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劇武戲《擋馬》唱唸做打真功夫

劇情

宋朝將領焦光普昔年隨楊家將北征,陷落番邦,在柳葉鎮上開設酒店度日。他久思迴歸故國,苦無腰牌,不得過關。一日,他見一個番邦小將身繫腰牌,策馬疾行,便上前擋住馬頭,把小將接進店內,伺機盜取他的腰牌。腰牌未得,卻察覺小將乃女子,猜度她是楊八姐。果然,此小將為入番刺探軍情的楊八姐所扮。八姐見店主屢獻殷勤,已自警惕;又見店主探究她的真實身份,更要自衛,於是觸發一場搏鬥。終於,故人相認,憑腰牌同返中原。

崑劇武戲《擋馬》唱唸做打真功夫

賞析

本劇由方傳芸和汪傳鈐於1954年根據花部亂彈腔《擋馬》劇本和揚劇《八姐打店》改編演出,廣受歡迎。此後,相繼傳授給上海市戲曲學校昆大班王泉、張銘榮等和昆二班段秋霞、陳同申等。學生們在校內外老師和藝術家的指導下對此戲多次作了重大的加工修改,修改重點在武打,一些特技是從兄弟劇種同一劇目中吸收的,終於成為精品。南昆武戲自武鴻福班後失傳。載歌載舞、戲技合一的《擋馬》為重建南昆武戲奠定基礎。

王芝泉、張銘榮的《擋馬》首演於1957年。

崑劇武戲《擋馬》唱唸做打真功夫

楊八姐內喊“呔!馬來”,出場趕路,結合“起霸”和“趟馬”程式既顯武將鳳度,又掌握較快節奏。頭場以後的情節可分三個段落。一是擋馬。在嗩吶牌子的伴奏下,楊、焦一起向裡向外蹉步,楊抬腿以示馬遇阻,焦避身下蹲快步趕馬,楊單腿向後蹉步以示馬後退,焦“吊小翻”拉馬頭“亮相”。二是盜腰牌。楊因店堂懸掛南朝畫圖而驚詫,王芝泉在此創造“雙腳掏翎子”特技,輪番抬腳過頭,以靴底拂翎子,使其低彎,配合向左右兩側觀望的眼神,凸顯八姐英武姿態和思索活動,也從側面烘托焦光普故國之思。所穿靴子為三寸高厚底靴,愈增掏翎子難度。王隨後唱[喜遷鶯]曲,起雲手,拍腿踢腿,俯首耍翎子。在此曲牌內,焦暗隨八姐身後,幾次欲摘其腰牌,都被八姐在無意間擺脫。其間,焦一次次躲過八姐視線:或上桌“倒三角頂”豎立,擰一百八十度落入桌後;或急速從八姐身上跳過。三是開打。為全劇重點。八姐被焦識破身份,急欲置對方於死地,劍劍直刺其要害。焦不願加害於她,故只招架而不還手,又分辯不得,難免尷尬。在此特殊人物關係中的武打打出了諧趣和人物心理。有個奪劍的特技——踢劍出鞘,接劍亮相。楊暗暗倒轉劍柄,向倒地的焦步步緊逼,焦足踢劍鞘尾部,劍飛出鞘成拋物線運動,焦前滾翻接劍。焦歸還劍以表誠意,卻繼續被楊追殺,逃上桌子,楊揮劍來砍腳,焦凌空騰起躲過一劍,下落時背脊摔在桌上。這是“桌上踝子”程式。焦下桌拖一把椅子抵擋楊的攻擊。以下是一段以椅子功為主的開打。先是一個“躺椅”的造型:焦反坐於椅,楊右腿站上椅背後,握劍前傾刺向焦,同時伸展左臂左腿成“探海”,焦則躺於椅面避劍。以下是“踩椅”:椅子平躺於地,焦跳過椅子踏在椅腿上,使椅子站起,趁勢坐於椅面。繼而“瀉椅”:焦挺身躺於椅背,楊一劍劈下,焦“磕子”砸下椅座;又一劍,焦滾落地面。再繼而“站椅”:楊於椅上橫擋“探海”,焦單腿立於椅背,“鶴展翅”亮相,口答“焦光普!”構成大十字造型。前後兩個造型男女易位,互相呼應,英雄形象,巍然屹立。再後是“滾椅”:焦連人帶椅一起“滾毛”向前。最後再次奪劍。楊出劍刺焦,劍頭入地,焦用右腳踩劍,再抬左腳踩楊的手腕,迫使她撒手丟劍。焦再次還劍。不打不相識。終於故人歡聚,同歸南朝。

崑劇武戲《擋馬》唱唸做打真功夫

本劇在武打之外又有唱、念、做。打中有做是武戲的難處,恰是本劇的妙處。擋馬、驚馬、勒馬一組身段,椅上的雙人造型,都繁複而優美。一套結合唱的盜腰牌舞富於幽默感。

《擋馬》情節精煉,主題鮮明,戲劇性、觀賞性都強,塑造了焦光普和楊八姐兩個英雄形象。焦多年身居險地而保無虞,有賴於他抗敵衛國的堅定信念和勇敢機警的性格力量。思歸故國是他的夙願,故而敢於向番將盜取腰牌。在搏鬥中,他以赤手空拳抵禦八姐兇猛的劍術,且能兩次奪劍還劍,充分表示了他對故人故國的誠意。他藝高膽大並心細,得以識破八姐的偽裝,導致故人相認。張銘榮的焦光普既有現時店主的機巧和詼諧,又有昔年宋將的韜略和穩健。王芝泉的楊八姐運用武生身段和花旦形體,故作番將剛健又時露女性柔媚,於英武中見儒雅,展示崑劇武旦獨特的風采。王芝泉有一副好嗓,唱得滿宮滿調,聲情並茂。楊八姐在劇本中的文學形象是烘托焦光普的,但是由於王芝泉出色的表演,博得觀眾對楊八姐舞臺形象的喜愛,《擋馬》就成了她的代表作之一。兩位演員演來配合默契,節奏流暢,駕輕就熟,為角色增添異彩。

崑劇武戲《擋馬》唱唸做打真功夫

主演

王芝泉(1941— ),女,四川南充人。上海市戲曲學校首屆畢業生。先習花旦文戲;後改武旦,師從方傳芸、松雪芳。是現代崑劇武旦的開拓者。她扮相俊俏,嗓音脆亮,動作洗練,出手準確,風格柔中有剛,打中有做,與歌舞並重的劇種特色相統一。所飾《擋馬》的楊八姐、《盜仙草》和《盜庫銀》的白娘子、《扈家莊》的扈三娘等角色享譽中外。

崑劇武戲《擋馬》唱唸做打真功夫

張銘榮(1942— ),江蘇丹徒人。上海市戲曲學校首屆畢業生。師從華傳浩周傳滄等,習醜行,文武兼擅,尤以武丑戲見長。身姿矯健,技術全面,武功卓絕善於挖掘和加工老戲,賦予新的生命力,如《偷雞》、《盜甲》等劇。飾演《偷雞》的時遷從五桌之高翻下,落地輕巧,紋絲不動。飾演《盜甲》的時遷上到四桌上的椅子,做頭手倒立的“椅子頂”,復以肩頂椅背,一手脫空成“單肩頂”。這些“絕活”都無人企及。常演劇目還有《鍾馗嫁妹》、《借扇》、《教歌》、《吃糠遺囑》、《痴訴點香》等。曾任《長生殿》(全本)、《紫釵記》等劇導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