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要設計身後殺魏延?

樊溢明


諸葛亮是怕他一人獨大,權利太大他死後沒人能制衡魏延,從而對劉禪地位造成威脅,諸葛亮提升魏延是看他有軍事能力又能達到招攬更多降將的目的所以提拔他,為什麼有想殺他還不是沒想到自己死的這麼快,朝廷大臣還沒整頓好,沒人能抗衡魏延。

殺魏延還一個原因是魏延高傲自大,同僚關係不和,光芒太盛了,劉備漢中稱王,本來大家都以為太守職位非張飛莫屬,但是卻讓魏延當了太守,不少人不服魏延一個降將怎麼能做到這個位置。再加上魏延得罪了楊儀、姜維等實力派,諸葛亮考慮了自己死後朝廷內訌一定掀起一場腥風血雨才決定斬殺魏延。

不管怎麼說魏延都是軍事人才,諸葛亮是沒法才這麼做,都是為了劉備囑託,魏延也是諸葛北伐支持者之一。諸葛亮是本想用給敵人的尖刀,看看死後沒人能用的了這把尖刀才決定殺之。


一盤牛肉一壺老酒


諸葛亮殺魏延,不是因為他腦後長有反骨、也不是因為對他印象不好而殺他。殺魏延是諸葛亮維護自己的國家大政方針有關。在諸葛亮死去那個時間段裡,魏延是蜀國唯一在世功勞最大的人,威望極高、智勇雙全,按道理來說,諸葛亮死後、他肯定成為蜀國主政的棟樑之才。而諸葛亮一直培養馬謖做接班人,後來發現姜維比較合適,就處死了馬謖,國家有兩個繼承人、就會出現動亂、內耗。諸葛亮絕對不會讓魏延破壞自己的安排,如果自己死了,沒有半點功勳的姜維絕對上不了臺,所以魏延非死不可,那怕他是一個沒有任何汙點的猛將,結局早已經決定。歷史最後給出答案,姜維也不過是庸才,沒有做出什麼大貢獻,諸葛亮的安排是錯的,一代猛將魏延死得冤。想看我的原創文章 添加微信C13924231083 或頭條號 勁料連環爆 精彩不斷




勁料連環爆


至於他反與不反的理由我就不多說了,先說在演義中的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魏延,諸葛亮臨死的時候說過,要是我諸葛亮死了姜維,楊儀等人就退兵,讓魏延斷後,要是他肯斷後便罷,要是不重,我早就安排好馬岱殺他了。 \n而正史中並不是這樣,但是也是在諸葛亮在快要死的時候就跟費禕,姜維,楊儀等人說,在我諸葛亮死了之後你們就退兵,讓魏延斷後,如果他要是不肯斷後你們就走你們的不用管他了。之後就是諸葛亮死了。楊儀,姜維他們商議讓誰去和魏延說,最後選出了費禕,費禕便去和魏延說,魏延不肯斷後,說我魏延憑什麼給他們斷後,丞相死了還有我魏延在,為什麼要退兵,由我帶兵繼續北伐,費禕知道事情不對就和魏延說我去和他們商量一下,魏延答應了,費禕拔腿就跑,魏延才知道我怎麼能讓他走呢,魏延就先退兵往南走,一路之上毀掉了所有的橋和路,並且寫信給後主劉禪說楊儀反了,而楊儀也給後主寫信也是說魏延反了,而費禕就對劉禪說楊儀是個文人,是個書呆子怎麼可能造反,劉禪就讓蔣琬帶兵去堵截魏延,而楊儀也同樣去攔截魏延,王平也去找魏延,並且追上了就對他帶的兵說丞相剛死你們就這樣,那些兵一鬨而散,沒剩幾個,而魏延就一直往南走,到了漢中被馬岱斬其首級,給了楊儀。所以說歷史上諸葛亮並沒有說要殺魏延。要是我說的不對樓主可以去證實一下,請不要粘貼複製,我打字也很辛苦的。


方家說史


諸葛亮否決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後,引起了魏延的不滿,諸葛亮只是裝不知,卻不去與魏延分析計謀的可行性,在涉及國家大事上諸葛亮獨斷專行,沒有很好地統一將領的思想,故意造成了隔閡。



讓諸葛亮起殺心的,就是在他病重時,魏延卻總是在強調自已對伐魏的看法,這讓諸葛亮恐慌不已。諸葛亮在,還能鎮住魏延,如果諸葛亮不在了,在寥若晨星的蜀國將領中,誰也鎮不住魏延。如果讓魏延掌了大權,伐魏的策略一定不會按諸葛亮的遺志做,這讓諸葛亮決心除掉魏延。
於是,他設下錦囊妙計,讓馬岱跟著魏延,在與楊儀的對峙中,以偷襲的方式殺了魏延。在這個事件上,諸葛亮是有罪的,造成了蜀軍內訌,不用征戰,已是自已損兵折將了!諸葛亮的遺計應該做的,是讓持不同觀點的將領們團結起來擰成一股繩,絕不應該人為地製造叛亂!


星下靜思


其實孔明最大的問題是不識人,魏延的死怎麼會跟孔明沒關係?按當時的情況蜀國國力最弱,每次北伐耗費巨大,不能因為一人死後而退兵。魏延對於蜀漢是何等忠心。馬謖丟街亭,當時孔明就做的很不對,就因為孔明跟馬良關係好,把這麼重要的軍事要地交給他,結果魏延為了救他,差點把自己給搭進去,多虧了王平搭救,魏延才得以活命。在說說子午谷,魏延想帶兵5000出兵子午谷,孔明就是不同意魏延進兵。有人說孔明想穩重求勝,不想讓魏延冒險,事實上當時應該沒人會想到蜀漢會出兵子午谷,後來鄧艾的事應該都清楚!魏延此人不善跟文人打交道,與楊儀關係很不好,幾次揚言要殺他,而孔明很看好楊儀,讓楊儀以為他會接替孔明,孔明下兩道密令,讓他們內訌,結果楊儀把魏延給殺了,還滅三族。再到後來蔣琬接替孔明,把楊儀快氣死,直言早知如此當初就應該跟魏延一起造反了,由此可說明孔明不知人識人。


BruceAi


1、魏延是個將才,魏延的能力並不比傳說中的五虎上將差,後三國時期張郃死後武將第一人,但是魏延和關羽很像都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與楊儀關係尤為最差,但是諸葛亮一直沒有處理他倆的關係,相反每次都是費禕從中調解,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死後是費禕去通知魏延人事安排。

2、楊儀屬於荊州系,是諸葛亮一手提拔起來的,也是北伐時期諸葛亮的得力助手,相當於諸葛亮秘書,諸葛亮事無鉅細,楊儀是下屬裡對軍中最為了解的;而魏延當初是以劉備家奴的身份隨劉備進蜀的,魏延只服從劉備一人,劉備對魏延的信任從劉備安排魏延駐守漢中、蜀漢的北大門就能看出來,所以魏延對蜀漢的忠誠是不可能投魏的。

3、諸葛亮與魏延的矛盾不是因為魏延有反骨,而是因為魏延與諸葛亮的政見不同,魏延是將才,他需要想的只是怎樣去贏一場局部戰爭,而諸葛亮作為帥需要考慮戰爭、政治、經濟方方面面,諸葛亮政策實際是以攻為守,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子午谷計謀他的謹慎只是一方面,從諸葛亮六次北伐也能看出來,諸葛亮每次北伐傷亡都不大並且多次主動撤兵。

4、魏延死後,劉禪並沒有聽取群臣的一面之詞對魏延做過多的評價,而是厚葬了魏延(劉禪前期是很明智的君主,這裡只說魏延,對劉禪不做過多評價)


金戈鐵馬已被註冊


第一,諸葛亮沒有想殺魏延,相反,他很器重魏延。當時在蜀漢,諸葛亮的官職最大,其次是魏延,而且出兵就帶魏延。諸葛亮也是個人精,他每天帶個炸藥包辦大事?第二,魏延真有才華。子午谷的事放開不說,就看劉備對魏延的態度就能看出來。當時入川,皇叔帶了兩員大將,一個魏延,一個黃忠。皇叔費了老大的勁拿下了漢中,派的駐守將領就是魏延。要知道沒有漢中就沒有西蜀,可見皇叔對他的喜愛。魏延被殺後,鄧艾就是從漢中偷偷溜進來滅了蜀漢的。第三,魏延並不是殺韓玄投靠劉備,如果是,三國志一定會記載,畢竟這事挺大的。據史學家推測,魏延是劉備從小兵一手一手提拔上來的,當然,三國志也沒有準確的說法。第四,楊儀也不是啥好餅。魏延這個人,有才華,多少有點目中無人,一般人也遷就他。楊儀呢,不買賬。每次開會,魏延在那瞪著眼珠子,拿著一把刀比比劃劃,楊儀趴在桌子上哭哭啼啼,蔣琬他們在那勸來勸去,好不熱鬧。丞相什麼意思呢?丞相就當不知道。楊儀有才華,魏延有武略,整誰都不好,而且不是啥原則問題,就是兩個人性格不合嘛,算了算了。最為過分的是,魏延死了,被滅三族,楊儀腳踩著魏延的頭大罵一通,報復心太強了。第五,蜀漢官方的態度。官方有點模稜兩可,一開始滅了魏延三族,後來楊儀自殺,魏延被平反。第六,楊儀為啥要自殺呢?原本楊儀認為自己被諸葛亮託付後事,又為朝廷誅除了逆賊魏延,所以自己應該會繼諸葛亮後掌政,於是招呼都尉趙正用《周易》卜筮,卦為“家人”,楊儀沉默不歡。而諸葛亮生前已有密奏,認為楊儀性情急躁狹隘,有意讓蔣琬擔當重任,蔣琬於是為尚書令、益州刺史。楊儀到京城後,被任命為中軍師,沒有部屬,只是自己便宜行事而已。起初,楊儀任先主手下的尚書,蔣琬為尚書郎,後來雖然都任丞相參軍長史。楊儀每次隨行,承擔軍中繁重的工作,自認為比蔣琬資歷老,才能超過蔣琬,於是聲色之間經常流露出怨憤表情,斥責他人嘆息自己的言語發自內心。當時人家都畏懼他出言不遜,不敢與他交往,只有後軍師費禕前往慰勞看望他。楊儀對費禕表示自己的怨恨忿怒,說了許多以前的事,還對費禕說:“當年丞相去世的時候,我是執掌全軍的,那個時候,我要是帶著隊伍投奔曹魏。怎麼會像今天那樣寂寞失意?真是追悔莫及啊!”費禕便秘密地將這些話向上奏報。於是楊儀被廢為平民,流放到漢嘉郡。楊儀到了流放地,再次上書攻擊朝廷,語氣措辭激烈,於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楊儀自殺,他的妻兒老小回到蜀地。這進一步論證了,楊儀不是啥好餅。最後,用孫權的話來結尾吧(這點破事都傳到孫權那去了,這倆人也夠可以的了)“

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諸君憒憒,曾不知防慮於此,豈所謂貽厥孫謀乎?”


說好了不再見69984390


對於陰謀論的我

我認為諸葛亮並不是淡泊名利之人

而非常希望流傳千古

魏延獻計若被採納

說不定已出奇效

並且乃統兵武將

自己可以執行

諸葛擔心其之後功勞超過自己

最後掩蓋了自己的名聲

所以魏延必須死





小羅咩咩


三國時期,劉備去世後,劉禪繼位,雖然表面上劉嬋才是皇帝,但實權其實一直都掌握在諸葛亮手中。那麼為什麼劉禪繼位之後還要封魏延為徵西大將軍呢?很顯然那是諸葛亮的意思,當時應該是迫於無奈了,五虎上將,死的死,亡的亡,僅剩的趙雲也老了,所以只能任用魏延了,魏延跟隨劉備和諸葛亮一生征戰,戰功卓越,是一個難得的軍事奇才,只是五虎上將在時,將他的光芒籠罩去了,其實正史上,他是絲毫不遜色於五虎上將的,所以有他在,能為西征多一份把握,也可以說西征需要他。

那這樣再解釋諸葛亮身後所安排的第一件事——除掉魏延,就有理有據多了。我們知道,劉備是一代明君,手底下的人無人不信服他,魏延在他底下也只能俯首帖耳;諸葛亮是名相,善權謀,魏延自然也要聽從調遣,鬥不過他;劉禪是昏君,魏延就很可能會反了,歷史上魏延的性格極其的跋扈,屬於軍人性格,所以這兩大元勳一旦離開,他反的幾率極大。而作為諸葛亮接班人的姜維,由於年輕,無什麼重大貢獻,在軍中基本無人支持,魏延也看不上他,所以他是萬萬不可能讓魏延臣服的。

再有一個方面的原因,那就是魏延和當時主管後勤的楊儀矛盾極大,歷史記載,兩人因為公務經常會吵架,試想,如果諸葛亮離世,這數十萬的大軍全交給魏延,那後勤糧草全有楊儀主管,而這兩人卻經常因為公務吵架,你覺得這仗還能打嗎?那不是白白給敵人鑽了空子嘛,所以殺他也是無可避免。


今明兩日


都是諸葛亮的粉絲嗎?魏延何其冤枉!

諸葛亮排除異己,只任命對他俯首帖耳的人,所以才會有姜維這個降將接他的班這樣的不可思議的事情。要知道,蜀的人才是非常多的!但諸葛亮都不能用。所以,殺魏延一是魏延的確驕傲,二是魏延和諸葛亮手下的楊芝始終對立,三是蜀中已經沒有可以制約魏延的人,但諸葛亮又不想讓魏延當老大,他做老大,肯定要殺了楊芝,對諸葛亮來說,保護不了自己的小弟,多丟臉!

也許很多人會罵我胡說,我也不願費力去粘貼歷史材料。只要腦袋正常的人,想一想趙子龍和馬超,這兩個人在劉備死後也還都年富力強吧,得到重用了嗎?劉備死的時候,託孤的時候,不只有諸葛亮一個,還有一個叫李嚴的人,其資歷和職位都高於諸葛亮,但後來呢,被諸葛亮鬥掉了。即便諸葛亮忠心劉備,但他的做法實在讓人不敢苟同,他的格局太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