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沒有農民起義,只憑清軍區區十萬鐵騎,能夠覆滅明朝嗎?

樸燦烈ChanYeol


若是沒有農民起義軍,清軍一樣可以擊敗明朝。而明朝晚期的眾多農民軍勢力,本身就是清軍一直打擊明朝官方勢力的結果。僅從這點來看,農民軍很難成為明軍不敵清軍的理由。

從時間線的發展來看,清軍在遼東關外的崛起時間上要早於明朝晚期的眾多農民軍集團。明朝雖然在之前的百年裡,一直遭遇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削弱,但基本上都能應付過去。說明在沒有清軍勢力牽制的情況下,明朝內部的很多起義者並沒有機會和能力來完成對明王朝的重創。


但因為清軍的出現,明軍等於不得不陷入一種可怕的長期兩線對峙局面。大量的軍費開支,逼迫明朝減少了對很多非重點地區的財政投入。諸如陝西、山西和河南等地,就成為了朝廷直屬機構被嚴重削弱的地方。這樣一來,農民軍即便是被擊敗,也有了很大的迴旋餘地。明朝官府在完全剿滅無力的情況下,還不得不採取詔安之舉。結果,這樣進一步暴露了自己的內部虛弱,引來農民軍的下一輪爆發。

一直到崇禎統治的後期,明軍在大規模的剿滅行動中,還是對農民軍具有很大優勢的。包括高迎祥、張獻忠和李自成在內的主要農民軍主力,都源自陝西等地的流民和逃亡軍人。他們本身並不具備嚴格的組織能力和軍事水平,因而在明朝官方的圍殲計劃面前,顯得非常弱不禁風。


但因為明朝軍隊經常在關鍵時刻掉鏈子,農民軍還是能在危機時刻做到起死回生。最嚴重和明顯的一次,便是在內地打的風生水起的洪承疇被崇禎強行調往遼東前線。結果,就要把李自成等人作死的官軍,隨即在松錦大戰中被打的全軍覆沒。

這種駭人的對比,也非常直觀的反應了當時明軍與清軍的水平差。雖然明朝軍隊在經歷了漫長的小型改革後,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適應了其所處的環境。在募兵制與將領私人家丁制度的加強下,基本擺脫了已經毫無用處的衛所兵制度。但這些改變在更加生猛的清軍面前,還是顯得不夠看。


清軍的八旗制度,在當時對任何有能力的軍人都有巨大吸引力。以戰功與獎勵制度維繫的八旗集團,撐起了一個遠勝明軍的軍事集團。這個集團還不斷得到蒙古和叛變明軍的加強,往往吸引到對手陣營中的最強者。例如,同樣是明朝官軍出生。清朝麾下的漢軍或漢軍八旗,就在武器技術、裝備水平和戰鬥意志方面,都遠遠強於明朝一邊的部隊。

這也就怪不得明軍屢屢在關外的決戰中失敗。每一次失敗,都意味著更為沉重的軍費開支和隨之而來的更多農民起義軍隊伍。清軍也在戰略上與農民軍形成了一種互動,經常在關鍵時刻幫助農民軍留下最後一口氣。等到疲於奔命的明軍趕來,農民軍便又有機會重新發展一片天空。


米南德王問道


潛夫之前回答過此類問題,明朝的滅亡不僅僅是農民起義和清軍叩關方面的原因,其滅亡是多方面的。


經濟決定政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明朝後期的經濟、政治、社會形勢就讓大明帝國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逐步走向滅亡之中。

①經濟上,北方遊牧經濟的南侵,中原農耕經濟受自然災害的凋敝,南方商品經濟的萌芽成長。代表農耕經濟的大明王朝面對北方遊牧經濟的叩關,卻得不到南方商品經濟的支持。

②政治上,代表南方商品經濟的士族控制著帝國的運行,士大夫與皇權矛盾尖銳,致使皇帝得不到支持。

③社會上,土地兼併日益嚴重,農民失去土地的束縛,社會變得動盪不安。

面對這些根本性問題,明帝國統治者束手無策,只能通過罷工表示抗議,到崇禎皇帝決心勵精圖治,由於得不到士族的支持,處處掣肘,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此類問題。因此,明朝滅亡是必然的。


安定郡潛夫


我覺得如果沒有農民起義的情況下,清軍很難徹底覆滅明朝。明末在軍事上最大的缺點就是顧此失彼,能打的精銳就那麼幾支。必須留在寧遠防線一支不能動,剩下的到處追著流寇跑,本來這是夠用的。可是朝鮮降清以後,清朝獲得了一定水上運兵的能力,經常趁明軍在西北剿滅義軍的時候,乘船掠奪山東等地。客觀上造成明軍無法徹底剿滅義軍,逐年糜爛,終於被攻陷北京。

如果沒有義軍的話,明朝只要把山東掐死,清軍沒有遠航能力,就只能窩在遼東,沒法壯大。更不會有蒙古被征服這種事情。清朝能夠獲得的兵源就非常少,硬拼國力明朝也能把清軍死死耗在遼東一地。最多就是失去一地,不至於亡國。其實出關的清軍人員構成非常複雜,蒙古人,滿族人,漢人,朝鮮人都有,所謂十萬鐵騎是這麼湊出來的。

清朝統一天下確實是個小概率事件,首先得明朝自己爛到極限,這個確實發生了。其次是明末的義軍沒有一個能成大事的,這個概率其實非常低,往往天下大亂時,都是群雄並起的,可居然也發生了,明末的起義軍沒一個是心懷天下的,都是流寇屬性,李自成也不過是矬子裡面選的大個而已。再有就是山海關,只要山海關不在清朝手裡,清軍就不可能沒有後顧之憂的全線出兵,即使能從蒙古繞路,走渤海水路也只是偷襲騷擾性質。可吳三桂居然獻關了。所有的小概率事件都發生了,我只能說或許真的有天意這回事。


奉天老朽


明朝末年,瘟疫橫行,天災人禍,內有農民起義,外有滿清入侵,內憂外患,明庭之大廈將傾。個人認為假如沒有李自成帶兵起義的話,我認為大明朝仍然會滅亡,但會比歷史真正的滅亡時間推遲。首先,必須清楚一點就是為何明末農民起義頻頻發生,歸根到底就是天災四起,全國人民籠罩在黑暗陰影中,百姓無地可種,無糧可吃,這是導火線。其次,皇太極用反間計除死了鎮守山海關的名將袁崇煥,致使多年布暑防線瓦解,再沒有後續人才可以任用。最後,崇禎帝雖然即位後,雖然想做一番大作為,除死了宦官魏忠賢及其黨羽,導致文官集團沒有制衡,東林黨羽之後一手遮天,再無人能制衡他們。說到這裡,李自成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就是皇帝無能匡扶朝政。要知道崇禎是從信王繼位為帝的,沒有接受過皇權教育所以不懂什麼叫權術,和嘉靖的權術、朱元璋的腦子、朱棣的手段相比,崇禎差遠了。明朝滅亡的原因和崇禎脫不了關係,李自成不過是一個推波助瀾的人罷了。


延德養生


從概率上來看,這是小概率事件。相反,明朝把後金剿滅倒是可能性很大。

首先,如果不是袁崇煥被反間計害死,清軍想入關是很難的。另外,如果沒有農民起義,明軍可以集中精力對付清軍,而不是面對腹背受敵的局面,清軍取勝難度再次增加。最後,單單對抗清軍,吳三桂也未必會投降清軍;這一減一增之間,清軍壓力大了很多;即便是後來李自成進北京後,分散在各地的明軍依然有數十萬之眾,就夠清軍消化了的。所以,單有清軍,是很有可能被剿滅而不是推翻明朝。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歷史的重量


非常難,清軍全靠李自成配合才拿下了明朝,明朝曾經很多次擊敗過李自成,最慘的一次把李自成殺的只剩下十來個騎兵跑進了深山裡,但是每到這個時候,清軍就會進行入寇,因為明朝的軍事力量被調去殺李自成了,抵抗力減弱了,逼迫明軍回防,極大的減輕李自成的壓力,給予李自成東山再起的機會,明軍只能忙於奔波,不能完全剿滅農民軍,就這樣明朝就被李自成和清軍共同砍死


夏蟲欲飲冰


明可能會亡,但可能不會是清接盤,一個山海關清多少年進不來。最後還是吳三桂放進來的


—━╋う雪域飛鷹╋━—


把大明滅亡,歸結在農民起義軍頭上,是哪個磚家想出來的?

農民怎麼了,你吳三桂不投降清軍,100年滿清也佔不了北京。

滿清滅南明,主力軍是誰?是原明軍!滅大明的正是明軍自己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後金...遼餉...流民...後金(清)...再徵遼餉...流寇...清入關...徵餉(捐、稅)...流民(流寇)...徵無可徵...流寇入京(清代明)。都是相互關聯的。


一片葉兒飛


幾十萬鐵騎又不是幾十萬坦克,如果漢人都抵抗當然征服不幾億漢人!之所以能入主中原不過是參與推翻了一個不得民心腐敗無能的政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