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可以打得蒙古騎兵落荒而逃,卻為什麼打不過後金騎兵?

司馬長史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也算是一個時間比較長久的王朝,明朝剛建立時,開國皇帝朱元璋率領著他手下的數十萬久經沙場的將士們東征西討,平定了南方各地的割據勢力,統一了南方,在南京稱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王朝。

朱元璋隨後發表了討元檄文,派出徐達率領三十萬大軍大舉北上,一路上向元軍發起了猛攻,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古軍隊被明軍打得是丟盔棄甲,狼狽逃竄,最後,徐達指揮明軍佔領了北京,蒙古騎兵被一路向北趕回了老家,成吉思汗的子孫們終於丟盡了祖宗的面子。隨後朱元璋在北方設立了邊防,統一了全國,明朝成為了一個漢人做皇帝的統一的帝國。

明朝在天下平定後,把大批的軍隊轉換成屯田的士兵,即自己種地產糧食來養活自己,這樣做的好處是減輕了國家的負擔,但是壞處也很多,如果時間長了以後,軍隊會逐漸地失去了戰鬥力。後來明朝各個皇帝基本上都實行了朱元璋的屯兵衛所制度,導致了明朝軍隊沒有了真正能打仗的野戰部隊,在後來就連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也輕鬆地打敗了明軍的主力部隊,將崇禎逼死在了萬歲山上。

更別說是後金的騎兵,戰鬥力在李自成農民軍之上,明軍就更不是後金軍的對手了。所以明朝的滅亡說明了軍隊就是用來打仗的,而不是用來做生產的。否則時間長了以後就會失去應有的狼性,成為了一隻溫順的羊羔。就如同明初的明軍常年征戰,戰鬥力超強,打得蒙古騎兵逃回了老家,可是經歷了幾代皇帝后,最後卻變得不堪一擊,不是後金軍和農明起義軍的對手。


旭明奮力


本質上很簡單,第一就是蒙古因分裂而衰落,導致其沒有能力征服明朝;其次,明朝軍事力量過早的衰落。

所以,明朝歷史上就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歷史現象:蒙古年年來打秋風,明朝卻不怎麼當回事。因為明朝和蒙古心知肚明,消滅對方是不可能的,但是明朝糟糕的軍事制度卻使得明朝無力壓制蒙古。這也就是明朝虛假的強大。

最終在滿洲人的攻擊下,明朝的缺點暴露了出來。畢竟論戰鬥力、紀律性、組織服從性,滿洲人遠高於明朝和蒙古,尤其是在滿洲人火力方面後來居上以後,明朝的劣勢更為明顯。其最終的體現就是,清朝在入關前消滅了至少三十萬明軍,幾乎消滅了明朝全部的精銳部隊。

最終,明朝在一片風雨飄搖中走向了滅亡。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在大明初期,確實是這樣,那時候明朝軍隊戰鬥力強盛,名將眾多,徐達,常遇春等一干老將軍都還在。加上當時皇帝英武,洪武大帝,永樂大帝都是有雄心壯志的皇帝,那時候都士兵也是多次經歷戰爭,元末割據,靖難之役,戰鬥力強,那時候蒙古還分裂成三部分,戰鬥力削弱,所以前期明朝可以打的蒙古落荒而逃。


在明朝權臣王振的鼓動下,英宗親征蒙古,大敗而歸,土木堡之變,大明和蒙古的轉折點,大明由主動進攻到被動防守,皇帝被浮,北京面臨巨大危機,若不是于謙力挽狂瀾大明便有覆亡的威脅。但此後明朝對蒙古基本上是防禦,進入被動局勢。

明朝其實多次收到蒙古危險,嘉靖朝更是發生了恥辱至極的庚戌之變,北京慘遭洗劫。之後明朝開通互市,邊境實現了一段時間的和平。這時還有名將李成梁,此人軍事水平極高,努爾哈赤都是其手下的棋子,他認為女真威脅不大,培養女真打壓蒙古,女真就此崛起,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明軍並不是打不過女真騎兵,魏忠賢當政時,孫承宗也能很好的抵禦控制遼東局勢,後期崇禎時期,財政危機,天才人禍,才導致多次失敗。袁崇煥其實也可以控制住遼東局勢,也有寧遠大捷,更有五年平遼的狂言,不過被崇禎錯殺,自此遼東局勢失控。


崇禎皇帝的小號


為什麼明朝能打敗蒙古,卻打不過後金?這裡告訴你答案。



誠然,明初在徐達、常遇春等名將的帶領下北伐,成功將大元驅逐漠北。後來,在土木堡之變中,在於謙等人的領導下,也成功保衛北京城,瓦剌退軍。但是不可否認,蒙古始終是明朝邊患,而且明朝也始終未能夠成功控制住蒙古。例如,成祖朱棣曾五次親征,試圖控制蒙古諸部,雖然短暫成功,但死後不久即復叛。所以,為了應付蒙古人南下,才修建了明長城。我們現在所見長城,絕大多數都是在明朝修築。所以有一種說法,明長城即當時中國的國界線。無論如何,可以看出,明朝能夠打敗蒙古,一來是在明初北伐的軍事大形勢下,二來明朝也未曾徹底打敗蒙古,蒙古始終是邊患之一。

蒙古人在野戰的時候倚重騎射戰術。比如明初馬文升便在《撫順東夷記》裡記載,海西、建州女真騎兵步兵精通,而朵顏三衛只擅於騎射。而在同樣使用弓箭的狀態下,騎射面對步射本就處於下風,更不用說面對著擁有戰車工事和火器的對手了。因此蒙古人雖然披甲率不低而且甲冑堅固,但是在對射的時候往往是吃虧的一方。



蒙古人在野戰的時候倚重騎射戰術。比如明初馬文升便在《撫順東夷記》裡記載,海西、建州女真騎兵步兵精通,而朵顏三衛只擅於騎射。而在同樣使用弓箭的狀態下,騎射面對步射本就處於下風,更不用說面對著擁有戰車工事和火器的對手了。因此蒙古人雖然披甲率不低而且甲冑堅固,但是在對射的時候往往是吃虧的一方。

明軍的強盛時期是明太祖和明成祖的年代,對戰蒙古的確是勝多敗少,而後金和明軍的戰役,是在明末,國力最為羸弱的時期,後金是一統的整體,而蒙古是處於分裂的態勢,如此對比之下,說明軍能打贏蒙古而打不贏後金就顯得片面了。

後金是努爾哈赤創建的滿族政權,在經過皇太極發展之後,已經對明廷遼東地區有著嚴重的威脅,他們的八旗制度,將女真人緊緊的聯繫在了一起,產生出了強大的戰鬥力,單論野戰能力,後金鐵騎的確非同一般,至少當時明軍能夠與之比肩的就是關寧鐵騎,四川白桿兵等少數兵種,如果說將明軍精銳拉出來溜溜,未必會輸給後金軍隊,可是當時的情況是內憂外患不斷,因為小冰河期,導致了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的壯大,而且直接威脅到了統治,外有後金、蒙古,如此情況之下,明軍還能苦苦支撐,也說明朱明戰鬥力的確不賴。明軍與後金的戰鬥的確是勝少敗多,可這也是看當時背景的,如果不是因為內憂,相信後金未必就能夠在戰爭中贏得主動。


大馬哈魚籽醬


那要看什麼時候的!一個人青壯年的時候,什麼事都能做,到七八十歲的暮年,還能做什麼?被滿遺整天稱頌的薩爾滸之戰,已經到明朝的暮年了,相當於滿清的1890年前後,看看那個時候的滿清是什麼樣子?但是在兩個朝代的相同時期,明朝是全面碾壓清朝的,無論是對西方、對緬甸、對日本!而且一直到明朝被農民軍推翻,崇禎上吊,滿清都還在關外放羊!可是同時期的滿清呢?歐美列強、甚至幾千年來的學生日本,都已經在滿清的國土上橫衝直撞多少年了,為所欲為!先不說別的,單人們最重視的骨氣、氣節這一方面,滿清就連明朝一個小腳趾都不如!


黑又壯的爸爸


女真是當時生活在東北地區的漁獵民族,同時也兼具部分農耕作業。幾乎所有的女真人的第一職業都是獵人,艱苦、殘酷的生存環境讓他們成為天生的戰士,同時參加農耕作業,又讓他們具備了農耕民族的紀律性和服從性。同時,當時明朝內部的社會矛盾爆發,發生了李自成、張獻忠等規模龐大的農民起義,造成明朝內憂外患,最終覆滅的結局。清朝的建立正是在佔據天時地利等多種巧合之下,最終佔據天下的。


暮雨瀟瀟兮未歇


你是不是弱智,明朝打蒙古那是開國時期又不是兩百多年後。滿清八旗子弟後來誰都打不過了


卑微的皇帝


明軍一直被蒙古壓制著 前期永樂時期10萬大軍全軍覆沒。後期英宗五十萬也是全軍覆沒 還當俘虜


爛好人i713


劉邦的漢軍打得過秦軍,為何打不過匈奴咩??忽必烈的蒙古軍隊打到了歐洲,卻為何被朱元璋的明軍給滅了?這種問題完全是不動腦筋的問題。封建帝國到了晚期,貪汙腐敗就是個大問題。軍人都是混飯吃的,還能打仗?


愛國的iPhone


任何一個朝代,都有強盛時期和衰落時期。

打的蒙古騎兵落荒而逃的是處於強盛時期的明朝的軍隊,而打不過後金騎兵的是處於衰落時期的明朝的軍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