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位高權重的他,臨死前,為何交待兒子要四門出殯?

曾經位高權重的他,臨死前,為何交待兒子要四門出殯?

在鄢陵建府邸,位極人臣的他,死後為啥不留墳頭?‖老家許昌

文‖葛國楨

傳說有一天,適逢此人壽辰,很多人都來為他祝壽,他也不好意思推辭。吃罷早飯,趁祝壽的人們還沒有來到,他決定先到村外轉一轉,看一看,這也是他多年來養成的一個習慣。正漫步時,他忽聽到身後邊有人高聲向他喊:“大哥,幫我推一下車!”

此人回頭一看,一位老者拉著一車子棒棰正向他招手。他心想,我正好沒兄弟,這也好,我就拾個兄弟吧。此人幫老者拉過了崗坡,說:“今天賣不完棒棰,到我家吃飯。”

回到家裡,不用說,壽辰辦得非常隆重,人頭攢動,連地方知府、縣官都前來慶賀了。中午時分,正準備開飯時,此人說:“稍等一會,等我‘弟弟’回來。”大家聽後,一個個都莫名其妙:以前從沒聽說閣老還有個兄弟呀?

後來,那位拉車遊鄉賣棒棰的人來了,此人連忙帶他到上席坐下,然後吩咐開飯。

吃罷飯,前來祝壽的達官貴人們紛紛起身告辭,此人說:“各位慢走,你們家裡都有眷屬,平時衣服被褥洗洗漿漿,棒棰是少不了的東西,你們每個人回去都捎幾個,權當給我兄弟捧場幫忙了。”

經過下人清點計算,按人計,每人恰好十個。官員們沒有辦法,只好每人留下十兩銀子,帶走了十個棒槌。

眾官員走後,此人把這些銀子都給了他的“弟弟”,讓他回去養家餬口。從此,“閣老拾兄弟”的佳話就在三里五村傳開了。

此人是誰?先賣個關子,聽俺慢慢道來。

鄢陵縣境內,原來有一條很古的河流——古蔡河,西北至東南方向貫穿全境,流經多個鄉鎮和村落,因為年代久遠,古蔡河兩岸留下了像甘羅墓、漆井、文範祠、康王廟、梁廷棟故居、興國寺塔等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蹟。

《古今地名大辭典》載:蔡河的前身是戰國時期的鴻溝、西漢時的狼湯渠,魏晉時通稱蔡水,為南北水運要道,唐末堙廢。五代後周顯德年間導汴水入蔡,重加疏浚,又稱閔河。

《宋史·河渠志》載:蔡河貫京師,為都人所仰,兼閔水、洧水、潩水以通舟。

《鄢陵縣誌》(民國二十五年版)載:蔡河故道,又名潩水,在縣境內有二遺蹟,一支由許昌縣許田入境,經柏梁、杜郎、馬欄、河崗、張橋、南塢等村鎮,東南入西華縣境,今縣域以西已經全部淹沒,縣域以南改道,通大浪溝,尚有部分遺蹟殘存。

蔡河原有“通準汴漕運”之稱。《嘉靖鄢陵志·古蹟》中說“蔡河貫陳潁之漕”,又稱其“自許田注鄢陵”。宋建隆初年,導京(汴京)西南閔水貫京城於蔡。此後,蔡河即以閔河為淵,閔蔡連為一水,漕運大暢。明末清初,中原戰亂頻仍,蔡河漕運不興,河道淤塞,漸漸冷落了。


曾經位高權重的他,臨死前,為何交待兒子要四門出殯?


南塢村位於鄢陵縣縣城南24公里處,系今南塢鎮政府及南塢村委會駐地。當地老百姓說:“古時村北有一條大河,名叫洛河(即古蔡河)。這裡為停泊船隻的地方,我們村因位於大河南岸,所以稱南塢。”

與南塢村對應的還有北塢村、東塢村(明末更名為好漢村)。在《現代漢語詞典》裡,“塢”是水邊建築的停船或修造船隻的地方。可見這裡當年是寬闊河岸邊一個比較大的碼頭。

南塢村中心有明朝賈詠(嘉靖年間臺閣,眾稱賈閣老)教學處遺址,前些年這裡為村委會辦公所在地,可惜的是,這裡地處村十字街附近,這些年街道不斷拓寬,賈詠教書處遺址被開發為店鋪門面房,雖然絲毫尋不得當年的印記,但賈詠的歷史故事卻在百姓中代代相傳。

賈詠,字鳴和,號南塢主人,原籍新鄭郭店,後遷居到臨潁縣高宗寨村。賈詠12歲拜呂韜授讀,一年通曉《論語》,14歲被舉薦第一名秀才送府。許州太守邵寶,把賈詠所做的文章奉為各縣諸生範文。

賈詠後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內閣,參預機務,兼掌制誥,兼任國史館副總裁,這一職務和丞相一樣,位極人臣。

豫劇傳統劇目裡有一出《搜杜府》,說的是河南臨潁遭災,劉建厚攜母親、妻子到扶溝縣舅家投親。他的表弟杜林見表嫂長得漂亮,設法霸佔。劉建厚母子不從,被杜林驅趕。

恰好這時候宰相賈詠來河南放糧救災,劉建厚母子攔道喊冤。賈詠叮囑他們進京,在閣老高拱或天官馬文升那裡存身。劉建厚母子進京後,找其舅杜士賓當面論理,被杜林關進地牢。

賈詠從外地回朝後,有人把相關情況報告給他,說:“只見劉氏母子進杜府,不見出府。”賈詠請求皇帝頒下來一道聖旨,與高拱、馬文升等一同去杜府搜索,沒有找到劉建厚母子。

馬文升很是生氣,在花園頓足恨天,忽然聽到地下傳來一陣哭聲,遂命令兵士挖地三尺,終於找到了被囚禁多日的原告劉建厚母子,賈詠、高拱、馬文升聯名為他們申冤……

大平調、越調、懷梆、宛梆、河南曲劇等都有此劇目,中原地區老百姓幾乎都知道這出戏,可見賈詠在老百姓心中的位置。

正當賈詠官運鼎盛之際,因與“大禮儀”兩派鬥爭和馬祿冤案有牽連,他決意上疏辭職,他說:“年邁力衰,不勝其職,應給後賢讓路。”開始,皇帝不允,但賈詠去意已定,經過三次上疏,嘉靖皇帝方才應允他辭職回鄉。


曾經位高權重的他,臨死前,為何交待兒子要四門出殯?


賈詠的老家高宗寨位於臨潁縣城東30裡,臨潁、鄢陵、西華三縣交界處,東北20多里就是著名的古蔡河(洛河)碼頭所在地——南塢。蔡河航運源遠流長,明初時,航運已具相當規模,每年盛水期,商船晝夜穿梭,夜間兩岸燈火通明,沿河景色異常壯觀,碼頭一派繁榮,街道上,商店貨棧林立,四方商賈雲集,貨堆如山,人流如潮,行人南來北往,貨物轉運,車水馬龍,逢集日人口流量可達數萬。

賈詠從內心深處喜歡南塢這個地方,辭職回鄉後,他在南塢建起一座坐北朝南三進四合院,名曰“南塢府邸”。前院進門有影壁、客廳、配房,中院系內宅。賈詠把東廂房設為書屋,“以貯群籍”,名之曰“歲寒之巢”。院子裡還有一個花園,種滿了鄢陵各種名貴的花木,加上小橋流水,很是漂亮。

賈詠回鄉後就居住在南塢村這個院子裡,與鄉村各色人等融洽相處,“逍遙於潁水之上者20年”。遠遠近近的一些達官貴人聽說大學士賈詠在這裡居住,滿懷希望前來求見,賈詠一律杜門謝客。閒暇時,他與舊時老友們聚在一起,飲酒賦詩,好不快活。四方登門論詩說禮、執經請業的人,常數百人。前來求賈詠詩文的人絡繹不絕,賈詠興趣盎然,揮毫應答,無疑壯時。到了八十歲那年,他仍然身體強健,耳聰目明,詩興不減。

賈詠辭官返鄉後,看到不少鄉鄰生活艱難,就自己出錢設義田賙濟貧困,設義冢以濟死不能葬者。他在南塢村設館授徒,播撒文化火種,當時慕名前來向他求學者數以千計,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故事,本文開頭講的故事“閣老拾兄弟”就是其中一個。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十一月六日,是賈詠的八十大壽。嘉靖帝頒下聖旨,專門派人來為他祝壽。南塢村裝飾一新,門楣上懸掛的“南塢府邸”匾額熠熠放光。

十一月六日這天,地方士紳捐資請來兩臺大戲對演。午時一刻,欽差到府,鑼鼓喧天,嗩吶動地,鞭炮齊鳴,歡聲雷動。欽差宣讀聖旨,河南撫按宣讀祝壽詞,州縣官員、地方士紳、親友、子孫祝壽……場面很是熱鬧。

在自己八十大壽時,賈詠親自主持,召集兒孫們共同參編了一本《南塢集》。《南塢集》系文學類書,全書共分詩、文及恩榮祿三大部分,其中詩8卷,含五言七言古詩、五律七律、五絕七絕等詩歌近500首。文10卷,含序、記、表、書、銘、贊等約400篇。恩榮祿獨立一部,記錄的都是賈詠榮第、賈氏所受朝廷恩賜榮譽等。

《南塢集》由賈詠、李濂作《序》,賈詠之孫,鄉貢進士賈曉撰寫《後記》。賈詠在《南塢集》的《序》中說:“詩以言志,發乎情也。所貴溫厚和平,不失其正焉耳,而音律自無不合文以飾治,崇其實也,所貴乎正通達以適於用焉耳,而英華自無不著。”

賈詠的詩,大部分是致仕歸裡後所寫,或寄情山水,或寓諷人事,言志為主,抒情輔之。立意高雅,用字工切,遠追李杜,近承歐蘇,有大家之風。全書表現他晚年雖居鄉井,但心繫朝廷,體恤民情,渴望國泰民安、政通人和的政治理想,抒發出一個封建士大夫的高尚情懷。

賈詠的詩和文,正如大梁李濂所說:“其養之也充,其積之也厚,故其發為詩文,平正馴雅。辭不繁而意達,誠所謂臺閣之文,盛世之音也。”

中華民國21年(公元1932年)冬,《南塢集》得以重印,開封新豫印刷所代印,河南通志館館長沁陽韓運章、清優貢生陝西漢陰知縣十四世孫賈鴻誼各撰序文。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八月三十日晚,賈詠倒臥病榻,搶救無效,逝世於南塢書房。去世前一天晚上,深思熟慮的賈詠對兒子賈芳說:“我死後四門出殯,真棺埋於別處,不留墳頭。南塋只埋墓誌銘和神道碑。”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初春,馬祿冤案得昭雪。首輔徐階回憶起恩師賈詠蒙冤致仕,痛而落淚。上疏隆慶皇帝,請為恢復其名譽。帝為嘉獎賈詠耿直坦蕩,遣官到賈詠故里慰問,到陵墓祠堂祀祭。

彷彿在眨眼之間,四百五十多年過去了。走進今日的南塢鎮,只見清流河波光粼粼,桃花灼灼。伴著和煦的春風,河畔數十萬株桃花競相怒放,花如雲,人如潮,人面桃花相映紅,頗有陶淵明筆下“桃花源”勝景之韻味。賈詠若地下有知,一定會開懷暢笑的。


曾經位高權重的他,臨死前,為何交待兒子要四門出殯?


【作者簡介】葛國楨,常用筆名柯崢、草木、野草等,河南鄢陵人。曾任鄉村教師、基層通訊員、企業政工師等,現為許昌人民廣播電臺編輯、記者,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冷暖人生》、《燕子飛來》等個人文集,主編出版5卷本的《天下庾氏文化之根》叢書,曾獲全國報告文學優秀作品獎、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作品獎、首屆“茅山杯”全國微型文學大獎賽優秀作品獎、中國鄉土文學獎等。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本今日頭條號立場。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