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當戶對”才是合適的愛情

愛情,在人們的印象裡都是神聖而又純潔的。但偏偏,愛情又不是那麼單純的。兩個人的情感往往與許多其他因素掛鉤。而其中最常見,也是最容易引起大家討論的,就是經濟因素了。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一直講究的是門當戶對。但從辛亥革命開始,為了追求平等和自由,開始提倡跨階級的婚姻。但在解放前,人們還是受到傳統觀念的制約,真正的跨階級婚姻極少。到了解放前夕和解放後,隨著工農翻身,社會地位提高,尤其到了文革期間,“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數量大大增加。雖然這是我國平等自由的象徵,但同時,這類婚姻裡多多少少有一些政治因素在裡面,這種強行撮合不同階層的行為,也為1978年至1989年的離婚潮打下了伏筆。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好奇。在改革開放初期,即使不同階層,也不存在很大的經濟差距。既然如此,人們離婚的原因又是什麼?

其實,經濟差距只是“門當戶對”中最淺顯,最直白的體現。除了經濟因素,還包含了年齡,教育水平,處事觀念,甚至生活習慣等種種因素在裡面。有時候,經濟因素起到的只是助推作用。真正讓兩人無法互相妥協的,正是複雜而又多樣的其他因素。尤其是主觀意識和想法有矛盾的,會不斷擴大夫妻之間的裂隙。

兩個人想要達到主觀意識的統一,最好是受教育程度相近,家庭環境相似。這樣就會少很多磨合退讓的過程,更容易達到各類觀念上的統一。當然了,我們都不是社會學家,不是人人都能考察對方家庭的家庭觀念。所以只能找經濟條件相近的家庭,因為這樣在子女的教育水平和家庭觀念上最容易接近。這也就是古人所提倡的“門當戶對”。

當然,婚姻沒有配不配得上一說,有的只是合適不合適而已。一個從小欣賞慣了交響芭蕾等高雅藝術的富家千金,即使給我機會,我這個喜歡擼串吹牛聽搖滾的普通人家的小子也是不敢去追求的。重要的並不是金錢,而是將來兩人的共同語言和為人處世的觀念。這個鴻溝,是通過努力掙錢無法跨越的。

“門當戶對”才是合適的愛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