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北伐成功,會對東吳下手嗎?蜀國與吳國還會大戰一場嗎?

王昊然990


這個問題是毫無疑問的,諸葛亮的北伐如果成功(雖說可能性基本為零),他是勢必要對東吳動手的。這一點不是我胡猜,是諸葛亮的使臣親口說的。

蜀漢如果北伐成功的話,那就等於說是天下大部分基本都歸屬於蜀漢。如果真的能做到的話,那他們就不該叫蜀漢了,應該叫後後漢了。不管叫什麼名字,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彼時最為弱勢的蜀漢,已經成為了最強大的力量。

如果打開地圖的話,就可以發現,北伐成功的蜀漢,其實和263年以後的魏晉是一樣的版圖了——即控制了整個北方和益州,而東吳,則只能坐困江東一隅。

這樣的局勢,無論是真實發生的吳晉對峙,還是後來的北周/隋與陳的對峙,以及元宋對峙,都只有一個結果——南方的政權覆滅。而無論是楊堅、忽必烈這樣的明主,還是司馬炎這樣的庸主,都能作出對南方發動統一戰爭的決策,就更遑論諸葛亮了。

而在吳國和蜀漢剛剛修復關係的時候,諸葛亮派到東吳的使臣鄧芝就很明確地表達了立場:

權謂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樂乎!」芝對曰:「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並魏之後,大王未深識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枹鼓,則戰爭方始耳。」權大笑曰:「君之誠款,乃當爾邪!」——《三國志-鄧芝傳》

鄧芝在吳國的朝廷都敢這麼表態,而孫權不但不生氣,還哈哈大笑表示鄧芝是個實誠人。這就充分說明,吳蜀兩國心裡都有數——一旦曹魏滅國,那麼他們勢必就要重複夷陵之戰所幹的事。

因此,蜀漢北伐極難、甚至說不可能成功的理由就又多了一條——有東吳的掣肘。建安二十四年的那場大戰——襄樊之戰還歷歷在目,那本來是劉備集團北伐的最佳時機,結果被東吳在背後偷了桃子。如果蜀漢真的攻略長安、東望鄴城和洛陽的話,你信不信吳國不但不會配合北伐,還會轉手打蜀漢一下?



青言論史


看歷史,愛生活,大家好!吳蜀都想當皇帝,沒了曹魏,以後必有一戰。然而這一戰會很快發生嗎?

曹魏如果對於蜀漢的進攻真的堅持不下去了,東邊的孫權真的會看著劉禪把曹魏吞食壯大自己的實力嗎?

顯然不會!前車之鑑後事之師,還記得劉備剛好奪取益州,孫權就派呂蒙白衣渡江奪取荊州。所以小編覺得,如果曹魏真的掙不下去,孫權必定會趁火打劫,奪取東吳北邊的徐州,豫州,青州甚至幽州,這樣諸葛亮雖然幹掉了曹魏但是吳蜀兩家實力還是維持了一種平衡狀態,自然也不會很快爆發戰爭。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雖然諸葛亮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作為假設性的問題,此題的答案也是顯而易見的。

實際上,這個問題也並不完全是一個假設性問題,因為在第二次吳蜀聯盟開始的時候,這個問題已經被提了出來。當時諸葛亮派出鄧芝再次出使吳國結盟(第一次出使後孫權派張溫回訪,之後蜀漢再次派鄧芝回訪),孫權就曾經問過鄧芝,如果滅掉曹魏之後,我們吳蜀兩國東西分治天下,豈不美哉?鄧芝當場否決,原文記載如下:

蜀復令芝重往,權謂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樂乎!”芝對曰:“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並魏之後,大王未深識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枹鼓,則戰爭方始耳。”權大笑曰:“君之誠款,乃當爾邪!”

鄧芝的回答,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天無二日,人無二君,如果滅掉魏國之後,大王你(指孫權)還是不知道誰是天命所歸的話,那咱們就撕破臉皮,戰場上決勝負。鄧芝作為諸葛亮親自委派的特使,言論自然代表的是諸葛亮的意思。所以說,,這個問題的答案,在當時就已經很清晰明瞭。


再者,諸葛亮本身的戰略目標就是興復漢室,所以他始終認為蜀漢是漢家正統。故,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使漢朝再次一統天下的手段,包括和東吳聯合,包括承認吳蜀兩國“東帝西帝並尊”,這些都是權宜之計。

這一點,孫權方面也非常清楚,這從孫權回覆鄧芝的那句“君之誠款,乃當爾邪”就可以看出來。吳蜀兩國因為實力都遠遜於魏國,即使聯合起來,紙面實力還是在曹魏之下,面對曹魏的威脅,只能聯合自保。說白了,孫劉聯盟就是個純粹的利益聯合體,兩方都心知肚明。



因此,在曹魏被滅之後(雖然幾乎不可能),孫權為了一統天下,諸葛亮為了興復漢室,兩者矛盾不可調和,必然會再起戰端,這是毋庸置疑的。


庭州行者


答:趙雲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

按照趙雲的說法,諸葛只北伐成功了還不行,必須要先滅掉魏,才能讓孫權不戰而屈,倘若就是北伐成功,不外乎佔據長安、潼關等地,魏最重要的河南地區依然強大,這就勢必導致魏吳聯合,打擊👊益州……;荊州之禍在益州重演指日可待。


中行偃1


那肯定呀,諸葛亮不打東吳才怪呢!

諸葛亮的志向,那是相當的遠大,絕不僅僅是三分天下而已。也不僅僅是消滅曹魏,統一北方。而是要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併吞八荒。三國志講:


當此之時,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包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

諸葛亮的計劃一共分四步:
第一步,跨有荊州益州,建立基業。

第二步,獨霸涼州關中,虎視中原。

第三步,攻佔大河南北,雄踞北方。

第四步,掃蕩江左東吳,一統九州。

東吳屢次三番背信棄義偷襲荊州,破壞諸葛亮北伐大業。蜀國實力有限,諸葛亮不得不強壓怒火,聯吳抗魏。心裡早把孫權八輩祖宗都罵了個遍。

假如消滅曹魏,實力強悍,必然興大兵討伐東吳。


上將噯福斯


諸葛亮北伐不可能成功,就像曹操南征一樣也沒有成功,一方強則另兩方就會聯合。

劉備佔據西蜀之地,易守難攻,並且在諸葛亮的計策下,平定了西蜀的內亂,使百姓安居樂業,人力財力都有所上漲,東吳就立馬翻臉,設計害死了關羽,連累了張飛也被手下給割取了首級,劉備便要為兩位結義兄弟報仇,被陸遜用計火燒了七百里連營,自持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在西蜀和東吳結下大仇之後,魏國才一步步的將兩國吞併,可惜統一天下的卻不是曹魏,而是司馬家族。


大老陳叭叭談


可以肯定的是不會,因為諸葛亮在劉備準備討伐東吳為關羽報仇的時候就說過,曹魏如果被滅東吳自服,所以滅了曹魏東吳自然就歸附了,從實力上講,蜀漢既然能滅曹魏,實力絕對不是東吳所能比,更何況曹魏一滅,東吳版圖和人口更無法跟蜀漢相比,所以,不會有大戰,再者孫權是聰明人,不會自不量力去跟蜀漢硬拼。


喜歡歷史的學生


這種推斷可從兩方面論證。第一,中國厲史的發展,是久分必合,久合必分的,這也從周朝分諸候國,互戰至戰國秦統一,再至漢又分三國,曹被認為挾天子令諸候的奸雄,人得而㧣之。這在當時是蜀吳的共識,那即然北伐成功,滅了曹魏,必然吳蜀就成為主要對手的矛盾。第=,兩家已不是聯合抗曹的赤壁之戰時的有勾心鬥角,面臨強敵,無耐也要聯合起耒的情形了。而是敵對仇家。自關羽,劉備相繼被捕殺,和峓陵之戰火燒連營大敗病死,兩國己鑄成不共再天之仇。況是吳先佔了蜀的荊卅及湖南一部分城地,如果諸葛亮滅了曹魏,就更有實力耒滅仇敵,以求成統一大業。第三,劉備三顧茅廬,即請諸葛亮訂下輔助劉備統一天下大計,且劉備自稱有漢皇室血統,打著蜀漢去統天下是正義之師。故此,終上三點,假如諸葛亮北伐成功,滅了魏,那麼-定會滅吳,以求統一天下,這在當時以戰亂多年,讓社會和百姓有喘息餘地,更好地為封建統治服務,也是有進步意義的。可惜是曹魏作到成功統一。這說明,統一是厲史的必然!所以此問的推斷是正確的。


黃親國旗


如果諸葛亮北伐真的成功,曹魏被消滅,當然會向東吳開戰。但他的北伐目的只是攻取長安。假若真的成攻取下長安,一,首先殺魏延。二,曹操調重兵攻打長安,諸葛亮兵敗,向西域或依犁 等地西逃,不死也變成外國人。三,諸葛亮永遠進不入長安,因魏延是先鋒,能首入長安者必是魏延,那時他把城門一關,諸葛亮在城外被曹兵圍殺,實死無疑。


鄺生24


諸葛亮北伐不可能成功,就像曹操南征一樣也沒有成功,一方強則另兩方就會聯合。

劉備佔據西蜀之地,易守難攻,並且在諸葛亮的計策下,平定了西蜀的內亂,使百姓安居樂業,人力財力都有所上漲,東吳就立馬翻臉,設計害死了關羽,連累了張飛也被手下給割取了首級,劉備便要為兩位結義兄弟報仇,被陸遜用計火燒了七百里連營,自持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在西蜀和東吳結下大仇之後,魏國才一步步的將兩國吞併,可惜統一天下的卻不是曹魏,而是司馬家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