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來就有善惡兩面性,為什麼兩千年的儒家思想還是治不了人性惡的方面?

布儀


善惡本來就像題主所指出的那樣,對人來說,就是一體兩面的結合體。對於這一矛盾的存在,老子在其巜道德經》一文中就曾經提及過,只是他是作為解釋某個問題的例子出現的。

就像作物體內都共同存在著豐產基因,也存在著感病的劣質基因那樣,人類的善惡問題,就是一個人優質基因與劣質基因並存。但是對人到底是善性還是惡性,是儒學的兩個(孟子提出“善”是人天生具有的,而荀子卻爭鋒相對地提出是“惡”)權威人士引出的爭論而引起人們注意的。隨之儒學選擇了孟子作為該學派繼承孔子學說的代表,才使荀子的“性惡論”被擱淺了。

作為今天的我們來看,從孟子與荀子的這場論辯,無疑是荀子比較正確的,因為正是人先天帶有“惡性行為”,才需要對我們的後來者進行必要的教育引導,以便使“惡性行為”得到拋棄,才能使“善性行為”得到彰顯。因此,這就是原本提倡民眾教育的儒學派成了虛偽做法的典型例子。因為人先天已經帶有善性行為的話,人們還怎麼會嫉惡如仇,還要持續不斷的懲惡揚善嗎?

更何況人之秉性是其後天接觸社會時,受到了其身邊環境的影響所致。因此,一個國家的中上層人士、一個從事教育的工作者與人之父母,當然還包括他們的親戚朋友等的表現,決定著這個人是走向“善”還是“惡”。當然,人生說長也長,說短也短,但其走向社會的時間還是相當長的,因此受社會風氣影響還是比較容易的。才有那麼一句:“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的說法。

因此,由於孔孟等儒學大師不敢像荀子那樣面對人之性惡秉性,又欲通過教育來讓人明白性善的作用,才導致“性善論”教育的失敗。


上坪農夫


人性的善惡論是由儒家的兩位大師提出的,孟子提倡性善,荀子提倡性惡,但大家對二人講的善惡很容易誤解,實際二人講的不是對立的,出發點不一樣。

孟子講性善,從本源上來論的。比如見到小孩掉到井裡,不管善人、惡人,第一念頭都是一驚,想把孩子救上來。再比喻小偷,惡人吧,按道理應性惡才對,可偷東西都悄悄的,不願讓別人看見,他也知道偷東西不對,這個知道不對的心,就是孟子講的性善。

荀子提倡性惡說,從習性情感角度講的,人之生固小人,他的這個惡,是後天薰染形成的,類似於這裡提的人性的善惡兩面性。

這個善惡的兩面性,員外講可用太極圖比附說明一下。善的一面是陽性,惡的方面顯隱性,實際二者是相對的,善惡的標準是人為的劃分。另外,員外理解,善性、惡性是消滅不了的,只能說哪一方強些,就顯現為哪一方面。我們舉例子說明,如孔子殺一個人,叫什麼的,我忘了。對這個人來講,是惡的,但對整體來講是善的。再比如,佛神通廣大吧,萬善歸於一身,你說佛有沒有惡的種子?但佛表現不出這些來,這就是個人的功夫修養了。

所以善惡是相對的,關鍵是自己這個開關,撥向哪一面,這才是主要的。


十八員外




儒家跟人的本性有什麼關係?再說現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還有多少?

儒家是研究人性治療人性的,但儒家並不是人的本性!

簡單說個比方,醫生這個職業從神農嘗百草就開始有了,到現在也好幾千年了,難道有了醫生人類就能從此不在得病嗎?很明顯這是不可能的事!

醫生能治病但他不是病,這點一般人都能清楚,儒家也同樣如此。

儒家思想就是人的思想醫生,你有病了它會幫你治療。它也可以跟醫生一樣預防你得病,關鍵是你要學習他,身體力行思想貫徹才有效果。

現在醫學發達醫生也要在人小時候打各種防疫育苗,如果不打你看看有多少人能健康活到中老年?

人的思想也同樣如此,小時候不給打上防疫育苗,就很容易走上不歸路。

相反小時候家教好,父母給灌輸健康思想,小孩也就能走上正路,長大後就看他自己怎麼選擇了,人生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赤誠子


別說儒家思想,任何一種思想,哪怕再如何偉大,都不可能改變人性!

但凡是想要改變人性的人,要麼是理想主義者,要麼純粹就是口號派!

善惡,好比一個錢幣的兩個面,好比一個盒子的裡面和外面,一根棍子的兩頭,這些事物都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的!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章裡就提到過一個這樣的觀點: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知道什麼事物符合美好的標準,那麼醜惡的標準也就出來了。我們知道什麼行為符合“善”的標準,那麼“惡”的標準也出來了。

美好與醜陋,善良與兇惡,就像中國文化裡的“陰陽”。兩者不會單獨存在,孤陰不生,孤陽不長。

那麼,我們是不是就不要對醜陋和兇惡置之不理了,因為它是沒有辦法消滅的嘛。

也不能這麼說,置之不理,是非常消極的,對社會和自己有害的。我們應該善於去把握和駕馭這些負面的東西。

我們應該允許自己不完美,但不能聽之任之,要不斷的優化自己,提升自己,使這些不美好的一面,在自己的可控範圍內。


東臺翻古


亞里士多德早就發現地球本來就有白天和黑夜兩面性,兩千多年了?為啥西方哲學科學沒把黑夜趕走?

人們早就發現有餓和飽兩面性,吃了幾十年飯了為啥沒把飢餓治好?

古今教育家早就發現學生有樂學和厭學兩面性,為啥幾千年了東西方教育家沒把厭學的學生教好?

這個樣的事多了去了,海了去了。

神仙幹不了的事,你非得讓儒家幹不可。

你的心有自主選擇的能力,善惡是自己價值觀的選擇,與教育其實沒大有關係,因為雖然有人教,你可以不聽啊。而知道修心的人往往會止惡行善,聽到助人為快樂之本,他往心裡去。

怪別人教不好自己,沒有用,礦石可以煉出金屬,而木頭煉不出來,有教無類只是聖人的理想。孔子弟子三千,出眾者72位,才不過2.4%。有人沒上過學,但是心地善良。上學成績很優秀的,也有毒死同學槍殺老師同學的,如馬加爵和留美博士盧剛。

責問儒家沒幹好活,其實就像有人問他爹,你為啥不是億萬富翁?不是高官顯貴?不是明星大腕?

所以,我就不替儒家回答了。


柒道友


很多時候,我們迷失,不分善惡,是因為惡人,哪怕是最惡毒的惡人,也會有善良的一面。而這偶爾的善良,因為少而顯得格外珍貴。我們很容易因此把惡人當成了善人


人性本就善惡並存。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而聖經裡,上帝借人的口告訴我們:人生下來,就是帶著惡。罪性與生俱來。

人生下來就同時帶著善和惡。

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人埋,為什麼會有惡,因為惡可以帶來利益。從道理上分析,兇惡的人能獲得更多的資源也有其合理性,畢竟優勝劣汰,不然為啥動物爭配偶,爭底盤為啥都靠打架,不然什麼叫槍桿子裡出政權。

如果非要沒有惡的話,那就必須人人平等,財富平等,各類各樣全部平等,很顯然,儒家思想做不到。儒家思想教人行善積德,行善積德會填飽肚子嗎,會錦衣玉食,榮華富貴嗎?人心不同,慾望不同。慾望產生善惡,無語無望怕沒有人做得到吧,只是有些人慾望太大以至於引起公憤,才會產生大惡人。


儒家思想是根本治不了人性惡的方面的。除非儒家思想是印鈔機。

善惡到頭終有報,因果循環,天道輪迴,行自己想行之事,不害別人,不傷自己,足矣。

佛說:苦海無邊 回頭是岸 按下點贊 立地成佛


小怪曉慕


蠢!為啥什麼不是就拿儒學說是嘞?為啥不問——世界文明至今,科學如此進步了,西方和美霸任然沒改掉他們掠奪欺凌弱小國家的習性嘞?為啥西方總是拉幫結派地駕著航母全世界做強盜嘞?出題者小編心態真的不正,貌似給人一個替西方搞亂中國民眾意識思想,徹底否定中國傳承文化,從而引發國家亂局的嫌疑。

世界人類意識,包括中國民眾意識,是受歷史和環境變遷影響而有所培植和變化的!比如,在我們中國尚未改革開放前,人的意識是相對單純傳承的。其中也表現為自律、包容、節儉、勤奮、謙遜、乃至良知和慈悲!在引進西方生活理念後,在物質得到發展的同時,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其精神卻下墜底線。看看今天——節儉自律變成了貪婪婬逸,包容慈悲變成了任性欺詐 ,良知謙遜變成了自負狂妄。其案例實在多多、數不勝數!

雖然我們的歷史和歷史文明尚存某些不足,但中華精神能傳承五千年而不殘缺,更別說別的古文明均已斷失。這足以證明我們華夏文明精神的偉大和精緻。

別告訴我這點、那點中國文明習性的汙跡。試問,那個人類歷史沒存在汙跡?那個?古希臘嗎?古埃及嗎?還是古羅馬呢?若嗮嗮他們的過往,那個不是對人類犯下血淚斑斑?即便是當今世界文明如此進步,那號稱文明榜樣的西方和美國,又何嘗不是戴著民主自由漂亮的帽子駕航母威風凜凜、明目張膽地做強盜啊?所以,挑中華文明的刺只能是玩蜂自琢。

中國哲學家老子早已說透,自然是以陰陽所成,世界和人類也是同理。這是自然規律,誰也不能逾越它!所以人力不能違背自然,即使你再偉大或能用再得力的意識思想也不能使得世界只能呈現好的、進步的。因為這樣只能表現為陽的能量,而徹底壓制了陰性能量。自然不允許這樣狀態存在!若能從自然本質看問題,出題小編就不會像西方霸陵們那樣看待中國和我們的文明,也就不會只盯著中國說事!不然,我只能認為出題小編心術不正!

最後我只能問出題小編,也替本題小編問一下吃瓜:世界歷史至今又有那個文明理念或學說制止了人性的邪惡呢?

結論:兩千年l儒學思想為啥治不了……實為偽命題!

這裡我暫不作人性與惡間的內在本質關係論述。


小仔她爹




用戶57704697123


這個問題中的“人性”是無形之物、是精神層面的東西,靠有形的手段“治”來淨化,本身就有點荒唐。心靈的問題只能靠心靈來解決,靠的是自我覺醒、自我修正,而非外力的“治”。

說到“治”肯定會涉及到“施”與“受”、上與下,溝壑立顯。不對等的前提下,想灌輸一套思想給另一方,勢必會遇到內心的牴觸。因為生而為人,每個個體都是有獨立意志的,沒有人願意成為別人的應聲筒和附庸。

任何一種思想學說再好,如果不是從內心真正信它、並信仰之踐行之,皆是枉然。儒家思想如此,其它的,諸如佛家、道家、諸子百家,皆是如此。人的改變從來始於內部、要在起心動念處改,要從去惡向善做起,而非外部。

外力的“治”,只會催生出“假大空”的敷衍與走過場,根本無法觸及人的內心,心不“改”,何來行為的“變”?!可見,改心才是要務。


菩提月滿西樓


關於人性的善與惡,尤其是孟子的性善論和苟子的性惡論的爭辯,可謂曠日持久。在此,筆者要大膽的提出一個疑問,善與惡真的屬於人性的範疇嗎?我的回答:不是的。善與惡並不是人固有的特質,而是人後天的行為屬性。人的最初本質屬性是自私,人之初,性自私。自私是一個人的本能,即自我。自私的最初是物質的,然後才是精神的。人的自私首先是生命的本能的需要,一個不更事的孩子只會知道將食物往自己嘴裡送,這是生命的本能。隨著年齡增大,人的自私逐漸膨脹,社會就有了各種制約。捨己為人是為善,自食其力是為忠厚,損人利己,甚至殺人越貨是為惡,因此,一個人行為的善與惡都是由其自私的程度來左右的,人們行為的善與惡時刻於自私下左右遊離。人類對人的行為屬性有了這樣定性以後,便產生了社會公德,教育感化,法律法規來引導和制約人的自私的膨脹,引導人從善棄惡。弄清了人的本質屬性,我們就不難看出,幾千年來孔儒文化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巨大的消極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