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的兩廣還是蠻荒之地,秦始皇為什麼一定要攻下?

在潮之汕


諸位看官,這裡是陳大舍道古。以史為鑑,可知興衰。承蒙青眼,不勝榮幸。

廣州人民偉大的精神中心,南海神廟。

周秦之際的兩廣,也就是嶺南,確實不如中原繁榮,但是絕不是荒蠻之地。在當時的南粵存在著一個強悍的政權——南武國。

南武國王族是春秋霸主越王勾踐的後裔,也就歷史上“百越”族群的一員。人類自從有文明以來便出現了一個現象就是“中國失禮,問之四夷”,也就是說古代的很多文明在本土衰落之後,周邊國家反而會更好的繼承發展了這些文明。越國和南武國之間也是這種關係。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進入戰國時代後:

“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 疆,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于徐州.而越以 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 海上,服朝於楚。”

也就是說楚雖殺越王無疆,但是越王子孫未絕,仍舊在東南沿海一帶稱孤道寡,而且彼此之間產生了分化。

到了越王無疆兵敗身死的二十三年後的周赧王三年 (312B.C.)春,秦大破楚師于丹陽,再敗楚於藍田.韓,魏乘楚之困襲楚,楚人內外交困。同時,越王無疆之後裔藉機聯絡魏國,謀求中興復國。據《今本竹書紀年》記載周赧王(又諡隱王)三年四月:

“越王使公師隅赴魏獻巨舟及舟三百,箭五百萬及犀角、象齒。”

公師隅也稱公孫隅,是越王的相國和本家親戚,他來魏國的目的就是請求建立魏越聯盟。但是魏王此際也無意大動干戈,於是便只是派人送越王君臣去故楚國故地當炮灰。按照區大任《百越先賢志》記載:

“(魏王)起師送越王往荊,楱之沅湘.於是 南武疆土遂為越貢奉邑,稱雄交廣矣."

也就是說當時越王在楚國故地打仗,而有一個叫“南武”的地方作為越的後勤,給越王提供了支援。這說明位於廣州的南武在當時就是繁華富足之所在,絕非不毛之地。

這個“南武”的領主就是之前向魏襄王進獻軍用物資和土特產的越相公師隅。《百越先賢 志》又謂公師隅"久在嶠外",也就是長居嶺南並經營有年,將其作為越國退路.而早在二十年前楚威王大敗越王無疆時,效忠於楚的嶺南大將高固便"增築南武城"以作"楚庭"。當楚衰落後為南武城復為越王君臣佔領,並利用其南武城再加擴展,以候越王。

但是因為種種原因,越王沒有去南武,也就是“而越王不 果遷\


陳大舍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問到歷史要點上了!

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集60萬大軍滅亡楚國第三個都城壽郢(今安微壽春),加上齊國已呈國書投降,秦統一六國已成事實。但秦朝建立後,秦始皇屁股還沒坐熱,就急急忙忙派50萬大軍征伐嶺南。這是為什麼呢?

西漢司馬遷《史記》說:秦始皇是為了搶奪嶺南的珍珠玳瑁和象牙犀角。這個觀點一直佔據中國史學界統治地位。但據廣東著名史學曾昭旋考證,秦始皇的目的仍然是軍事:要消滅統治盤踞在嶺南數百年的楚國殘餘勢力。

曾昭旋先生於1992年出版的《嶺南史地與風俗》一書以豐富的史料,印證楚人在嶺南的事蹟。他先從百越分析入手說明古稱“百越”人族源實際上只有兩支:一是羋姓揚越,是黃帝的兒孑羋子的後裔。曾瀰漫湖北湖南江西和嶺南。二是黃帝的大臣伯禹的後代,號會稽之越。宋代羅泌《路史》也說:“所謂百越矣,是羋姓之越也。至於會稽之越,伯禹之苗,又不再是。”羋子傳說是楚國的祖先,所以楚人很敬重越人。楚國令尹(宰相)在江上游船,聽到越人漁民唱《榜世越人歌》很動聽,立即讓人用漢越兩種語言記錄下來,流傳到今天。曾先生考證,嶺南大都會的番禺和廣州都與楚人有關。番禺原是越人在珠江邊的一個聚集村落。楚滅越國後,伯禹之苗逃亡嶺南,並在番禺修建“南武城”。但被追蹤而來的楚軍佔領,改稱“楚庭”。上世紀,番禺考古發現很多楚墓楚物,印證了這一史實。後來,楚人還幫助越人發展農業生產,傳說用五隻羊馱著稻穗送給番禺郊外的越人養植。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廣州。所以,廣州自古就稱“五羊城”。晉代顧微《廣州記》也說:“六國時,廣州屬楚。”不僅如此,楚人開發嶺南最偉大的貢獻是:創造了完整保存古漢語雅言的北話(白話)。去年底,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在封開縣組織召開粵語源流學術研討會,專家們用翔實史料證明,封開話完整保存了兩漢前的古漢語雅言。而封開則是楚國設置蒼梧郡的治所(秦改南海郡,漢恢復蒼梧郡)。越人稱楚人所持的雅言為“北方話”。在數百年曆史和民族融合中,北話成了嶺南官方語言,流行廣東廣西主要城邑。

楚人開發嶺南並將番禺建成全國最繁華的都邑,民族團結,社會安定,儼然成了南楚國。這才是引起秦始皇的恐懼擔憂的真正原因。下決心出重兵清剿,企圖取而代之。但是,他低估了楚人的組織力和戰鬥力。用兵過於分散。50萬大軍沿南嶺分五路,結果慘敗。據《淮南子.人間訓》載:“乃使尉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嶷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越人莫肯為秦虜,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屍流血數十萬,血流成河。”有人考證:這場大戰發生在鐔城,古楚國黔中郡(湘西)範圍。現在湖南城步縣還有血灘鳥江的傳說。嶺南多是越人群居,多無君。楚人才有力量殲滅幾十萬秦軍。也有人考證:這場大戰在番禺,是楚人組織越人殲滅孤軍深入的“處番禺之都.”秦軍。戰後,楚人和參戰越人退避廣西山區和粵西地區。秦軍損失數十萬人後被迫退到嶺北不敢作為。五年後,秦始皇派任囂作將才重新佔領嶺南。任囂臨死之前囑咐趙佗:要學習楚人實行民族和睦政策。所以趙佗稱帝時不敢大修宮城,只敢住進番禺南武古城。低調行事。所以,南越國時仍然保留粵俗,也流行北話(白話)。


嚴家慶


先糾正一個錯誤點,南方兩廣地區並不是蠻荒之地,兩廣地區也有城鎮也有村落!

兩廣地區統稱為百越,是因為有數百個部落,也不能稱之為部落吧,介於部落和國家之間,總之就是小國家大部落。


另外百越也不是一個民族,說是數百個民族也不為過,各地區之間的聯繫遠沒有中原地區的頻繁。

秦始皇揮兵南下本來就是為了一統天下,百越地區雖然不屬於六國,但是百越地區一直都存在著並和中原有著聯繫,當始皇帝打下六國後,自然不會放過這股勢力,北方的匈奴都騎著馬不好打,打南方總可以了吧。


總有人問秦始皇為什麼攻打兩廣,其實他就是想把已知的文明都收歸為秦土而已。

秦始皇不打西域是因為他不知道有西域的存在,而且都認為西北都是匈奴的地盤,不大規模攻打匈奴是因為匈奴太能跑了,派蒙恬打一仗,把匈奴嚇得不敢南下而牧馬再修築長城防住就可以了。


夢三七夜


秦始皇嬴政下定決心收復嶺南地區,是為了給華夏族拓展一片生存空間,因為相比漠北草原,嶺南地區更適合農耕。秦始皇花費大力氣把嶺南化入華夏,給後世的人帶來莫大好處。東晉南宋得以存國,與此有莫大關係!

嶺南地區當時生活著百越族,都是夏朝遺民,戰國時代臣服於楚國。百越數千年來不與中原相同,文化風俗大異與中原,經濟也相對落後。秦始皇派遣五十萬大軍平定百越,並長期駐守百越地區,中原人與百越人相互通婚,慢慢融合在一起了。



為了加強中原地區與百越的交流,秦始皇又下令開鑿靈渠,把湘江與灕江相聯通。靈渠的存在,促進了兩地的經濟交流,促進了百越的農業發展,使百越地區真正化入華夏。


大秦鐵鷹劍士


可以說,秦始皇拿下嶺南,確實是遠見卓識。要不然,估計現在會多出一個更加強大的越南跟中國作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此時的秦國是不是該停手享受這無上榮光?然而,並沒有,每個國家在鼎盛時期都不可能允許身邊有威脅存在,因此秦始皇滅掉六國之後開始環視自己偉大國家的周遭環境:

北面和西北面和東北面是匈奴,月氏和東胡,都是草原民族,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有事沒事來內地搶一波就跑,對自己威脅很大,但是卻不能貿然進攻,因為後勤難以保障, 且草原對於農耕民族來說沒有那麼大吸引力。

帝國西部已經是青藏高原,無論有沒有威脅,此處能據守就是最好狀態。

東部已到大海再沒有任何威脅,只有南部和東南部的百越地區放在眼前,就像一個毒瘡,要趕緊切除。並且,這也是唯一一塊能繼續啃的動的威脅了。於是,秦始皇開始謀略嶺南地區,除掉最礙眼且有最容易拿到的地方。

然而戰爭推進的並不如想象的那麼容易。秦王朝先後三次出兵才拿下嶺南,設置為秦國的郡縣。可想而知,此地如果一直處於獨立狀態必將對中原王朝的權威造成極大影響。也難怪此後的漢朝在統一北方之後迅速來謀略已經經營幾十年的南越國。

蠻荒之地其實並不蠻荒,從秦漢時期對南越和閩越的重視程度以及三國時期吳國與蜀國對交趾的爭奪可以看出此地的富庶和重要性。秦始皇還是非常具有戰略眼光的。


河平東港


那種認為百越之地是蠻荒之地的說法,是非常可笑的。

現在廣西出土了1萬年的人頭骨,以及對珠江三角野生水稻的研究考察,

認為,珠江三角洲的人工馴化水稻是中國最早的種植水稻,

而不是長江地區,

百越地區,在黃帝時期,兵器的鑄造,農業工具的製造,

到現在還保留著一些製造冷兵器很厲害的技術。

百越地區,以及雲貴地區,

是山多丘陵地帶,

不像中原山東,

但是文化,技術的沉澱還是很厲害的。

當國門打開,開始對西方思潮,理解的較好,還是兩廣百越地區,

這裡就是有那種基因。

別一根筋的想歪了。


隱士申子源


周秦之際的兩廣,也就是嶺南,確實不如中原繁榮,但是絕不是荒蠻之地。在當時的南粵存在著一個強悍的政權——南武國。

南武國王族是春秋霸主越王勾踐的後裔,也就歷史上“百越”族群的一員。人類自由文明以來便出現了一個現象就是“中國失禮,問之四夷”,也就是說古代的很多文明在本土衰落之後,周邊國家反而會更好的繼承發展了這些文明。越國和南武國之間也是這種關係。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進入戰國時代後:

“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 疆,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于徐州.而越以 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 海上,服朝於楚。”

也就是說楚雖殺越王無疆,但是越王子孫未絕,仍舊在東南沿海一帶稱孤道寡,而且彼此之間產生了分化。

到了越王無疆兵敗身死的二十三年後的周赧王三年 (312B.C.)春,秦大破楚師于丹陽,再敗楚於藍田.韓,魏乘楚之困襲楚,楚人內外交困。同時,越王無疆之後裔藉機聯絡魏國,謀求中興復國。據《今本竹書紀年》記載周赧王(又諡隱王)三年四月:

“越王使公師隅赴魏獻巨舟及舟三百,箭五百萬及犀角、象齒。”

北面和西北面和東北面是匈奴,月氏和東胡,都是草原民族,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有事沒事來內地搶一波就跑,對自己威脅很大,但是卻不能貿然進攻,因為後勤難以保障, 且草原對於農耕民族來說沒有那麼大吸引力。

帝國西部已經是青藏高原,無論有沒有威脅,此處能據守就是最好狀態。

東部已到大海再沒有任何威脅,只有南部和東南部的百越地區放在眼前,就像一個毒瘡,要趕緊切除。並且,這也是唯一一塊能繼續啃的動的威脅了。於是,秦始皇開始謀略嶺南地區,除掉最礙眼且有最容易拿到的地方。

然而戰爭推進的並不如想象的那麼容易。秦王朝先後三次出兵才拿下嶺南,設置為秦國的郡縣。可想而知,此地如果一直處於獨立狀態必將對中原王朝的權威造成極大影響。也難怪此後的漢朝在統一北方之後迅速來謀略已經經營幾十年的南越國。

蠻荒之地其實並不蠻荒,從秦漢時期對南越和閩越的重視程度以及三國時期吳國與蜀國對交趾的爭奪可以看出此地的富庶和重要性。秦始皇還是非常具有戰略眼光的。


井岡山旅遊諮詢


“百越之戰”是秦始皇的戰略佈局?還是勞民傷財的無用戰爭?

秦始皇嬴政攻擊嶺南的戰役,在歷史上稱其為百越之戰。百越之戰是秦朝統一戰爭中最艱難也是最為激烈一仗。秦統一六國後,集七國力量發兵五十五萬,開始南征百越。

那為什麼這場攻擊嶺南的戰役被稱為“百越之戰”?在歷史上長江以南沿海一帶我們稱其為百越之地,這裡居住的原住民部落被中原地區的人們稱之為越人,越人因其支系部落眾多,故稱為"百越"。百越部落大體分為東越部落、閩越部落、南越部落、西甌部落、雒越部落等幾個大的部分。東越部落居住在今浙江南部地區,以溫州一帶為中心;閩越部落的勢力範圍主要以今福建的福州為中心;南越部落主要分佈於今廣東的南部、北部和西部地區;西甌部落分佈於今廣西一帶;雒越部落主要分佈於廣西南部、越南北部一帶。所以歷史上稱此次戰役為百越之戰。

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要發起百越之戰呢?其實秦始皇發起百越之戰實質是一種戰略上的佈局,可謂是十分的明智。百越部落居住的地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物產豐富、幅員遼闊,但由於為山川所阻隔,遠離中原這也是這次戰役的困難之處。早在滅六國以前,秦始皇就已經把百越之地作為征服的目標。


秦始皇嬴政攻嶺南的百越戰爭是秦始皇統一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歷史上是第一次真正的將嶺南納入了秦朝的版圖,使百越部落正式成為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大家庭的一員。它對促進嶺北及嶺南人民的融合及嶺南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百越之戰實質上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BM大嘴 用“吐槽”改變世界!


BM大嘴


這其實就是秦始皇之所以偉大的原因之一,這一舉措,包含了深遠的歷史眼光和文明視野。


很多時候,我們都主要將目光集中秦始皇統一六國上,卻忽略了百越之地,其實名義上屬於楚國,實際上作為夏朝遺民,其風俗傳統,語言,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文化觀念,飲食起居都與六國大相徑庭,可以說百越地區已經遊離於中華文明之外了。


楚國對百越的統治有名無實,更糟糕的是,當時楚國為了百越不會聯合起來對其統治產生影響,還使用了諸多分化百越各部族的手段,各部族互相攻擊殺戮,樹立世代的仇恨,使得百越之地,情形十分複雜。


如果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沒有一鼓作氣,派出大軍一舉收伏百越之地,那麼失去了楚國的制衡,這邊局勢可能會繼續惡化,極有可能造成小國林立的局面,到時候更難收拾。

再者百越之地,屬於熱帶和亞熱帶,毗鄰大海,稻米三熟,四季可以種植,物產豐饒,如果收復,再建立靈渠,和南粵古道,打通南北交通,將能為中原地區提供豐厚的物質供給和保障。


基於這些原因,秦始皇雷厲風行,將南中國納入大秦帝國的版圖,建立南海郡,使得百越蠻荒之地迴歸華夏文明大流。甚至傳說秦始皇臨終前還下旨如果中原動亂,南海郡應該堵塞古道,不要揮師北上救援,要保留南海郡的實力。


後來事實證明,南越王趙佗是遵循了秦始皇的意思去做的。他也並沒有要將南中國分離出去,而是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再次迴歸大統。


盛唐豪歌李藝泓


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但是環顧四周,秦始皇發現還有幾個問題未得到解決。

1、政治方面。

第一,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其中包含三層意思:①皇帝稱號的由來及為何稱“始皇帝”;②皇帝的權力: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一切軍國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③皇帝制度為此後歷代王朝所沿用。自秦開始至清末,延續了二千一百多年。

第二,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①中央設“三公”“九卿”。②地方實行郡縣制。③三公、九卿和郡縣長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夠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地方權力。

第三,頒佈通行全國的秦律。①秦律制定的基礎是秦國自商鞅以來的律令。②秦律集中體現了地主階級的意志,影響了後世封建律令的制定。

2、經濟方面。

第一,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

第二,統一度量衡;

第三,統一貨幣;

第四,統一車軌、馳道。

3、文化方面。

第一,書同文。即統一文字。小篆是當時的官方文字,民間則使用更加簡易的隸書。文字的統一,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的發展;秦統一文字後,漢字的字形結構基本定型,影響深遠。

第二,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關於焚書坑儒的情況,在分析其作用時,一方面要肯定有利於鞏固國家的統一,另一方面要強調實行這種文化專制主義,毀滅大批文化典籍,極大地摧殘了文化。

第三,以法為教,以吏為師。這就規定了教學的內容(法令)和教師的資格(官吏,當時設有專門擔任教師的官吏)。秦朝只許官府辦學,又規定了統一學習的內容,嚴禁私學,實行愚民政策,以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

4、國防工程

修長城、靈渠、馳道等利國利民的工程。打擊匈奴,解除遊牧民族對中原的威脅。

5、領域擴張

平定百越,使現在的廣東、廣西變成中國的領土。

秦始皇為什麼要平定百越?

當時秦朝的疆土主要位於中原地帶,北有匈奴,南有越族(嶺南的少數民族),兩面都有強大的敵人,處於兩面夾擊腹背受敵的不利地位。所以秦始皇一定要解決這兩個隱患。

先說匈奴,秦始皇的策略是修長城被動防禦。這個不難理解,大家看看地圖上的地理地形就明白,長驅直入攻擊匈奴是冒很大後勤風險的。崇山峻嶺可以翻躍過去,但是面對的是草原與荒漠。而且匈奴採取你來我跑的游擊戰術,讓你無法徹底消滅。所以,匈奴一時半會是無法徹底解決的。只好利用崇山峻嶺的天然屏幕優勢來修長城進行被動防禦。

而嶺南相對來說要容易些,雖然也存在崇山峻嶺,但是過了崇山峻嶺就沒大礙了,當然了秦始皇也是耗費了大量時間、精力且損失巨大才征服了百越的。

其次,秦始皇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他本人極其熱衷開疆擴土。他的軍隊也是一支渴求“建功立業”的軍隊,因為商鞅變法確立的“軍功”制度,使得全國上下人人推崇戰功,這在戰爭年代是好事;但是在和平年代,這是莫大的隱患。所以,秦始皇也必須要找一個打仗的機會來緩解這種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