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少林寺基本都是建國後重建的,那少林的武功還正宗嗎?怎麼傳承過來的?

村上老樹


武術是中華文化瑰寶之一,而自古又有“天下功夫出少林”的美譽,少林功夫在中國武術界的尊崇地位是無可置疑的。

少林寺武僧是少林武術的奠定者與傳播者,少林武僧自古就有弘揚佛法武德、匡扶正義、愛國衛民的傳統。歷史上多次選拔組織武藝高強的僧兵,遠赴抵禦外辱的戰場的先例。

最廣為人知的便是明代嘉靖時期派出武僧團遠赴東南沿海,協助官軍掃滅倭寇的史蹟。但是要注意,實際上少林寺的武功在明代就已經不正宗了,當年抗倭名將俞大猷考察過少林寺之後說:予昔聞河南少林寺,有神傳長劍技。嘉靖辛巳歲,自北雲中奉命南征,取道至寺。僧負其技之精者,皆出見呈之,予告其住持小山上人曰:‘此寺以劍技名天下,乃傳久而訛,真訣皆失矣。’復著芒鞋,扶竹杖,遊本山大小庵場,歷達摩面壁石洞,遍覽金乘珠藏、龍步虎音之區。見寺前一山地,其形勢更奇,又告小山上人曰:‘此地可建一小院,以增此寺之勝。’小山而慨然曰:‘建院之責,愚僧任之,即平治其基以經始也。劍訣失傳,示以真訣,是有望於名公。’予謂:‘是,非旦夕可授而使悟也。’”俞大猷在《詩送少林寺僧宗擎有序》中也說:“予昔聞河南少林寺有神傳擊劍之技,後自雲中回,取道至寺。僧自負精其技者千餘人,鹹出見呈之。予視其技已失古人真訣,明告眾僧,皆曰:‘願受指教。’予曰:‘此必積之歲月而後得也。’”也就是說少林寺的武功在明朝嘉靖時代就已經不正宗,還要俞大猷向少林寺傳授正宗的劍技。

那麼在中國全民族結成統一戰線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抗日戰爭時期,許多宗教團體和佛寺道觀都響應時代號召投身抗戰之際,自古武功天下無雙的少林寺武僧有沒有參加呢?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

首先要破除一個錯誤想法,就是如果少林寺武僧投身抗戰,還是會以神奇的武功戰鬥殺敵,這就是“抗戰神劇”看多了,少林武術只不過是冷兵器時代誕生的拳術與兵器武藝的代表,早在火器流行的清代就已經不可能作為戰爭的主體戰術技能了。到了現代化戰爭時代,妄圖以武功作戰更是痴人說夢。

事實上,即便少林寺具有千年歷史的護寺武僧團,民國時期也是長槍短炮、現代軍服裝扮的準軍事化武裝 ,遠遠看上去還以為是哪一個軍閥的部隊呢。

由於少林寺盛名遠揚,所以民國亂世格局下,各種軍閥紛紛拉攏少林寺僧兵,少林寺處於夾縫中,只能虛與委蛇。結果得罪軍閥石友三,釀出歷史上著名的“火燒少林寺”慘案,千年古剎一夕化為廢墟,大批僧人流落他鄉,少林寺其實已經名存實亡。

【1930年代的少林武僧,像不像軍閥軍隊】

殘餘的僧眾幾乎成了驚弓之鳥,對一切軍隊武裝都惶恐畏懼。所以,抗戰時期,儘管八路軍也曾想發展少林武僧抗戰,可是無奈少林寺已經今非昔比。

在豫西建立了抗日根據地的八路軍皮定均將軍,就曾經慕名前往少林寺,希望能動員擁有百十條槍的武僧團。

【少林寺被燒以後幾近名存實亡】

可是他一進入少林寺就覺得氣氛不對,少林寺主持表面上恭恭敬敬禮茶待客,但暗中卻到處安排手持武器的武僧,彷彿擺的鴻門宴一般。

皮定軍將軍當時就生氣了:我為民族大義而來,久仰少林寺歷史上的威名,你們怎麼這般?莫非擺的鴻門宴不成?!搞得和尚們尷尬不已。

【抗日時期五臺山的寺院廣泛捐錢捐物,派人組織僧眾抗日隊伍,和“寺以武揚”的少林寺形成鮮明對比】

抗戰時期,少林寺並沒有像五臺山的僧眾一樣積極捐款,組織僧人抗日隊伍,而是始終置身事外一般,也許是還未能從石友三的大火中恢復元氣吧。

【抗日戰爭時期少林寺倒是培養出一個真實身份有爭議的日本弟子宗道臣】

所以抗戰時期少林寺沒有參加抗戰,倒是培養了一個後來十分著名的日本弟子,這個日本人叫做宗道臣,真實身份其實是一個日本特務,由於喜好武功,所以多次來少林寺學藝。至於宗道臣是怎樣學藝的,是依靠自己侵略者的身份強迫少林寺傳藝,還是少林寺主動巴結,就不得而知了。

總之,宗道臣戰後回日本後,以其在少林寺學到的少林武術,結合日本傳統武技,創立了“少林寺拳法聯盟”,在日本很是有名,後來中日邦交後,宗道臣率領弟子“歸山朝拜”,還是一段“佳話”。據說,風靡世界的新中國第一部功夫片《少林寺》就是宗道臣投資(部分)的。參考文章:抗戰時期的少林寺

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關注微信公眾號:戰爭史,多位專家將在公號中將繼續為您解讀。獨立專業,有種有料,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戰爭史政治軍事歷史精彩內幕解讀。


戰爭史


你這個說法其實是正確的,少林寺確實是在建國後重建了一大部分。因為在少林寺經過了戰爭的年代,其實已經破爛不堪,真的是裡面一個和尚都沒有。後來政府準備重建少林寺,那怎麼辦呢?然後就有人提議,從民間去收集和找人。

收集是收集什麼呢?當然是收集各種武林秘籍和佛經,因為在民間有很多人可能會保留的書籍比在少林寺保存的還要好,但是有了書籍還不行,還需要有人呀,那麼人也得從民間去找,而且必須要會功夫的,願意來當和尚的,像現在的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父親的那一輩就是這樣來的少林寺



至於少林功夫正宗不正宗要看大家怎麼去定義,如果非要說原滋原味的少林寺才是正宗的話是不對的,我認為只要是原來的地方,中國的和尚就算是正宗的,因為以前的和尚不可能一直活著,總要有新的和尚,以前房子也不可能不倒,總要蓋新的房子,以前功夫也不可能一層不變,所以少林寺是傳承的一種文化,一種精神,這個傳承下來了就是最正宗的


大家好,我是一名武術愛好者,路過的朋友請點點關注,您的一個支持就是我的最大的動力,本文有什麼不足之處還請多多留言指點,萬分感謝


奧輝搏擊


少林寺於魏孝文帝時建寺(495年),其時僅為傳經道場,與武學無涉。後數十年達摩掛錫少林,弘揚禪宗,甚少有典籍明確記載其精於武學。

少林寺用武,隋末唐初始有較為可靠的資料,也就是廣為人知的十三僧助唐王。由此少林寺頗受封賞,賜予良田,准許訓練僧兵,聲名遂噪於天下。

宋、元期間,雖歷經王朝更替,屢有兵燹,然而少林寺並不純以武學著稱於世,其聲名威望應該還是基於禪宗開源之地的宗教地位。但值得思考的是,動亂之際,雖清淨之地也難瓦全,而少林寺巋然不動,雖有政治和宗教因素,其武學傳承恐怕也未曾間斷。

明代倭寇常年騷擾沿海,甚至敢深入中原,少林寺用武也出現了又一次高潮。除自行組織抗倭外,朝廷也數次徵調僧兵,與倭寇在戰場上正面作戰,有效地檢驗且豐富了少林武技的實戰效能。從實戰角度看,這一時期應該是少林功夫的巔峰,此後少林寺再無大規模作戰的信息見於正史。到了清末、民國,火器大行其道,冷兵器、肉搏漸漸退化成輔助作戰手段。

建國之初,不管是兵器還是拳術,可能尚有部分少林傳人在堅持習練、傳授本門功夫,或在軍警,或在民間。但由於肉搏和冷兵器技能的使用範圍日益狹窄,實戰能力還是大幅度退化了。隨著時間推移,這部分人先後逝去,從他們手中流傳下來的東西漸漸不成系統,甚至變形、混雜,加之現代生活方式無法提供足夠的訓練時間,沽名釣譽之徒肆意刪減、篡改甚至編造,還有幾次‘運動’的衝擊,有價值的搏擊技能已成為鳳毛麟角。倒是少林寺內部,由於始終保持了一定規模的習練人群,有條件進行必需的對抗訓練,且寺院環境封閉,較少受到外界干擾,有可能傳下來一部分實戰和訓練的精髓(但眼下少林寺商業色彩濃厚,宗教形象已嚴重受損,或許武學也難逃影響)。至於後來曾風靡一時的套路表演,我覺得在此無需浪費唇舌了。

由此看來,少林功夫在其發源地應該還有一定的傳承。然而少林功夫本身就在不斷演變,究竟哪一個時代、哪一個技法才是正宗?是十三僧武功正宗,還是抗倭僧兵的武功更正宗?是與時俱進的新銳武功正宗,還是原汁原味的古代武功正宗?個人認為,只要存在於少林、有實戰價值的功夫就是少林正宗。試想如果兩年前有少林門人吸收了泰拳和拳擊的技法,結合本門武功,發展出了綜合搏擊效能有所超越的新技法,又怎能不算正宗少林功夫呢?

武學一道非我所長,適逢邀請,卻之不恭。多多指點,多多包涵。


沐清風27


比較正宗,因為明末清初少林被毀,眾僧四散,少林玏夫散落民間,後來重歸的建,但許多拳種,功夫沒再回少林,民國期間,又一次遭軍閥燒燬,少林幾乎全毀,上世紀七十年代,多虧海燈法師及嵩山周邊民間藝士,隱士,在政府倡導下重建少林,四海之內仁人之士,武林人士和武術熱血青少年紛紛奔赴少林,才有了現在少林寺,釋永信方丈就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熱血青少年的傑出代表。


觀音159956217


少林寺基本就是那部電影《少林寺》之後,已經被束縛很久的人們,忽然被久不見的視覺暴力所釋放!少林寺成了這種釋放的導火索。洶湧澎湃的“追星潮”。讓河南省登峰成了一個消費熱點。嗅覺敏銳的人抓住了這股熱潮。少林寺周邊圍繞少林寺的產業鏈突飛猛進,各種傳授“少林真功夫”的機構風起雲湧,噴薄而出!而做為這種文化的母體,少林寺自不會袖手旁觀。勇信大師的出現讓少林寺錦上添花,迅速的抓住了這個機會。讓少林寺成了佛教界的首富。


還算正常人


建築被國民黨室友仨燒了,都是後來重建的,但武功無非就是拳術,傳統武術都是已套路的形式傳承的,這一點沒有所謂失傳一說,只不過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神秘莫測,就是拳術套路,那些神功絕技,都是虛構出來的,很多都是強身健體的東西,像易筋經等,誰敢說他練易筋經洗髓經練出神功了


吃肉的修行者


強調少林和武當是少林寺電影公演的事,其實在民國我們這裡都稱北派和南派武術,自古至今都有把功夫神密化的事情。練者自吹,外人幫吹不足為怪。如果一個人經常進行力量訓練和一些對抗性訓練,對付一般的人是不成問題。但擂臺賽,須進行一定的專業技能培訓。也無需一定要證明誰的功夫強,一個人你學幾種派別的功夫不一定有用,關鍵看你在這方面是否有天賦。


山野65559819


中國傳統,我爸爸很厲害,我爺爺更歷害,爺爺的爺爺不可思議的歷害。只要有人相信,就可以生活。


練江泊客


肯定正宗啊,只要藏經閣還是以前的藏經閣


用戶1849527354563


有一位武術學院的研究者用,廟是神非,貌合神離。來形容,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