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要拿“痕迹管理”开刀了!——学主席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的讲话有感

中央要拿“痕迹管理”开刀了!——学主席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的讲话有感

中央要拿“痕迹管理”开刀了!——学主席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的讲话有感

3.

领袖的这个讲话中,有不少让人眼睛一亮的表述。比如:

要多选一些在重大斗争中经过磨砺的干部,同时要让没有实践经历的干部到重大斗争中去经受锻炼,在克难攻坚中增长胆识和才干。

要把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组织和群众认不认可作为选拔干部的根本依据。

基层反应强烈的“痕迹管理”、“文山会海”, 这些问题既占用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感同才能身受,大家之所以会“眼睛一亮”,因为关系切身利益,因为“为害久矣”。

强调要“多选在重大斗争中经过磨砺的干部”。实际当中有许多经过基层磨砺的干部使用不起来,或以“墩苗”为由过度磨练,使得一些年轻的基层干部被磨平了锐气,磨掉了年龄优势。前两年的“干部冻结”,更是让一大批人都成为牺牲品。另一方面,一些机关干部也因为领导用得“顺手”,迟迟舍不得放到基层锻炼,造成任职资历上的“缺项”,等熬到连年龄优势都没有时,只能望路兴叹。

强调要“把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组织和群众认不认可”作为选拔干部的根本依据。实际当中,“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组织认不认可”可能还基本有用,但“群众认不认可”这一项,恐怕大多数并未得到落实。群众认可的未必得到提升,群众不认可的却一路飞黄腾达,群众没有发言权和决定性,只有鼓掌权和参观权,有时连“牢骚权”都要受到控制。有人说,如果群众投票管用,可以让那些干得不怎样的领导下台滚蛋,整个单位的建设将焕然一新。虽未必全面,但不无道理。

强调要“改变基层反应强烈的‘痕迹管理’和‘文山会海’状况。实际当中,这些问题愈演愈烈,已经严重束缚了改革手脚,影响了刚刚好转起来的风气。学讲话要抄笔记,学党章要抄笔记,开会还要抄笔记,为了以示重视和检查方便,还规定必须一事一记、一事一本,于是每个人手头差不多都有三五个笔记本;买纸要层层请示,买文具要层层登记集中办理,打印一个哪怕是不涉密的通知也要前楼后楼层层楼梯往集中文印室跑;至于会议之多,就更是罄竹难书了,大事小情都要开会,一周五天差不多得有两到三天的时间都用到开会和组会上,各级苦不堪言。

而这些问题,许多都直指干部选拔任用,直指干部队伍建设。“痕迹管理”与“文山会海”表面看是作风问题,实际上也是由于吏治不彰在作祟。“痕迹管理”与“文山会海”为什么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因为长期的官本位思想影响根深蒂固,也就是领袖所讲的吏治中的“封建糟粕”,因为流毒的思想清理和组织清理远未结束。

很多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并不端正,他是通过什么手段爬到今天这个位置的,也并不十分清楚。之所以要通过“痕迹管理”表现出一个“落实非常到位”的态度,盖因其来历不明怕清算,于是矫枉过正一些以表“忠心”;把责任与压力转嫁给下面、替自己摆脱干系;改革动了自己的奶酪,于是人为制造麻烦给下面,让基层反感进而怀疑改革本身;以及没什么真本事、就靠着这一套逢迎上意、邀功请赏的。至于“文山会海”,则既有转嫁责任撇清干系的动机,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只熟悉这些、只会这些,知道“随大流”与“政治正确”最安全的道理。

以上种种,皆直指吏治,触及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

4.

借鉴历史,可见一个规律:即所有变法,都依赖于吏治是否昌明、有效。商鞅变法的成功,在于打破了旧贵族势力对权力的垄断,而重新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官僚系统,并以重赏与峻刑保证了它的有效运行。而王安石等变法的失败,都没有跳出原有的官僚体制,并且主要还是依赖于旧系统的官僚们。

王安石的变法,设计不可谓不全面不具体,若得以全部落实,无疑会使宋王朝发生巨大变化。然而王安石本没有借机整饬吏治,而是采用了收买与迁就的办法,希望得以配合与执行。然而改革既然触动了官吏的利益,又并没有及时确立有效的管理约束手段,再加之并没有充分调动下层百姓的改革积极性,甚至连有利于民的“青苗法”也被“歪嘴和尚”们搅乱,引得农民们纷纷起来反对改革,导致这场改革的最终黯淡收场。究其原因,吏治不成功是一个值得考量的最大因素。

在大一统的国家里,变法也好、改革也罢,在执行程序上,都是自上而下,由顶层设计,郡县级官吏层层执行。因此,政府中的中、下层各级官员成了变法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成为变法的中坚力量。

但是,对于变法的最终理想,发动者、设计者与各级官吏往往大相径庭。变法的设计者怀有强烈的理想抱负,各级官员则被动执行,或者出于个人的利益需要成为变法的鼓吹者和参与者。由于缺乏主动的参与意识,又没有监督和约束,面对强大的物质利益得失,人性的弱点往往驱使各级官吏置自己的社会责任于不顾。因为没有一支上下同心的、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官员队伍能健康地把变法推行下去,导致变法往往中道崩殂。

这个道理,对于今天的改革同样是有借鉴意义的。

学习古代吏治借鉴经验教训是表,如何推进党的干部队伍建设迈向一个新的高度是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表,如何在改革之年、进一步把改革推向深入,向着既定目标扎实而有效地不断前进,是里。

来源 | 当年绿网

校对 | 崔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