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西南聯大舊址行思錄

「散文」西南联大旧址行思录/宋跃

「散文」西南联大旧址行思录/宋跃
「散文」西南联大旧址行思录/宋跃

宋躍,四川省雙流區雙流中學教師。

「散文」西南联大旧址行思录/宋跃
「散文」西南联大旧址行思录/宋跃

西南聯大舊址行思錄

「散文」西南聯大舊址行思錄/宋躍

到昆明,不能不去的一個地方,是西南聯大舊址。

西南聯大舊址在雲南師範大學校園內,不在雲南大學,這是需要特別說明的。

雲南師大的正門高大雄峻,不同於其他學校的,是大門正中是“雲南師範大學”幾個大學,右側是朱光亞題寫的“中國歷史名校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左側是“學高身正,明德睿智”“剛毅堅卓”兩排字,前者應是雲師大的校訓,後者則是西南聯大的校訓。“剛毅堅卓”,非此四字不能道出聯大的艱苦卓絕、剛正勇毅。每一個教師的南遷史都是一部辛酸史,他們放棄了優渥的待遇,忍譏捱餓,克服重重困難,到邊遠的地方從事教學工作。還有一部分教師帶著學生從湖南步行,穿越幾個省到達雲南,其艱苦程度,非親身經歷者不能體會。作為學生的查良錚(穆旦)參加了“文化遠征”的全程,目睹了民眾的覺醒,寫出了《讚美》這樣的詩歌,唱出了“然而一個民族已經醒來”的時代主旋律,這段經歷為這位偉大詩人的成長提供了直接的素材。

「散文」西南聯大舊址行思錄/宋躍

進入正門,沿著大路行進,遠遠地就能看到右手邊有一尊高高的聞一多先生的塑像,右轉沿紅燭路行走三十來米,左轉可見一塊“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大牌匾,即進入了聯大舊址。右手並排立著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的塑像;左手邊是教室,木質建築,鉛皮屋頂,帶書寫桌的木凳,應是在舊址上重建的,條件比當年好得多。學校對外開放,專門從學生當中招聘人員講解聯大的歷史。教室後邊上一個臺階,就是著名的由馮友蘭先生撰寫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文。此碑文與陳寅恪先生的王國維紀念碑文齊名。陳寅恪先生提出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千古高論,馮友蘭先生則高度概括了西南聯合大學存在的價值意義。

「散文」西南聯大舊址行思錄/宋躍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地盤並不大,花不了多長時間就能走完。可就在這小小的彈丸之地,卻創造出了人類教育史上的奇蹟。其原因何在?實在引人深思。稽之往事,察其大略,無外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和”。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言:“三校有不同之歷史,各異之學風,八年之久,合作無間,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以平。”一個和尚挑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喝。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蔣夢麟、張伯苓相繼離開聯大到重慶就職,重任就落到了梅貽琦的肩上。蔣、張二先生的“讓”,梅先生的“公”,共同造就了聯大的“和”。清華大學有庚子賠款,經濟狀況好於北大、南大,但梅先生一視同仁,不分三六九等,故三校之教師能和睦相處,親如一家。由此想到梅先生的兩句著名的話,一句是:“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聯大有陳寅恪、吳宓、金嶽霖、馮友蘭、錢穆、趙元任、劉文典、葉企孫、陳省身、華羅庚、吳大猷等,這個名單還可以列出一長串,而且任何一個拿到世界知名大學都毫不遜色。如此眾多的教授齊聚一校,不能不說是學生之福。就以我曾就讀的西南師範大學而言,一個吳宓足以撐起一所學校的門面,儘管吳宓早已去世,但說起西師,就不能不說吳宓,每一個人都以知道一些他的故事為榮,如果一個西師的學生,你不知道吳宓,你都不好意思說你是西師的。第二句是:“校長是帶領校工給教授搬凳子的。”以校長的身份給教授搬凳子,那是自掉身價,可梅先生沒有那麼多的講究,他身先示範,所以他能帶領三校的師生員工和衷共濟,度過戰火紛飛的艱難時期。

「散文」西南聯大舊址行思錄/宋躍

二是自由。聯大沒有統一的教材,老師們自編教材,想講什麼就講什麼。教育部長陳立夫要求聯大用教育部頒發的統一教材,遭到聯大老師的集體抵制。馮友蘭先生著文予以逐一反駁,條分縷析,理甚詳明。當然,這並不是說老師們不努力,拿著發黃的教案就講一輩子。老師們都以講授最新的研究成果為榮。最著名的是陳寅恪,他說,前人講過的他不講,別人講過的他不講,以前講過的他不講。陳先生上課時,不僅有學生,連吳宓、馮友蘭、朱自清這樣的教授都坐在教室裡聽。有時候,一學期同時開幾門相同的課,讓學生去自主選擇聽誰的課。如中國文學系的“國文讀本”就由羅庸、朱自清、浦江清、王力等教授同時開,任何一人所講的與別人的都有不同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心得與體會。這既給了學生選擇的機會,又讓教授們互相競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更有甚者,劉文典先生在月下講《月賦》,聞一多先生“痛飲酒熟讀《離騷》”,講課總是要拖到黃昏之後,而且老師和學生都可以抽菸。梅校長對教授們的自由散漫持寬容態度,並不加以干涉。學校聘請28歲的華羅庚、錢鍾書為教授,也沒有人說他們太年青,只要有能力,年齡不是問題。當然,學歷也不是問題,聯大聘請沈從文為教授,雖然有人認為他只有小學學歷,但因為沈從文寫作上確實有過人之處,還是聘為教授。

三是責任感和使命感。聯大的老師雖然秉性各異,主張不同,但愛才之心是一樣的,他們都以培育人才為己任。抗戰最艱苦的時期,在聯大的學生中徵兵,梅校長的兒子女兒可以去從軍,但那些最優秀的人才不可以去,如楊振寧、李政道。因為這些人要等到抗戰勝利之後從事國家的重建工作,就像當年拿破崙不讓軍校的學生上戰場一樣。老師們深知身上擔子的沉重,絲毫也不敢鬆懈,除了準備教學的資料之外,可以說每一位老師都沒有閒著,都在著書立說。在戰火硝煙中,在飢寒交迫中,在經常要跑空襲的危難中,華羅庚完成了開創性的著作《堆壘素數論》,吳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振動光譜及結構》、張青蓮的《重水之研究》、趙九章的《大氣之渦旋運動》、孫雲鑄的《中國古生代地層之劃分》、馮景蘭的《川康滇銅礦紀要》、馬大猷的《建築中聲音之漲落現象》、聞一多的《楚辭校補》、馮友蘭的《新理學》、陳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湯用彤的《漢魏晉南北朝佛教史》、金嶽霖的《論道》、吳宓的英文版著作《世界文學史大綱》《歐洲文學史大綱》《文學與人生》等大批奠基性論著相繼誕生。這些作品又成為老師上課的內容,讓學生時時能接觸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學生也深知自己身負的使命,潛心向學。短短的八年,西南聯大培養出了無數的優秀學子,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鄧稼先、趙九章、郭永懷、朱光亞等8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徵鎰4人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擔任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的共92人。聯大畢業的學生中,穆旦、鄭敏、杜運燮、袁可嘉是著名詩人,汪曾祺、宗璞是著名作家,許國璋、許淵衝是著名翻譯家。

「散文」西南聯大舊址行思錄/宋躍

西南聯大的成功,還得力於教授的嚴格要求,學校重視基礎教育,教授治校,寬進嚴出等等。但我認為,主要的還是以上三點。

錢學森去世之前,曾致信溫家寶總理,問到為什麼建國六十年沒有培養出大師,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借鑑西南聯大的一些做法,或許能夠略為改變我們當前的教育現狀,不要那麼急功近利,不要一切只看分數,不要忽視“人”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結合社會實際鍛鍊能力,也許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散文」西南聯大舊址行思錄/宋躍

【往期精選】

「散文」西南联大旧址行思录/宋跃

《心悅文摘》旨在收集發佈精品美文,品讀原創佳作,陶冶心靈情操,分享人生喜悅。誠摯歡迎全國各省、市知名作家、文學愛好者授權轉載發佈原創佳作!

顧 問:宋 虹、蓮心兒

主 編:臨湖聽濤(365542666)

1、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2、來稿請用文本格式或word格式排版,並附上作者姓名、個人簡介、生活照片。

3、稿件須為原創作品,切勿一稿多投,文責自負。

5、稿酬核算期限為8日(自發布之日起8日內),作品讚賞金額70%歸作者所有。

「散文」西南联大旧址行思录/宋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