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笛子吹出圓潤飽滿,高低有度的音色

如何使笛子的音色達到以上的標準呢?除笛子的質量外,演奏者對於氣息,口風(風門)的控制與運用,笛膜粘貼的情況等等,都是至關重要的, 甚至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如何使笛子吹出圓潤飽滿,高低有度的音色

一、笛膜

笛膜

如何使笛子吹出圓潤飽滿,高低有度的音色

笛膜本身的好壞及笛膜粘貼得恰當與否,對音色起著重大的影響。現在專業演奏者的笛膜都是用蘆葦裡的一層薄膜製成的,一般說來,笛膜愈透明, 愈有光澤愈好,(俗話說越嫩越好)。嫩的笛膜容易粘貼得條紋均勻,聲音振動平衡,沒有沙音。而老的笛膜通常不能使笛膜產生良好的振動,從而 影響音色。笛膜粘貼得鬆緊與否與音色有直接的關聯。笛膜貼得過緊,不僅吹奏起來費勁,費氣,而且音色悶而木,貼得過鬆又不容易控制,且容易 使音色發“劈”。我們主張鬆緊適宜為佳,具體標準以松到能輕鬆地吹奏出高音為佳,這樣容易獲得笛子低音鬆弛,渾厚,高音清晰,明亮,有水分的效果。

如何使笛子吹出圓潤飽滿,高低有度的音色

二、氣息的控制與運用

氣息的正確運用與良好的控制是笛子音色好的前提。民間常有“氣沉丹田”“氣息滿胸”之說。“氣沉丹田”能使音堅實、渾厚,有力而不虛浮,但這 僅僅是指演奏低音區時如此。我認為,要想使笛子各音區(高、中、低)得到統一而美的音色,就應當在演奏三個不同音區時,要有三個不同的氣息 位置:即演奏低音區時氣息位置應沉到腹部“丹田”處,即我們常說的到“肚臍”以下。此時身體應放鬆,腹部呈鬆弛狀態,人有下墜之感。而在演奏 高音區時,應將氣息位置提到胸部,腹部收緊,頂住,胸腹部呈緊張狀態。在演奏中音區時,氣息的位置應在胸部與腹部(丹田)的中間,胸腹呈自然 狀態。應該注意的是,在實際演奏中,氣息的三個位置並不是絕對固定在某一點上,而是呈階梯式,上下變化。如在演奏低音區往高音區上行時,氣息 位置是階梯式向上行進的。初練時因對氣息位置不敏感,可用八度大跳來體會不同的氣息位置,待熟練以後,再慢慢縮小音程距離來練習。能否熟練 地掌握演奏時的氣息位置變化,對於笛子的音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演奏時,氣息位置沒有變化,則三個音區的音色就不會統一,聽起來有不通 之感。如氣息位置顛倒,就會使音色虛浮,缺乏彈性,明亮度與清晰度都很差。

如何使笛子吹出圓潤飽滿,高低有度的音色

三、風門的大小,氣流的角度以及演奏時口腔內的容積感與舌頭的位置感對笛子音色的影響

在演奏時,風門的大小,氣流的角度以及口腔內容積的大小與舌頭在口腔中的位置,同樣應隨著三個不同音區的變化而變化。通常在演奏中音區時, 嘴型呈微笑狀,氣流以45度角進入吹孔為宜,而這時風門的大小,口腔內容積的大小及口腔內的舌頭位置均處自然狀態。而在演奏低音區時,控制 風門的上嘴唇要有向下扣的感覺,風門放鬆、增大,使氣流以大於45度的角度進入吹孔,這時口腔內應有立起來,打開的感覺,舌頭較中音區時自然 向後收縮,但不能捲曲而造成緊張,口腔內要有含氣之感,使氣在進入吹孔之前就已經形成圓柱狀。這樣,與氣息位置相配合,才能使低音區的音色 既圓潤、飽滿又醇厚,富有彈性。反之,在演奏高音區時,控制風門的上嘴唇要微微向後(兩邊)拉,音愈高風門愈小,氣流以小於45度的角度進入 吹孔。這時口腔內應相對地收縮,壓扁,舌頭的位置較中音區時稍向前移。這樣,與氣息位置相配合,方能使高音區的音色明亮、清晰,纖細而又純淨。 要值得注意的是,同氣息位置一樣,實際演奏中,風門的大小,氣流的角度,口腔內的容積感與口腔內舌頭的位置感,也不是絕對固定在某一點上的, 應隨著音區的不同而變化。笛子越大(曲笛)變化越大,笛子越小(梆笛)變化亦越小。但所有的這些變化較之氣息位置的變化而言,沒有那麼明顯, 很多情況下,僅是演奏者的意念、感覺而已。需要說明的是,風門的變化僅靠上嘴唇來控制,下嘴唇則應相對地固定。

如何使笛子吹出圓潤飽滿,高低有度的音色

四、音量的大小對音色美之影響

音量的大小,對於管樂器而言就是氣流量的大小,這對於笛子的音色美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同一個人的嗓子一樣,每件樂器都有其最佳的 共鳴點,超過或達不到這個最佳共鳴點,都不能使音色達到理想的標準,(特殊效果需要時除外)。達不到最佳共鳴點,容易使笛子的音色虛浮,發悶。 而超過了這個最佳共鳴點,就會使音色變噪,造成“聲嘶力竭”的效果,同時也影響正常演奏時的氣息運用。所謂“強而不噪,弱而不虛”,要在 笛子共鳴範圍許可的情況下,加強音量的對比,增強其表現能力。

如何使笛子吹出圓潤飽滿,高低有度的音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