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觀瀾 羞辱“臺灣之光”順便酸一下上海人的味蕾,這家麵包店讓“臺獨”抓狂

王義偉

吳寶春麵包店事件還在發酵。

島內“臺獨”人士、對大陸懷有敵意的人士展現出了一副“愛之慾其生,恨之慾其死”的面目。這些人因為對吳寶春的恨,開始羞辱這個“臺灣之光”,還順帶酸了一下上海人的味蕾。

筆者總結並簡評如下:

首先,吳寶春在國際上獲獎,不單是他個人的功勞,還與組織的提攜和幫助密不可分。這個組織,就是有臺灣烘焙界“哈佛大學”之稱的“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正是在谷研所的支持與宣傳下,包含吳寶春在內的幾位臺灣頂尖麵包師傅才有機會前往法國參賽。“一個比賽的團隊能組成,絕對不是拿起手機把這些人約一約就能搞定的事。”

強調組織的功勞,順便把組織誇一下,這樣的說辭,筆者聽起來感覺好熟悉。呵呵。

其次,吳寶春參加的也不是什麼正規的國際比賽。這個比賽,其實是法國私人酵母企業路易樂斯福公司主辦,參賽者必須使用該公司的專利酵母與法國麵粉T65。“這樣的人,配得上‘臺灣之光’的稱號嗎?”

拜託,“臺灣之光”這個稱號可是你們臺灣人自己給吳寶春加冕的。當初大張旗鼓宣傳的時候怎麼不說這個比賽是一家企業主辦的?再說了,企業主辦的比賽,難道就沒有權威、沒有國際影響力了嗎?

第三,吳寶春這個人人品有問題,苛責員工,求職者上門求職,只給22K的月薪(新臺幣22000元)。

這樣的指責更是匪夷所思。招聘、應聘本來就是純市場化的行為。吳寶春給出的月薪,是當時臺灣麵包製作領域的普通水平,既不高也不低。求職者不接受,大可轉身就走,“自有留爺處”。怎麼可以用這樣的事情指責老闆的人品。

更讓人感到驚訝的是,為了預言吳寶春投資失敗,臺灣島內竟然有人拿上海人的味蕾說事。

署名顏擇雅的作者發文,認為吳寶春到上海投資,是一個愚蠢的商業決定。吳少了“兩點”,離開臺灣馬上沒用。第一點,吳寶春“臺灣之光”光環的背後,是他苦學奮鬥故事。但是在大陸,童年比他苦、發跡前比他更努力的成功人士太多了。這樣的故事,不會打動大陸人。第二點,上海人是全世界最善變、最沒品牌忠誠度的消費者。因為上海人富歸富,其發跡時間卻還沒長久到足以養出自身品味。上海人總在追新。上海是一個餐飲品牌淘汰無比快速的市場。他們對自家品牌都萬分無情了,何況對臺灣品牌? 而且,還是一個如今在臺灣勢必會快速式微的品牌。

如此踩踏吳寶春並調笑上海人,島內這些人士的作為,實在是出乎筆者的預料。

因為到大陸投資的臺商太多了,認可九二共識、大大方方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臺胞也太多了,很多臺商的投資額比這家麵包店,大了不止百倍千倍,很多臺胞的名氣遠超吳寶春。為什麼,這麼一家小小的麵包店,還是合資的,吳寶春不過佔了兩成的股份,大股份並不是大陸企業,而是新加坡企業,竟然在臺灣島內引起這麼大的反響!

這樣的反應,是不是太過了?

再仔細一琢磨,筆者大概瞭解了其中的緣由。首先,是臺灣媒體和臺灣人自己把吳寶春和他的麵包貼上了“臺灣之光”的標籤,捧得高高在上;其次,吳寶春不過是說了幾句不太在乎大陸市場的話,“臺獨”人士就想當然地把他當做了同志。所以,當吳寶春宣佈到大陸投資開店,當吳寶春宣佈自己是中國人,這些“臺獨”人士感覺自己被騙了、受到了侮辱,開始抓狂。

至於蔡英文和民進黨當局大小人物針對此事件的言論,筆者就不再重複了。這些言辭,不值一提、也不值一駁。

臺灣著名評論人、世新大學副校長遊梓翔發文認為,“臺灣之光”也可以是“中國之光”,“‘臺灣之光’與‘中國之光’,從來就不需要是對立的概念。兩岸一同享用好吃的吳寶春麵包,何樂不為呢?”

筆者認可遊副校長的觀點。

值得一提的是候任高雄市長韓國瑜。昨天(11日)下午,他和吳寶春一同出現在記者面前。他只是替吳寶春緩頰,讓大家不要為難一個麵包師,並再一次重申他的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的“老調”。

到了晚上,韓國瑜又給自己表功,認為自己在選前承認九二共識,已經算是很勇敢了。

這讓筆者有一點點失望,當然,筆者對韓國瑜還是有一點期待。

因為他的九二共識的蓋子還沒有揭開,這個蓋子後面到底藏了什麼內容,讓人好奇。

筆者將專門撰文討論此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