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鍛鍊寶寶的交往能力?

張周韓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初的教育,決定孩子的性格,父母都希望培養出來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品格,但是很多父母沒有學習過育兒方面的知識,不知道怎樣正確地教育孩子,往往培養出來的孩子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這位父母問“寶寶屬於比較內向的孩子,如何鍛鍊他的交往能力,讓他變得更開朗、勇敢呢”,那麼父母們如何鍛鍊孩子的交往能力呢?侯媽從事家庭教育多年,現和父母們談一下如何提升孩子的交往能力?

1.父母多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比如朋友聚會等,讓孩子見識世面。

2.父母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夫妻關係融洽,孩子自然性格開朗陽光,如果夫妻天天吵架,孩子性格也會沉悶。

3.父母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對於孩子能夠處理的事情,父母不要包辦;父母管理孩子不要太嚴格,如果太嚴格會讓孩子沒有自信;父母對於孩子自己能夠決定的事情讓他自己拿主意,培養孩子的主見性。

4.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平時與人交往有禮貌,孩子自然也會學習父母。家裡來客人,讓孩子主動和客人打招呼,給客人倒水等習慣的培養 。

父母們可以關注我一下,每天給你分享教育知識,培養優秀孩子。


侯媽家庭教育


交往,又叫傳播或溝通。通俗地說,就是人們通過自己的言行或其他方式表達一定內容的思想觀念、知識、態度、情感等,使他人能感知。這一過程是雙向的,給予與獲得是相互的。

交往能力,就是指的這一過程中進行這種表達與獲取信息、達到雙方溝通的能力。

中國明代學者蘇睿把朋友分為四類:志同道合,能夠直言批評的,是“畏友”;平時友好往來,危難時能彼此依靠的,是“密友”;互相吹捧,吃喝玩樂的,是“暱友”;有利時相互爭奪,有禍時相互傾軋的,是“賊友”。

在指導孩子擇友時要加強他的自信心,多鼓勵孩子,啟發他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而不要將父母的意願強加於孩子。否則,是難以收到好的效果的。

孩子一旦獲得了真正的友誼,就需要用真誠去播種,用熱情去澆灌。要教育孩子尊重和維護同夥伴之間的友誼,不要稍不合意就翻臉,不要為一些過錯而使友誼破裂。當然,也不能搞成一團和氣,明知夥伴不對也不說,甚至還包庇夥伴的過錯。要使孩子懂得:朋友之間要平等相待,虛心學習朋友的優點,才能做到真正的團結友愛。還要戒除嫉妒,朋友之間要同求進步,為對方取得的成績而高興,嫉妒心是友誼的大敵,一定要消除。

有些孩子交了好些朋友,這些小夥伴不可能都是一個樣的。他們的品德、知識、個性等都有差異,互相的交往深度和影響程度也會有不同。對此,應要承認和尊重客觀事實。家長要注意觀察和啟發,使孩子從眾多的夥伴中汲取好的東西,摒棄不良的影響,但千萬不要造成孩子厚此薄彼、熱甲冷乙。

要有意識地讓孩子與優秀的成人交往,孩子可以在這種交往中學習到很多東西,受到潛移默化的良好薰陶。比如:和一個有禮貌的人在一起,就會學到處處以禮相待。那麼,在客客氣氣的氛圍中,什麼事情辦不成呢?和無私的人在一起,具有了無私的胸懷,就不會沒有朋友。和富有同情心的人在一起,就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人,而這正是社交活動中的精髓,能夠贏得別人的信任。


壹父母


我覺得鍛鍊孩子的交往能力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要學會放手,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當然,父母需要做的事還有很多。

1.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給於孩子及時的回應,當孩子向你表示他的一些想法的時候,父母要有耐心且專心的回應,並給與鼓勵,這樣才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父母不能一邊忙著其他事一邊回答孩子,明明沒聽到孩子講什麼卻說自己知道了。

2.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這就需要父母放手,讓孩子真正的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決定。當然,當孩子不會或者剛開始學時,父母要有耐心的給孩子示範,並教會孩子,也要接受孩子做的慢或者不到位。

3.交給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禮儀,比如教給孩子一些簡單的社交動作,如揮手再見、搖頭表示“不”、拍手歡迎等等,父母在平常生活中給孩子做好榜樣很重要。

4.儘量的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多接觸一些朋友,給孩子多的社交機會。而且,如果孩子還小,大人儘量不要干涉孩子之間的“社交”,相信他們的能力。


微笑掛臉上139392095


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斷言:一個人事業之成功,30%取決於才能,而70%則取決於其交際能力的大小,即能否與人、與人群進行十分妥善的協調。那麼,如何鍛鍊孩子們的交際能力呢?家長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可以帶領孩子或單獨安排孩子去親戚、朋友或鄰居家串門、做客。使孩子儘量多結識一些朋友,包括異性小朋友與成人及老人等忘年朋友。讓孩子在廣泛交往與結交眾多形形色色的朋友中學到更多知識,增加主動結交的膽量,使孩子的性格變得更為開朗、活潑、大方、合群,並逐步養成文明禮貌、謙虛與尊重朋友的良好品德。

  促使孩子多參加活動。可以帶領孩子或單獨安排孩子去旅遊、探險、參加夏令營等,爭取讓孩子多參觀展覽、觀看演出、參加遊戲競答、競猜、演講或上臺表演節目等活動,從中讓孩子接觸到儘可能多的陌生人,在觀察世界時鍛鍊交際能力,開闊眼界,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

  故意讓孩子單獨出面

  凡是讓孩子單獨上陣的機會都可鍛鍊孩子的膽量,使他們敢於在任何時候表現自己的才華,與別人相處不羞澀。比如到小朋友或鄰居家去串門,到親戚家去做客,讓孩子獨自去,這都是鍛鍊孩子交際能力的機會。孩子出遠門不讓大人陪送,安排孩子去送封信、打個電話,讓孩子獨自在家迎接並招待客人。特別讓孩子代替父母去串門拜訪,看望一個病人,去給某個長輩過生日,故意讓孩子代表家長去送一份禮物,去給家長開點藥,去為家庭購買物品等等。串門做客,需要寒暄和問候,也需要交談和有關禮物的收送。與家長一道去,孩子是附屬,充當“配角”的角色,不用應付,也沒有壓力,因為此刻交際的主角是家長。如果讓孩子自己去,孩子成了主角,與對方的一切接觸都得由自己來應酬,促使其考慮如何交際;如果家裡來了客人,有時不妨讓孩子去接待,特別是與孩子年齡相仿的客人或朋友,作為家長千萬不要包辦代替。總之,讓孩子見見世面,讓他們既可嚐到經過自己努力後的甘甜,也讓他們遭受點挫折之苦。

  培養孩子的說話能力

  口語是社會生活的入場券,交際能力的核心是說話能力,因為交際的最直接形式是說,不會說,或者說不好,怎麼與人交際?會說,說得巧,答得妙,其交際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家長可經常出一些模稜兩可的辯論題與孩子進行辯論;也可以故意提出一些不正確或片面的觀點,讓孩子據理反駁;對孩子平時話語中的差錯,家長得做必要的糾正,及時幫助孩子提高認識。平時,如果有可能的話,應鼓勵孩子參加演講比賽,鼓勵孩子上課或開會時積極發言。

  多給孩子鍛鍊機會

  旅遊是一種開放性的活動,交際也是開放性的,兩者是相通的。利用節假日與孩子一起走出家門,到大自然中去,到感覺一新的地方去,讓孩子感受新的環境。在旅遊中,假如家長有意識地帶孩子去買車票、聯繫住宿、購買遊園門票,那麼,孩子就可以直接接觸到一些新的對象,瞭解新的交際內容。通過與陌生人打交道,這樣可以增強孩子的交往能力,提高孩子在新環境的應變心理素質。旅遊結束了,孩子的見識廣了,與人的談資多了,還能給以後的交際增加不少的話題。


嘟嘟育兒經


適逢過年時節,帶寶寶拜訪親友或致電祝福時,相信爸媽都希望寶寶表現得文明有禮、落落大方,因為這不只是“面子”問題,更是寶寶人際交往能力的體現。

耳濡目染,語言薰陶

千萬不要覺得寶寶小就什麼都不懂,其實寶寶從出生起就像海綿一樣地吸收這個世界帶給他的信息,所以爸媽要避免在寶寶面前說出不當言詞,包括具有粗俗字眼的口頭禪。即使寶寶再小,爸媽也要注意多多用優美積極的語言進行言傳身教哦!

出去走走,多見世面

千萬別老讓寶寶呆在家裡。平日裡忙於工作的父母在過年期間正好就能有多一點的時間,可以帶寶寶到小區或附近公園裡走走。遇到認識的人或鄰居時,輕輕舉起寶寶的手,跟寶寶說“跟阿姨說好”“跟叔叔說再見”。這麼做,可以增強寶寶適應陌生環境的能力及培養寶寶見到人時該有的文明舉止。

接電話角色扮演遊戲

2歲之後是寶寶的語言爆發期,寶寶在這一時期非常喜歡主動接電話或拿大人的手機。恰逢過年,父母不如利用這個電話多多的好機會,和寶寶一起玩接電話的角色扮演遊戲。先通過示範,告訴寶寶拿起話筒時要說“你好”,通過模仿,讓寶寶練習接電話禮儀,也能給寶寶更多和親友用電話拜年祝福的機會。

學著讚美他人

隨著進入幼兒園年齡的到來,3歲以上的寶寶會有更多機會與其他人接觸,這是寶寶從基本禮儀進階到更高層次的與人相處的階段。當寶寶和夥伴玩在一起時,父母可以適時引導自家寶寶對別人說“你真棒!”特別是當其他寶寶做了好事,或是有了小小成就時。懂得讚美他人是一種哲學,在讚美他人的同時寶寶也可以學習到榜樣的力量。

《時尚育兒》雜誌,為孕、0~3歲家庭提供權威育兒、生活消費指南,點擊右上角關注。

時尚育兒圈子


1.交給寶寶具體的交往方式。比如,如何跟小朋友打招呼,怎麼加入別人的遊戲,如何交朋友,如何幫助和照顧別人;也可以通過家中游戲,讓寶寶練習,找到感覺。

2.給寶寶提供交往的機會。多帶寶寶出去,或者請小朋友到家裡做客,讓他多接觸不同的人和環境。交往能力要在實際的交往過程中才能夠得到鍛鍊和發展。

3.向小朋友學習。引導寶寶觀察社交能力強的寶寶是如何與他人交往的,讓寶寶在模仿中提高。

4.做寶寶的榜樣。家長是寶寶最重要的生活榜樣。寶寶的許多行為都容易受到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


壯仔媽寶


1.培養孩子遵從社交規則

被同伴拒絕的孩子,很多是因為他們不懂得交往規則。比如他在參與團體遊戲時,不懂得"

輪流"規則,只想自己先玩夠了;小朋友們一起商量做哪項活動時,他也不知"協商""

少數服從多數",一味地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做。為此,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妨制訂明確的交往規則,要求孩子遵從。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在餐桌上,不必每一次都把孩子愛吃的東西全留給他,而是適當地分給其他家人,然後告訴他:"好東西人人都喜歡,所以大家要公平地、輪流地享用,不能夠一個人獨佔。"久而久之,孩子在與父母交往過程中習得的社交規則,能被他逐漸內化形成鞏固的能力後,再運用到和同伴的交往中。

2.教孩子具體的社交策略

父母可教孩子學習一些具體有效社交策略。例如,對於前文中提到的強制型和逃避型的孩子,

父母可以直接教他們學習社交策略。比如當孩子想加入其他人的遊戲時,可以教孩子友好地向人詢問:"我可以參加你們的遊戲嗎?""我想和你們一起玩,可以嗎?"或者教孩子注意觀察其他小朋友。當別的小朋友在遊戲過程種出現了麻煩,如搬不動東西時,可讓寶寶主動上前提供幫助。

如果其他小朋友表現得出色,

可教孩子不妨讚美他:"你做得真好!"如果孩子害羞,父母可鼓勵他先找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一起玩,和一個人多接觸幾次,再慢慢去和其他孩子接觸。社交策略的學習,對鼓勵膽怯型的孩子勇於交友句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

3.創造具體的情景鍛鍊交往能力

父母還可以做的是創造一些具體活動,吸引孩子們走到一起共同活動。交往需要情景,對孩子而言,交往的最好前提是共同做某項彼此都感興趣的事情。比如,媽媽

可以準備一些沙包,教孩子們做丟沙包的遊戲,或者在家中舉辦小小晚會,邀請左鄰右舍的小朋友一起參加。儘管孩子在幼兒園或在學校能夠獲得機會和同伴交往,但父母還是不妨自己再創設一些活動,觀察孩子與同伴交往的特徵如何,再有針對性地進行交往能力的培養。

4.引導孩子體察他人的情感變化

在同伴交往中,對他人情緒的正確感受和積極反應是交往的基礎。

教孩子敏感地判別他人的情感變化,是父母應當重視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過看電視、遊戲等方式,教孩子觀察人的各種情緒變化是如何通過臉部表情以及肢體動作來表現的。還應注意引導孩子學會思考自己的行為對他人會造成什麼樣的情感變化。可以多問問他:"如果你是別人,這時你會怎麼想?是高興還是生氣呢?"


良父益友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開朗活潑,交很多朋友。

當孩子內向,不敢與其他小朋友主動打交道。我覺得不要急,慢慢引導。

首先可以多帶他到小朋友多的地方玩,遊樂場等地方,然後可以慢慢引導他和同齡孩子一起玩耍;

其次加強陪伴,多進行鼓勵。內向的孩子其實內心也是很豐富的,家長的信任和陪伴會大大增強自信心。

三是多開闊眼界。多帶他見識不同的東西,鼓勵他大膽表述出來,外出時鼓勵他去幹些與他人交流的事情。慢慢就會好了。


tinged111


對於寶寶的交往能力,我認為不能一味地教給他應該怎麼怎麼做,而應該讓他自己去探索怎麼交往,家長髮現問題了,立即幫他指出來改正,只有知道哪裡錯了,才能懂得如何才是正確去和小夥伴們交往。孩子們的價值觀畢竟和我們大人的不一樣,不能把孩子從小就圈在這些條條框框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