輻射所有領地的地方當首都,不能還在原來那個小地方。

第二,三,四次遷都則是因為自然災害的原因,因為他們這幾次的首都都在黃河流域附近,經常受到洪水氾濫的影響。《尚書》·《盤庚》中寫到"古我先王將多於前功,適於山。用降我兇,德嘉績於朕邦。"

就是說他們的先王搬到山地,躲避了洪水。

《尚書》·《盤庚》騙又有盤庚指責不願遷都的人道"乃不畏戎毒於遠邇,惰農自安",那應該就是考慮到會有某種災禍。

至於遷移到殷後也遷移到朝歌了的



學一點歷史


商朝頻繁的遷都是因為洪水的泛濫,一到雨水期就會爆發洪水。雖然夏朝的大禹已經治理過洪水的問題了但也只是分支。黃河流域的水量還是很大而且還有泥,渠道很容易就填上了。要經常的梳理渠道河流這是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原因是商朝內部的糾紛這是歷代帝王家族都會經歷的階段。自古帝王多薄情,最是無情帝王家。還有一點原因是尋找到了更加富饒適合定都的地方遷移到殷也是這個原因。關於為什麼遷移到殷之後就沒有改變過是因為當時的朝歌土地很富饒。紂王文韜武略都勝於常人但卻剛愎自用。還有對邊疆的不管不顧認為自己很會征戰怕外敵。還有一點是沉迷酒肉美色這是大祭。商朝被周朝取代了還哪來的遷都一說。


中原指日可待


據文獻記載,商代曾五次遷·都.《竹書紀年》記載,商王仲丁「自亳遷於囂」、河甲「自囂遷於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於奄」、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

第一次遷都就是因為打敗了夏朝,當然要選一個能輻射所有領地的地方當首都,不能還在原來那個小地方。

第二,三,四次遷都則是因為自然災害的原因,因為他們這幾次的首都都在黃河流域附近,經常受到洪水氾濫的影響。《尚書》·《盤庚》中寫到"古我先王將多於前功,適於山。用降我兇,德嘉績於朕邦。"

就是說他們的先王搬到山地,躲避了洪水。

《尚書》·《盤庚》騙又有盤庚指責不願遷都的人道"乃不畏戎毒於遠邇,惰農自安",那應該就是考慮到會有某種災禍。

至於遷移到殷後也遷移到朝歌了的


海洋的沒有路


經濟,軍事,政治。

三大原因


浩漢2


頻繁遷都是因為不穩定啊,最後穩定統一才不再遷都。


眼枯即見骨


當時有在首都打獵的記載,和漢代匈奴水平差不多,周幽王由於禁止在首都打獵引發野人暴動,就是初步過農墾的遊獵生產者發動的,定居者天子和居民集團被襲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