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自控力?

活躍小達人


  1. 堅持觀察並記錄自己的狀態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對於自己每天的生活、工作等狀態,給予詳細地記錄,記錄地目的是讓自己發現自己在哪些事情上,缺乏自控力,這樣等以後類似的事情發生時,就能夠剋制一些。
  2. 每天定時堅持做一件事情

    自控能力也是需要後天的鍛鍊,通過每天定時地做一件事情,比如看半小時書、做半個小時運動,堅持一兩個月,看看自己表現如何。

  3. 樹立短期的任務目標

    很多人缺乏自控力,主要源於自己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規劃和目標,完全都是由著心來,因此,給自己樹立短期的任務目標,才能夠真正實現自控力。

  4. 正面面對各種誘惑

    在鍛鍊自控力期間,對於各種誘惑要從心底裡克服,正面地去迎接每一次誘惑挑戰,這樣會讓自己在未來的突發誘惑中,能夠堅持自己計劃執行下去。

  5. 理性面對失控局面

    在提高自控力期間,如果自己會偶爾有一兩次的失控,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放棄,要敢於理性地面對失控局面,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幫助自己從內心控制自己的情緒。

  6. 其實自控能力差的人,多半是對於人生沒有任何地規劃,如果能夠在前期給自己設立很多目標,而且能夠通過將目標擺放顯眼地位置,讓自己看見,這樣就可以提醒自己,要控制自己完成任務後,才可以做其他事情。


人類認知聯盟


有一本叫《自控力》的書試圖去解決這個問題。


作者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Kelly McGonigal, Ph.D.)是健康心理學家,她為斯坦福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開設了一門“意志力科學”(The Science of Willpower)的課程,廣受歡迎,學生需要上10周的課程,除了學習中心概念,還要在每週觀察這些概念在生活中的實際場景。這也是這本書設置的架構,一些概念,一些自我實踐,一些自控力策略。所以,讀這本書本身就需要一些自控力去完成各種任務。而讀罷此書,答案也躍然紙上,凱利•麥格尼格爾試圖告訴我們:
沒有自控力的根源是不自知。

如果沒有自我意識,自控系統將毫無用武之地。在做決定的時候,你必須意識到自己此刻需要意志力。否則,大腦總會默認選擇最簡單的。

就像蟻群雖然能建起蔚然壯觀的蟻穴,但很難說是對藝術的追求,還是對蟻后化學分泌物的追求?凱利·麥格尼格爾說人們平均每天要做兩百多個決定,但多數時候,根本沒有意識自己做了什麼選擇,也沒有考慮到這樣做的後果。她從三個維度去分析不自知:

  • 現在“我要做”什麼
  • 現在“我不要做”什麼
  •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人之所以區別於其他萬物,就是因為有意志力去駕馭這三種行為。數十萬年進化過程中,一些看似合理的行為,比如貪食,比如好逸惡勞,確實幫助我們抵擋了許多難熬的日子。彼時,為逃避老虎獅子腎上腺素激增,與面對一頓飽餐時的飢渴難耐,並沒有差別。但是當這些行為的作用不再正面,甚至負面時,則需要分清利害,做出更有利於長期目標的選擇。

總是跟隨感覺行動,就像是一環沒有開關的電路,你永遠不知道上電那一剎那會綻放怎樣絢麗的火花;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這個電路上加上一個選擇開關,然後自主去選擇更有利的那一條。

這是《自控力》這本書給出的 第一個建議,在日常的生活中,去分辨那些需要意志力的決定,然後就會有更強的自我意識。有些決定可能很明顯,比如今天是否要鍛鍊身體;有些則需要經歷多次後才會意識到嚴重性,比如要不要再來個漢堡加可樂。一些人在睡覺前有刷手機的習慣,《復仇者聯盟3》上映了看看影評,景甜有瓜可吃又忍不住從頭到尾扒一遍,“睡覺前的八個習慣”這篇推文很有意思(但沒遵守也沒什麼嘛),往往決定了23點上床睡覺,可是刷著刷著就到了0點甚至更晚,結果睡眠時間減少導致第二天上班犯困。如果能夠在即將帶著手機去床上的那一刻,意識到將發生的事情,而不是順手而為,也許就能阻止自己。

試著在輕易放棄心中目標選擇及時行樂的時候,緩一緩,“三思而後行”,這本身就是自控力的體現。當然這有時很難,我們面對的誘惑很多,而下得決定又那麼草率。麥格尼格爾也在《自控力》的後半部分,重點分析了 自控力可能碰到的挑戰

  • 注意力分散/情緒低落/感到壓力的人更容易向誘惑屈服
  • 自控力用得太多也會疲憊,需要訓練
    • 不能把自己一直緊繃著
    • 合理利用自控力高峰階段
  • 善行之後會有惡行,我們前面做了好的行為後,再面對下一個決定時會本能地想犒勞自己
  • 我們的大腦會錯把獎勵的承諾當作快樂的保證
  • “那又如何”效應,第一次意志力失效時的自我批評/罪惡感更容易導致積極性和自控力降低
  • “延遲折扣”,等待獎勵的時間越長,獎勵給人感覺的價值越低,所以我們選擇了即時的滿足感
  • 社交圈內的自控力和誘惑會傳染
  • 試圖壓抑自己的想法、情緒和慾望,只會產生相反的效果,讓你更容易去想、去做你原本最想逃避的事

這其中很多都可以通過標題得知具體內容,甚至在生活中隨處找到實例。比較有意思的是“大腦會錯把獎勵的承諾當作快樂的保證”這一題目。2001年,斯坦福神經科學家布萊恩·克努森(Brian Knutsan)發表了一份實驗報告,以證明多巴胺其實給了人們獎勵的期待,而非獲得獎勵時的快樂。說成人話就是,多巴胺就像是你腦中的一個小人,告訴你“去做”這件事吧,“去做”那件事吧,做了之後你就會快樂,而你去做了之後是否真的快樂?它是不管的。報告裡具體的試驗過程不表,卻由此引發了一個令人細思極恐的迷思,當我們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是否是我們真的想去做?然而,我們確實受著多巴胺的鼓勵一遍遍去做一些事後看起來毫無意義的事,比如去買一些買前心心念買後不過如此的“廢物”,比如一遍遍刷朋友圈似乎下一條就會有驚喜,比如迷著遊戲即使當前已經連跪十把。我們追尋著難以捉摸的獎勵,直到最終覺得焦慮。

而解決的辦法依然是關於自我認知,嘗試去感受什麼東西會刺激這套獎勵系統,酒精?食物?購物?分辨獎勵前自己內心的渴望和放縱得到後的心情,然後就能看清其中的自我激勵過程。同時,你甚至能將自己的一些目標“多巴胺化”,即將它們與能誘使多巴胺分泌的事情聯繫到一起去做。

知道這些並不能立馬使你變成一個有強大自控力的人,但能幫你避開一些意志力失效的陷阱,鼓勵你弄清楚自己為何失控、如何失控,進而進一步找到適合自己的自控力策略。後面的這一切也不容易,就算你知道了哪一條路是對的,就像《聞香識女人》最後阿爾•帕西諾說的,太苦了:

然而,人類的天性不僅包括了想即時滿足的自我,也包括了目標遠大的自我,一條路,雖然難,卻值得一試,不是嗎?


王圜外


人生成功先自控!

花甲自學又自教,

自理自治導自控。

言傳身教控習慣,

時間精力是關健!

惜時守律重點滴,

七步修行送君鑑:

一,自教自學,自控心態。

1.立體用時。

以聽機代說教,

音樂配誦經典。

動靜相休相生,

立體利用時間(邊家務健身邊聽手機fm)。

學習強化自信,

陽光自控心態。

2.親子同修。

早晚一同學習,

同學互動交流。

同聽手機fm(晨催醒,夜催眠),

同誦互讀經典(三三百千等經典)。

同勵志互調心(九表揚鼓勵一建議,把批評變成希望),

同寫自教日記(得失補救,明日任務)。

3.陽光心態:

少發火,多微笑,

多誘導,少說教。

少懲罰,多獎勵,

少訓斥,多擁抱。

二,自律自省,自控思想。

0.多聽讀名人傳記和自控圖書,常謀(思,寫,調,改)自控措施。

1.長期(年,月)周密計劃,短期(周,日,時,刻)細緻安排。

2.晚三段式日記(總結今日得失,制定措施,詳定明日安排)。

3.早誦今日安排(時刻∽任務∽措施)。

三,自尊自強,自控行為。

1.立即執行。

2.及時補救。

3.不斷總結。

4.循序漸進。

5.不斷完善。

6.貴在持恆。

四,自信自愛,自控習慣。

1.由簡到全。

2.由易到難。

3.由寬到嚴。

4.習以成性。

5.持恆完善。

五,自修自勉,自控性格。

1.培養情商,自控親和力。

2.培養時商,自控執行力。

3.培養康商,自控生命力。

4.培養自律,自控學習力。

六,自教自學,自控命運。

0.養生改善健康狀況。

1.學習改善自己命運。

2.恩愛改善婚姻命運。

3.教育改善家庭命運。

七,夫妻同心,八互同修。

1.自控修行,良好家風。

2.修讀傳家,幸福一生。

七步誠答送君聽,

陽光心態下決心。

自信我能必成功,

自控原本是修行。

自教自學是根本,

時間精力能倍增。

人生苦短時易逝,

細節力行惜寸陰。

吾在多文論自修。

待到自控初成時,

莫忘控粉慰老夫。

更望他年子龍鳳,

與君夢中笑春風!




















神龍在天金海潮


對於學齡兒童來說,自控力比智商更有助於學習成績,比情商更有助於社會交往。從這個角度來看,自控力就是孩子自我成長的“秘密武器”,雖然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時時處處都在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自控力如此重要,發展和提升孩子的自控力,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1.保持充足的睡眠

睡眠不足,會影響到身體和大腦吸收葡萄糖,而葡萄糖是身體和大腦耗能的主要方式,因此,睡眠不足會影響身體和大腦吸收葡萄糖,而葡萄糖是生理能量的主要存儲方式。自控是所有大腦活動中耗能最高的一項活動。甚至還有研究表明,睡眠短缺對大腦的影響和輕度醉酒是一樣的,在醉酒的狀態下,人們是毫無自控力的。

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孩子,學習壓力相對不大,我們要儘可能保證他們的睡眠時間在每天10小時以上,讓他們的生理能量始終保持富餘。

這就需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睡眠習慣,形成早睡早起的生活規律。

2.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在能夠控制行為之前,孩子需要能夠管理或者控制注意力。專注力能提高孩子的意志力和麵對挫折的能力。專注力雖然是孩子學習所必備的能力,往往卻很難在一本正經的學習中完全培養出來。專注力大都是在玩耍、遊戲、運動、戶外活動等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中培養起來的。對自己喜歡的事情,孩子一定能做到專注。對自己不太喜歡的事情,也可能做到專注,但需要具備一定的自控力。

通過玩拼圖、找不同等很多遊戲,可以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當孩子完全投入遊戲時,他們根本就不會受外界影響而分心。專注力需要從小就開始培養,不能等到孩子進入小學以後才開始重視。

3.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指的是一種能力,是人在面對自己想要獲得的東西時,能夠等待的能力。在心理學上,延遲滿足經常和自我控制相等同。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也可以說就是在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對慾望能夠剋制,能夠學會等待。

關於延遲滿足,心理學上有一個經典的糖果實驗:

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心理學家瓦特·米歇爾在斯坦福大學的幼兒園做了一個軟糖實驗:實驗者先給一群四歲孩子每人一粒糖果,說:“你可以隨時吃掉。但如果能堅持等我回來後再吃,那就會得到兩粒糖。”說完,實驗者就離開了。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孩子很快就把糖吃了,也有些孩子堅持等到實驗者回來,最終得到事先許諾的兩粒糖。此後,實驗者再對這些孩子進行跟蹤研究,一直到他們高中畢業。最後發現,在四歲時就能夠為兩塊糖果等待的孩子,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較高的效率及較強的自信心,他們能夠更好地應付挫折和壓力,並且具有責任心和自信心,普遍容易贏得別人的信任;而那些沒有抵禦住誘惑的孩子,抗打擊能力、自控能力較差,在壓力面前不知所措,做事效率較低,自信心和責任心都不強。

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物質極為豐富的時代,很多物質方面的需求都能做到立即滿足。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件幸事,玩的玩具應有盡有,吃的食物隨手可得,同樣也會給孩子帶來如何控制自己慾望的挑戰。精神層面的需求,我們要儘可能滿足孩子;但物質方面的需求,我們需要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當孩子提出要買玩具或者各種各樣的零食時,父母不要一味得立即滿足孩子,適時的等待,能讓孩子更感到開心,同時也鍛鍊了孩子的自控力。

4.積極回應

心理學家克萊爾·考普(ClaireKopp)對自我調節的發展做過許多研究,強調父母的愛的重要性,她這樣寫道:“孩子的自我控制來自哪裡?它來自想要成為社會群體中的一部分的願望,想要得到愛和積極情感的願望。孩子不會因為規則好就遵守規則,孩子不喜歡那樣。他們想得到愛和積極的情感,如果他們遵守規則之後得到這些,他們就得到愛和積極的強化。”

因此,父母在給孩子約束和規則的同時,不能缺少積極的關愛和支持。管教之中需要有智慧的愛相伴,規則之中需要有適度的自由並行。這樣的管教才能得到孩子的自發尊重,如此的規則才能得到孩子的自覺遵守。

5.閱讀情緒管理書籍

閱讀是瞭解孩子心理和進行家庭教育的絕好工具,故事中的情節和圖片對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孩子更容易接受其中的道理。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一些情緒管理自控力培養方面的繪本。這能讓孩子能更加了解自己,增強自我意識,對自己的思維和感受更加自信,從而獲得自控力的提高。比如《托馬斯和朋友自控力培養故事書》、《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等等。

*淘兒學,專注於k12教育,分享有理有趣的教育知識和信息*


淘兒學


怎麼增強自控力呢?我在這裡給你一個建議,面對誘惑,牢牢記住自己要做的是什麼,制定適當的方法將屈從誘惑的念頭壓制住。


舉個例子,你接了一個很有難度的項目,你一直逃避不想做,不是上網就是玩手機,但是這個項目做好了又對你的晉升有好處,怎麼辦呢?你可以從這個項目裡找到相對來說最想做的部分,先去完成它,再從剩下內容裡找相對來說最想做的,依次做下來之後,你會發現項目已經在很好地推進了,玩手機和上網對你來說也不再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這就是你心中“我要做”的聲音勝過了屈從誘惑的聲音。


再比如,我們還可以每天定時打卡,將自己每天的進步記錄下來,及時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來培養延遲滿足能力,做到對未來的自己負責。再比如,我們可以給日常生活設定一個儀式感,每天固定時間或者固定地點做同一件事情,這樣就能把繁重的學習任務轉化成簡單的常規習慣;


此外,進行體育鍛煉、冥想練習、保持良好睡眠和健康飲食,這些積極健康的日常生活習慣也能幫助我們增強身體的自控力。


不雨


最近,在看一本書,是關於自控力的。我發現看完後,對於自己在育兒路上是有幫助的,能意識到自己的情緒以及行為,並做出對自己和孩子更有幫助的改善,這個是最難得的。現在,我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幫助。

本書的英文原著名為《自控力》(The Willpower Instinct),這本書的出現,正是美國的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凱利·麥格尼格爾在學校促進健康項目研究中,通過多年的觀察所收穫的。它和姊妹篇《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Living Well With Stress),不僅成為了斯坦福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歷史上最受歡迎的課程,而且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喜歡,聽眾紛至沓來。

該書作者麥格尼格爾,是一位斯坦福大學備受讚譽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家。 經過多年的研究,將心得體會寫在《自控力》一書中,依託心理學、神經學、經濟學和醫學等,以敏銳的洞見,在告訴我們:什麼是自控力?自控力如何發生作用?為何自控力如此重要?在面對壓力、誘惑、焦慮等等狀況時,自控力是怎麼運作的,如何利用自控力才恰當。此外,它還詳細解釋了為什麼自控力有侷限性,以及培養我們自控力的方法論。

自2012年8月面世以來,《自控力》持續暢銷,成為百萬級暢銷書。很多人都在讀它,包括一些拖延症患者、焦慮症患者、月光族、網癮患者等。當年參與到該課程中的人,據說改變了他的一生。

直到現在,本書依然適合我們閱讀。

書中提到的提高自控力的方法,非常簡單實用。

《自控力》指出,可以通過一些有效途徑,訓練我們的大腦,提升我們自控力,保證我們有能量做最好的自己。

冥想

冥想,作為一種專注於呼吸的訓練方法。在一呼一吸之間,放慢了呼吸,激活大腦的前額皮質,提高意志力儲備,將身體從緊張的壓力狀態調整到適度的自控狀態。可以按自已的需要訓練,先訓練個幾分鐘,以後可能再長點時間。在一呼一吸之間,便輕易化解緊張的神經,你能感受到內心的安寧、平靜的力量,重新對生活產生一種可控感,能夠很好地迎接生命中的各種挑戰。

此外,還有兩種最簡單有效的方法:鍛鍊和睡眠。它們都有一些顯著的優點:成本低,方便實用,長期堅持,效果顯著。

眾所周知,鍛鍊能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長壽。科學研究還發現,最有效的鍛鍊是每次5分鐘。

大家都很關心一個問題:“什麼樣的鍛鍊最有效?”

我聽過最好的答案是:只要是你想做的,就是最有效的。可以理解為,任何能讓你離開椅子的活動。比如:有孩子的陪孩子玩捉迷藏遊戲,在上班的時不時起身原地跑動1分鐘。這些方法簡單而有效。

另一個是睡眠。熬夜上網,第二天,你有沒有出現過頭昏腦脹?處於自控力很差的狀態,大腦總是提醒你該放縱一下了,逛淘寶,刷朋友圈,就是不想工作。科學再一次以它驚人的發現,證明可以補上一個好覺。即使打個小盹,也能讓你恢復良好的自控力。

接受全部的自己,包括好的和壞的,才能在行動上更有自控力

當我們試著授受不完美的自己,觀察和了解到自我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時,我們才能在行動上更具有自控力。


《自控力》一書,一直在告訴我們,自控力不是拿來控制心理活動的。它不鼓勵我們去迴避那些不好的想法和情緒,相反地,鼓勵我們去觀察和了解那樣的自我。當我們努力去擺脫它們,往往事倍功半。正確的做法是:認識到所有的想法和情緒,首要的是接納,但並不是完全相信它們,企圖控制住它們,那是不可能的。如此,我們獲得內心的安寧和足夠的自控力。那些想法在這樣的接納中,在大腦和身體終於和平相處之間,像浮雲一般消失不見。

古人說,心安即是歸處。《自控力》,教會我們認識自我,關心自我和提醒自己真正重要的事物,這三種方法幫助我們實現明智的自控,分寸拿捏得當,真正體會到內心安寧的力量。


清歡的翡翠


自控力,即自我控制的能力,指對一個人自身的衝動,感情,慾望施加的正確控制。廣義的自控力指對自己的周圍事件、對自己的現在和未來的控制感。你能否支配自己成功或者失敗,你能否支配你的人際關係,你能否支配你的人生走向。

對於一個全職媽媽兩個孩子真的是不容易,通過您問的這個問題,似乎只有把每件事情事先想好了,安排時間節點到分秒不差,似乎對您來說就是安全的、可控制的。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是什麼原因我們會讓我們感到不安全或不可控制?可控對我們自己又意味著什麼呢?又是什麼讓我們感覺到後勁不足呢?在追求這樣的自控的時候,我們潛意識裡追求的又是什麼呢?

分享一個小知識,我們學習一下:自空力強的人,往往意志比較堅強。控制自己需要意志,意志和思想一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生活實踐中逐步培養和鍛煉出來的。要增強自己的自控力,就要從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做起,加強磨練。

1.穩定我們自己的情緒。學習什麼是情緒?認真的體會自己的情緒,並接納這些情緒,用合理發洩、注意力轉移、遷移環境等方法,把將要引發衝動的情緒宣洩和釋放出來,保持情緒穩定,減少衝動。

2.強化自我意識訓練。可以讀讀書,讓自己獨處一下,找找自己。遇事沉著冷靜,自己開動腦筋,排除外界干擾或暗示,學會自主決斷。要試著擺脫那種依賴別人的心理,克服自卑,培養自信心和獨立性。

3.強化意志力量的訓練。我們要培養自己性格中意志獨立性的良好品質,對自己奮鬥的目標要有高度的自覺。只要我們經過自己的實踐認準的事,就應義無反顧地走下去,想方設法達到預期目的。不必追求任何事情都做得十全十美,不必苛求自己沒有一點失敗,因為世界上本就沒有十全十美,允許失敗,這樣也就可以更好的接納自己,接納生活。

其實,想想上面的問題,相信你自己會找到你自己想要的答案。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佟新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自控為什麼這麼難?

因為它是反人性的。

自控就是和我們的本能作對,狠心對自己說不,做自己不想做、但是正確的事。


關於自控力最著名的就是那個棉花糖實驗了。

提高自律能力《自控力》是必須要看的一本書了。它從生物學、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自控力是什麼? 它是怎麼運作的?以及如何提高自控能力。

一、為什麼我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


我們的大腦分為情緒腦和理智腦。

情緒腦進化得比較早,大部分哺乳動物都有,掌管喜怒哀樂、慾望等情緒,我們的原始本能在由這個區域控制。他就像個天真的孩子,及時行樂,不考慮後果,開心最重要。因為大腦很害怕不開心、恐懼等負面情緒而死掉。


而理智腦是後來才進化出來的高級功能,其他動物是沒有的。它掌管計劃、管理、分析等理性思維。它有點像老媽子,總管著你,不能這樣不能那樣。

比如情緒腦說玩會王者榮耀吧,理智腦就跳出來說,快滾回去把作業做完再說。

比如你聞到一塊蛋糕流口水,那是情緒腦在作祟;理智腦就說,都胖成200斤了,還在吃吃吃。

不幸的是,因為情緒腦進化得早,離腦幹近,所以它經常能打敗理智能,佔據上風,我們常常向慾望屈服。


二、如何提高自控力?


大家智商其實差不太多,那些牛人碾壓我們靠的就是超級的自律能力。那他們的大腦難道長得和我們不一樣嗎?


自控力這本書告訴你,不是的。自控力像肌肉一樣是可以訓練出來的。我們可以升級大腦的操作系統,以適應今天的生活。


1,冥想。

冥想在西方很流行,喬布斯等科技界大佬都喜歡坐禪冥想。科學研究證明,長期冥想可以改變大腦結構,海馬體增厚,讓大腦更專注,提高決策力,更具創造性。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8e7700035e7666324f06\

莫醒醒momo


關於如何提高自控力,這個其實沒有具體的方法,需要做的就是一點一滴長久的積累。

首先要從態度上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那就是不能急於求成,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需要慢慢的積累,一步一步才會成功的。切記,以平靜的心態去對待,不急不躁長久堅持。每天哪怕只理解了一句美文,哪怕只流汗了五分鐘,那也是有進步的。如果能心態擺好,那麼你就成功了一半了。

其次就是長久的堅持,在這個過程中一定不能給自己找任何藉口。你的情況就是在照顧孩子,所以你就以此為藉口給自己找理由。其實你想想,比如學習,不一定非要拿本書拿支筆坐那裡看,現在移動設備這麼先進,你完全可以在網上聽一些免費課程。比如你想學英語,在你照顧孩子的時候你就可以聽一些英語美文朗誦,英文歌曲等等,在這個過程中不僅你自己學習,你的孩子也在跟著你一起學習,可能以後他就會對這方面的知識比較有天分比較感興趣。

一定不要找藉口,學習可以和孩子一起學,減肥可以帶孩子一起運動。長久的堅持很困難,如果你稍有鬆懈那就會功虧一簣。

最後就是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我早上打算八點起床,那就是八點,可以早但是不能晚。不能告訴自己我昨晚沒睡好再耽誤幾分鐘,這是不可以的。你可以每天給自己定一個小一點的目標,比如我今天準備學一頁書,每天24小時,再忙也有時間把這點東西看完。再比如我每天鍛鍊半個小時那我就要做到。

最後祝你能夠成功,放平心態,不急不躁,從一點一滴做起。歡迎評論,謝謝。


我答你問


現在社會節奏變得很快,似乎我們一旦懈怠了就會被別人甩開,所以很多人都在想方設法的讓自己保持專注,希望自己能有比較好的自控能力,來面對工作和其他什麼事情。那麼什麼是自控力呢?百度百科上定義:自控力是指人們能夠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既善於激勵自己勇敢地去執行採取的決定,又善於抑制那些不符合既定目的的願望、動機、行為和情緒。自制力是堅強的重要標誌。自控力是我們能夠把事情做好的重要依靠,很多時候,我們想把事情做好,也的確希望能找到好的辦法,卻總是難以如願,一次次陷入失控的焦慮中,越是擔心,就越是缺乏執行力和行動力,然後如此往復惡性循環。這種難以為繼的狀態之所以得不到解決並持續,是因為我們自認為自己有著深深的自控能力,我們認為自己可能做很多,可能搞定很多,我們高估了自己能夠達成的事情。其實自信或者對自己有積極的期待是正確的,也是很好的。但是很多時候,這種積極的期待過於盲目,就可能成為一種毒藥,它是一種錯覺,認為我們能夠搞定一切的錯覺。我們有時將未來無數的可能性誤認為是我們唾手可得的硬幣,但其實很多時候,他們是在虛無縹緲中難以實現的遠方。因此,自控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合理判斷自己的心態,我們中的很多人都錯誤的認為,堅持不懈或是及時停止,就是自控的表現了,這只是行為上的,更重要的是,是精神上的自控,是對自己能力控制和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