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到1933年的美國大蕭條期間,銀行的錢和老百姓的錢,到底去哪兒了?

方方面面的方便麵


20世紀20年代,一戰後的美國,由於戰後紅利,使其在世界範圍內迅速成為一個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尤其金融行業,在債券、股票等“經濟泡沫”的影響下迅速增長,創造了史上的奇蹟。而這些也導致了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也在發生變化。人們最大的夢想就是發財致富,投機、投資備受青睞,整日沉醉於物質享樂之中。

一、危機來的太猛,民眾蒙圈,胡佛“無動於衷”。

1929年,胡佛當選總統,作為一位靠個人奮鬥起家的“英雄”,他上任後極力推行自由主義,信奉政府不干預政策。各大證券交易所擠滿了交易的人群,股票行情一路高漲,各企業的股票上漲到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地步,人們見面時只談股票,舉國上下都淹沒在坐著賺錢的“美夢”中。

然而,他上任不到一年,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國曆史上被稱為“黑色的星期四”,這一天,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巔跌入深淵,當天就有11個金融家自殺。美國陷入了經濟危機的泥潭,86000家企業破產,約5500家銀行倒閉,工人失業、商店關門。突然之間到來的危機,還是讓民眾徹底蒙圈了。

伴隨著他放任自流的、不干預的政策,導致到了1932年時,至少13萬家企業倒閉,整體水平倒退至1913年。失業人數由不足150萬升到1700萬以上,佔全國勞工總數的1/4。失業的人們生活困難,一夜回到“解放前”,他們無家可歸,用木板甚至牛皮紙搭建小屋,這些小屋聚集的地方被被他們戲稱為“胡佛村”,以此來宣洩對胡佛的不滿。

二、二元制體制給了人們發洩情緒的渠道。

民眾的不滿情緒發洩,一種是推翻當局,一種是更換總統。美國的二元制體制,給了他們這樣的選擇,他們決定更換總統。雖然,經濟危機有自己的規律,這確實不是胡佛能控制的,但至少,他在任期間卻沒有對此作出積極的回應,卻頑固堅持自己自由主義的信念,拒絕干預政策。人們不答應了,他們要通過換總統來發洩不滿,讓不信任的總統下臺,是最好的宣洩情緒的渠道。在胡佛外出競選所到之處,人們報之一片噓聲、怪叫、沉默,以及臭雞蛋、西紅柿。賭博公司開出的賠率高達1:7。

1932年羅斯福參加大選,他指出:當前的自由主義政策導致了投機行為和生產過剩;他拒絕承認和糾正錯誤,還將崩潰的原因歸罪於其他國家;不懂民生,遲遲不發放賑濟等等。這些批評,都代表了當時人們的訴求,他們看到了希望,羅斯福成為他們走出困境的救星。競選的結果已經可想而知了,他以2282萬張選票的絕對優勢大獲全勝。

不管是一元制體制,還是二元制體制,都有它的優、缺點。我不是專門研究體制的人,但是從這次危機來看,我發現在歷史上,凡採用一元制的國家,一旦民眾不滿,很可能就被民眾推翻;而二元制或議會制的國家,不需要推翻體制解決問題,如果民眾不滿,只需要更換總統或重選議會,不滿宣洩了,自然就安定許多。

三、干預政策,快速回復民眾的信心。

羅斯福當選的那一年冬天,是第4個也是最糟糕的一個大蕭條的冬天,全國至少有1300萬人失業,全國有3400萬人沒有任何收入。當他提出要改革傳統經濟政策,強調政府幹預並引導經濟時,還是引起社會上下的普遍關注,民眾拭目以待。

一是給銀行“打針”,解決信用危機。

首先做的就是整頓股市。因為他認為大蕭條是由瘋狂的股市崩盤而觸發的,為儘快恢復國民的信心。“非常時期當立非常之法”,他制定《1933年銀行法》,建立由聯邦承擔責任的聯邦儲備體系。聯邦政府迅速取代美聯儲,擔負起金融監管職能,激活現金流,“讓錢轉起來”。

其次,解決信用的危機。他下令全國銀行歇業三天,這相當於“中止支付”,也就是禁止人們取錢。3月9日通過《緊急救助法令》,對有償付能力的,命令其儘快復業。短短兩天重新開業的銀行就有14771家。伴隨著整頓,又接連採取一系列的重大措施以加強黃金儲備。宣佈放棄金本位;美鈔停止兌換黃金,禁止私人儲存黃金;宣佈停止黃金出口等等。對黃金儲備的管理,有力地控制了通貨膨脹,制止了美元的大幅度貶值,保障了美元的信用。

最後,通過《聯邦證券法》成立了證交會,對全國的證券交易所、投資公司、券商們實施全面監督。由於聯邦政府給銀行打的這些強心針,銀行信用很快得到恢復,存款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增加了近20億美元!有了保障,大量破產的現象不再出現,紛紛恢復營業,人們對銀行也有了信心,同時對理財諸如炒股等的投資也更為謹慎,經濟得到了好轉。

二是通過《農業調整法》,拯救農業。

廣大農民在這場大蕭條中受害嚴重,農民們一如既往地從事長時間的艱苦勞作,但因為農產品產量太多,市場價格奇低,城裡的千百萬人雖然餓,卻買不起這些賤到使農民破產的農產品。他竭力促使國會通過了《農業調整法》,從法律上強制農民減少耕地面積和牲畜繁殖,控制生產過剩。最終,物以稀為貴的法則發生了作用,隨著農業生產的下降,價格開始回升。由於他一系列調整農業的措施,農業得到了復興,也為工業復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達到了工農業之間的平衡。

三是“以工代賑”,解決下崗再就業。

在城市,失業的工人比農民的日子過得還要慘。1933年5月,他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將各種救濟物資迅速撥往各州,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各州用來直接賑濟失業者和貧民。隨後又施行了“以工代賑”,也就是說國家出工資來建設基礎設施。當時聯邦政府支出的工程費用僅為180億美元,卻帶動修築了800多座校舍與醫院、12000多個運動場、近1000座飛機場,這些錢經過工人的消費,又帶動了企業的起死回生。成為迄今為止美國政府承擔執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濟工程。這些社會立法對民眾,特別是靠工資吃飯的人很有好處。尤其是隨後頒佈的《社會保險法》,更是受到美國絕大多數人的歡迎和讚許。

後記

羅斯福新政的實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各方面運轉不僅恢復正常並且大為提高,社會生活也很穩定,新政把美國拉回了人間。作為政府幹預經濟政策成功典範,在全世界得到普遍認可和推崇,而他也得到民眾的普遍愛戴,連幹了四屆(憲法規定最高只能連任兩屆)。令人稱奇的是,他還是唯一一位坐著輪椅的總統。


小白楊文化傳媒


大家得明白經濟蕭條的得表現是什麼。經濟蕭條就是經濟沒法正常運轉了,比如開發商沒有動力建房子,工廠沒有動力去生產。那麼為什麼沒有動力呢,主要原因是是大多數的普通老百姓沒錢去購買(這裡不說富人,因為富豪雖然有錢,但是購買力實際是非常有限的)。普通老百姓沒錢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物價一直上漲,服務價格一直上漲,或者是房價上漲。但是工資卻一直不漲。或者說,公司生產的東西跟不上時代,沒人買,工人工資只能減少。或者說,市場上同類產品過剩,導致滯銷,工人工資也只能減少。同時,商品滯銷還會導致銀行對工廠的貸款難以收回。那如果你是老闆,你怎麼做,只能降低資產價格,比如饅頭原來賣一塊,現在只能賣五毛。房子原來100萬現在只能五十萬,新房子降了,舊房子也只能跟著降。整個房地產行業資產價格暴跌。同時,公司經營困難,公司股票價格下跌,買房子和買股票的人身價驟降。銀行方面也一樣,為了收回貸款資金只能低價處理抵押資產,比如工廠用10畝地貸款100萬,為了收回錢,只能將這塊地按10萬甚至1萬賣掉。這將導致銀行資產縮水,甚至破產。因為老百姓收入不增加,只能把儲蓄的錢提出來,正常情況可能只有10個人提,現在可能都去提款,發生擠兌潮,金融系統全面崩潰。整個社會陷入蕭條。不知道這樣解釋你是否懂了


老衲只用海飛絲768


樓上沒說錢到哪兒去了,到底錢去哪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