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飼養員”來了

機器人養豬、豬臉識別技術、大數據篩選病死豬……這些科幻小說裡的片段,如今有望成為現實。京東數字科技公司日前在國家工程中心的養豬基地宣佈,他們已研發出可以24小時巡邏豬舍的機器人。

京東數字科技公司副總裁曹鵬介紹,該智能養殖巡檢機器人可以檢測豬舍氣體、溫度、溼度,並把信息反饋到控制中心,方便工作人員及時調整。同時,機器人具有豬臉識別功能,可統計每頭豬的進食、健康狀況等關鍵信息。而且,該機器人“飼養員”的攝像頭堪稱“火眼金睛”,掃一下就知道豬舍中豬的數量,還能識別豬的體重,並通過半限位豬欄和食槽等設備徹底解決豬圈“霸凌”問題。

如此全能的“飼養員”與數字科技的支持密不可分。在日前舉行的JDD-2018京東數字科技全球探索者大會上,曹鵬表示,京東數字科技子品牌“京東農牧”智能養殖解決方案通過整合神農大腦(AI)、神農物聯網設備(IoT)和神農系統(SaaS),打通養殖全產業鏈,實現了農牧產業的智能化、數字化和互聯網化,能夠幫助大中型養殖企業降低人工成本30%以上,節省飼料8%至10%,縮短出欄時間5天至8天。如果全國養殖業應用這一解決方案,每年至少可以降低養殖成本數百億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李德發表示,養豬生產中的生長速率、繁殖性能、豬肉品質等關鍵環節都與智能化息息相關。中國農業大學與“京東農牧”聯手打造的“豐寧智能豬場示範點”,正在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實現豬場精細化管理,以及科學自主智能化決策,有望讓農牧業實現萬物互聯。

機器人“飼養員”靠的是什麼技術?曹鵬介紹,京東數字科技的核心技術能力體現在數據技術、人工智能和物聯網3大方向。其中,數據技術是實現產業數字化的技術基礎和前提;在AI技術方面,京東於2014年就把該技術應用於風控領域,並在實戰中不斷升級;而物聯網技術是解決應用場景問題最為重要的技術能力之一,萬物鏈接則是數字科技時代的必然方向。

具體來說,“京東農牧”智能養殖解決方案能夠在巡檢、環控、監控、飼餵4大場景中發揮重要作用。首先,作為核心模塊的神農大腦能夠實現養殖企業的智能化管理,並向飼養員發佈任務。同時,神農大腦還能統一管理環境參數,經過智能分析後,自動調節風機、水簾、暖氣等設備,保證養豬場各項指標維持在生豬健康生長的良好狀態。例如,神農大腦通過控制飼餵機器人,以及智能伸縮豬欄等設備,可實現飼餵量的精確控制,保證對於不同生長階段、個頭不同的豬生長平衡,杜絕了豬群中稱王稱霸、多吃多佔等情況。

其次,“京東農牧”還自主研發出適合豬場使用的現代化神農物聯網設備,包括農業級攝像頭、養殖巡檢機器人、飼餵機器人、伸縮式半限位豬欄等,讓飼養人員不再從事日常繁重的重複性勞動,進而提高豬場的整體科技性。此外,神農系統還能夠連接神農大腦、神農物聯網設備與一線飼養人員,通過規範、標準的任務流程和指令發佈取代人工決策,避免決策失誤。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約有7億頭生豬出欄,出欄量佔據全球的55%以上。但是,我國生產每公斤豬肉的飼料成本,遠高於發達國家。李德發認為,導致我國養豬成本高企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傳統養殖行業規模化程度低;二是在以人力為主導的養殖行業,仍存在許多技術侷限性。未來,隨著“京東農牧”智能養殖解決方案落地,有望繼續優化豬場落地方案並打通全產業鏈環節,實現數字科技與實體經濟的有機結合,助力農牧業實現互聯網化、數字化、智能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