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金絞蜜”名字出現的來龍去脈

在介紹金絞蜜前,得先說一下金珀。

金黃色的透明琥珀就叫金珀。其實琥珀大部分都是在暖色系中變奏的(藍珀,綠珀等稀有珀種除外)淺黃,土黃,深黃,淺棕,深棕,紅等等。在透明琥珀中,顏色為金黃色者就謂之金珀。

其實這麼說也比較寬泛,因為就算是黃金也根據純度不同有色階變化呢,所以這個“金黃色”說到底也是沒有個具體準則的。

琥珀“金絞蜜”名字出現的來龍去脈


金珀一定要具備兩個特點:一個就是一定要黃得很豔麗。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另一個就是珀體的淨度一定要高。因為金珀的“金”就全都體現在淨度上了。質量高的金珀陽光打上去,在鮮麗的黃色裡會有金光折射出來,耀人眼目。

這是金珀與普通黃琥珀的區別。因為本來鮮豔亮麗的黃色就屬於明色,很容易打人眼的顏色。加之珀體非常潔淨剔透,很容易折射出陽光,於是,在亮麗的黃色上覆蓋上陽光刺眼的光芒~就是金珀了。

琥珀“金絞蜜”名字出現的來龍去脈


區別就是,淺黃色的琥珀再潔淨,雖然能折射太陽光芒,但是黃色的色度不夠,所以沒有“金”的效果。深色的琥珀同理。而亮麗的黃色琥珀如果珀體不夠乾淨,則陽光折射的效果不夠,不能出現耀目的感覺,所以也不會有“金”的效果。因此,必須是不深不淺的豔麗黃色+潔淨剔透的珀體,才能=金珀。

什麼叫金絞蜜?

優質的金珀一般都出在波蘭。很多商家根本不懂金珀,隨便拿個淺黃琥珀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就叫金珀。不過其實金珀也是人們自己把琥珀分類之後取的名字,中國人就愛這樣,說白了也無外乎就是透明黃色透明琥珀裡很優質的一批而已。

琥珀“金絞蜜”名字出現的來龍去脈


金絞蜜,大範圍來說就是半蜜半珀的一種。半蜜半珀的形成原理在上面有說過了。而這個金絞蜜,金包蜜,或者金帶蜜,其實按字面理解就好。意思就是黃色透明的優質琥珀裡含帶蜜蠟的一批。

而根據蜜蠟在其中形成的姿態,而被取了不同的名字。比如一團蜜蠟被包裹在金珀的中間,那就是金包蜜。蜜蠟與金珀絞纏在一起,那就是金絞蜜。蜜蠟和金珀沒形成什麼能被人“神想象”的姿態的,就是金帶蜜。(意思就是金珀裡帶了點蜜蠟。)國人們把這分得很細。

琥珀“金絞蜜”名字出現的來龍去脈


上述這些還要看一個比例的問題。比如金包蜜(如果是棕色透明琥珀包裹了一團蜜蠟或者淺黃色透明琥珀包裹了一團蜜蠟,就不叫金包蜜,叫珍珠蜜,或者雞蛋蜜。)金珀和蜜蠟的佔比大致在5:5或者6:4。金珀與中心的團狀蜜蠟一半一半的比例,或者金珀略多與蜜蠟的比例。這樣比較好看。如果蜜蠟過大,金珀過少,那就可能被歸類到蜜蠟裡面去。就不算金包蜜。如果金珀過大,蜜蠟團過小。可能就會被歸類到金帶蜜裡面去。

琥珀“金絞蜜”名字出現的來龍去脈


總之,既然有這麼個類目,那就一定有一個小標準在。不過,這現在說的金絞蜜其實很多人只要金珀裡有蜜蠟的就一概稱之為金絞蜜。如果是那樣,人們幹嘛要用“絞”這個字呢?絞就是要有絞纏的效果。其實金絞蜜不是很多的。所以物以稀為貴,人們才要單獨把這個拿出來定名說事。

為什麼少呢?其實道理很簡單。金包蜜一定比金絞蜜多,那是因為,金包蜜是“已經完成時”就是下午陰面的透明樹脂已經包裹住了上午的陽面樹脂(這個狀態一般都是樹脂成水滴狀平穩流淌包裹)。這個狀態緩慢,且能持續很久。而金絞蜜則是“現在進行時”是陰面的透明樹脂與陽面的渾濁樹脂正在相互絞纏交匯(往往會出現這種效果的,大部分都是因為樹脂是在坑凹不平的樹皮上大面積流淌而形成的。)的時候發生了地質作用。

琥珀“金絞蜜”名字出現的來龍去脈


這兩個狀態就分別好比是正在睡覺的恐龍被地質作用掩埋形成的化石和正在交配的恐龍被地質作用掩埋形成的化石一樣。顯然是後者更稀少。。。這就確定了金絞蜜數量必然比其它要少。但是少不一定就好啊~可藝術這個東西就是見仁見智的,商家們也會渲染,雕刻師又喜歡賣弄,總之,人們就覺得,你看,這種形態的蜜蠟這麼少,不如巧雕一下弄個噱頭吧,於是金絞蜜的身價就上去了。

琥珀“金絞蜜”名字出現的來龍去脈


這種形態的琥珀蜜蠟確實有人喜歡,說不上什麼理由,天然絞纏的紋路確實蠻好看的。

不過這也存在一個比例的問題。在金絞蜜中,金珀和白蜜絞纏的是最多見的。可能是因為色度對比的關係,金珀黃得豔麗,所以把一些淺黃蜜也顯得像白蜜似的了。不過和純白蜜絞纏的也有。而當白蜜的比例壓倒性多過金珀的時候,它就有了一個新的名字——花白蜜。

琥珀“金絞蜜”名字出現的來龍去脈


很多人說,花白蜜就是金絞蜜的升級版,隨便怎麼說好了。反正名稱都是國人自己定的,在國外也不通用。自己喜歡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