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斷句似不合邏輯,你怎麼看?

君一易經大義


道德經本來就是中國古典哲學,所以要從哲學的角度去理解它,就能明白其中的邏輯。之前有幸聽某高校教授講過這句話,現在仍記得十之一二,只是一個理解的視角,以供參考。

按照老子的思想,如果有樣東西能夠概括宇宙中所有的變化,那我們暫且把他稱之為‘道’,這個‘道’是可以被人明白的,但是不能通過言語表達。因為你在上一秒明晰了‘道’是什麼,但這個‘道’只是你截止到這個時間的‘道’,你一旦說出來,這個‘道’就變了,因為這個‘道’沒有包含‘你說‘道’’的這個變化,這就是所謂的非常道。這句話也可以用數學邏輯來表述,如果c是b的一個子集,b是a的一個子集,且c b a互不相等,那我們只能得到c是a的子集,而不能得到a是c的子集。

後半句的邏輯其實跟前半句一樣,比如空氣,空氣在被定義為空氣之前就按它原本的樣子存在,人們也可以把它叫做垃圾,但是人們給他定義了一個名稱例如為‘空氣’,那麼它就由於多了一個名稱而和原本的物質不一樣了,而且這個名稱由於是人定的,所以帶有極大的人類主觀色彩,並不能作為客觀存在事物的反映,所以名可名,非常名。

時間久遠,記憶難免出現偏差,無法把老教授的思想準確表達,以上僅供參考。


貧道又溼了


正確的斷句就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其實老子的意思很明白:

尹喜呀,你今天問道於我,但是我告訴你,道這個東西不是語言能說得清楚的。語言描述的道,其實與真正的恆常不變的道相差很遠;如果非要給它一個名稱,這個名稱也離它的本質相去甚遠。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人生活在“有”的世界,而道更接近“無”的世界,“有”的世界的概念,無法描述“無”的世界的事物。但是我們又只能通過“有”的世界,去領悟“無”的世界,最後發現“有”、“無”都是同源的。通過這樣的領悟,會了解到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秘。

老子的意思概括說就是,“道”是沒辦法說清楚的,即使說了,也是說一個大概。要真正瞭解什麼是道,還是要身心求證。


戒定慧2


不是斷句有問題,而是後世改了字產生歧義。

此句目前最早可見的版本為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本。

原句為:“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後世因為避漢文帝劉恆的諱,將“恆”改為“常”,故而產生諸多歧義。

而此帛書甲本當在漢文帝之前寫就。

從馬王堆帛書可見,原文比今文更容易理解:萬物本身的道(指世間萬物運行之規律)和我們認為的道,都不是永恆不變的。萬物本來的名字和我們給它的命名,也不是永恆不變的。

此句的意思是:不變是暫時的,變化是永恆的。

強調萬事萬物的變化性。

另,王弼的傳世本《道德經》個人不建議讀,篡改很多,與老子的原文有諸多差異,容易誤讀。感興趣的建議讀郭店楚墓竹簡《老子》和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更接近原貌。



大理的雲下時光


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斷句似不合邏揖,你怎麼看?

我的觀點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四句話是老子寫在道德經開篇上的文字。

老子所在的戰國時期,寫文章是把字刻在竹簡上的,當代還未有絹帕來供書寫用,更沒有發明紙。

古人語言極簡,寫文章更簡。我們知道中國傳統文化,文字進化發展是非常的緩慢,在周和春秋時期,用文章描述事件,如歌頌功績,民間傳聞,嘆景敘情,勞動戰爭,農耕桑獵,愛情娛樂等都是用詩經體自由體的三言,四言,五言詩句等來描述書寫的。

比方說三字經,用三言詩來描述,如‘’關關睢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關睢》是四言體詩。

而老子的道德經是哲學,他也是按用三言(最多用),或四,五,六,七言體來書寫。加上用竹簡刻,基本上沒有標點符號,所以這十二字四句詩體語言也不存在有斷句之說,其中的哲理意思很明白,極具邏揖。

古人文章多深奧難懂,字簡意精,要是現代人把他理解釋荃的不具體通透,難免會使人會認識理會不了,也把其誤認為斷句,不合邏揖。

其實‘’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十二字四句是在漢恆帝時文史家為避恆帝諱,而重編的,把原先老子的非恆道,非恆名的恆改成恆的近意字:‘’常‘’字。而且還分了句,到近代新版的就加上標準的標點符號了。

老子的這幾句話,其實也不必多解釋,因為個人都有個人的不同釋議,你看頭條問答的這幾十個回答,不是也都有不同的解答嗎。

古文人多喜四句八對,舞文弄墨,文理經囉嗦,咬文嚼字等,文章多晦澀難懂。當然孔子,老子等至聖先師們的文章例外,但也是不可能被民間通認可的通俗易懂文章噢。

所以我也不便來多解釋這幾句話如道理意思的所在了,還是讓專業專家來統一定義吧。

謝謝大家評論指正我的文章的不到之處。





方秉潮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按我自己的理解,通俗一點解釋一下這兩句話的意思。

按現代語法修辭方面講,這裡是排比句式,是在強調說明了一個道理。

第一句中的三個道字,第一和第三個道字,是名詞,指的是天道,用現在的話說,是世界萬物,大自然變化的規律。其中第二個道字,是動詞,是言、講、說的意思;非常不作很、特別,講。應把非常一詞拆開來講,可釋為不是長久的,不是永恆的,不是常態。那麼此句話的意思就是“大自然的萬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名可名,非常名。其三個"名"字可作形容詞,其意思是指學道者,事業有成者,可以功成名就,但也不會永遠成為有名望的人,在一定的環境中,一定的時空中,一定的條件下,你可能是徒有虛名,比無名鼠輩還鼠輩!

.這兩句話,充滿了哲理,是辨證唯物主義者對事物的認識方法,是科學的認識觀。


聞聲36


老子是我國2500年前的一位大聖人,開創了道家學說,他的傳世書籍《道德經》一直被大家所解讀。每個人都有自己新的解讀,特別在那沒有斷句和標點的古文裡,無疑不同的斷句方式都會對解讀產生新的影響,同時對文物的挖掘,還會有更古老的版本的《道德經》出土,修正後世《道德經》的一些錯誤。例如郭店楚墓竹簡出土的竹簡版《道德經》,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甲乙本《道德經》等等。現在流傳最廣的應當是王弼本,帛書本、河上公本。

一直以來,《道德經》第一篇,歷來爭議最大,斷句方式千差萬別,解讀方式也是天差地別。我們現在通讀的八十一章《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都是魏晉時期的王弼本,也被我們現在當成是標準版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是比較贊同第三個斷句方式的,道”,即無極大道。“可道”二字,就是可變化之道,是道的運行與應用。“非常道”,就是非恆常之道。(馬王堆出土之帛書《老子》中,開篇載“道可道,非恆道”,避漢文帝劉恆諱而改常,可以判斷其意境。)同樣的“名”,大道本無名,為闡述他的概念菜強行命名曰“道”。“可名”跟隨“可道”而來,隨著事務的存在從而有了名。“可名”代表著可生可滅的事物,隨著事物的變化生滅而變化生滅,所以“可名”皆“非常名”。


悠然歲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五千言《道德經》開首語,含有豐富的哲理,是傳之千古的名言名句。《道德經》的核心就是“道”,“道”是老子學說的代名詞——道法自然,道為天下之本,萬物之源。

人依賴大地而生存,大地依據自然規律而寒暑來暑往,四季更替,化育萬物。大自然依道而運行,排布,參差各態,各命其名。萬物尊道,道育之,德養之,器成之,尊道而貴德,守其根,得其果。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的理解是,“道可道”的第一個“道”,是名詞,指萬事萬物的規律,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之意;“名可名”的第一個“名”,是名詞,指事物的名稱,第二個“名”是動詞,指命名解釋的意思。



《道德經》這一開篇之言的“非常道”“非常名”中的“常”,據說不是原篇中原有的字,原有字為“恆”。歷經秦末之亂,漢初社會百廢待興,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與民休養生息,朝廷奉行“黃老學說”——道家思想。而漢文帝尊名為劉恆,為避文帝名諱,學術界將“非恆道”和“非恆名”中的“恆”,改為“常”,字改義相同。“道非恆道”——事物不斷髮展變化,“名非恆名”——萬事萬物的名稱定義,也不是恆定不變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今人看來,似乎不合邏輯,實則非也——古漢語的句子,有倒裝句,與現代漢語的語序有差異。關於此句的斷句,也有人提出異議,甚至出現兩字一斷的說法,這更不符合《道德經》的本意。

道,指萬事萬物的規律,名,指萬事萬物的名稱,似乎名應在前,道應在後,如果真要是這樣,反而不合《道德經》的義理。道是《道德經》的核心,道放首位,突出了道,更合《道德經》本意,這是從文字表達的意象而言。從哲理的邏輯角度而言,萬物在有名之前已經存在,事物無名,並不能說不存在。此句如此排序,反而說明了《道德經》的深奧,先知的高明,及圓潤。



綜上所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就是:萬事萬物都有其發展規律,人們可以理解認知,但這一規律不是恆定不變的,因為事物都在發展變化之中,月滿則虧,物極必反。萬事萬物都可以命名,而其名稱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名稱,隨其內涵(本質)的變化,可以更改,但萬變不離其宗,名稱尋道而來。


先知告誡後世:道無處不在,看似無為,實則有為,無所不為,上善若水。合抱之木,起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天下事,必作於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天之道,滿則盈,放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道法自然。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了名稱,就有了綱目,可以更好地認識事物,表達思想。有一萬種事物,就有一萬種名稱,名稱是尋著道的形態而來。



答,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在漢代為避漢文帝劉恆的名諱才改為常字。這是老子唯物辯證思想的精髓,古代道與天字相通,指大自然運行規律,或叫自然法則,名是事物寶器或修煉成果的名稱,其中含修煉過程與方法。這樣就好解釋了,老子的本意是說道就是自然法則,求仙修道要遵守法則,順其自然,但道是變化的,是因人因地因天時而變化的,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變化的實際情況來依據變化著的道法來修道,名可名,修煉的成果成名,但沒有盡頭也是在隨著修煉在變化之中的。要想達到最高境界就要永不停止的去學習去悟道去修真。完畢!


翠蜻蜓


咋一看這個提問。感到詫異。剛回答完對《水滸傳》中人物提出異議的問題。這又出現質疑《道德經》的問題。今天怎麼了?都與名人大家、古人先賢扛上了。

但又一想。凡事都要問個為什麼。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也有利於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幾句話。非常符合邏輯呀。沒什麼不妥呀!

為了便於學習和探討。很有必要把這一章原文重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本章釋意為:‘’道‘’,能夠稱說的,就不是自然長生的不變之道;‘’名‘’,能夠傳述的,就不是自然常在的永恆之名。‘’無名‘’,是天地的本始;‘’有名‘’,是萬物的根源。所以,從常無慾處,可以認識天道的奧妙;從常有欲處,可以觀察世俗的歸趨。這有欲、無慾兩者,同出於人心而名稱不同,其理則都本於深遠的自然。這極深極遠的自然啊,可以說是一切微妙變化的總竅門。

本章老子名之為‘’體道‘’,意即體會、體察‘’道‘’的本源,是《老子》開宗明義的重要的第一章節。是老子的中心思想。它貫穿於整部書中。

我之所以這樣做。其目的是完整理解原文原意。謹防斷章取義。從而確立此章從開頭到結尾的每一句。都非常合乎邏輯。不容置疑。


宇宙之光a


老子有說過這是一句話嗎?呵呵!

在過去,老子的道德經是用來誦讀的,古人讀書,是讀,是唱讀,每一次讀完,對於書本的含義就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道德經不是用斷句的方式能夠理解的,而是,唱讀,在不斷的朗誦唱讀中,你會自覺不自覺的對其產生不同的解讀與理解,一篇傳世深遠的文章,不適合用現代的思維邏輯和習慣解讀的。即使是唱讀,也不一定符合老子時代閱讀經文的習慣,只是提示一下,解讀道德經,要思考,在老子時代,人們的讀書習慣,思維習慣,解讀習慣,一篇文章,一段文字,不一定就是現代人理解的一個思維的表達。

道德經,讀上千遍,意義變化自然而然就會產生,隨著不斷的誦讀,你會其中體會到不同的思想。這才是道德經不斷被人推崇,被人膜拜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