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教學做的好的機構,也很難做大?細數培訓機構的生存之道

2017年,二胎政策開放的第三年,也是教育培訓機構大爆發的一年。早教、少兒、K12、出國留學等模塊,都湧現了一批批新的機構。當然,也有一批批機構,走向覆滅。

作為內容為驅動的行業,長久的發展取決於生態系統的完善。生態系統的完善,是機構產生源源不斷利潤的前提。很多人在見面或者微信上問,說想在教育行業創業,開設莫某課程培訓,從市場潛力來講,整個行業由於二胎政策的開放,迎來了她的第二春。單從運營商來講,隨著80後、90後家長成為消費主力,由於在互聯網時代長大,他們具備快遞獲取知識的能力。他們選擇一個產品時,會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全方位比較。他們先比較 於傳單,更信賴互聯網。他們注重口碑,但更相信自己的判斷。他們既關注學習效果,又關注消費體驗……

種種跡象表明,整個行業都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如果沒有理清這裡的來龍去脈,單憑有錢和有情懷,建議最好別進入。同時,常規靠教學和線下宣傳為生的已經存在的機構,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調賬!

如果應對這個挑戰,在今天變動得尤為迫切!作為長期都在思考投資回報率的企業來講,與其討論機構如何持續賺錢,不如花點時間來討論:什麼情況下機構會關門!就像巴菲特的合夥人芒格說的:如果知道我會死在哪裡,那我將永遠不去那個地方。

為何教學做的好的機構,也很難做大?

在搞清楚機構死之前,我們需要先討論一個問題:好的機構的定義是什麼?“我們有優質的教研團隊,課程效果非常好”、“我們的老師全部來自於國內頂尖名校,可以給學生快速提分”等等。這些被大部分機構負責人奉為真經的說法,在今天將逐步失效。

新增學員每況愈下,口碑介紹穩步不前,老學員續費疲乏無力,當這些問題持續出現時,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了嗎?是繼續不斷的優化教學質量,還是擴大市場推廣宣傳手段?

在講到解決方法之前,我們先看兩個漏斗模型:

為何教學做的好的機構,也很難做大?細數培訓機構的生存之道

左邊模型,我們把它叫做:服務導向型機構;它的主要特點是:口碑資源多、上門率和簽約率高、服務體驗好。服務體驗好,口碑資源多,從而形成正向循環。那麼,它的確定也很明顯:資源量不穩定、資源來源渠道不在機構手上、資源量不具備幾何式增長條件,每月坐等老客戶介紹和續費,不可控因素多,不能保證機構長效發展。

右邊漏斗形,我們叫它為:市場導向型機構,它的特點是:資源量大,資源來源手段多樣,有品牌資源、口碑資源、市場資源;上門率和續簽率長期優化。通過對課程顧問培訓,使其掌握專業技能和銷售技能,從而不斷提升上門率和簽約轉化率,達到資源的最大利用;在做好教學和後續服務團隊的服務質量的提升,長期優化學員學習效果和家長消費體驗,確保口碑資源形成增量。由於品牌資源和市場資源是機構長期進行市場行為、品牌積澱而產生的新的增量,所以這部分資源就組成了機構長期的造血生態系統,能夠保證常年有穩定的增量客戶進入,保證機構長效穩健的持續盈利。

一家持續賺錢的機構,在資源來源配比上,大致是:

為何教學做的好的機構,也很難做大?細數培訓機構的生存之道

一家機構要生存,須具備持續穩定的現金流。

當機構遇上商業,活下去的必要條件就是持續創造穩定的現金流。

為什麼是持續創造穩定的現金流?

我們都知道教育行業的一個特點是:預收款。這就意味著從學員家長那裡收過來的錢,只是暫時存在機構的賬戶上,要成為機構真正的流水,必須“耗課”,也就是學員的課時消耗。

但從機構運營來講,場地成本、人員成本,是兩項固定的大投入。另外再加上每月的市場成本,這三者加起來,基本涵蓋了機構每月的整體固定投入。持續穩定的現金流能為機構帶來週轉時間。通過創新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優化教學手段等方式,增加耗課,達成預售款回收,變成機構收益。變成機構收益,確保機構穩健發展。

為何教學做的好的機構,也很難做大?細數培訓機構的生存之道

要做大,靠現金流,更靠體系。

如果說現金流能夠解決生存的問題,那麼,體系才是機構永續發展的秘訣。市場體系、銷售體系、教學體系、薪酬體系、人才晉升體系等等,都制約著機構的發展!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教育行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有三個突出的特點是:進入門檻低、可替代性強、企業利潤來源於組織結構的變化。

進入門檻和可替代性基本是機構無法左右的。在這種情況下,機構要想提高利潤率,就只能通過建立各模塊管理體系、績效考核機制去優化組織結構。根據機構各階段發展現狀,建立動態化的人才結構,利用培訓體系,使得各崗位人才 可快速複製。

為何教學做的好的機構,也很難做大?細數培訓機構的生存之道

機構在什麼情況下會死?

教育機構發展進程雖然慢,但能夠存活下來的,還是有很大的前景的。所以,這個行業是發展週期長,但發展潛力大的行業,努力活下來是第一要務。只要努力讓機構活下去,就有各種可能性,所以死亡清單非常重要,建議機構經常內部討論並更新。以下只能羅列出一些走訪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內容,僅供參考:

1. 未進行系統的行業調研、需求調研,憑感覺或者他人的建議快速進入教育行業;

2. 有錢、有情懷、沒人、沒經驗,不懂行業邏輯,盲目加盟進入;

3. 從始至終都將90%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到教學質量提升上,忽視市場和銷售;

4. 既追求橫向規模擴張,又追求 縱向價值延伸,沒思考清楚產品和機構定位;

5. 機構老闆個人主義明顯,不花或少花時間和預算在體系搭建以及員工培養上;

6. 互聯網時代,80、90後家長當道的時代,依舊信奉“酒香不怕巷子深”;

7. 創始團隊膨脹、貪念,利益分配、權利分配出現分歧;

8. 用“沒有進入自己口袋的錢”進行盲目擴張,最後導致資金鍊斷裂;

9. 客戶來源渠道單一,不注重品牌建設和市場整合運營;

10. 市場營銷和教學服務無法兩手轉,缺乏動態發展 戰略思路;

教育行業的生存、經營之道還需要理論結合實踐,謹慎為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