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做善“比”的党员干部

「声音」做善“比”的党员干部

何谓“比”?从甲骨文字形看,像两个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说文》云:“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可见,“比”的本意就是在各方面“较量高低”。在现实中,“比”充斥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场之中,“比”也随处可见。

其实,人生就是在“比”中不断前行的。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留学时面对外国学生的嘲笑,不去和他们计较,而是和他们“比”本事。在完成“把青蛙卵的外膜剥掉”的实验中,他始终坚信:外国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通过努力,也一定能够办到。

果然,他成功的经验震动了整个生物界。这样的“比”,能让自己“知耻而后勇”,扬长避短,勇往直前。

那么,作为肩负地方发展、民族振兴重任的党员干部,又当怎样在“比”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呢?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别人计较享受的优劣,而同别人比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给广大党员干部的“比较”人生作出了深刻的诠释。

雷锋同志也在日记中写道:“生活上向低标准的看齐,工作上向高标准的看齐。”成为党员干部行事作风最通俗的解读。这样的“比”,“比”出正能量,“比”出“为人民服务”诺言的践行情况,“比”出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然而,那些“心态失衡”的官员,也是在“比”中“沦落”的。他们往往和别人比私利、比享受,就是不去比成绩,比贡献。

他们对焦裕禄、谷文昌、孔繁森、廖俊波这些该去“比”的对象“视而不见”,却对那些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腐败者羡慕不已,在与腐败者频繁的比较中,把党的培养、父母的教导、亲人的关心逐渐抛到了九霄云外,将知识与能力运用到敛财牟利上。

同样是“比”,但这些人迷失了方向,其结果自然南辕北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歌德说:“一个人如果能发现他的对手的长处,那就会给他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益处。”

作为党员干部,不要总是把目光对准那些与社会发展进步相悖的阴暗角落,而要抬起头来看看那些服务人民、奉献青春的“同行”,找到他们身上的“长处”,再回头对比自己的“短处”,继而“取长补短”,给自己“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益处”。不是吗?要说给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能和袁隆平“比”的又有多少?但袁隆平又在和谁“比”呢!

他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原来,他在把自己的贡献和世界人民的生活“比”。这样的“比”,才最具含金量。

“莫慕贪官‘比’享受,更向廉吏‘比’清廉。”

党员干部要善于和优秀“比”、和榜样“比”,以是否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是否能增加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为标尺,“比”干出的成绩,“比”给群众带来的笑容,惟有如此,事业才会蒸蒸日上,人生才会处处阳光。

「声音」做善“比”的党员干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