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追15年未果,但痴情诗人对民国才女“一辈子的情”浓得化不开

苦追15年未果,但痴情诗人对民国才女“一辈子的情”浓得化不开

爱情的世界里没有对错,卞之琳固执地爱着张充和,一爱就是15年,张充和却固执的不爱他。有缘无分,最苦不过单相思。在张充和嫁人后的第七年,卞之琳才和一个叫青林的女子走进了婚姻殿堂。巧合的是,他的妻子居然和张充和,大概是爱屋及乌,找一个张充和的替代品吧。大概在卞之琳的心里,张充和永远是心中无法忘怀的人吧。小编曾写过《苦追才女15年未果,但金句“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流传至今》的文章,介绍了卞之琳和张充和的悲情故事。小编今天为您讲述卞之琳对张充和一辈子“忘不了的情”。

苦追15年未果,但痴情诗人对民国才女“一辈子的情”浓得化不开

卞之琳

从1933年开始追寻到1948年张充和结婚,整整15年,他坚持了15年,终究未果。悲情、无奈之中,诗人卞之琳写下了《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句朴实而优美,是他情感深处最内心的表白.

最是相思难,却不知单相思更难,伤了谁的心,错了谁的意。卞之琳用自己的行动一直在坚持,他虽然很悲伤,却一直坚持思恋,虽然只是一个人的爱。

1953年,卞之琳南返江浙,常年参加农业合作化的试点工作。有一次,卞之琳到苏州出差,恰巧被接待住进了张充和的旧居。秋夜枯坐空书桌前,偶翻空抽屉,赫然瞥见一束无人过问字稿,取出一看,原是沈尹默给张充和圈改的几首词稿。卞之琳取走保存,这一保存就是30年。这大概有爱屋及乌的意思,见几张稿纸就曾遇到了以前的“情人”。

苦追15年未果,但痴情诗人对民国才女“一辈子的情”浓得化不开

才女张充和

后来这几年间,有一个叫做青林的女子走进了卞之琳的生活。此女子也了不得,1949年,她和国学大师文怀沙在解放区结合,1953年生下儿子文斯,后离婚。

卞之琳认识青林,也是机缘巧合。刚离婚的青林在报社工作,面对老公的背叛,黯然神伤。她的工作便是约稿,约稿对象恰好是卞之琳。

第一次见面,青林有些激动,特意修饰了一番。那时候的卞之琳是她崇拜的偶像,在她心中是很有名气的诗人卞之琳教授。而见面时,卞之琳则身穿银灰色的中山装,戴着镀金边的眼镜,一副学者模样的背后是脸色苍白憔悴、神情凝重。肯定有张充和的影响,他正处于“少年失恋容易补全,中年失恋才真悲伤”的状况。

不知道是梦幻还是什么,反正在卞之琳的眼里,第一感觉很好:瓜子脸、杏仁眼、清秀雅致、一袭天青色的旗袍外披一条玉白小坎肩。简直是另外一个张充和的模样。

后来,青林定期上卞之琳家中取稿,两个人慢慢熟悉。还帮起他拾掇房间,谈起了诗歌和英国文学,两个人越来越走得近,越来越有共同语言。只不过还是想当年追求张充和一样的含蓄内敛。

苦追15年未果,但痴情诗人对民国才女“一辈子的情”浓得化不开

卞之琳、张充和

7年约稿、取稿的日子过去了。有一次到了上门取稿的时间,青林仍没有来,第二周还没有来。诗人卞之琳开始莫名着急。一打听才知青林住院了,他匆匆感到医院,看到憔悴脆弱的青林,泪流满面。因像极充和而交往的他,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沧桑的灵魂。出院时,卞之琳在给她的手稿里放了一张纸条:独爱你曾经沧海桑田。

1955年,卞之琳与青林结婚了。这一年卞之琳45岁,满头华发生。青林33岁,一生沧桑情。

如果说,对卞之琳来说,上半生独爱一人风景。此时,他独爱曾经沧海桑田。青林已成为他心头唯一的风景。

婚后的生活很幸福,青林几乎放弃文学创作,做起了卞之琳的家庭“煮妇”。青林身体不好,经常头痛,卞之琳每晚都给她按摩头部,每天晚上坚持按摩半小时,从未中断。后来他们有了女儿,年近五十得女,他视若掌上明珠。为了女儿的健康,他还戒掉了几十年的烟瘾。

1995年夏,青林因病去世。这一年,卞之琳85岁,他悲痛的整天一屋灯光,捧着个茶杯,自说自话。连续一年多,他都闭门谢客。

五年后,2000年12月卞之琳溘然长逝,享年90岁。

说的这,其实大家很认为,故事很圆满了。卞之琳和青林的结合,是幸福的一生。

当然,就像大家好奇的是,苦恋一生的才女张充和,难道卞之琳没见过、没念过;或许还曾有某种埋藏于心的单相思、不可自拔之类的……

毕竟曾经深爱过,毕竟抹不去。那种爱和怀念,总是会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来。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丛书的《卞之琳》卷上,卷首有一张卞之琳与张充和同游苏州天平山的照片。以卞之细密个性,这肯定不是偶然。

香港的张曼仪女士是卞之琳研究专家,她编选的《中国现代作家选集·卞之琳》一书附有《卞之琳年表简编》,极其简单的年表,许多事情只能略而不记,却特别在意地记下了与张充和相关的“细小”信息:

如1933年的初识;1936年10月,卞之琳回老家江苏海门办完母亲丧事,“离乡往苏州探望张充和”;如“在杭州把本年所作诗18首加上前两年所编的一道编成《装饰集》,题献给张充和。”如1943年,“寒假前往重庆探访张充和”,

虽然这个年表是张曼仪所编,这些事情却定是卞之琳讲出来并且愿意郑重编入年表中的。

苦追15年未果,但痴情诗人对民国才女“一辈子的情”浓得化不开

张充和和爱人

自1947年上海一别,卞之琳与张充和,直到1980年才又重新见上一面。 当时,卞之琳作为大陆的著名学者,作为文化的亲善使者前往美国。张充和当时还在耶鲁大学艺术系作兼职讲师,尚未办理退休手续。

还是朋友,张充和自然接待了来美老朋友卞之琳。卞之琳将自己在1953年下乡时找到的沈尹默修改过的张充和诗稿完璧归赵。张充和很感激卞之琳如此细腻的心思。这毕竟一份留存30年的东西,

当时,张充和的手头只存留有沈尹默的来信,但丢失了全部的诗稿。所以,张充和笑称卞之琳做了一件雪中送炭的美事。回国后,卞之琳特意为之写了一篇回忆当年的散文,发表时特意配上了张充和手迹的影印件。这期间的卞之琳是兴致勃勃的。

六年之后,1986年北京举行隆重的汤显祖纪念活动。作为研究昆曲艺术的名家张充和,从美国专程飞回北京,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昆曲《游园惊梦》的登台演出。 当然邀请了卞之琳前往捧场。卞之琳欣然去演出现场观看。

也许是太久没有踏上这片土地,和大姐元和唱的这曲《游园惊梦》甚是投入。虽年事已高,可扮上妆容,往台上一立,那气质那语调那神情还是充满魅力,她的小袖轻轻一扬,便也是满堂喝彩。

受邀的卞之琳在台下静静地看着她,熟悉而痴迷,她的一颦一笑一字一句,都印在他的脑海里,唱进了他的心里。他会想起许多年前的一个午后,那个穿着天青色旗袍的少女,坐在那雕花的长窗下,向他轻轻颌首而笑,让他一生不能忘却。

苦追15年未果,但痴情诗人对民国才女“一辈子的情”浓得化不开

张充和表演昆曲

尔后十几年,卞之琳便静静地从张充和的社交圈子中退了出来。此后,张充和在美国与中国间,像一只春天的暮燕,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对于张充和的行程,卞之琳大抵是了然于胸的。不过,卞之琳没有与张充和再见面。

2000年2月2日,年满九旬的卞之琳溘然长逝。根据卞之琳的遗愿,女儿青乔将卞之琳1937年8月于雁荡山大悲阁为张充和手抄的一卷《装饰集》,以及一册《音尘集》,郑重地捐赠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得到卞之琳去世的消息后,已是87岁高龄的张充和眼噙泪水, 翻阅了卞之琳写给她的100多封情书,还托人送了一个花圈,表达了最后的怀念。在“张家十姐弟”自办的家庭杂志《水》上,编辑张充和破例为外人写下了文字——专发悼念文字,称卞之琳是张家所有人的朋友。

又是一个15年。2015年6月18日张充和安静去世,享年102岁。

人和人的相遇,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你遇见什么人,便会有什么样的命运,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注定了。有些人哪怕天天混在一起,却怎么也擦不出星火。有些人,一遇见,星火便燃成燎原之势。告诉自己,这就是我要找的人,然后,生活便也随之改变。

像卞之琳一样,一生中有这样一个可望不可即的“风景”,默默深藏于心,默默为之祝福,此生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