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八指頭陀

清代寄禪出生於湖南湘潭的一個農民家庭,俗姓黃,名讀山,字福餘,七歲時母親病故,12歲時父親又去世了。為謀求生計,寄禪只得輟學,為鄰村農家放牛。

一天下雨,他與一群放牛娃在村中避雨,聽見私塾中傳出朗讀唐詩的聲音:“少孤為客早 ”,不覺悽然淚下,放聲痛哭。哭聲驚動了私塾的老師周雲帆。周雲帆同情他的不幸遭遇,於是收留他在家,做些掃地燒飯的雜事。一有閒暇,就教他讀書識字,並經常向人誇獎說:“這孩子吃苦耐勞,以後一定會有出息。”不久,周雲帆因病去世。寄禪在強烈的求知慾的驅使下,又主動去替一位富家子弟當書童,在伺候主人之餘,一有空閒就看書。不料主人不容許看他書,打罵接踵而至。寄禪從小就能忍辱,每當主人打他時,他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勤奮學習,長大後洗淨這種屈辱。不久,寄禪毅然離開富豪家,拜師學藝。在學藝其間經常遭到師傅的鞭打,多次昏死過去。

18歲那年,寄禪忽然看見籬間盛開的白桃花一夜之間被空風暴雨打落,不禁觸景生情,酸、辣、麻、苦一起湧上心頭,不覺放聲大哭,於是投湘陰縣法華寺出家。禮東林和尚為師剃度出家,法名敬安,字寄禪。27歲那年,寄禪在寧波阿育王寺佛舍利前禮拜,點燃自己的兩根手指,並剜臂肉燃燈供佛,從此號稱“八指頭陀”。

此後7年,住禪宗四大叢林之一的寧波四明山天童寺,漫遊吳越,自知讀書少,刻苦讀書識字,“四山寒雪裡,半在苦吟中”,走的是一條先學詩後讀書識字再寫詩的特殊道路。

他於詩學與佛學很有慧根,但由於年少時讀書不多,詩句吟出,一旦落筆,往往點畫不全,十字九誤。

寄禪法師是在衡山祝聖寺受的具足戒。他一心苦修佛法,心無旁騖。當時的首座精一法師喜歡寫詩,寄禪作為剛受戒的小和尚,竟然規勸精一法師:“出家人不究本分上事,乃有閒工夫學世諦上文字耶?”

有一年他到了岳陽,陪著一位舅舅登上岳陽樓。文人雅集,分韻賦詩,寄禪法師望湖光粼粼,一碧萬頃,口吟了一句“洞庭波送一僧來”,此句被廣為傳頌,自此,法師於詩道一途,尤為用力。如他自己所言:“然以讀書少,用力尤苦,或一字未愜,如負重累,至忘寢食。有一詩至數年始成者。”

寄禪法師以出世之身,懷救世之心。他的詩歌中處處可見憂國憂民的殷殷之情,拳拳之心。

甲午戰爭爆發後,清廷命令湘軍宿將魏光燾、陳湜、李光久在湘地募軍出關迎戰,牛莊一役,異常慘烈,湘軍戰敗。寄禪法師從胡志學那裡聽說戰場情形,寫了五絕句,其一為:一紙官書到海濱,國仇未報恥休兵!回看部卒今何在?滿目新墳是舊營。

《辛丑條約》簽訂後,法師問訊,大為悲慟,

賦詩云:

天上玉樓傳詔夜, 人間金幣議和年。

哀時哭友無窮淚, 夜雨江南應未眠。

於一位大德而言,作詩畢竟是餘事,是用來調護心靈的。寄禪法師一生功業主要在復興當時已搖搖欲墜的漢地佛教。在保護寺產、聯絡各地佛教人士,貢獻尤巨。可以說,他更是一位佛教界的社會活動家。

太平天國起事後,席捲中國南方,作為“拜上帝教”立國的軍事集團,洪楊的軍隊佔領一地,首先做的就是毀掉孔廟與佛寺。因此,東南一帶,許多千古名剎受到了毀滅性破壞。太平天國被鎮壓後,“洋務運動”起,西風東漸,各地又以辦學為名來佔領佛寺。寄禪法師是一個很會走上層路線的人,他奔走於達官顯貴之間,藉助官府的力量來維護佛門利益。如1884年,寄禪法師返回湖南,主持衡陽上封寺,上封寺有寺田數千畝,山、田多為佃農侵佔,寄禪法找到巡撫吳大澂,幾番關說斡旋,要回了寺廟的土地——當然,如果以後來階級鬥爭的學說來衡量,這是僧侶地主階級和官府,一起欺壓貧苦農民。

寄禪法師先後住持衡陽大善寺、寧鄉溈山寺、長沙神鼎、上林寺和寧波天童寺。在他的領導下,這些寺廟風氣得到整肅,氣象蔚然一新。寄禪法師還提倡寺廟自主興辦僧學堂,此舉既為了應對“廢廟興學”的壓力,同時也是培養佛學人才的自強之舉。

辛亥革命後,民國建立。1912年,寄禪法師在上海開始籌建中華佛教總會,同年4月,各地佛教代表代表在上海留雲寺召開籌備會,寄禪法師被推選為會長,總領佛教總會的全面工作。總會會址設立於上海靜安寺。為了爭取政治人物的支持,寄禪法師為籌建中華佛教總會親自拜謁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先生,孫中山覆函中說:道衰久矣!得諸君子闡微索隱,補弊救偏,既暢宗風,亦裨世道,曷勝讚歎!近時各國政教之分甚嚴,在教徒苦心修持絕不干預政治,而在國家盡力保護不稍吝惜,此種美風,最可效法。

寄禪法師沒有等到佛教總會正式成立那一天,卻遽然而逝,原因還是為了維護廟產。湖南老家的安化縣發生搶奪寺產銷燬佛像事件。當時已是袁世凱任民國大總統,仍都仍在京。安化當地僧侶聯名具狀內務部,請求政府發文件來保護寺廟,而內務部拒不行文。1912年底,寄禪法師趕到北京,和法源寺住持、弟子道階法師赴北洋政府內務部陳情,主管其事的禮俗司司長杜關態度蠻橫。寄禪法師的脾氣也不好,兩相爭吵起來——據說杜司長還扇了寄禪法師一巴掌。受到侮辱的法師憤而返回法源寺,於當晚圓寂。

神僧傳——八指頭陀

阿彌陀佛

國運民瘼,無時不縈繞在這位老和尚胸間呀。寄禪圓寂後,其兩大弟子太虛法師、圓瑛法師擔當重任,成為佛教界宗師級的大德高僧,可謂身亡而法不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