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之後的少數民族越來越難打了?

高涼士子


這絕對是一個偽命題!貌似唐朝以前對外戰爭跟玩一樣!動動手就能把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滅亡掉似的!然後這個神奇的能力在唐以後就沒有了!唐朝幹了什麼?竟然以後大招被被取消了!封印了?



實際上對外戰爭一直是一個非常耗費國力的事情,這種事情不管是在唐之前,還是在唐朝以後都是如此,根本不存在唐以後對少數民族戰爭難打了!



西周為什麼遷都呢?被犬戎打的國都不保!劉邦至文景時代,為什麼一直與匈奴和親,那是因為劉邦率領的幾十萬剛剛打勝項羽的士氣很高漢軍被匈奴幾乎全殲!西晉以後的五胡亂華政權那個不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漢武帝那麼雄心壯志的皇帝,不照樣末年繼續和匈奴和親?好打嗎?一點都不好打!



隋唐兩朝更是如此,突厥的隱患直至武后甚至玄宗時期才解決,隋煬帝百萬重兵出征高句麗慘敗而歸,而唐太宗也好不到哪裡去!



唐以後的就不舉例子了!一樣的不好打,但也不見得沒法打,現在就聊一下為什麼有唐以後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不好打,這個謬論形成的原因!



原因一,歷史只能通過文獻記載和史書中才能瞭解到,越是久遠的歷史,傳下來的史料就越少,而且被篡改的可能性也會增大,對唐朝以前瞭解的少造成以前無敵的這種錯的認識!



原因二,歷朝歷代都是下一個朝代書寫上個朝代的歷史,宋朝被文人墨客各種黑到家了,後世文人跟著黑!清朝黑明朝、民國黑清朝!造成的結果就是我們看到的都是記錄他們多麼不堪,而他們創業起家卻很少有人願意研究!只能說歷史還是那個歷史,不過文人越來越矯情和沒落了。


涇水書生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唐朝以後的少數民族之所以越來越難打,主要是因為兩點:

一是少數民族進行了制度和技術的全面革新;

二是中原王朝進行了自我閹割式的制度創新。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

1、制度革新,後來居上

唐朝滅亡後,中原地區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此時的北方,契丹則建立了統一而強大的遊牧民族政權。

這是自西晉滅亡後,中原地區再次出現的大分裂。

此時的中原各軍閥,為了取得優勢,紛紛放棄自己的底線,尤其是石敬塘,936年,石敬塘將燕雲十六州地區割讓給契丹,從此中原地區屏障盡失。

而對於契丹而言,燕雲十六州則成為其封建化改革的平臺,契丹根據自身的特點,創造了“二元制”的帝國,從此遼國成為帶有鮮明封建特色的遊牧民族帝國。

遼國之後的金國、西夏、蒙古和滿清,也基本沿襲了這樣的套路。

有著遊牧民族的強悍戰鬥力,又有中原王朝制度的強大組織能力,這樣的政權,絕對是中原王朝的強勁對手!和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漢化不同,遼金蒙古的漢化只是學習中原文明,並沒有完全放棄自己的民族特色。這裡需要指出的是金國,在金世宗完顏雍時期,金國才開始了全盤漢化的過程,在此之前,特別是海陵王遷都燕京之前,金國實施的,也是二元制的政體。

其後的蒙古,則是對漢文化淺嘗輒止,更多地保留了自己的特色。而到了明末,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吸取了遼金夏蒙的不足,在漢化上做到了張弛有度,所以享國時間最長!

正是在制度上完成了革新,使得少數民族與中原王朝在制度上沒有了代差,甚至還有優勢,所以中原王朝難以招架!

2、技術轉讓,鳥槍換炮

說起制度的輸出,和唐朝有很大的關係,唐朝一度征服了包括漠北在內的遼闊疆域,這使得唐朝的先進制度得以源源不斷地向被征服地輸出。不僅如此,哪些曾經臣服於大唐的政權,也得到了唐朝的福澤,最典型的就是吐蕃。通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幾次和親,為吐蕃帶來了很多先進的技術,包括糧食種子,這些幫助吐蕃成為更加強大的政權,當然,對唐朝的威脅也更大!

到唐朝後期,曾經臣服於大唐的少數民族政權要麼滅亡,要麼自立山頭,成為一個又一個的割據勢力。

大唐除了進行制度的輸出之外,在技術上也進行了大量的轉讓。要知道,要開疆拓土就要打仗,打仗就有勝有敗,敗了就有可能損失人才,比如工匠,怛羅斯之戰失敗後,唐朝的造紙術就是被俘虜的工匠帶到阿拉伯的!

而對於少數民族,特別是漠北的民族,騎兵是橫掃天下的根本,所以馬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今天的考古結果來看,最早的馬鐙出現於漢朝時期的中原,在南北朝時期趨於完善,而在唐朝對外戰爭中,馬鐙的使用更加普遍。

在不斷的戰爭中,馬鐙伴隨著戰爭的進行輸入北方,幫助遊牧民族造就更加強大的騎兵!

除了馬鐙,火藥也是著名的大殺器。最早關於火藥應用於軍事的記載是904年楊行密攻打南昌城時用火箭燒燬龍沙門,史稱“豫章飛火”(當時的南昌叫豫章)。

而後,火藥開始隨著少數民族的不斷南下成為遊牧民族的重要火力來源。

13世紀初,蒙古大軍大舉西征,當時的蒙古軍隊中大量裝備火銃等火炮類武器。隨之黑火藥技術傳入阿拉伯,被稱為“中國雪”!

正是由於技術上的巨大進步,少數民族同樣和中原王朝沒有武器代差,加上他們有強大的騎兵等,戰鬥力自然兇悍!

3、自我閹割,自毀長城

和少數民族大跨步的進步不同的是,中原王朝不僅沒有進行相應的升級改造,而且進行了自我閹割式的社會改良。

有感於武將當國的混亂,960年黃袍加身的趙匡胤決定將這股風氣扼殺在自己這裡,具體就是進行了“以文制武”的改革。

在收回武將權力的同時,趙匡胤大力推行分權,導致兵不識將,將不知兵。

不僅如此,趙匡胤還改革科舉,擴大科舉的錄取人數,導致文官勢力空前龐大,北宋中期以後甚至可以影響皇權。在文官制度的籠罩下,北宋軍事主官居然是文官來擔任,宦官來監軍,至於武將,基本就是個幹活打雜的角色。

這樣的設定是把武將割據造反的根子給斷了,但是卻也斬斷了中原王朝的血性!從此北宋的戰鬥力越來越感人,除了對陣西夏的西軍,北宋的整體軍力簡直就是戰五渣的存在。

而可怕的是,這種以文制武和分權的思想,被朱元璋拿來就用,這導致明朝後期戰鬥力更加感人。

文人誤國,在宋明兩朝絕對不是一句玩笑話!
在這樣的環境下,不僅宋明兩朝難以崛起,而且對領土觀念大淡薄超乎想象。面對大理,趙匡胤一個“宋揮玉斧”就徹底告別了雲南。從明宣宗開始,明朝大量放棄邊疆土地,包括奴兒干都司、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等。

沒有領土就意味著沒有戰略縱深,意味著在遊牧民族的衝擊下生存力更弱,所以宋明兩朝最後全部被遊牧民族徹底消滅!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種類似的問題我回答過:答案就是唐朝之後的少數民族開始自創文字。

在唐之前,眾多民族是沒有用漢字就行了,但唐之後,那些少數民族就有自己的一些小想法:

那些少數民族突然開始創造自己的文字了

圖文契丹文

圖為党項文

圖文女真文

文字是什麼?除了是交流的工具,也還是文明的標誌。

正是甲骨文證明了中華文化早在數千年前意見存在

唐之後那些少數民族對自己的外在服飾、內涵文化都對當時的中華文化的區別開始有所在意。

烏克蘭跟俄羅斯同屬斯拉夫人,但是當居住在烏克蘭的斯拉夫人自身認為自己是烏克蘭人,而不是斯拉夫人,於是俄羅斯很難對烏克蘭進行徹底征服。

那麼為什麼唐之後少數民族主義會突然都想搞自己的文化了呢?

那是因為安史之亂,原本華夷一家的國際關係體系,由於安祿山的叛亂,導致漢人對少數民族防範心日益加重。當然作為少數民族,會突然有種隔離感,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成立自己的文化圈。於是是拉攏一幫跟自己穿的衣服相似、說的話相同、吃的飯一樣的一群人。創立自己的文字文化。這樣的少數民族是很難打的。


銫媒體


不是少數民族越來難打了,是民族的血性沒了。

今天不談周邊少數民族在這幾千年的改變,只談談民族的血性。

漢唐雄風,不是說說而已啊。

“寇可往,我亦可往。”這種豪氣後面的王朝有嘛?

班超只有36個人能縱橫西域,這種底氣和勇氣大漢能給他,宋和大明能給嗎?

唐朝最盛時軍隊不過60餘萬,每每都是以少戰多而不退。

民族血性的退化,原因有很多:

元清的少數民族統治,將國家階層不停割裂,階級之間矛盾巨大。

儒家的盛行,儒家宗旨並非教出一堆文弱書生,而後世儒生越來越曲解孔孟本意,文風愈盛而繁文縟節愈多,宋之理學更是限制民族的思想,明清時變本加厲。


再就是唐亡于軍閥藩鎮割據,唐後的五代十國十五名開國者皆是擁兵自重而為王,就連宋太祖也是兵變上位,教訓太重,於是宋重文抑武,強幹弱枝。

有人說北宋對外勝率百分之七十以上,可惜,剩下那百分之二十多敗仗哪一次不是大潰敗,亡國之戰?

北宋勝的那些有又多少全是戰略性大勝?唐時12萬登陸日軍全數被唐軍趕下海,浮屍無數,突厥人自白馬之盟後一敗再敗,敗者入長安投降,餘者一路向西而逃。

恆羅斯一敗,被記為大唐敗給阿拉伯帝國,可是人家擅自出戰的高仙芝只帶一萬餘唐軍,兩萬餘臨時拼湊的外國人,在長安萬里之外作戰,就讓十數萬阿拉伯士兵無可奈何留下一半屍體。

白登之圍,幾十萬漢軍,劉邦只有幾萬人廝殺過於興奮,突擊太遠才被包圍,而匈奴退兵一是收了賄賂,二是漢軍主力已至。


漢朝兩位冠軍侯創下的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的兵家最大成就後世幾乎無人達成。

漢末三國動亂,曹操徵烏桓,公孫徵遼東,孔明平南蠻,孫吳鎮嶺南,難道不是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

敢死戰,不怯戰,漢唐時期,對於周邊國家,我們只有八個字字:順者昌,逆者亡。

一個國家的血性在於,能今天做的事情絕不放在明天,恥辱一定要用血洗。

後世的詩詞也不錯,但我不喜歡什麼“醉裡挑燈看劍”,也不喜歡什麼“鐵馬冰河入夢來”,更不喜歡“怒髮衝冠憑欄處”,太悲壯了,這是國家受制於人,我不喜歡悲壯,我就喜歡“金樽清酒鬥十千”就喜歡“雲想衣裳花想容”!

岳飛,韓世忠,辛棄疾都是英雄,可是悲壯英雄,有志難伸,李白?不過是個風流詩人,可這世間只有一個真正的盛世才能養出李白這樣的人物。

世人言漢唐盛世,可還有人言康乾盛世,對於後者,我不多言,既然你的辮子還綁在心裡,那又何需我浪費口舌?


看看宋朝,後面的皇帝和大臣就知道徐徐圖之,等等等,永遠不知道收回燕雲,收回西北,收回中原,慢慢的謀算青塘和南疆,殊不知一敗即失所有,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宋明不好嗎?不是的,每個大一統朝代,都有其可取之處,都值得大書特書,但是漢唐在我心裡,一直是不一樣的。


文武並濟,方為長久之道,我們國家現在終於重新覺醒了,但是,中庸之道雖然不錯,但是睥睨世界的豪氣已經不在。

畢竟時代也不同了,畢竟平平安安最好,欣慰的是我們的民族在關鍵時刻,仍有血性。


歷史區的哈士奇


這是偏見。

唐代之前的少數民族也難打!

西周為啥遷都?還不是因為老家被少數民族端了。秦國被義渠人欺負成啥樣了?堂堂太后給人家生孩子。趙國搞胡服騎射,還不是被遊牧民族打得受不了了,逼的。

再說匈奴人,匈奴人和漢朝對峙400多年,漢朝不也一直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漢武帝雄起了,差點把大漢弄成短命。後來還是匈奴人自己分裂,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接著是柔然人。魏晉拿柔然是基本沒脾氣的,柔然人是鮮卑人和突厥人聯手解決的。

再看鮮卑人,漢人是徹底拿鮮卑人沒辦法,是鮮卑人自己漢化才解決了。

隨後是突厥人,突厥人堪稱史上最強,“戎狄熾強,古未有也”。多次南渡黃河,楊廣直接被打哭過。所幸分裂了,東突厥被李世民滅了。算是難得的大勝利。

後面就是契丹人党項人女真人蒙古人乃至滿洲建奴。就不多說了。

都難打!

相比而言,宋朝耗死了三個少數民族,明朝反攻草原,表現算不錯的了。


郝子曰


由於儒家思想的腐朽沒落,外戚干政,權臣當道,軍閥割據,使得大唐帝國分崩離析,走向了滅亡。

唐朝滅亡以後,中國迎來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的特殊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時期。

由於漢族人沒有辦法重新統一中國,於是,處於中國周邊的少數民族就逐漸崛起,並開始問鼎中原。

擁有遊牧文明的少數民族,他們逐漸接受了中原的農耕文明,並使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有機結合,創造文字,建立科舉制度,建立了全新的國家治理機制,雖然他們沒有能夠重新統一中國,但是他們卻建立了在中國處於分治割據狀態時期的最強大的國家政權,控制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

由於他們採取了實用主義工作作風,使得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在當時,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進步與強大。


瀋陽楊藝


這個問題要解釋清楚,有很多角度。如果從中國政治發展的角度來說,從三代至唐,中國的政治制度,與唐代之後的政治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從表面來看,是唐朝之前的大臣,是可以和皇帝坐而論道的。而唐朝之後的大臣,只能站著跟皇帝彙報工作。士大夫的精神,也從一諾千金的“諾”,變成了包衣奴才的“喳”。

(先秦貴族的擔當)

自從產生了農耕文明以來,中原王朝一直在與北方的遊牧部落進行著戰爭。與其說這是生存權的戰爭,不如說這是農耕文明將自己從夷狄腥膻中用鮮血強行隔離開來的民族自覺意識。在最早的記錄中,商朝曾經一次出兵13000人,還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帶隊,攻打北方的遊牧民族。

到了周王朝時,周公在商王朝的內服、外服的基礎上,發展完善了分封制度。中華大地第一次以周文明作為母版,開始了大殖民時期。在周王朝的軍事支持下,經過300年的努力,各個封國的國君逐漸同化了野人。孔子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是商人的後裔。

在這個過程中,各地的封國紛紛向外擴展勢力,將東夷、西戎、南蠻、北胡都趕到邊緣地帶。在宗法制度下,這個封國國君也開枝散葉,形成了更多的城邦國家。所以,在西周時期,諸侯國一般不用連片的顏色來表示,而是一個一個的城邑。

(西周分封:都是一個個分散的據點)

這些遊牧民族本來住的四分五裂的,在各個周王朝和各個諸侯國的努力下,都被趕到了一起,人口更加集中了,而且深受諸夏國家的壓迫,有著共同的敵人,心裡一直想著復仇。很快,在生存權受到威脅時,他們形成了部落聯盟。在諸夏國家之外,東南西北分佈著數量眾多的遊牧民族,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虎視眈眈。

更為不利的是,當這些遊牧民族遠走漠北後,他們發現有一條草原通道,可以直達更加遙遠的西方。當時的西方的科技水平是要超過中原的,士兵們使用起鐵製兵器和馬拉戰車參與戰爭。中國和西方對於鐵器的冶煉採用了完全不同的技術流派,直到西漢時,中國的冶鐵業才達到西方的水平。西方的亞述帝國、赫梯帝國進行征服戰爭時,遊牧民族會將這些文明成果,通過圖蘭低地,再傳入漠北。這就使得在軍事能力方面,漠北遊牧民族由於有科技外援,並不弱於諸夏國家。

鎬京在兩次地震後,國力大損,城牆毀壞,尚未來得及休整,犬戎(匈奴部落聯盟的前身)攻破了鎬京,西周王朝一戰亡國,王室不得不東遷。此後的100年間,黃河流域成為了遊牧民族的跑馬場。陸渾戎甚至把牧場放在洛陽的邊上,翟人、狄人紛紛進入中原。中華文明面臨夭折的危險。

(春秋初年版圖)

諸夏國家秩序崩毀,各自為戰,打的很吃力。這時,齊桓公站了出來,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集合眾國之力,歷經100多年奮戰,才將這些遊牧民族重新趕回邊關,築城守衛。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春秋五霸。

在反抗外族的戰爭中,諸夏國家形成了華夷之辨,產生民族認同。通過戰爭的勝利,將華夏文化發展到了新的高度,形成了文明高地,以至於邊緣地區的吳楚越秦等也紛紛認祖歸宗,參與諸夏國傢俱樂部。同時,由於頻繁的戰爭動員,諸侯國的國土面積不再侷限於一個一個的城邑,而是連成了一片。因此在春秋時期的封國,就已經用區域顏色來表示了。

諸夏國家能夠擊敗這些遊牧民族,並不是靠兵革之利,而是先進的政治制度,優秀的組織能力。單兵作戰素質和軍事科技能力,實際上游牧民族並不弱於農耕民族,因此這一階段的少數民族其實並不好打,要不後來的趙武靈王也不會推廣“胡服騎射”。不僅僅是因為諸夏國家的競爭壓力,更是因為北方遊牧民族的搶掠讓趙國面臨失血而死的困境,因此,銳意改革的趙武靈王被梁啟超稱為“黃帝之後第一人”。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此時的諸夏國家,還有著周王朝封建的全部特徵,即封建主擁有領地裡的幾乎所有權利。領地裡的人民,被他們視為財富,他們可以驅使人民去從事徭役、兵役。

在分裂圖存的情形下,政權不得已強化國家機器,師出有名。民間社會在亡國亂命的恐懼下,也能夠接受苛政。相對而言,中央更易察覺小面積國土內的局部異常,能夠較好地處理國家徵發和民眾接受程度的矛盾。

其實國王們解決問題也非常簡單,因為當時的封建制是歸屬關係,國王只需要把任務和指標下達給封建主,向封建主施壓。封建主最大限度地調用依附自己的基層力量。因此,國民矛盾聚焦點不在國王,而在封建主身上。也因為封建主有自己的勢力和領地,所以先秦時期,經常可以看到封建主與國王的對話,很是不卑不亢。

如晏子不死君難。

崔武子見棠姜而美之,遂取之。莊公通焉。崔子弒之。晏子立於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歸乎?”曰:“君死,安歸?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
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暱,誰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門啟而入,枕屍股而哭。興,三踴而出。人謂崔子:“必殺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因為封建主有足夠的資源離開國王也能獨立存在,所以封建主才會有如此的風骨。有這樣的士大夫精神,才是真正的把天下事當成自己的事的貴族精神。因此,在面臨外族威脅時,正是這些人挺身而出,為大義而戰,全民皆兵,才能保住華夏文明不滅。

(秦趙燕諸侯尚能擊敗少數民族)

這種情況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突然改變了。因為秦始皇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秦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徹底的一次零分封。為了實現皇帝的絕對權力,杜絕地方勢力對中央威權的反彈,秦始皇不僅不封宗室諸侯,他連皇后和太子都不立。

秦始皇的政府徵辟了大量的職業官僚,充任地方守吏。但是這種行政職權上的隸屬關係,很難保證地方的忠誠度。由於沒有了中間的封建主階級作為緩衝,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到了咸陽。秦始皇很勤政,每天都批閱奏章,可能他短命也與超負荷的工作有關。秦始皇有30多年的威權可以鎮壓不服,但是他的繼任者怎麼能夠駕馭得了這種頭重腳輕的政權呢?

所以,秦始皇死後,很快天下大亂,中原勢力衰弱,公元前215年被蒙恬驅趕到塞北草原的匈奴人捲土重來。

(秦始皇設計的制度是徹底零分封)

漢朝以一個經歷了失敗的政治試驗而變得千瘡百孔的帝國去應戰如日中天的匈奴,差點被匈奴打死。後來冒頓單于總是希望漢高祖再發兵北伐,以當時的匈奴實力,是可以擊敗漢朝的。漢朝韜光養晦了70年,才在漢武帝時發起了反擊。

漢朝延續了周王朝的分封政策,由此還釀成了漢景時期的“七國之亂”。不過雖然漢武帝“罷黜百家”,大行中央集權,但是地方豪強依然存在。皇權雖然強大,依然需要藉助士大夫階層來進行管理。

漢代執行的察舉制逐漸又形成了世家大族。

這些人的利益在地方,自然有守土的積極性和對自己所影響區域內的軍事能力的調動權。比如劉琨孤身一人在河北抵抗遊牧民族,當時的北方還有數量相當多的塢堡,都是地方豪強自發組織起來的救亡活動。

因此,世家大族實際上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承擔了先秦時代的封建主的角色。當然,這些世家大族最後也腐敗墮落了,因此出現了衣冠南渡。

(淝水之戰:世家大族的閃光點)

隋唐時,這些世家大族依然佔據著高位,阻礙了社會政治的發展。這時出現了科舉制,使得皇帝發現了一條可以徹底擺脫“中間階層”,可是具體的地方政務必須要有人處理。因此雖然皇帝狠心殺了一波又一波的地方豪強,很快又因為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等原因,再次形成了高門貴族。

隋煬帝急功近利,太希望儘快見到科舉制的紅利,被這些即將被拋棄的高們貴族反殺了。唐太宗吸取了隋煬帝的教訓,用起了軟刀子。到了武則天時期,高們貴族終於被拿下,可是隨著皇權向地方延伸的同時,地方的武備逐漸被削弱。這導致了武則天時期邊疆戰事頻繁,丟失了很多土地,少數民族勢力死灰復燃。到了唐睿宗時,開始設置了節度使作為封疆大吏。

(天寶十節度)

節度使制度的發展,使得地方上的軍政勢力逐漸超過中央皇權,由此釀成了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衰。到了後期,唐王朝全國幾乎都是節度使,皇帝成了擺設。

地方勢力對中央皇權的極大威脅,被五代十國演繹的淋漓盡致。宋朝建國後,開啟了另外一套政治模式——秦始皇中央集權2.0版本。

宋朝皇帝犧牲了政府的行政效率,設置了相當複雜的行政官僚體系,使得政府內部互相掣肘。同時,盡最大可能的吸收地方資源,強幹弱枝。

與秦始皇的二世而亡命運不同的是,宋朝有了“科舉制”的法寶,它源源不斷地位宋朝輸送了大量的職業官僚。這些天子門生多數是寒門子弟,天生的政治資源就是皇帝,從此“學的文武藝,賣與帝王家”,成了讀書人的最高理想。文武殊途,自宋代始。在邊疆地區,也形成了流官治理,戍卒輪番守衛的模式,守土有責,成為了職業。因此,戰鬥意志大不如前。

(中央與地方博弈的轉折點:宋朝)

宋朝的制度,已經有後世“三權分立”的影子了,但是宋朝的中央政府徵發大面積的兵役面臨的風險卻很高。因為職業官僚換個主子一樣幹,宋朝皇帝卻要承擔所有的矛盾。所以,民間又有了“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諺語,皇權真正有了孤家寡人,高處不勝寒的孤獨。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逐漸過渡成了一家一姓之天下了。

少數民族此時也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他們完成了從部落制向封建制的轉變。雖然中原王朝的政治演進依然比少數民族先進了一個時代,但是封建制的少數民族迸發出的戰鬥慾望與中原王朝講究穩定的“三權分立”的戰鬥意志完全不可相提並論。

少數民族是搶到了就是自己家的,可以傳承下去;中原王朝則是是打一份工的職業心態。在民族主義尚未興起前,中央王朝的“天下觀”沒有足夠的凝聚力來將國力轉變成戰鬥力。而且這“天下觀”還萌發於國破家亡之際,已悔之晚矣。

在這種情況下,中央王朝只好努力攀升科技樹,希望能夠通過科技代差形成對國家化的搶劫組織的優勢。可是,科技的發展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在宋代,沒有趕上工業革命。以後的明朝亦如是。

所以,唐朝之後的少數民族越來越難打,是因為歷代皇帝都在不遺餘力地“去除中間商賺差價”,要形成一家一姓的鐵桶江山。最後,皇權在漫長的博弈過程勝利了,地方上的活力卻被壓制了。這種政治的最大優點是穩定,不會有內亂,缺點是頭重腳輕,地方武備空虛。

宋朝的超前的政治制度,本該塑造一個更加強大的文明(穩定和持續的輸出火力和影響力是建立龐大帝國的必要條件,如大英帝國),卻因為沒有趕上科技爆炸,被落後了一個時代的政治制度的蒙元所組織起來的毀滅性力量完全扭轉了歷史發展的方向。


而知而行


唐朝之後遊牧民族越來越強,而中原農耕民族越來越弱,契丹、女真、蒙古、滿人(女真後裔)都可以胖揍中原王朝,甚至可以屠其城,滅其國,居其地!我認真思考後得出如下幾條原因,大家共同探討!


其一、漢人文興武衰,文弱有餘而陽剛不足。可以看出宋之前漢人文武並重、剛柔並濟,打不贏可以和親,打得贏的時候也主動出擊。唐之後由於程朱理學的興起,武人地位的降低,導致國家無可戰之兵,大臣無主戰之心,皇帝無擴地之能!中原王朝就如同步入了老年期一樣奄奄待斃,而遊牧民族如同進入了壯年期一樣意氣風發!

其二、遊牧民族文武並重,社會活力大於中原王朝。我們可以看出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女真族的文化水平呈上升趨勢,文化的上升代表了生產力的進步。儘管文化不及中原王朝,但是武力明顯強於中原王朝。文武相濟之下,遊牧民族的綜合實力強於中原王朝。可以這樣理解,中原王朝就好比由一隻老虎退化成了一頭肥牛,勤肯創造財富卻缺少了攻擊性;遊牧民族好比一群狼進化成了一群豹,不僅戰鬥力提升了,智力也提高了!



其三、中原王朝內部鬥爭過於酷烈,而遊牧民族相對而言比較團結。從宋朝開始文人集團掌控國家政權,宋朝有黨爭,明朝的黨爭更加厲害。王安石要變法,司馬光就出來反對;岳飛要北伐,秦儈就來拖後退;明朝的黨爭更加厲害,文人與官宦之爭,文人內部不同集團之爭。豪格與多爾袞為了穩定後金都可以妥協讓小娃娃福臨當皇帝,而南明卻在亡國之際分成好幾個派系相互攻伐!


大秦鐵鷹劍士


漢唐之後,漢族為主的國家面對非漢族的所謂少數民族的戰爭,越來越處於弱勢,甚至多次被滅國。

首先從漢唐之前說起,漢朝是在秦國統一基礎上重新建立的國家。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根本沒有什麼漢族的稱謂和觀念。中原主要是以原周朝領地和後來的韓國國土為主,中央上國的觀念已經失去。當時的秦國,雖然有後來的史記記載是和姬姓有著某種聯繫,其實秦國當時被函谷關內國家視為蠻夷,或稱西秦虎狼之國。據文化西來說的專家和學者論述,秦族有可能是從西方中亞和羅馬所在地的流民移動到中國西部,成立的政權。秦嬴政據歷史記載,隆準而深目,鷹鼻而卷鬚,完全是西方人的面目特點,再加上秦兵馬俑出土,有著大量的西方人或者中亞人的生理特點。因此秦族是否為後來的漢族都不能確定,如是秦國統一中國,沒準就是少數民族第一次打敗了炎黃子孫,而統一華夏。

再說漢朝,劉邦與項羽都是原楚國人,楚國據說是有熊氏創立,也和姬性有著無可證明的血緣關係,其實楚國初建,就直接自封為楚王,根本沒有經過周王朝的任命。楚國經過兼併吳越等國後,從領土上已經發展成為當時最大的國家,因此秦在滅六國時,把楚國放在最後攻打,就是因為他國土面積過於強大,也過於分碎,最後舉全國之力才勉強佔領。因此後來的反抗秦國也是以楚國人為主,當時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一直是對原楚國領地是不放心的,他大多數出巡就是為了預防原楚國舊勢利東山再起。結果怕什麼就來什麼,最後還是楚國人劉邦等滅了大秦,參考秦制建立了漢朝,後來就講漢朝所統治之下的民族為漢族。

唐替隋而立朝時,隋是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已經充分融合的基礎上建立。原漢族已經不具備純粹性,已經被融入新鮮血液。唐朝人因此還具備英武尚戰之風,與漢朝人具有著相似性,再加上強大的經濟基礎,所謂少數民族根本不是對手。

唐朝以後,大量的少數民族已經融入中華文明,融入漢族生活習慣。未融合的少數民族政權主動學習甚至複製中原文化,加快自己民族的轉型,有的直接從原始部落以及奴隸制轉型為漢人的所謂封建王朝政權組織形式。因為他們是後發展民族,一旦學習了當時較為先進的漢民族文化和技術,再加上他們原有的軍國主義組織模式,產生了高效的戰鬥隊伍,發展速度非常快。

再有一個自我發展起來的文明和文化,發展到一定的極限時,如果沒有外來文化的衝擊,靠自生的力量來自我更新和完善,是不容易達到的。文明文化發展到極限,就成為厚重的包袱。所謂當時少數民族政權具有著一定的野蠻性,他們沒有固化的文明文化的歷史包袱,他們的目標明確而達成高效。

基於以上歷史分析,其實漢民族真正戰勝所謂少數民族而成立統一政權,是沒有幾個的,能確定的只有漢朝和明朝,因為漢朝是創立了漢民族的始祖,明朝最早提出驅除韃虜,恢復漢民族政權。以外任何統一王朝其實都不是真真意義的漢族政權來完成的。


喜歡廣泛的


不知道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認識!

事實上,從整個歷史來看,中原王朝在與周邊民族的作戰就從來沒有說自始至終處於優勢地位,雙方處於不斷的轉化過程中。

秦漢時期,面對的主要是匈奴人,西漢從早期的被動挨打,無奈和親,到武帝時期通過三次大的征伐,基本解決這一問題;但東漢時期,當匈奴問題不再是主要邊境問題的時候,羌族問題顯現,又消耗了中原王朝的大量人力、物力與財力,但始終沒有得到解決,甚至有人說,東漢實亡於此!

從184年開始,伴隨著中原的動盪,少數民族內遷趨勢明顯。在分裂百年之後,西晉短暫統一,但禍起蕭牆,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重創中原王朝,開啟了“五胡十六國”的歷史!此一時期,北方成為少數民族的天下,東晉只能偏安於東南!

五胡十六國時期終結,北朝登上歷史舞臺,鮮卑族成為北方政治的主角,縱使北方有漢人建立的政權,但那也是胡化後的漢人,如北齊。南北朝之間亦有戰爭,從均勢到北方優勢越來越明顯,最終由北方的隋統一全國!這次統一,何嘗不是少數民族的一次成功呢!或許,可以說是新漢人的成功吧!

隋文帝

縱使到了唐朝,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但從整個唐朝歷史看,對吐蕃、回鶻、南詔始終沒有形成壓倒性態勢,唐的周邊環境並不比宋好到哪裡去!甚至在盛唐時期,一樣敗於南詔!唐後期,成都之戰更是顯示出少數民族戰力之強!

從北宋以後,我們看到似乎敗仗越來越多,但試想一點,如果真的不堪一擊的話,北宋不是早亡於遼或西夏了麼?北宋亡於金,具有很大的偶然成分,雙方實力不至於如此之大,所以南宋可以偏安於東南,與金成對峙之勢!

至於元、清兩代為何能建立起統一全國的王朝,那就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問題了。但通過兩朝歷史,至少可以這樣認為:

軍事是政治的體現,明朝表現尤為突出。南明內部政治過於混亂,否則以明當時的實力,縱使丟掉北方,怎麼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又失去南方呢?不至於如此的不堪一擊啊!

不知您對於這一問題有怎樣的看法呢?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