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暖氣的古代,古人是怎麼取暖的?

Heavn123


【文藏來答】雖然古代沒有暖氣,但是絕對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哦~

湯婆子

“千金買腳婆,夜夜睡天明。”宋代黃庭堅的詩《戲詠暖足瓶》,就說到古人晚上用湯婆子取暖。熱水袋就是在塑料問世後,由湯婆子演變而來。湯婆子有個扁圓的大肚壺,上方是灌水的螺帽小口,蓋子裡還有防滲漏作用的厴(yǎn)子。把湯婆子放在被窩裡,暖手暖腳,美滋滋,甚至《剪燈新話》的作者瞿佑(明代)形容這才是真正的溫柔鄉——“布衾紙帳風雪夜,始信溫柔別有鄉”。

網絡配圖

飲熱酒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下雪天,與好友共飲一杯熱酒,好不愜意。古人說喝酒取暖,注意,這裡特指熱酒。熱酒能消除酒中的一些有害成分,而且不易醉人。喝熱水過於寡淡,喝熱茶又太過文藝,不如喝杯熱酒,一邊看雪,一邊把酒言歡,再悠然不過。但須留神,小酒怡情,大酒傷身,切不可貪杯。此外,古人也利用食物取暖。

網絡配圖

熱炕頭

“熱水溫我手,火炕暖我軀。”王冕《冀州道中》的這半句詩,通俗易懂。北方獨有的火炕,其源頭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古人的這項偉大智慧發明,與現代暖氣的原理異曲同工。炕搭在臥室,灶壘在過堂屋,炕與灶隔牆相通,灶臺的熱氣通過管道擴散到炕的四處,炕就熱起來了,廢煙最終彙集到煙囪口排放到室外。老話說:“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冬天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在炕頭取暖、聊天,這是古代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網絡配圖

椒房火牆

“今宵駕幸池頭宿,排比椒房得暖無?”椒房,是用椒和泥塗抹牆壁,使室內溫暖、芳香,並象徵多子。因為椒房殿是西漢未央宮皇后所居的宮殿,因此椒房也成了后妃的代稱。另外,早在秦漢時期也已出現取暖的火牆,火牆與炕類似,也是利用爐灶的熱氣採暖,只不過把通氣管道安置在了牆上。

網絡配圖

火道地龍

“地炕蘊火多,鬱養催瓜菽”,這句詩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宮廷劇裡的地龍。明清時期,皇宮都採用火炕取暖,但是宮廷中又不方便設置大煙囪,因此就在地磚下面鋪設縱橫相通的火道,直通殿外的地爐子,熱氣既能均勻地擴散到地面每個角落,又沒有煙氣汙染,這便是地龍了。現在的地暖,就是源於地龍設計。

網絡配圖

小手爐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古人沒有暖寶寶,但有精緻小巧的暖手爐,這可是小姐、夫人們的必備,就連男子都拒絕不了它的融融暖意。很多古裝劇,尤其是宮鬥劇裡,冬日裡的嬪妃們人手捧著一個小銅爐,更添弱柳扶風不深寒的嬌柔之態。

網絡配圖

火爐火盆

“背窗雪落爐煙直”,南方的雪在李清照的詞裡也是格外寒。烤火是普通老百姓最便宜最直接的取暖方式了,古代人過冬都會儲備很多柴,富貴人家則燒煤燒。有一年正月大雪,宋太宗感念皇帝可以在暖室避寒,貧苦百姓過冬卻異常艱難,因此派人特地給開封城的窮苦百姓和老年人送去衣服、食物和木炭。這就是“雪中送炭”的由來。

另外,古人也很講究衣服、被褥方面的取暖,這裡便不再一一贅述了。


文藏


古代的取暖方式只有我們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的。

姑且就將古代人的取暖方式暫時分為四個等級:1.初始級 2.進階級 3.土豪級 4.飛昇級

初始級

取暖方式大致分為兩種,1.靠熱源禦寒,2.靠包裹物衣物禦寒。有個成語叫鑽木取火,那麼最原始的取火方式便是點起一堆火,找周邊可燃物,持續燃燒取暖啦。同時原始人會把打獵剩下的皮毛或者其他包裹物往身上包裹,使身體熱量不至於散發這麼快。

進階級

經過數代人的摸索,在這兩點基礎上延伸了各種進階取火方式:火盆,湯婆子等,再高級一點就是皇宮裡皇帝設的暖閣了,清朝皇宮中設暖閣,根據火炕原理改造成的地下火道。《宮女談往錄》中,慈禧太后身邊的宮女就回憶道:“宮殿建築都是懸空的,像現在的樓房有地下室一樣。冬天用鐵製的轆轤車,燒好了的炭,推進地下室取暖,人在屋子裡像在暖炕上一樣。”


土豪級

古代也是有空調房的,什麼?他們沒有空調?可是他們有錢啊大兄弟!在秦漢時期,溫調房就已經出現,又稱為椒房。東漢科學家張衡《西京賦》裡“朝堂承東,溫調延北”一語中的“溫調”,說的就是這種溫調房。他的原理在《漢書·車千秋傳》中顏師有古注:“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塗壁,取其溫而芳也。”當時的花椒作為防寒保暖的材料,和成現代的水泥樣往牆上塗,由此製成的牆壁保溫層,暖和且氣味芳香。室內還掛有錦繡壁毯,地上鋪著厚厚的西域進貢毛毯,設火齊屏風,還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這樣總統套房的配置,自然不會再感覺到寒冷。


飛昇級

能達到這個級別的,已經是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了。唐朝皇室發明了一種香豔的取暖方式,稱為“暖手”。人家這個暖手非常的有講究,首先要挑妙齡少女,把自己冰冷的手放在少女的身上去取暖。在此之外還衍生了一種更高級的取暖方式,叫做“圍妓”,所謂的圍妓就是讓一群少女圍住自己,讓她們用自己的身體來取暖。


三觀粉碎機


古人取暖的方沄:富人用碳火爐取暖,庶民百姓用土灶或泥火盆取暖,土灶燒柴草或木柴(一般的家庭燒不起),將燒成紅火但沒沒燒盡的紅火從灶中扒出裝入泥火盆中,這樣室內的溫度能保持幾個時辰,這種用土灶(帶土炕)及泥火盆取暖的方法在我國的東北寒冷地區延續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現在農村九十歲以上的老人,特別是老太太還會做泥火盆呢)。


北辰272055996


最近幾天,氣溫直轉而下,就是現在,小編的窗外正是狂風大作,難過的是,送暖的時間段還沒到,南方的小夥伴可能還穿著半袖,北方已經凍得讓人瑟瑟發抖了。沒有暖氣,沒有空調,小編只能抱著暖寶窩在被子裡,這麼看來,還是很愜意的。但是古代沒有現在這麼先進的取暖技術,那宮中的皇帝是怎麼過冬的呢?

其實大家不必擔心,既然是皇帝,生活條件一定不會差到哪裡去。小夥伴們一定看過一些影視劇中,特別是清朝的劇,各嬪妃在冬天的時候,會按例分一些碳,位份高的,給的又多又好,燒起來沒有異味還不會飛屑。她們管燒炭取暖為點火盆,和咱們現在的暖氣也差不多了。皇帝更高級一點,故宮中的養心殿,就是專門給皇帝的住所。每年的冬天,就在養心殿的暖閣中過冬。但特別的是,雖然稱為暖閣,卻不讓見明火。因為中國古代的明清建築,大多是木質結構,能工巧匠連根釘子都不用,樓閣依然非常堅固。

既然是木頭,那肯定就會怕火。所以在養心殿,對火的看管是非常嚴格的。不能用明火,就另想其他的辦法。工匠們在紫禁城的地下修了暗道,只要在暗道中點燃炭火,熱流就會隨著暗道,流向紫禁城的每個角落。這個設計,不就是咱們現在的暖氣管道嗎?鍋爐房將燒熱的水或氣通過管道送往每家每戶,看來真的是不能小瞧古人的智慧。據說,暗道開始點火後,馬上就能感覺到腳下的溫度,特別是暖閣裡,就像春天一樣溫暖。

小一點的房間很容易供暖,像大一點的太和殿,就很難憑火道來取暖了,畢竟在地下,傳熱的範圍有限,太和殿不但面積大,房頂高度也較其它宮殿高出一截,所以太監們便在角落防治一些火盆,才能達到取暖的效果。這種方式我們前面也講過,雖然採暖好,但是容易發生火災,只要有一點火星,就容易讓成片的宮殿陷入火海,嘉慶二年的時候,乾清宮失火,火勢順風蔓延,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撲滅,但是已經讓很多的偏殿毀於一旦,甚至差點燒到太后的坤寧宮。

除了火道,我們還有一個取暖的神器,就是暖手爐,從唐代發明後,就一直沿用至今,不過是以前用碳,現在用電罷了。人畢竟不能永遠在屋子裡不出門,那麼外出的時候,點一個小火爐,再方便不過了。《甄嬛傳》中的小主幾乎是人手一個,爐外面包上各種精緻的刺繡,應該就是當時的時尚單品了吧。


李氏推拿養生


最近,大家可能都看天氣預報了,南方各省引來了一次寒潮來襲,各省都做好了防寒措施,因為入冬以來的大規模降雪開始了。在這樣的寒夜裡恐怕只有北方可以享受到溫暖的暖氣,而南方只能躲在屋裡吹空調了。

這不禁讓我們想到古代沒有空調,那麼古代的帝王和王公貴族又是怎樣面對沒有暖氣和空調的寒冬臘月呢? 可能大家也都聽說過古代男尊女卑但是女卑到了哪種程度呢?

古代的帝王竟然利用女性的身體來取暖,可謂是無恥之極,也是最為尷尬。這些讓人打破腦袋也想不出的取暖方法竟然是唐玄宗李隆基兄弟倆首先開創的。用現在的話來說這兄弟倆真不是男人,竟然用女人的身體來給自己供暖。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曾寫道:寄語長安眾年少,妓圍不似獵圍豪。這首詩中提到的妓圍一次就是指的是古人的取暖方法。

明清時代皇宮位於北京紫禁城,這裡四季分明。而這裡的冬天也很寒冷,那麼皇帝是怎麼取暖的呢,養心殿李有一個暖閣,裡面十分溫暖,每年冬天皇帝都會在此度過。那麼暖閣是怎麼供暖的呢?暖閣建造嚴格不能有火,因為古代建築都是木質結構一旦失火就不堪設想。因此匠人們在地下修建地道,在地道里有專門供暖的火道,在地道中一點火碳暖氣就會供到皇宮。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說太和殿太大了,暖氣聚不住無法起到火道供暖的效果。所幸這麼大的殿比較空曠,就會殿內放一些火盆來供暖。

據說嘉慶年間太和殿就引發了一場火災。但是風太大了把火盆都掛到了,這才引起了火災。因此之後就減少了火盆的數量,並且嚴格看守。在古代,皇室人口眾多一年的用木炭量就有驚人的數字。清代,有惜薪司專門管理皇家薪碳,衙署就設在西安門內。嘉慶二年紫禁城就發生了一場大火。原因是一個小太監看守火盆時打了個盹就造成了漫天大火,而且損失慘重,乾隆的很多藏書都被燒沒了。當然火爐火盆也不能滿足王公貴族的需要,他們的衣服上多是動物的皮毛,也可以起到防寒能力。


草根喜劇人V闖


家在贛南農村,小時候的冬天特別冷,家家都有個火盆,就木架子上放個鐵鍋,鐵鍋是草帽形狀的,一大清早裝上木炭,在灶膛裡夾些燒紅的木炭,鋪上一層乾的黑炭,蓋上灶灰。就可以烤上個大半天了。通常我們跑出門去玩到飯點會回來,一屋子的溫暖。我們一代代人就這樣過來的。


WX百思不得你姐


有貧富之分,富者用燒製好的木炭,外加手爐。

窮者用木柴或柴草燃燒取暖,燃盡取其餘炭入盆中取暖。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

這反映出貧者生活的概況!


雨晴收起你的傘


古代是用泥炭爐取暖的。就是在炕前支一個泥盆,裡面用幹木頭漚火。冒煙是必然的,但要儘可能地減少冒煙,以所有木頭均顯紅色為佳。這種泥炭爐在八十年代還見使用,但以後都裝暖氣了,泥炭爐就不見了。


締造新社會


火爐,火盆。請看有詩為證: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紫玲瓏麗娟


炭火旺一些,多用瘦金碳,少用銀屑炭,慎防碳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