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原來如此151294413


孔子周遊多國,沒有去秦國,不是因為秦國不讓他去,而是他根本就沒想過去秦國。

更何況,秦國統一六國在孔子過世後近300年,兩者之間並不存在聯繫,但孔子與秦國之間的故事,悅史君可以簡單說說。

孔子是魯國人,大半輩子都在魯國,一度出仕但並不如意,只好在50多歲的時候,出國尋找機會。

大家要注意的是,孔子離開魯國,不是因為他在魯國沒有辦法生活,雖然官沒法做,但他有那麼多的弟子,生活當然不成問題,而是想找機會當官。

在這種情況下,孔子周遊列國的目標,就是在其他國家當官,進而在魯國產生影響,最終的目標還是回到魯國當官。

這麼一個大方向清楚了之後,我們就會看到,孔子去了14個國家,但這些國家都在魯國周邊,一個方便回國,另一個也是能對魯國產生影響。

秦國處在西北,離魯國實在是比較遠,而且也不符合中原各國的習俗,顯然不是孔子想去的地方。

因此,孔子本來就沒打算去秦國,秦國當時的國君也沒想過請孔子過去,兩邊失之交臂就很正常了。

秦國統一六國,自然也不是孔子的學說,這一點大家應該知道,實際上是法家,也就是從商鞅到韓非子、李斯的那一套,這在戰國時期的特定背景下,確實能夠讓國家有足夠的力量對外。

因此,秦國統一六國跟孔子無關,孔子沒去秦國,也不是秦國不讓他去,而是雙方都沒有這個意願,悅史君還要強調一點,孔子不僅沒去秦國,戰國其他六雄也只去了楚國,但他顯然沒有對這些國家產生影響,大多還是用的法家。

至於孔子之學大放光彩,還是要到漢武帝時期,為了神話君權做的打算啦。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開明宗義——那些所謂秦國最後能統一六國是因為“反孔”或是因為孔子沒有入境所以躲過了儒家的“洗腦”云云,都是胡說八道。

在戰國時代,孔子的身份是殷周以來的“素王”,也就當時文明的集大成者。不僅是儒家,法家也照樣尊孔。在秦始皇帝統一六國時最推崇的思想家韓非子筆下,孔子就是一位標準的法家代表。

在《韓非子》一書中孔子出現了數十次,大部分章節中都被塑造成法家思想的先知。並經常借孔子之口來增加法家“尚刑”思想的權威性和說服力。比如《韓非子•內儲說上》就講了這麼個“故事”:

魯人燒積澤。天北風,火南倚,恐燒國,哀公懼,自將眾趣救火。左右無人,盡逐獸而火不救,乃召問仲尼。仲尼曰:“夫逐獸者樂而無罰,救火者苦而無賞,此火之所以無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賞;救火者盡賞之,則國不足以賞於人。請徒行罰。”哀公曰:“善。”於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獸者,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這裡的孔子完全是一位果斷犀利的法家人物。很顯然,韓非子想塑造這樣一個孔子的形象為自己的學說提出理論依據。



“打倒孔家店”的精神秦人們真穿越回去按照秦律恐怕是要砍頭的。據《二年律令·賊律》的一條:“所毆詈有秩以上,及吏以縣官事毆詈五大夫以上,皆黥為城旦舂。” 也就是說即使是官吏因公事打、罵擁有五大夫以上爵位者,也要臉上刺字押去做一輩子苦工。而孔子的後人在秦代是比於諸侯的封君,在軍功爵中排第二級。敢辱罵“封君”,不剁了才怪!

韓非子眼中的“儒”主要是指的孔子之後“儒分為八”各儒家學派。比如韓非子尤其痛恨的是代表底層庶民利益的“子張之儒”,和代表自由主義者的“子思之儒”,認為他們都是孔門的修正主義者,是“假儒”、“賤儒”或“遊俠”。而對於那些孔門的代表性人物如曾子、子夏等,韓非子卻並無指責。

而且,孔子沒有去過秦國並不說明孔子沒有關注秦國。孔子對於秦穆公這位最偉大秦國國君的評價之高是空前的,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

其國雖小,其志大;處雖僻,而其政中。其舉也果,其謀也和,法無私而令不愉,首拔五羖,爵之大夫,與語三日而授之以政。此取之,雖王可,其霸少矣。”

也就是說,孔子認為憑秦穆公是一位能夠開創帝王之業的英雄,王。僅僅是一個霸主,確實是委屈他了。

將墨者引入秦國推行軍事政治經濟改革的秦獻公。可以說秦孝公和商鞅的“變法”只是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

而且歷史上我們所貌似十分熟悉的“秦政”其實也完全不能等同於法家思想。秦政的基礎以“戶籍”、“連坐”為基礎的社會結構和“利出一孔”的經濟制度,這都是商鞅變法之前在秦獻公四年之後由於墨家入秦,依照墨家“尚同”思想對秦國基層進行的社會改造。(何炳棣:《國史上的“大事因緣”解謎――從重建秦墨史實入手》)而法家只是統治術,所謂也就是商鞅、申韓之術。

但是正如所有現實的政治一樣,無論是儒家的“克己復禮,天下歸仁”抑或是法家的““法不阿貴,繩不撓曲”,還是墨者的“兼愛非攻”,所有的“倫理標準”在權力和財富的誘惑之下都會被雪藏到最深處。在一代又一代客卿們懷揣理想,竭忠盡智為秦國打下江山的過程中,自己曾經的信仰卻被時代的洪流滌盪的無影無蹤——“這才是人類史上值得嘔歌讚歎的永恆悲劇。

這幾年墨家隨著動畫、遊戲、影視劇的影響又逐漸的開始有了些影響,一些人甚至開始以墨家鉅子自居。圖中戴黑框眼鏡,穿黑色唐裝的為新墨家領軍人物黃蕉風先生。


陳大舍


這個題出得也是漏洞百出,先問是不是,後問為什麼吧。

“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這句話本身就是錯的。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遍幹七十餘君”,沒去的地方實質上更多,譬如說晉國孔子也沒去,怎麼就被三家分晉了呢?

這個邏輯不通。

還有很多人說,秦國流行法家學說,所以和孔子之間很不對付,孔子不願意去,這也是壓根沒有搞明白時間順序。

實際上法家並不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學派,後世所謂的法家成員,有脫胎自儒家的,有脫胎自道家的,更有不屬於任何學派的政治家。

譬如,從時代上看,儒家很大程度上可以算是諸子中最早的,孔子死後,儒家分為八派,如重視事功的子夏是儒家,但面目就和我們認知的不太一樣。

子夏曾說:“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論語·子張》)這毫無疑問更像是後世法家推崇的“帝王之術”。從某種意義上講,子夏也屬於法家。

子夏後來去了魏國西河一帶,圍繞他形成了西河學派。子夏幫助魏文侯變法,使得魏國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個強國。

後世商鞅變法,商鞅是衛國人,毗鄰魏國,也屬於西河學派流播的區域。事實上,商鞅的第一順位選項是去魏國找機會,魏惠王不能用商鞅,商鞅才西奔入秦。

從某種角度說,商鞅實際上受孔子門徒子夏的影響很深,也算是被儒門四科中的“事功”所教化的人。

所以,法家這個學派,實際上並不存在一個嚴整的團體,重視事功,搞富國強兵這一套的很多人後來都被歸入了法家名下。

又如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實質上受過儒家的影響,也受過老學(《老子》)的影響,《韓非子》中《喻老》一篇,就是解釋《老子》。

用一個後世才存在的東西來讓孔子去反對,也是非常沒邏輯了。

實際上,秦國的學術應當算是雜學,作為西方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它廣泛接納了來自各地的學術與人才,譬如最後的墨家亦入於秦。

至於秦能統一六國,其原因非常複雜,但和孔子沒去秦國沒有任何關聯,藉著這個話題貶損儒家,實際上是不讀書的一種表現。


夜小紫


孔子不是沒來秦國,而是來了不敢入秦境。根據潼關縣誌記述,孔子來到秦邊境快入潼關城時侯,有幾個小孩在那玩磊城牆,當在路中央,車伕讓小孩讓路小孩不讓問車上是誰呀?車伕得意的說,是孔子趕快讓路,這小孩一聽是孔子更不讓了說,都聽說孔子有學問,我要看看他有啥學問,問啥給他讓路。車伕趕快把孔子請來。孔子下車後看到一群娃娃正在玩土牆就問,問啥不讓路呀?小孩答,你沒看見我在磊城牆嗎?那有牆給車讓路的!都是車繞城牆走,那有牆給車讓道。厲害!孔子不能答,秦人小孩都如此能辯,何呼長者!隨吊車返回。


金簡愛


問得好,事實證明,誰用孔子儒家誰倒黴。

1.漢那麼強大,經學,也就是儒家大大發展,結果發展到三國晉天下大亂,思想混亂,華夏族差點被滅族。中原人就知道彈逃到天涯海角南方。不然就是躲到山洞講學裝逼。

2.隋唐那麼強大,萬國來朝,不靠儒家。相反儒家最發達的宋國差點華夏民族就滅族。最屈辱的歷史,皇帝被抓,皇帝被跳海。政權被統治!

3.明儒家思想繼承宋,把皇帝沒懟死,你看萬曆十五年就是一部皇帝被懟的書。就是朱元璋厲害,制定了強大的制度,和保護皇帝的錦衣衛,不然早就完蛋了。

4.清乾隆把孔子推崇最高,儒家思想盛宴,成天祖宗禮法,結果不用說了,最悲催,近代史就是悲催傻瓜事。咸豐天天說不能讓英國人到北京來籤合同啊,真丟面子啊,慈禧司機要跪著開車,不能沒面子啊,甲午海戰士兵要下跪才能裝炮彈,不能沒面子啊……

5.儒家有狗的思維,就是裝逼!虛偽做作,特要面子,其他不管。杭州狗咬人的事情,那個杭州人狗主人就這樣,看不起別人,自己的面子最重要,打狗就是打了他的面子,對錯不管,就打人結果被抓了,倒黴了。


天高不算高3269



首先說明一下,孔子周遊列國不是唯獨沒去秦國,而是號稱春秋五霸的五大國都沒去過,孔老夫子當時周遊的,衛、曹、宋、鄭、陳、蔡、楚諸國。說起來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時期的蕞爾小國。楚算是大國,但孔子只到了楚國的邊境。孔子還打算西去晉國,但由於時局不好,結果只是在黃河邊上感慨了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命也夫!”最終連黃河也沒過。


現在來回答本題,一句話,秦統一六國其實和孔夫子沒一點關係,這要從儒家學說的本質說起。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諸子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個學派最為著名。而儒家在先秦時,和諸子地位平等,並不立於一尊的地位。

孔子除了倡導君臣禮義外,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這種屬道德和意識形態的範疇,當然不能被"諸侯稱雄立霸,兼併擴土優先"的年代所接受!墨家批評孔子是“述而不作”,"繁瑣禮儀"。而法家更為一針見血,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認為孔子學說與法家農戰思想對立,致使國家“必貧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認為孔子學說為五蠹之首,且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法。

以上評論雖然過激,但從另一面說明儒家只是指出一個目標,而沒有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辦法措施,儒學是講"應該怎樣",手段只能教化、引導,而規範人們"這樣去做"的只有法家能辦到,而身處東周列國的"五霸七雄"要的是稱雄之妙策、治世之方略,而不是不知何日能實現的"大同社會"。從這點來看墨家批評儒學"述而不作"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定的目標高遠,就是找不到辦法!事實上後來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已經岀現"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景象!

其實,儒家學說一定程度上扼殺了人的創造性,君君臣臣,子子父父,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天下一團和氣,沒有人去爭上游,所以直到秦統一六國也非常排斥儒家學說,真正在統一大業中起至關重要作用的諸子百家首推法家和縱橫家!也可以說秦能一統天下正是張儀"連橫破縱"的外交策略和商鞅重農尚武的內部秦制有機結合的結果!


手機用戶4142248477七王


問題背後隱藏的觀點不言自明:孔子是個掃帚星,走到那裡那國亡,很明顯結論有些牽強附會:孔子沒有去過的國家很多,為什麼全部滅亡?秦國求賢若渴,為什麼沒有邀請孔子?

一、孔子為什麼沒有去秦國?

(一)、路漫漫兮,一官難求

孔子曾在魯國做官,升任大司冠,後來得罪權臣,辭官回家,孔子五十五歲,胸懷大志、心有不甘的孔子開始周遊列國,極盡干謁之事,然而千里馬常有,此時伯樂何在?我們分析孔子周遊的國家:衛、曹、宋、鄭、陳、蔡六國,都是弱小、貧窮的國家,可以認定:孔子有自知之明,不是那種狂妄自大、老子天下第一的主兒,事實也充分證明孔子游說列國路漫漫兮、一官難求被困陳蔡、飢寒交迫,受辱鄭國,喪家之犬,所以當他踟躇徘徊在楚國黃河國界的時候,禁不住望洋(黃河)興嘆“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命也夫!”,風景雖好,沒有我孔丘的立足之處?這是命啊!

(二)、仁義與禮儀

1、在孔子《論語》中,“仁”字出現109次,“禮”字出現75次,說明禮儀、仁義是《論語》的精髓,春秋戰國時代,禮樂崩潰,毒舌橫行,耍的是聲東擊西,唱的是美人計,謀的是狡兔三窟,演的是圖窮匕見,見的是蛇欲吞象,搞的是狐假虎威,那裡有仁義、禮儀的立足之處?

2、“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之類,不過是諺語之類集大成者,可以作為茶餘飯後、活躍氣氛的笑料,豈可列入治國安邦的策略嗎?。


(三)《十翼》是本啟蒙書

《八卦》《易經》是事物運動變化規律的科學,《周易》是文王杜撰的娛樂性質的小品文,《十翼》中的《易大傳》是學習《八卦》《易經》的密匙,其餘部分則泛泛而談,秦始皇焚書坑儒,獨留《周易》,就是因為《周易》是幼兒園的啟蒙讀物,讓那些窮酸腐儒,咬文嚼字,子乎者也,悠哉遊哉!

(四)、貧儒和聖人

後世的皇帝老兒、封建階層,為了奴化人民、粉飾太平的需要,製造輿論,塑造土偶,獨尊儒家、推崇聖人,他們殺人如麻,那裡有一絲一毫仁義存在?巧取豪奪,那裡有一星半點禮數施行?公元前479年活著的孔子是個瘟神嗎?:喝口涼水都難上加難;死了的孔子銳變為聖人:儒家領袖千年不朽?!

二、秦國為什麼沒有邀請孔子?

(一)、商秧變法

變法前奏:南門外立根木杆,誰人扛到北門,賞金五十兩,官府又耍什麼鬼花招?有個叫250的人照著做了,務工費立馬對現,秦國人說一是一,取信於民,所以全民皆兵,眾志成城,孔子牽強附會,回家賣紅薯去!

(二)、坑殺趙卒

秦國和趙國爆發的“長平之戰”,魔鬼白起一次坑殺趙國將士45萬人,確實讓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秦國人靠的是真刀真槍,流血流汗,那兒需要禮節,何必講究仁義,你到六國開班去吧,穿越時空,我們會看到秦國人詭秘笑容。

問題: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答案:兩者沒有必須因果關係,孔子有自知之明,沒有去秦國,秦國武力統一天下,不需要孔子,這也許就是歷史的真象!


貴龍時空學


孔子曰:山東六國被秦滅亡這個鍋,我不背!

為什麼這麼說呢?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及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其中年時,為了弘揚其所創建的儒家思想、宣揚仁政的思想而奔走列國。但與大多數思想家和文人士子一樣,孔子也沒有進入到秦地。而是在山東六國以及其他小的諸侯國傳教授道。向各國君主和國民宣傳仁政的儒家思想。


然而大爭之世所有的諸侯國和君主都想要短期內收到成效。都想要快速的使自己的國家的國力顯著提升,因此大多數諸侯國都採用的是法家或者兵家的思想作為自己的治國之道。因此儒家的仁政在這個戰爭紛飛的年代,根本沒有引起任何一位君主的重視和推廣。孔子晚年在經歷了種種失意之後,回到魯國繼續開壇講學。因此才有了:“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的美名,並且為以後的儒學的開枝散葉和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有人說正是因為孔子沒有進入到秦國宣傳儒家思想,才使得秦國最終統一了六國,這樣的說法是毫無道理的。因為孔子所處的時代是春秋時期,而秦國統一六國是結束了戰國時期的大分裂。前後相差了300多年。因此秦國統一天下與孔子沒有去秦國傳道這之間沒有任何必然的聯繫。

反而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是:秦國在統一六國之後,便開始了統一思想,統一文字的一系列措施。並且對原本山東六國的思想和文化以及史書盡行焚燬,更是對儒家的學子進行活埋,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焚書坑儒


但歷史的結果告訴我們,秦國在統一全國之後,繼續實行苛刻的暴政,使得山東六國故土的百姓苦不堪言,最終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進而山東六國的王族後裔起兵反抗暴秦的統治。最終在全國星火燎原之勢的反秦鬥爭下,秦國只傳了二世,便走向了滅亡。

從秦國的滅亡中,我們反而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秦國通過苛刻的商鞅變法激發出了秦國百姓的鬥志,進而統一了山東六國。但是統一全國的秦國,繼續實行苛刻的法家思想反而激發了民變。倘若秦國統一山東六國之後,如果能夠如後世的歷代政權那樣採取與民休養生息的儒家思想或者道家思想,反而可能真正的實現秦始皇的皇位傳至千秋萬代的夢想。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實際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統治者和廣大農民的矛盾。這對於一個統一的、新興的政權是十分有利的。

因此秦始皇統一六國與孔子沒有進入秦國沒有什麼關係,但是秦國的滅亡反而與秦國沒有適當吸取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有著一定的關聯。


珞珈山的貓


這個問題特別6,孔子的政治主張和秦統一六國之間的關係,還真是反的。

我們不妨想想,孔子試圖恢復的是一套什麼樣的政治綱領:簡單的說就是“三代以前,人人光著屁股跑,樹上樹下都能搞”的一套政治主張。在那個世界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份,也就是親親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係。

這種關係如果放在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其實就是貴族和貴族之間自己玩,讓老百姓自己玩的一種生活模式。再換句話說,諸侯國之間不論大小,其實是平等的,因為所有諸侯國的身份都繼承自周天子分封下來的,就好比一個爹生下來的N個兒子,儘管大小不同,但都是一個戰鬥序列的。

=========================分割線=======================================

然而,諸侯之間的平等,一定帶來的問題就是聯姻,這種聯姻關係就使得諸侯之間很難發生戰爭,比如《史記》裡有個故事,信陵君竊符救趙,講的就是長平之戰之後,趙國羸弱,無奈之下,趙國就找到魏國的信陵君,因為趙魏之間的姻親關係,信陵君偷竊了虎符帶兵抵抗秦國,最終保護兩國周全。

可以看到,由於諸侯國之間大家的各種姻親關係,這種關係其實就是避免戰爭的最好方式。我們不妨回想一下一戰時期的歐洲,一樣的各種聯姻。當然,這種聯姻可以避免戰爭,同樣導致的問題就是,他們的戰鬥力其實並不強。

所以,如果想統一六國,和一戰的邏輯一樣,必須要先斬斷這種姻親關係,才能發動戰爭,而一旦斬斷這種姻親關係,只要有一種稍微先進的利益分配模式,這種戰爭一定是瞬間席捲整個版圖的。比如一戰。

那麼,秦國是怎麼做的?

=================================分割線================================

舉一個例子:嫪毐

在史書上,嫪毐除了是一個JJ特別大的人以外,其實還是秦始皇母親趙姬的情人。後來被太后寵信,被封為長信侯。作為長信侯,嫪毐其實一定要做點什麼,才能對得起這個侯爵的位子。所以嫪毐其實是趙國滲透在秦國的勢力,秦始皇剷除了嫪毐和皇太后趙姬之後,秦、趙之間就缺少了姻親關係,沒了戰略緩衝地帶了。換句話說,我們已經分手了,當然就可以不要臉了。

再比如昌平君的故事,其實昌平君是秦、楚之間關係緩衝帶。但是後來昌平君謀反以後,秦楚之間的關係緩衝帶也沒了,秦國順利滅楚。


結論:

所以如果秦國打算順利統一六國,最重要的就是把那些亂七八糟的姻親關係全部剷除,才可以順利統一六國。這當然和孔子的基本主張是反的了。就好像我剛泡了一杯蘇打水,你孔老二非要給杯子里加點醋,這不是成心搗亂嘛?


酒騎風


秦的逐漸強大,外部得益於三家分晉,晉不分,秦不得伸!內部商鞅變法把秦打磨成一把戰爭利器,所以最終一統!秦國不講孔子的禮和仁,結果統一六國,美國和秦國一樣用法家,科技,霸術結果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說明什麼問題呢?儒家思想統治中國太長時間了,狹隘偏見,制約新的思想出現,缺乏進取的動力。我小時候,聽我外公說:孔子周遊列國,走到潼關看見路上有幾個小孩玩,玩用土堆城,孔子趕車的學生說:小孩快讓開,其中有個玩的小孩說:那有城讓車的,只有車繞城走的,孔子趕車的學生和小孩子的理論被孔子聽到,孔子說他的學生把馬車掉頭,我們回不去秦國了,學生問,為什麼?老師說這裡的孩子都比咱們聰明。



商鞅變法強大了秦國。將最有錢人的錢分發給為國效力的人。凡是上戰場殺敵的,就有獎勵。論功行賞,殺敵越多獎勵越多。孔孟思想連江山守不住,別說打江山了!孔孟思想以後出現的國家政治,這些都不是真的孔孟,否則還出現亂軍一說,我們的國家如何產生的;現在孔孟只是統治階級的一種手段,難道說是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否則……


儒家是治天下的理論,不是打天下的理論。打天下時,沒有—家打孔聖人旗號的。得了天下,要鞏固自己的王權了,沒有—個不捧出孔聖人的。焚書坑儒之後中國的思想文化再沒有達到諸子百家的水平了,再沒有出現過偉大思想家哲學家。商鞅變法主要從三個方面改變了秦國。首先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變法之前是刑不上大夫,王子和大夫犯法也不能治罪的。這是人類立法的一次偉大的進步。當過去專門懲罰庶民的刑法要用到大夫身上了,大夫們都齊呼:殘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