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狗片”票房萎靡不振,是题材小众还是营销不够?

作者 / 一只柚子

狗,可能是目前与人类最亲近的朋友。

虽然目前在一线城市,养猫的猫奴并不比养狗人少,但是在宠物电影题材上,狗片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一直都占据压倒性的优势。

作为狗年,2018年更是引进了数不胜数的狗片。这一切都与去年的一部爆款狗片有关。

2018年“狗片”票房萎靡不振,是题材小众还是营销不够?


2017年3月初,曾执导拍摄《忠犬八公的故事》的导演拉斯·霍尔斯道姆推出了又一部全新狗类题材影片《一条狗的使命》。从最初不被大众看好的冷门电影,到票房逆袭同档期的《金刚狼3》,短短几天,这部影片便以惊人之势闯入大众视野,成为三月票房的吸金担当。尽管同期还有《乐高蝙蝠侠》和票房持续飘红的《生化危机:终章》等重量级IP影片夹击,却丝毫没有阻止《一条狗的使命》以6亿票房的成绩跻身年度现象级电影的行列之中。

2018年“狗片”票房萎靡不振,是题材小众还是营销不够?


也正是因为如此,随着2018年狗年来临,不少投资方与制作方再次将目光锁定在这一题材上,趁热制作和引进了多部以狗狗为题材的电影,希望能够在大银幕上占有一席之地。

2018年“狗片”票房萎靡不振,是题材小众还是营销不够?


总结整理了狗年的13部狗片的票房以及评价数据,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2018年已上映的同题材影片,票房总和只有1.3亿,竟不及《一条狗的使命》票房的1/4,其中最低票房仅有6万。即便是在网络上具有较高口碑及声量并提名本届金球奖的《犬之岛》,虽为本年度这一题材下的最高票房,却也仅仅收获了4352万。

为什么今年的狗片的票房成绩会如此萎靡不振呢?而随着《一条狗的回家路》《一条狗的旅程》等更多狗片将在未来袭来,宠物电影是否已经陷入新的怪圈?情报君带您一起分析这其中的缘由。

“一条狗”的六亿背后

精准化营销

全新故事视角 弥补亚类型空白

在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宣发先例的情况下,《一条狗的使命》能够获得成功,除了所处的时代背景影响外,也与本片的内地宣发方阿里影业一系列精准化营销密不可分。线上圈定“种子选手”、线下多城宠物领养、带宠物观影、开发宠物衍生品....这一系列创新性营销方式均为影片带来了持续的热度与话题。

在制定营销策略的过程中,阿里影业提出了“分众营销”的模式:通过电商平台的数据对受众进行了具体分析与划分,并将人群划分为爱宠人士、年轻女性、亲子人群三个方面。借由这三类核心受众逐层推广,发酵出真情实感的言语,为口碑打下坚实基础。线下,针对影片的类型与具体内容,阿里影业提出了“陪伴”这一主题,除策划了线下狗狗领养活动外,还组织了“爱宠陪伴观影团”,邀请上百名观众与宠物一同在影院观影,这些活动因其正向且新颖的模式,使《一条狗的使命》的口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

除精准化的营销手段外,影片故事的全新角度与制作团队也在为票房增加砝码,一方面,电影通过狗狗视角展开叙述,以一条狗生命的轮回来讲述人与狗的温情与羁绊,温暖却又不失力量。另一方面,作为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来的影片,上映前便已积攒了较高的关注度。

影片导演是曾让“忠犬八公”的故事火遍全球,并两度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的拉斯·霍尔斯道姆,因为具有拍摄动物电影的成功经历,使得这部影片映前便被打上了“高口碑”与“高品质”的标签。

线上线下交互的宣传模式配合优秀的制作,将影片在短时间内快速、精准、有效的传递给大众,并孵化了大量的优质口碑,从而很好的带动了观影人数。

除此以外,宠物电影填补了亚类型的空白。如果一提到“狗”电影,能够跳出来的可能只有《导盲犬小Q》,这部在2005年8月上映的影片,票房只有600万。而除了《导盲犬小Q》外,“狗狗电影”、“动物电影”甚至“宠物电影”其实并不多,票房也不亮眼,而《一条狗的使命》也许是一个新的开端,开始推动电影向更细化的类型上去走。

《一条狗的使命》制片成本仅为2200万美元,就创造了全球2亿+的票房成绩,让国内的影视公司看准了其中的商机。的确,一部无明星、低成本、剧情简单的剧情片,就能创造如此大的成功。如果能量产复制,或者大批量的引进,肯定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影片接连“扑街”背后

国内宠物题材影片到底缺失了什么?

相比较《一条狗的使命》的成功,国内宠物电影频繁“扑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题材上的单一性,千篇一律的故事总是离不开生离死别、宠物丢失、贩卖或虐待的情节。

相比于美、日的电影,国内的影片过分强调剧情却忽略了人与宠物之间的情感与互动。使得影片始终无法摆脱讲述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话题,宠物几乎无法成为影片的核心。

另一方面,影片使观众很难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回顾国内宠物真人题材的影片,温情、暖心之作并不占少数,却极少出现如《我和狗狗的十个约定》《一条狗的使命》这类口碑与票房俱佳的影片。大多时候宠物在影片中仅仅起到一个点缀的作用而非故事主角。

无论是《后会无期》中的“马达加斯加”,还是《湄公河行动》里牺牲的“警犬”,所传递的仅仅是宠物对人类的忠诚,而非人物的爱,因此很难让观众为此买单。

2018年“狗片”票房萎靡不振,是题材小众还是营销不够?


另外一个不能忽视的社会原因在于宠物在我国家庭之中的地位与美国持有很大的差距。欧美国家,宠物与人通常是伴侣关系,而国内可能更多的仅仅是将其视为排遣生活的玩伴儿或以盈利为目的的饲养。从精神到盈利,观念上的极大落差使得编剧常常无法撰写打动人心的故事。

在影片强劲票房的背后不难发现,在这样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一味迎合市场跟风制作和引进影片已经不再是拉动票房的有效手段,好的内容配合,精准的营销助力与口碑护航,才是拉动票房的必备条件。

票房“领跑者”的背后助力

创新营销 精准渠道 深耕口碑

《一条狗的使命》虽然没有大卡司、特效、动作等票房保障,却能在众多重量级IP影片中脱颖而出,表明中国观众依旧愿意为情怀与感动买单。尽管没有“好莱坞”式的大场面或烧脑反转,充满温情的走心路演依旧可以俘获人心。

不过在这样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没有好的故事,仅仅依靠情怀与温情带动,依旧只是空架子,回看今年的不少的宠物题材电影,似乎已经落入到俗套之中,固定的框架与模式大大减少了观众的预期。不过好在的是,虽然宠物题材影片的票房虽然并不乐观,但在影片内容上却有了不小的丰富,不仅出现了《犬之岛》这类讲述了具有讽刺性的黑色幽默故事、还有在《战犬克瑞斯》中借由战争背景讲述了人与狗拯救生命的故事,内容一定程度上都在推动着动物电影的发展。

除内容外,有效的营销手段、精准的渠道投放和口碑的深耕与维护都在影响着影片的票房。营销层面上,对于狗片这类非常垂直题材的影片,一定要围绕影片核心,来更加细化潜在受众。而在渠道的选择上,垂直题材影片的渠道选择需要更加的精准。结合影片属性找到具有强关联属性的移动端、PC端等渠道,从而准确将信息释放给喜爱宠物的人群之中,达到点对点的精准信息输送。并且,对于垂直题材的影片来说,口碑的输出会更加具有针对性,狗片为例,其核心受众的首选圈层为爱狗人士,这一群体集中释放的优质口碑,会吸引到更多的潜在受众的关注。除此外,KOL的口碑发声,同样可以为拉动票房提供助力。

2018年“狗片”票房萎靡不振,是题材小众还是营销不够?


《一条狗的使命》的逆袭虽然带动了动物电影市场的回春,但需要劝解各位投资商与制作方的是,虽然有成功的爆款案例铺路,但跟风扎堆的盲目制作并不能真的拉动票房的增长。想要真正收获高票房与高口碑,还需要精耕细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