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的豬肉燴菜——李軍芳

河套的豬肉燴菜

河套有一句諺語:“小雪臥羊,大雪殺豬”,對河套人來說,到了大雪,人們便忙碌著殺年豬,除了紅白事宴,殺年豬就是冬天最隆重的事兒了。幾卷寒流,田野的水已結冰,大雪剛過,這個節氣,許多人都在打聽殺豬的消息,探尋濃烈的河套文化美食豬肉燴酸菜。我是遠嫁而來的甘肅女,剛來婆家,婆婆心疼我,不讓我盤旋於鍋灶,我也不懂河套人的做法,吃法和講究,除了洗鍋,我每天能做的就是力所能及的幫婆婆餵豬。

婆婆也是甘肅民勤人,她賢惠勤勞,是家裡唯一一個能和我吃在一塊兒,說在一塊兒的人,她身體瘦弱,滿頭銀絲,駝著背,因為膝關節骨質增生的疼痛,每走一步都很吃力,但每天餵豬卻是她的營生,提著滿滿三桶豬食,一日三頓,一次不漏的往返於家和豬圈之間。婆婆喂著一個老母豬,一個肉豬,老母豬一年下兩窩幼崽,賣了錢貼補家用,肉豬攢到冬天,就是一家大小的美食也是過年豬。婆婆餵豬很仔細,大門前有半畝自留地,每年種些餵豬的甜菜,婆婆每天胳膊上挎著籃子,出去撇甜菜葉子,沉甸甸的提回家,放在院子裡,鋪上一個袋子,上面放一個木頭墩子,拿一個爛菜刀,開始剁菜葉子,噼裡啪啦的演奏著日復一日同一首旋律的進行曲。到了秋天,葉子都喂完了,把甜菜挖出來,用礤子礤成絲絲,繼續餵豬。婆婆手上青筋暴露,十根指頭上時常纏著膠布,還有結了痂的血口子。有一天,我看見她汗流浹背挺累的,就過去替她礤菜,婆婆還不放心我,一邊挪動著腿,一邊叮嚀:“慢點兒礤啊,礤子鋒利得很”。我學著婆婆的樣子坐下,似乎學得很到位,拿起甜菜就礤,婆婆在一旁笑眯眯的看著我,一顆甜菜礤到最後,小得捏不住了,婆婆說:“太小就別礤了,小心手,放下我拿菜刀剁”,我逞能的想往完礤,最終還是把手指礤爛了一大片,婆婆給我包紮好傷口,她又坐下繼續演奏她的另一部進行曲。不論夏日炎炎,還是秋風蕭瑟,甚至冬雪皚皚,都擋不住婆婆餵豬的殷勤。到了大雪殺豬的節氣,除了一日三時餵養,還要加食,豬就上膘快,每年到了冬至,豬已長到了二、三百斤,膘肥體壯了。有一句話“人怕出名豬怕壯”,豬長的既肥又壯的時候就該宰殺了。殺豬前,婆婆更忙,為了第二天好倒髒,頭一天晚上就不用餵豬了,可是婆婆卻閒不下來,她得蒸幾鍋她最拿手的民勤發麵饃饃,上面點上梅花紅點點,然後把秋天醃的酸白菜一顆一顆的切碎,放在水裡淘洗兩遍,再一把一把攥成菜疙瘩,困在幾個大盆裡,殺一次豬就能切半缸菜,當時,我還在想,這麼多菜,半年也吃不完,第一次看婆家人殺豬燴酸菜,十分驚訝,帶著懵懂,帶著種種疑問和不解,跟著婆婆忙碌在鍋臺前,撥蔥,撥蒜。丈夫在裡屋一個接一個的打電話,每一個電話都說著一樣的話,七大姑八大姨,鄰居同學叫了一大堆人,還開著四輪車從小賣部搬來了菸酒,我有點兒不解,不就殺豬嘛,至於這麼複雜了,搞得隆重得跟辦事宴似的。第二天,天還沒亮,便聽見了婆婆鍋碗瓢盆的磕碰聲,丈夫催我趕緊起,一會兒就來人了,一家大小都有活幹,公公和丈夫在大門外壘了一個臨時鍋灶,坐了一口大鍋,倒滿水,劈了很多木頭柴,開始燒水。一會兒殺豬的師傅和鄰居們絡繹不絕的都來了,我如同服務員一樣,給客人斟茶倒水,等人來齊了,水開了,他們就開始行動了。進了豬圈,就一擁而上,有的揪著耳朵,有的提著尾巴,有的捉著腿,把豬按倒在地,大家便七手八腳地把豬的四條腿捆起來,用木頭槓子從豬圈裡抬到外面,這時候,屠夫趕緊指揮著把豬擺放好,拿起一尺多長的殺豬刀,朝著豬的脖子上捅了進去,豬血便噴湧而出,豬叫得很慘,叫著、叫著聲音變小了,一會兒功夫就哼哼著,再後來也哼哼不出來了,腿蹬了幾下就不動了,這也叫放血,血放盡的豬肉很白,血沒放盡的肉發紅發紫,所以殺豬也是一門技術。老家殺豬也是這樣,殺豬的時候,孩子們都願意來湊熱鬧,記得我小時候,因為膽小,不敢看殺豬,也不敢聽豬叫,時常捂著耳朵遠遠的躲著。殺豬我們等的不是吃肉,而是豬尿泡,屠夫把豬尿泡割下來,父親用腳使勁兒揉揉,再把它沖洗乾淨,用竹筒吹起來,用線一紮,就像個氣球了,也像個足球,小夥伴們踢來踢去,能玩好幾天。給豬褪毛是一個很細心的過程,把燒開的水不停地向豬身上澆,豬身上的毛用手就能拔下來了,屠夫拿出刮豬毛的工具,一邊颳著,一邊沖洗著,把一個看起來髒兮兮的豬刮洗的乾乾淨淨,拔豬毛主要掌握在水的溫度,如果水的溫度掌握不好,豬毛就拔不出來,屠夫就會把毛剃在豬皮裡,那就意味著以後連毛根吃了。

河套的猪肉烩菜——李军芳
河套的猪肉烩菜——李军芳
河套的猪肉烩菜——李军芳河套的猪肉烩菜——李军芳
河套的猪肉烩菜——李军芳河套的猪肉烩菜——李军芳

毛褪完了,把豬倒掛在架子上,先割頭,再下槽頭,把槽頭趕緊拿回廚房,女人們就開始切肉燉菜了。師傅們繼續開膛倒髒,先將豬的心、肺、肝等內臟割下來,掛到架子上,再將豬的大腸、小腸、豬肚挖出來,就開始翻腸倒髒。一個槽頭肉大概十幾斤重,全部切成指頭厚的塊兒,放在大鍋裡開始炒,鍋灶上的工具太小,婆婆拿出一個鏟子,這種鏟子在老家只在地裡使用,她讓我洗洗,我一邊洗一遍唸叨:“怎麼把鏟子拿在鍋上用,看見多沒食慾”婆婆笑了:“不用鏟子這麼一大鍋肉,怎麼炒?再說,鏟子是新買的,專門炒肉用,又不是地裡用過的”我又問婆婆:“這麼大一鍋飯,能吃完了?那不得吃半年啊”,婆婆說:“就這恐怕還不夠吃了”。我很納悶,這河套人都是吃貨,就這麼能吃啊,我要等著看看他們到底是怎麼把這一大鍋燴菜吃完的。燴殺豬菜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先把槽頭肉炒黃了,放上各種調料,烹調後才能加水,水沸騰了,燉上一會兒肉,再一半放酸白菜一半放土豆,掌握好火候開始燉菜。

河套的猪肉烩菜——李军芳

男人們把豬肉都分割好了,放在車斗上凍著,女人們圍著火爐炒下酒菜裡脊肉,熱菜涼菜精心擺上兩桌子,泡好茶,該來的人也都來了,就開始喝燒酒。我剛來河套,看見他們喝酒很吃驚,老家人喝酒用的是酒盅,提兩三瓶白酒招待很多人,而河套人喝酒用小碗,吃殺豬菜就得三四箱酒。初來這裡,很多親戚朋友都認不得,我就躲在鍋灶旁燒火,揭開鍋蓋,滿滿一鍋,甚至中間連氣也不冒,這麼大一鍋菜,啥時候才能燉熟了,擁擁擠擠兩屋子人都在眼巴巴的等著吃飯,我心裡一急,就加把柴火使勁兒燒,不大一會兒功夫,婆婆氣喘吁吁的從外面跑進來,衝著我喊:“糊了,糊了,菜糊了,火慢點兒”,我嚇得趕緊把幾根葵花杆子抽出來扔在大門外,回去了,一屋子人都在看我,他們笑著說:“想吃好飯,糊巴煙串”,我低下頭,突然斂住了笑容,顯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拘束,隨即,臉頰驀地紅了起來.那一種侷促不安難以形容。婆婆一邊手忙腳亂的翻著菜,一邊給我說:“殺豬菜最怕燒糊了,燒糊了啥味兒也沒了,就一股煙燻味,燴菜得慢火燉,時不時的得翻鍋底”,當時惱羞成怒,我心裡暗暗在想“這哪是燴菜,哪是人吃的飯嘛,簡直和豬食沒什麼兩樣”。因為我不懂,大家都很包容我,誰也沒有抱怨,可我心裡還是不好受。下午一點多,婆婆才說飯熟了,她用勺子把土豆挨個兒搗爛,放上蔥花味精,把鍋裡的菜翻了數遍,一盤一盤的端在桌子上,拿出婆婆蒸好的發麵饃饃,人們便開始享受河套有名的美食殺豬菜,孩子的嬉笑聲,女人的嘮嗑聲,男人的划拳聲,隨著嫋嫋吹煙縈繞在美麗的鄉村。我第一次吃河套殺豬菜,除了一股淡淡的煙燻味,我沒嚐出這傳說中的河套殺豬菜有多好吃,肉片都熬成了油糊糊,人們似乎吃得特別香,特別高興。飯也吃完了,人們也三三兩兩的道別,婆婆一邊招呼親戚,一邊急急忙忙的裝菜,你一袋子,她一袋子,等人走完了,菜也剩下不多了。我很疑惑,這種菜也給人送?人們還那麼喜歡要?頓時,心中蹦出一個念頭“野蠻的河套人,把這麼多的肉和菜攪和成一鍋粥,還稱美味佳餚,簡直是糟蹋東西”。夕陽西下,親戚、幫忙的人、師傅們,一個個喝得爛醉,搖搖晃晃陸續離去。接下來的那個冬天,我被村裡的人叫去吃殺豬菜,她們的菜倒是沒燉糊,可我還是吃不出來有多麼的香, 臨走時,她們也給我裝上一袋子菜,讓我回家熱著吃,說實話,第一遍都不怎麼愛吃,還讓我熱著吃,不過礙於面子,我也就勉強的拿上了。過了兩年,我也慢慢的入鄉隨俗,融入了正常的生活軌道,每年殺豬,不用婆婆動手了,所有的事都在我的操控之中,殺豬前,一切都會做的妥妥當當,再也不會把菜燒糊,而且燴出來的菜,人們總是讚不絕口,誇甘肅人的茶飯好,每年如此,一大鍋殺豬菜一掃而空。後來,鄰居們殺豬,都來叫我去燉菜,抬舉我當主廚。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也不知不覺的喜歡吃河套殺豬菜了,而且把剩下的菜熱著吃,是越熱越香。“八百里河套米糧川,水肥草美賽江南”河套人豪爽大方,熱情好客,有朋自遠方來,必須燉肉與燒酒招待。河套的豬肉燴酸菜之所以堪稱一絕,聞名遐爾,出自獨特的烹製方法,而河套的女人們個個都是烹飪高手。人們更喜歡的是吃殺豬菜時的氣氛,河套人喝燒酒,勸酒時經常用一句話:“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這話都說出來了,誰敢不喝,為了表示感情深,只能一口悶了,不喝都不行。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增進感情,談笑風生,酒足飯飽後的那種樂趣,也是對過去時光的回味。濃香特色的殺豬菜,吸引著城裡人,一到殺豬的時候,都很羨慕鄉下有親戚的人,關係鐵的,去親戚家吃殺豬菜,便都叫上,這巴不得的好事是沒人會推辭的。我來到了城裡,吃殺豬菜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每每想起殺豬菜,還真讓人好生惦記,親戚們也會給我捎來殺豬菜,我卻莫名的稀罕,大飽口福後,再用滾燙的水泡一碗酸菜湯,挑在舌尖上的味道還真是回味無窮。隨著時代的變遷,農村現在也很少有以前那樣熱鬧的殺豬場面了,專門有一批人組織殺豬掙錢,人們都圖省事,花點兒錢讓專業人殺,把豬拉去,把肉拉回,很難找到以前那種歡天喜地的殺豬氣氛了,殺豬不僅展現著各個地方的風俗特色,更是一副欣欣向榮的祥和圖。對於河套人來說,不論遠走他鄉還是守家在地,提起河套特色殺豬菜,在他們的腦海中,永遠是故鄉最好吃,最濃郁的味道。

河套的猪肉烩菜——李军芳河套的猪肉烩菜——李军芳
河套的猪肉烩菜——李军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