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檄文之《隋文帝伐陳檄》(文白對照)

千古檄文之《隋文帝伐陳檄》(文白對照)

隋軍在戰鬥中

《隋文帝伐陳檄》

(隋文帝楊堅 公元589年)

原校雲:悅,西魏永熙三年卒。隋伐陳,以侯莫、陳穎為行軍總管,悅當作穎。梅鼎祚雲:《隋書》穎本傳,穎從秦王俊出魯山道伐陳。又《秦王俊傳》:俊為山南道行軍元帥,督三十總管屯漢口,為上流節度。則此檄稱寡人乃秦王俊,如晉王廣檄陳江總等稱寡人也。今以屬秦王,然不曉何人筆耳。)

夫文軌未同,江湖致阻,風雲密邇,良用依然。肇歲猶寒,想如宜也。經始戎務,念以勞懷。寡人肅稟天策,爰徵不庭,懸旌秣馬,今次楓岸。夫時有盛衰,運有興滅。積德必慶延後嗣,長惡則祚不及遠。陳氏往因際會,竊有金陵,頊承立,遽相屠害。叔寶嗣偽,彌復忍虐。沈酗日增,內荒愈甚。雕牆峻宇,加錦繡於土木;嚴刑酷法,陷人物於塗炭。諫士喪身,元良箝口。無道之極,自古罕聞。有一於此,何可不滅?斯皆公等所悉,素匪寓言。我皇誕膺靈命,光臨大寶,再闢乾坤,重懸日月。歷代逋誅之寇,曠古不羈之民,感我仁風,鹹沐至道。唯彼吳越,猶未革心。主上義存字小,含以寬大,冀能撫肓彼民,守其封域。而窮兇極暴,日就月將,士庶無聊,人神共憤。乞師繼軌,獻款相尋,愍彼黎元,實興我役。已有別詔,止廢偽主之身;此外士民,鹹從盪滌。西自巫峽,東達滄海,鉅艦覆波濤,樓船出雲霧。瓜步、六合,當腹心之衝,渚宮、漢口,據上游之勢,曲江鎮揚,據其要津,鐵馬介夫,千群萬隊,攘袂扼腕,唯所用之。彼國兵士,多少備見,以寡御眾,理在非敵,救首救尾,將何以及?況復士無鬥心,人懷二志,身雖擐甲,情在倒戈。假使穰苴更生,孫武猶在,亦不能施其智略,況異昔日者乎?往者呂梁之師,一舉殲滅;淮南之地,二旬悉平。彼之將帥,皆奔走之餘,何可用也!世公早涉戎旅,備經徵行,安危之勢,如近目前,得喪之機,若觀掌內。以國家今日之盛,偽主若猶可全,為其展效,容復可爾?江東難立,有識同知,陳氏必亡,賢愚共見。天之所廢,誰能興之?既無所成,徒自傾覆。夫毒蛇螫手,壯士斷腕,豈不惜其肌骨?所存者大也。公若轉禍為福,因機立功,翻然奮飛,共弘大業,則江東士眾,免於鋒刃之苦,天下生民,欣然太平之世。公當位極臺鼎,福延子孫,爰及宗族,鹹加榮寵。豈與夫不識天命,拒我王師,舉死扶傷,履涉膏血,同年共日而語哉!斯皆肝膈至言,成敗大理。幸非可惑,宜早圖之。

千古檄文之《隋文帝伐陳檄》(文白對照)

隋軍征討突厥

白話文:

唐朝隋書作者原來的校注:陳悅已經在西魏永熙三年去世。隋伐陳時,以侯莫、陳穎為行軍總管,把陳悅當作高熲。明朝文學家梅鼎祚說:《隋書高穎本傳》中記載,高熲跟隨皇子秦王楊俊從山東出兵伐陳。《隋書秦王楊俊傳》中記載,楊俊被皇帝任命為山南道行軍元帥,率領三十名行軍總管屯兵漢口,作為伐陳大軍的上流節度使。這篇檄文稱呼的寡人是秦王楊俊,如同晉王楊廣在伐陳時自稱寡人一樣。現在這篇檄文認為寡人是秦王楊俊,不知道出自何人的手筆。

現在大隋天下文字沒有統一,道路也沒有一樣寬度,在長江和洞庭湖上的航行受到阻攔,風雲密佈,天下仍然是原來的樣子。去年天氣寒冷,想討伐陳國也沒有成行,軍隊將士們經過一年的休整,想他們也非常辛苦。我大隋朝廷的秦王楊俊,恭敬的接受了皇帝陛下的任命,擔任了伐陳大軍的上將軍,率軍平定南方不尊皇命的偽陳朝廷,我們朝廷大軍厲兵秣馬,旌旗遮天蔽日,已經全部在長江北岸集結。天命有興盛和衰亡,國運有強大和衰落。如果皇帝和朝廷施行德政仁政,國運必定長久,子孫必定會福澤綿長,如果皇帝和朝廷施行嚴苛的惡政,國運必定不會長久。

陳國君主因為過去的因緣際會,偶然佔據了江南,竊取了金陵成為都城,建立了偽朝廷,隨後就對江南的士民百姓進行了壓榨和迫害。當今陳朝的皇帝陳叔寶繼承了偽朝廷的皇位,更加殘忍昏庸暴虐,天天飲酒歌舞,江南的饑荒越發嚴重了。陳叔寶置江南百姓的生命不顧,大興土木,興建宮室;對百姓實行嚴刑峻法,使得江南百姓生靈塗炭,使得忠誠正直的人因為勸諫而被殺,活著的人不再開口了。像陳叔寶這樣的無道昏君,自古以來都很少見到!有這樣的無道昏君在,國家怎能不滅亡呢?這些都是諸位聽說的,都是天下百姓知道的。

千古檄文之《隋文帝伐陳檄》(文白對照)

隋朝科舉制

我大隋皇帝上承天命,登基建國,重整江山,再造一個郎朗乾坤,清平世道!自古以來從未被緝拿的盜賊,自古以來從未順從朝廷教化的桀驁不馴的人,被我大隋朝廷的仁義所感動,都沐浴更衣然後歸順我朝。現在只有江南吳越之地,沒有歸順大隋朝廷。我大隋皇帝心存仁義,以寬容對待天下百姓,希望能夠教化陳國的百姓,為他們守好自己的家園。現在陳國朝廷窮兇極惡,百姓官民生活在暗無天日中,陳國朝廷已經是人神共憤。陳國百姓盼望我大隋軍隊前去解救他們,獻上錢財尋找我大隋軍隊,憐惜他們,給他們帶去希望,這就是我大隋朝廷發兵討伐陳國的原因。

我大隋朝廷已經發出詔書,要求陳國皇帝自行廢除皇帝身份;所有將士官民,全部都要服從我軍的號令。現在西起巫峽,東到大海,大隋的鉅艦壓住了波濤,樓船的風帆像天上的雲霧一樣遮天蔽日,瓜步、六合是進攻的要衝之地,渚宮漢口 的軍隊佔據長江上游,鎮江、揚州的軍隊據守險要,鐵甲軍士和民夫,千軍萬馬,挽起袖子,捲起褲腿,只想要為征討大軍出力。你們陳國的將士,有多少人我們是知道的,你們想要以寡敵眾,應該不是我大隋朝軍隊的對手,一旦我軍開始進攻,你們是顧頭還是救尾呢?怎能來得及呢?況且你們的士卒毫無鬥志,人人都有二心,身上雖然穿著鎧甲,但心裡時刻想著倒戈投向我軍。即使古代名將司馬穰苴重生,孫武還在世,也不可能施展他們的智謀韜略,況且這些名將早已不在人世了!昔日的齊國軍隊在呂梁一戰就被我軍一鼓盪平;淮南地區的叛亂,二十天就被平定。你們的將帥都已經四處逃散了,哪裡有可用的人呢?

陳國周羅睺都督早年投身軍旅,沙場征戰數十年,國家安危的局勢,近在眼前了;得到或失去的機會,如同放在手掌上一樣明白了。以我大隋國家今天的強大,陳國偽朝廷和偽皇帝陳叔寶如果可以保全,為公施展才能的機會,你還可以有時間考慮一下行嗎?但是現在江南再也難以獨立存在了,這是天下人的一致看法;陳氏小朝廷必定會被我大隋所滅,這是無論智者愚者都能看得見的。既然沒有辦法有所成就,只有白白地隨著陳國小朝廷一起覆滅!就像毒蛇咬了人的手,壯士砍斷了自己的手腕,難道不知道愛惜自己的肌膚和骨頭嗎?能生存下來的才是最好的。公如果能夠避開禍事,轉為好事,趁此機會立下大功,與我軍一起共謀大業,則江東士民百姓,就會免去刀兵之災,天下百姓就會安享太平盛世,公會位極人臣,子孫福廕不斷,家族福澤綿長,都會倍加榮寵。

如果陳國軍民不順應天命,抗拒我朝廷大軍,那你們就會死傷慘重,屍橫遍野,鞋踩的地方全部被鮮血浸透了,還說和天下人在一起共享太平盛世嗎?

以上這些都是肺腑之言,都是古今成敗的大道。幸虧這些道理不會讓人迷惑,你們應該早早考慮。

千古檄文之《隋文帝伐陳檄》(文白對照)

隋朝科舉制

《隋文帝伐陳檄》一文的作者,是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

楊堅生於西魏大統七年(公元541年),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北周宣帝繼位,以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位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派晉王楊廣南下平陳,統一南北,使得自漢王朝滅亡後,分裂割據長達三百六十年之久的中華大地再次迎來了大一統的局面,這是順應歷史潮流,順乎天下民心的盛事,也是隋朝和隋文帝建立的不朽功業。

隋文帝即位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適合於南北統一後的中國。廢出了自魏晉以來實行的九品中正制,還開創了科舉制,影響此後中國歷史一千多年。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隋文帝對周邊各族,採取了軍事上的防禦和政治上的招撫政策,有效地處理了民族矛盾, 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稱為“聖人可汗”。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5000多萬人,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間,銳意改革、政績卓著,隋朝是個承前啟後的朝代,上承南北朝,又為大唐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仁壽四年(公元604年)在仁壽宮去世。終年六十四歲,廟號高祖,諡號文皇帝,後世人們就稱楊堅為“隋文帝”。

千古檄文之《隋文帝伐陳檄》(文白對照)

楊堅

《隋文帝伐陳檄》創作的歷史背景和意義

《隋文帝伐陳檄》作於開皇八年(公元589年)十月,五十一萬伐陳大軍集結完畢時,戰至開皇九年(公元590年)正月,隋軍攻破陳朝都城建康(今南京),俘獲陳朝末代皇帝陳叔寶,再過一年後徹底收復嶺南,完成統一大業。

《隋文帝伐陳檄》就是隋朝統一全國的總動員令,是向全國進軍的公告,檄文隨著隋軍的進攻步伐傳遍了江南,有力配合了統一戰爭的進程,蘊含著縱橫四海睥睨天下的帝王氣魄!

作者結合史料和自己的理解,將檄文翻譯成白話文,有不當之處請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有詩云:

地憑宸極,天縱神武,

開運握圖,創業垂統,

撥亂反正,濟國寧人,

六合八紘,同文共軌,

玄酒陶匏,雲和孤竹,

禋祀上帝,尊極配天,

偃伯戢戈,正禮裁樂,

納民壽域,驅俗福林

卜世不永,豈天亡乎?

千古檄文之《隋文帝伐陳檄》(文白對照)

隋朝長安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