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要拿“痕跡管理”開刀了!——學主席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上的講話有感

中央要拿“痕迹管理”开刀了!——学主席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的讲话有感

中央要拿“痕迹管理”开刀了!——学主席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的讲话有感

3.

領袖的這個講話中,有不少讓人眼睛一亮的表述。比如:

要多選一些在重大斗爭中經過磨礪的幹部,同時要讓沒有實踐經歷的幹部到重大斗爭中去經受鍛鍊,在克難攻堅中增長膽識和才幹。

要把幹部幹了什麼事、幹了多少事、乾的事組織和群眾認不認可作為選拔幹部的根本依據。

基層反應強烈的“痕跡管理”、“文山會海”, 這些問題既佔用幹部大量時間、耗費大量精力,又助長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這種狀況必須改變

感同才能身受,大家之所以會“眼睛一亮”,因為關係切身利益,因為“為害久矣”。

強調要“多選在重大斗爭中經過磨礪的幹部”。實際當中有許多經過基層磨礪的幹部使用不起來,或以“墩苗”為由過度磨練,使得一些年輕的基層幹部被磨平了銳氣,磨掉了年齡優勢。前兩年的“幹部凍結”,更是讓一大批人都成為犧牲品。另一方面,一些機關幹部也因為領導用得“順手”,遲遲捨不得放到基層鍛鍊,造成任職資歷上的“缺項”,等熬到連年齡優勢都沒有時,只能望路興嘆。

強調要“把幹部幹了什麼事、幹了多少事、乾的事組織和群眾認不認可”作為選拔幹部的根本依據。實際當中,“幹了什麼事、幹了多少事、組織認不認可”可能還基本有用,但“群眾認不認可”這一項,恐怕大多數並未得到落實。群眾認可的未必得到提升,群眾不認可的卻一路飛黃騰達,群眾沒有發言權和決定性,只有鼓掌權和參觀權,有時連“牢騷權”都要受到控制。有人說,如果群眾投票管用,可以讓那些幹得不怎樣的領導下臺滾蛋,整個單位的建設將煥然一新。雖未必全面,但不無道理。

強調要“改變基層反應強烈的‘痕跡管理’和‘文山會海’狀況。實際當中,這些問題愈演愈烈,已經嚴重束縛了改革手腳,影響了剛剛好轉起來的風氣。學講話要抄筆記,學黨章要抄筆記,開會還要抄筆記,為了以示重視和檢查方便,還規定必須一事一記、一事一本,於是每個人手頭差不多都有三五個筆記本;買紙要層層請示,買文具要層層登記集中辦理,打印一個哪怕是不涉密的通知也要前樓後樓層層樓梯往集中文印室跑;至於會議之多,就更是罄竹難書了,大事小情都要開會,一週五天差不多得有兩到三天的時間都用到開會和組會上,各級苦不堪言。

而這些問題,許多都直指幹部選拔任用,直指幹部隊伍建設。“痕跡管理”與“文山會海”表面看是作風問題,實際上也是由於吏治不彰在作祟。“痕跡管理”與“文山會海”為什麼屢禁不止、愈演愈烈?因為長期的官本位思想影響根深蒂固,也就是領袖所講的吏治中的“封建糟粕”,因為流毒的思想清理和組織清理遠未結束。

很多領導幹部的政績觀並不端正,他是通過什麼手段爬到今天這個位置的,也並不十分清楚。之所以要通過“痕跡管理”表現出一個“落實非常到位”的態度,蓋因其來歷不明怕清算,於是矯枉過正一些以表“忠心”;把責任與壓力轉嫁給下面、替自己擺脫干係;改革動了自己的奶酪,於是人為製造麻煩給下面,讓基層反感進而懷疑改革本身;以及沒什麼真本事、就靠著這一套逢迎上意、邀功請賞的。至於“文山會海”,則既有轉嫁責任撇清干係的動機,也有一些領導幹部只熟悉這些、只會這些,知道“隨大流”與“政治正確”最安全的道理。

以上種種,皆直指吏治,觸及幹部隊伍建設的根本。

4.

借鑑歷史,可見一個規律:即所有變法,都依賴於吏治是否昌明、有效。商鞅變法的成功,在於打破了舊貴族勢力對權力的壟斷,而重新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官僚系統,並以重賞與峻刑保證了它的有效運行。而王安石等變法的失敗,都沒有跳出原有的官僚體制,並且主要還是依賴於舊系統的官僚們。

王安石的變法,設計不可謂不全面不具體,若得以全部落實,無疑會使宋王朝發生巨大變化。然而王安石本沒有藉機整飭吏治,而是採用了收買與遷就的辦法,希望得以配合與執行。然而改革既然觸動了官吏的利益,又並沒有及時確立有效的管理約束手段,再加之並沒有充分調動下層百姓的改革積極性,甚至連有利於民的“青苗法”也被“歪嘴和尚”們攪亂,引得農民們紛紛起來反對改革,導致這場改革的最終黯淡收場。究其原因,吏治不成功是一個值得考量的最大因素。

在大一統的國家裡,變法也好、改革也罷,在執行程序上,都是自上而下,由頂層設計,郡縣級官吏層層執行。因此,政府中的中、下層各級官員成了變法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成為變法的中堅力量。

但是,對於變法的最終理想,發動者、設計者與各級官吏往往大相徑庭。變法的設計者懷有強烈的理想抱負,各級官員則被動執行,或者出於個人的利益需要成為變法的鼓吹者和參與者。由於缺乏主動的參與意識,又沒有監督和約束,面對強大的物質利益得失,人性的弱點往往驅使各級官吏置自己的社會責任於不顧。因為沒有一支上下同心的、有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官員隊伍能健康地把變法推行下去,導致變法往往中道崩殂。

這個道理,對於今天的改革同樣是有借鑑意義的。

學習古代吏治借鑑經驗教訓是表,如何推進黨的幹部隊伍建設邁向一個新的高度是裡。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幹部隊伍是表,如何在改革之年、進一步把改革推向深入,向著既定目標紮實而有效地不斷前進,是裡。

來源 | 當年綠網

校對 | 崔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