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李淵分別用7年統一天下,而為何曹操打了34年卻只有三分天下?

用戶64785518308


劉邦和李淵能夠迅速統一全國,除了自身實力,時運佔據了很大一部分,而曹操卻並沒有這樣的時運。

環境背景

首先介紹一下三人統一全國的時間背景。

秦朝一共存在了15年,之前的幾百年,各個地方還在互相攻伐,短時間的王朝根本形不成統一的信念,人們對新王朝還沒有多少歸屬感。再加上15年間嚴苛的秦法和殘暴的秦始皇,最終使得人民開始反抗。

隋朝也類似,一共存在了38年,38年前中國處於幾百年的南北朝時期,也存在一個共同信念的問題,楊廣時期,徭役沉重,人民苦不堪言,最終也是起來反抗。

而漢朝,包括西漢和東漢,一共存在了400多年,400多年的大一統,形成了人們劉家王朝的固有印象,雖然東漢末年有黃巾起義,但當時觀念還是普遍認為劉氏才是真正的天下共主,這個觀念很難打破。

三方混戰

再說說三人在統一全國中分別遇到的關鍵時刻。

劉邦和項羽相持,正處於戰爭的關鍵時刻,此時韓信要挾要當假齊王,劉邦封韓信為齊王,成功拉攏住了韓信,並最終擊敗項羽。而韓信也在蒯通勸他獨立時選擇堅持忠於劉邦,不能不說是劉邦的運氣。

李淵統一全國過程中,在擊敗了北方的眾多諸侯後,剩下實力最強的王世充和竇建德。李世民攻擊王世充,王竇聯合,但李世民留下主力包圍王世充,帶了三千五百玄甲軍,在虎牢關擊敗了竇建德來援的13萬大軍,並抓住了竇建德,王世充也因為絕望投降,從此唐軍在北方再無敵手,最終順利統一全國。這個關鍵時候,也不能說沒有運氣的原因。

曹操統一北方後,帶領大軍南下,在這裡碰到了孫劉聯盟,但曹操的運氣都在之前的官渡之戰中用完了,因為那一場舉世皆知的大火而失敗,最終喪失了統一全國的機會。

劉邦、李淵和曹操,能在亂世建立一方勢力,都是當世的人傑,但最終的結果卻不一樣,這裡不能說曹操就比劉邦、李淵差,就連毛主席同讚揚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說明曹操在政治、軍事方面是足夠優秀的,只是曹操所面臨的環境和自己的運勢不如劉邦和李淵吧!


天天故史匯


我來說一個原因吧,大家都覺得是因為曹操的對手太強大了 才導致了自己用了30年都沒統一中國,而我覺得是曹操自己能力不行,才最後三分天下。

1.曹操短視,戰略能力不足。關於戰略我覺得曹操有兩個失誤,一是關中問題。當時的長安雖然破壞比較嚴重,但整個關中地區還是很富庶的,而整個三國時期關中好像都沒人要,只有董卓帶著少帝短暫停留了一會兒,曹操自己寧願大老遠跑到長安去迎獻帝到許昌,自己卻不佔據關中地區,真是搞不懂。而他自己的根據地許昌卻是四站之地,每次打仗都是焦頭爛額的,不得不說是他的戰略失誤。二是四川問題,曹操應該早點兒拿下四川,起碼應該在打敗袁紹以後就派一員大將拿下四川,這樣對荊州劉表和孫權形成了戰略包圍,孫權將無險可守。

2.人才觀出了問題,大家都很讚賞曹操三道求賢令唯才是舉的用人觀,但是為什麼曹操這麼求賢若渴卻招不到人呢?而李淵,朱元璋為什麼不唯才是舉呢?劉邦打天下的時候唯才是舉為什麼越到後面用人越重視道德了呢?特別是建國之後,選的人多是忠厚老實甚至有些木訥的人?想想吧,當時的世家大族都是飽學之士,諸如孔融,蔡邕,崔琰,荀彧荀攸等等都是德才兼備的,他們可能更看重德行,而曹操卻重才輕德,無疑和他們沒在一條心上,最後幾個人的下場也不好也說明了問題。而曹操集團最後留下的都是些什麼人呢,賈詡,司馬懿,華歆等都是陰謀家,雖然能力很強,但是道德極壞,而這也導致了中國後來三百年的大混亂,直到隋唐才重新走上正軌,可以說曹操的唯才是舉是這次大動亂的始作俑者。

3.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把雙刃劍,既殺了對手也傷了自己,搞得曹操最後很煩,這個條友論述得太多了,就不多說了。

4.放權的問題,也可以說管理的問題,曹操喜歡親力親為,不是個很好的團隊管理者。曹操親征呂布,親征袁紹,親征烏桓,親征劉表,張魯,馬超,孫權,劉備,他都是自己帶兵打仗,再看看其他幾位,李淵基本上沒上過戰場,劉邦倒是一直在前線對抗項羽,但是他的部將韓信卻幾乎打下了大半個中國,最後對項羽實施了戰略包圍。朱元璋也是,自從打敗陳友諒以後就沒上過戰場了。而曹操自己征戰了一輩子,最後成果還不如這幾位,不是說曹操手底下沒有帥才,而是他自己性格多疑,捨不得放權。張遼,徐晃,夏侯惇都有這個能力。

5.最後再說一下對手的問題,雖然劉備孫權確實比較強大,但也不是無懈可擊的,劉備早期東奔西走無處可去,根本沒多少影響力,孫氏政權交接的時候就是最好的戰機,但是曹操自己卻沒騰出手來,眼看著對手坐大,最後收拾不了了。


邢一善就是我


劉邦和李淵數年統一天下,曹操打了34年卻只有三分天下,主要原因在於本人實力不同,團隊力度不同,起家基礎不同。

首先,劉邦、李淵和曹操三人中間,我認為劉邦的實力是最強的。劉邦能從一個區區亭長和黑社會頭目起家,用七年就建立大一統的漢朝,充分體現了其實力。其中用人的實力,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很多人認為劉邦不會打仗,其實錯誤,劉邦雖然不如韓信、項羽,但其軍事水平在秦末漢初排前十還是沒問題。包括英布造反說的都是別的將領來我不怕,但劉邦來了我就怕。、

曹操比起劉邦來說,軍事才能可能更強,但爭霸天下的才能卻差了些。別的不說,看看劉邦約法三章,曹操屠城如麻。再看看貪杯好色的劉邦進了咸陽後居然一點不近美色,同樣好色的曹操為了泡張繡的嬸孃,被張繡搞死了兒子曹昂和大將典韋。用人氣度上劉邦也比曹操大方,給韓信說封齊王就封齊王,曹操呢,大權都掌握在曹家和夏侯家手裡,五子良將統統受節制。

至於李淵,我認為他的才能是不如曹操的。但是,他兒子李世民卻比曹操要強,而且基本上各方面超越(除了寫詩之外,包括人妻也比曹操厲害)。這裡就不去一一評述了。

再說團隊實力。劉邦、李淵、曹操三人應該說都建立了一支在當時最強大的人力班子,但是這裡面還是數劉邦最牛。蕭何和張良加起來肯定勝過荀彧,韓信這種三千年屈指可數的足夠把曹操的五子八虎秒出屎來,關鍵劉邦還有曹參、周勃這些文武雙全的牛人。李淵的人力至少是不弱於曹操的。


此外,三人的起家基礎不同。

當然,劉邦的基礎是最弱的,所以劉邦實力我認為是遠超李淵和曹操。而李淵的起家基礎則比曹操要好。李淵本身就是隋朝的一鎮諸侯,有著天然的關隴集團支持。曹操雖然也是東漢的大官僚之後,但比起袁紹這種一等一的四世三公還是要差點。就這一點差距導致他後面老跟一些世家大族不對勁。

最後,隋朝本身是個短命朝代,大家都沒什麼忠誠心,隋煬帝橫徵暴斂,更是導致人心盡失,所以李淵反隋朝也就反了。而曹操那會兒,東漢的號召力還是很強的。這直接造成曹操一旦勢力擴大後,就與漢朝廷發生了尖銳矛盾。矛盾從200年一直延續到219年,直到曹丕篡漢才算徹底終結。這10多年中,曹操一半精力都用在擺平內部的漢室忠臣,包括頭號謀士荀彧也給他逼死了。這些同樣延緩了曹操統一擴張的速度。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也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您的看法)


巴山夜雨涮鍋


答 | 江隱龍

與劉邦和李淵分速平天下相比,曹操打了三十年卻只有三分天下,這裡面有時勢的原因,也有個人的原因。我們首先來看看時勢的原因。

《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中,諸葛亮一邊指著西蜀地形圖一邊對劉備說了這麼一句話:“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諸葛亮說的其實就是“隆中對”,孫權佔地利好理解,江東有長江為天塹;劉備的人和也好理解,那是劉備為漢皇后裔頗得漢朝遺民之心。那曹操的天時怎麼理解?這裡的天時當然不是天氣,而是“天道”運行的規律。

那此時的“天道”如何呢?《後漢書》評價漢獻帝時說了這麼一句話:“天厭漢德久矣,山陽其何誅焉。”言下之意是老天厭棄漢朝很久了,不能苛責漢獻帝。然而就是在這“天厭漢德久矣”的背景下,一窮二白的劉備憑著他漢室血統的聲望,居然就能分疆裂土三分天下,這是秦隋兩朝的皇室無論如何不敢想像的。

劉備先後投靠了那麼多家主公,尤其是劉表、劉璋,如果劉備不姓劉,其被收留的可能性絕沒有這麼大,說到底在劉表、劉璋眼中,劉備還是自己人,是族人。曹操欲稱王,他的謀主荀彧第一個反對,這都是時勢未到。秦隋二朝晚期暴政過於傷民,而漢朝只是闇弱,並不殘暴,天下人心還是同情漢朝的,偏偏曹操又不以德行取勝。

另一個原因,也在個人。習鑿齒說過一句話:“昔齊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曹操在其晚期,尤其是在赤壁之戰後,的確鬆懈了。張松欲降曹居然被曹操冷落,倘若曹操的心胸能如之前一樣開闊,益州早就姓曹了,哪裡輪得到劉備?劉備剛剛入蜀司馬懿勸曹操伐益州,曹操不聽,居然說出了“人苦於不知足”這樣的話——只能說,晚年的曹操,真的老了。由此,曹操未能統一天下,也是很正常了。


隱語


這麼說吧!劉邦那妥妥的真龍天子,運氣好到爆,滅秦項羽基本打了主力,劉邦就默默發展,還搶了頭功。下來楚漢爭霸,項羽的政治智慧和劉邦那就差幾個級別,軍事能力又明顯弱於韓信,手下謀士哪能比得上張良陳平,還沒有個操心的蕭何,這基本是一邊倒的形式。

在來說李淵,隋末唐初,天下能比得上李淵父子的存在基本上沒有,竇建德王世充之流都是個屁,李密宇文化及之輩都是充數的,李密竟然將瓦崗那麼好的局面打殘了,宇文家的蠢貨弒君稱帝,這都是什麼人呀!能和李淵父子比?再說李淵出身關隴貴族集團,又得到貴族集團支持。天下形式在李淵拿下長安時已經是一邊倒了。這個真的沒有懸念。

曹操所處的三國可就不同了,僅僅北方曹操都費了老鼻子勁才統一下來,問題就是北方這些人水平差是差了一些,但是人家出身好,得到士族支持,曹操軍事能力很好,但是無法整合士族階級。好不容易北方統一了,但是內部還沒法整合,士族階級和曹魏不是一條心。南方劉備集團就是夢幻政治軍事集團,劉備是那種有點陽光就燦爛的,問題是,曹操整合北方,劉備把四川取了。曹操很無奈。還有個孫權,沒啥本事,就那麼一畝三分地人家要求不高,劃個長江就是我的家。他不犯錯你怎麼打。


苗哦144864774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很多,只說一點對手強弱不同。

李淵起兵時,天下早已大亂,亂成一鍋粥。

大隋正規軍已經名存實亡,隋煬帝被困在江都,失去對全國控制。

說白了,李淵的對手不過是同樣起兵的地方軍閥薛舉、李軌、劉武周、梁師都、王世充、蕭銑、林士弘、竇建德、杜伏威等人。

這些軍閥的實力並不強。以實力最強的王世充為例,一戰就被唐軍包圍在老巢洛陽,完全不是對手,只能求竇建德出兵支援。其實,李淵本來就是大隋的重要將領,坐鎮太原對抗可怕的突厥大軍。

李淵麾下精兵猛將眾多,不是土軍閥可以相比的!

在李淵起兵前公開募兵之時,有大量的百姓前來投軍,據數據顯示,每天均有千餘人來投軍,在二十天左右便召集了近萬名兵力。李淵在實施上訴措施兩個月後,加上自己原有的兵力,已經達到了近十萬人。

而竇建德10萬大軍一戰就被李世民10萬大軍擊敗,竇建德自己都被生擒,王世充隨後投降。

王世充、竇建德失敗以後,唐軍在全國已經沒有強悍對手,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劉邦的情況也是差不多。

當時天下大亂,秦軍主力在鉅鹿被項羽幾乎消滅。

劉邦的對手說白了並不是秦軍,也不是其他軍閥,而就是項羽。前期,劉邦都在打小怪,靠吞併秦軍零散部隊和其他軍閥迅速擴大,逐步具備和項羽對抗的實力。

但項羽卻不成器!

項羽此人是優秀軍人,但不懂政治,四處樹敵,失敗是必然。

項羽的所作所為,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同全國軍閥對抗。關鍵項羽實力又有限,彭城之戰不過3萬多人,面對劉邦56萬,完全靠項羽超人的軍事才能獲勝。

最終劉邦聯合其他軍閥一同對付項羽,垓下70萬對項羽10萬,這還能不贏嗎?



但曹操就倒黴的多。

曹操起兵是不過幾千人,而身邊就有很多強勁的軍閥。

當時的漢軍還是頗有戰鬥力的,不要說強大的袁術、袁紹等人,就算區區呂布也是很難對付的。

實際上,曹操的實力並不強,只能慢慢吃掉周邊的敵人,逐步擴大。

即便如此,官渡之戰,袁紹有11萬大軍,曹操只有2萬多人,實力非常懸殊,打贏了一半靠運氣。

而曹操打垮袁紹的時候,諸如東吳、四川等地的軍閥已經盤踞當地多年,形成了強大的力量,不那麼容易對付了。就算一個馬超,也差點將曹操玩死。


薩沙


歷史形勢和背景不一樣,不可同日而語!





司馬賴氏



劉邦和李淵不到十年就統一天下。而曹操用了三十多年,還三分天下,為何?

劉邦和李淵雖然都很快統一天下。但情況不太一樣。

先說劉邦。

劉邦與項羽的楚漢爭霸。項羽的實力遠遠強於劉邦。但項羽屠城殺投。結果是項羽打的勝仗越多,敵人就越多。項羽不是被劉邦打敗的,而是被他自己打敗的。

所以,楚漢之爭。劉邦不到十年,就能統一天下。

再說李淵。

李淵是三個兒子太給力。兒子的麾下又太給力。所以李淵能很快統一天下。

最後,再說曹操用了一個三十多年,為何僅僅是三分天下。

曹操即麾下給力。但吳國和蜀國同樣給力。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敗。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最佳機會。


赤壁之戰的失敗。我舉個例子——《王者榮耀》的排位賽。在排位賽中,我有英雄曹操、夏侯惇、典韋、蔡文姬、華佗、甄姬五個英雄。與對方展開團戰。對方只有周瑜、諸葛亮、張飛三個英雄(趙雲、關羽在打野)。原本我方佔優勢,本能取得勝利。但對方三個人操作好,張飛開大招以後,諸葛亮和周瑜瘋狂輸出。我方被團滅。敵人進而退掉我方防禦塔。


王者榮耀排位賽,輸的原因通常有二:一是隊友不給力。二是敵人太給力。

贏得原因通常也有二:一是隊友給力。二是敵人不給力。

李淵不到十年能統一天下,就是隊友給力,敵人不給力。

曹操沒統一天下,就是敵人太給力。


楊朱學派


綜合來講,曹操手下的文武,實力較之劉邦和李淵,還是略有不如的。劉邦賬下別的不講,就一個韓信就可以完虐曹操的武將,而李淵的話,加上李世民,手下也是能人輩出。

在面對爭霸天下的對手時,曹操的情況也相對悲催一些。

劉邦與項羽秦末逐鹿,基本上他的對手就是項羽,本身劉邦是打不贏的,可是架不住項羽一次次給他機會。劉邦本人也不是多麼賢德,他好色,也小氣,不過每次他都能聽從幕僚們的建議,及時規避過去。

如打進咸陽時,劉邦就開始沉淪了,夜夜笙歌,貪圖享樂,如果不是項羽帶了四十萬人過來嚇到了他,封府庫,以待將軍這種事,絕對不會發生。又如韓信請封假齊王,劉邦剛知道的時候是很生氣的,覺得韓信是在要挾他,還是張良勸諫,才同意這個要求。

又如開國封功臣,很多人都沒有封,有些將軍們就聚在一起想搞事,張良勸他封雍齒,才躲過了這一次危機。

李淵隋末起事,雖然天下割據勢力很多,但是對手基本都沒有什麼能人,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楊家沒有人在其中。宇文化及殺死隋煬帝,天下紛爭,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楊家人有實力成為單獨一個勢力,這樣就為他前進的道路掃平了很多障礙。

曹操就悲劇了,他有一個永遠都跨不過去的檻,劉備。

光武帝劉秀能夠成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聚攏了一批西漢遺老遺少,妄圖復國的人不少。

我們看,不論是明滅,南宋滅,都有不少想要恢復舊國的,只是他們沒有人可以作為旗幟了。

劉備呢,自稱漢中山靖王后,又得到漢獻帝的承認,他的身份就高大了,名氣也遠播四海。

所以,在他起事的時候,就會有相當一批漢室舊人朝他靠過來,他就有一個比較受愛戴的稱呼“劉皇叔”。

劉備這人走運,手下能人輩出,臥龍鳳雛先後為之效力,次一級的徐庶,曹操都要用詭計來搶,還沒搶到。武將就更不說了,張飛號稱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曹操被袁紹圍住,連折數名大將,一點辦法也沒有,關羽輕輕鬆鬆搞定了。

曹操的手下,沒有幾個可以與劉備集團比擬的能人,而劉備又佔著漢宗室的名頭,所以他只能憋屈的先去掃滅其他人。

而這些人可不是隋末那些草包,諸如馬騰、袁紹,哪個都夠他喝一壺的。

所以在面對劉備的時候,只能一方面用時間消磨百姓對漢室的思念,一方面用時間消磨蜀漢國力,形成壓倒性優勢。

我們知道,諸葛亮七出岐山,就是知道越等下去會越不利,他也知道勝算渺茫,這屬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最後的希望拼搏。

可惜這個時間,曹操沒有了,蜀漢的滅亡,在他去世之後,從這時開始,曹魏才慢慢統一天下。


浮沉於史


秦朝末年,劉邦起兵後只用7年就取得了天下;西漢末年,劉秀統一天下用的時間更是不到4年;隋朝末年,李淵奪取天下的時間也是7年。

而在東漢末年,曹操打了34年的仗,直到臨終前還在四處征戰,卻未能統一天下,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三足鼎立這種特殊局面形成的。

三個支點形成一個面,三足可以形成一個穩定結構,具體政治和軍事形式當然更復雜一些,但曹魏“一強”對蜀、吳“兩弱”,也形成了一種較難打破的平衡,蜀吳只要聯起手來,曹魏就很難同時戰勝他們,這就是一種“恐怖平衡”。

除大勢之外,從曹操自身來說其實也有可以總結的地方,比如曹操用兵的特點,曹操擅長打突襲戰,擅長孤軍深入作戰,儘管手下戰將如雲,其中不乏一流猛將,但曹操仍然有親自帶兵執行重要任務的習慣,曾不止一次帶兵孤軍深入,比如烏巢奇襲戰、遠襲白狼山之戰以及當陽追擊戰等,曹操都是親自帶兵孤軍深入作戰。

作為一名軍人,身先士卒、不怕犧牲是優點;作為一名統帥,過於冒險又是一個不足。《孫子兵法》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在為將的5種基本素質裡勇敢只排在第4位,比它更重要的是智謀、威信、對士卒的仁愛,當然不是說曹操在智謀等方面不足,而是說曹操凡有大事都習慣親歷親為,這未必是明智之舉。

劉邦手下有韓信,劉秀手下有鄧禹,就連孫權手下都有周瑜、陸遜,他們都是“元帥級”的人物,可以幫助主公獨擋一面,而曹操手下沒有這樣的人。

為什麼呢?因為重要的事你自己都親自幹了,別人沒機會啊!

曹操手下的重要將領以“諸夏侯曹”為核心,無論曹洪、曹仁還是夏侯惇、夏侯淵都不具備“元帥”的資歷和氣勢,具體完成一項任務沒問題,但無法替曹操指揮一場大戰役。在曹操晚年夏侯淵曾獨自鎮守漢中,卻因一次戰場上的冒進而戰死。

在曹操的管理體系中,無論文武都以他為核心,武將中有一批資歷差不多的人,個個聽命於他,但也往往只聽命於他,故經常出現諸將之間互不服氣的情況。從管理學的角度看,扁平化可以提高執行的效率,但過於“扁平”會因管理手段的單一從而引發很深的內部矛盾。

曹操的身邊如果有一兩個韓信、鄧禹、周瑜那樣的得力助手,就可以在自己指揮一個戰場時去領導另一個戰場,從而使曹魏能同時打贏兩場戰爭。曹操身邊沒有這樣的人,在實戰中只能攻一方、守一方。

這就讓蜀、吳抓住了他的弱點,他們經常從東、西和中三線同時向曹魏發起攻擊,讓曹魏首尾不能相顧,從而在曹操生前難以捕捉到能夠統一天下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