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浙皖迎重磅利好 2025年长三角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长三角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3年,长三角教育将率先在高教、职教、师资等若干领域深化协作、重点发力。

沪苏浙皖迎重磅利好 2025年长三角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第十届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会议现场照

12月13日,第十届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会议13日起在上海召开。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地区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和《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江苏省副省长王江、浙江省副省长成岳冲、安徽省副省长王翠凤等出席并签约。同日,三省一市教育领域多个重点协作项目揭牌。这些重点协作项目,将在未来三年内,从多个领域推动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建设。

据介绍,三省一市分管副省(市)长共同签署的《长三角地区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协作框架协议》,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推进路径以及保障机制。作为今后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和纲领性文件,《战略框架协议》的发布标志着长三角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阶段。《战略框架协议》提出了“两步走”目标:

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基本形成富有效率、更加开放、联动发展的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机制;到2025年,长三角地区整体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具有区域特点、中国特色、世界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教育体系,形成亚太地区教育高地。

沪苏浙皖迎重磅利好 2025年长三角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三省一市教育部门负责同志签署“三年行动计划”等

三省一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共同签署的《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在未来3年,长三角教育将率先在高教、职教、师资等若干领域深化协作、重点发力:

在高等教育领域,三省一市教育部门将探索建立长三角跨区域联合实验室,形成需求导向的联合共管机制;在职业教育领域,相关教育部门将搭建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形成职业技能人才的错位培养机制。三省一市教育部门将共建基础教育校长及教师培训联动平台,构建“影子校长、影子教师”的后备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在实践研究方面,三省一市教育部门将探索联合开发“区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区域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若干标准体系。

沪苏浙皖迎重磅利好 2025年长三角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三省一市分管副省(市)长为重点协作项目揭牌

第十届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会议聚焦“开启新时代长三角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征程”,共同会商三省一市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以更高站位、更宽领域、更高质量、更深协同来创新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全球卓越的区域教育协作典范,支撑长三角地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教育集团化效应:从一地到跨地

会上,“中国长三角浙江省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中国长三角江苏软件职业教育集团”、“中国长三角上海市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中国长三角安徽省国际商务职业教育集团”首批四家“长三角地区联合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揭牌,将在今后发挥各省市地区优势,进行职业教育的错位培养。

基础教育集团也在行动,足迹覆盖上海周边三省。继华东师大盐城实验中学、华东师大星源淮安实验学校新建之后,华东师大基础教育集团今夏又与湖州市战略合作,校地共建“华东师大湖州实验中学”;无独有偶,上海师大附校品牌今年进一步辐射安徽,“上海师大附属合肥实验学校”明年有望招生,此前其附属实验学校在浙江嘉善、江苏吴江也已开展一贯制学校合作办学。

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让成果“动起来”

在长三角,“动起来”的不仅是学校,还具体到服务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各种成果。签约即行动,“长三角高校技术转移联盟”同期揭牌成立。联盟由上海市教委科技发展中心会同复旦、上海交大、浙大、南大、中科大等高校联合发起,将加速长三角主要相关高校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破除阻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共性关键问题,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实现区域高校及校企的深层合作和共赢发展。

长三角正在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成果也在城际间互联互通。上海市教委科发中心主任陆震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从南京工业大学的“益生优良芽孢杆菌发酵关键技术”,到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五行香源系列香类保健产品”,第20届工博会高校展区与企业当场洽谈合作意向的参展项目就有百余项。

共建教培联动平台:联合培养无地界

从“青椒”、骨干到校长,联合培养均无地界。沪苏浙皖将共建基础教育校长及教师培训联动平台,构建“影子校长、影子教师”的后备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在新成立的“长三角教育人才服务联盟”框架内,不仅联合举办招聘会议、联合引进海外人才等,还探索建立“长三角访问学者”,以及各级各类学校骨干教师交流挂职机制等。

沪苏浙皖迎重磅利好 2025年长三角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第十届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会议现场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